投资界

搜索文档
博士过剩了
投资界· 2025-07-22 07:45
以下文章来源于冰川思享号 ,作者青柳 冰川思享号 .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是时候告别编制情结了。 作者 | 青柳 来源 | 冰川思享号 (ID: icereview ) 日前《自然》杂志发文称,全球博士毕业生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然而学术界的职位增长却远未能跟上。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统计,在其38个成员国中,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数量在1998年至2017年间几 乎翻了一番,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持续增加。于是有研究人员警告,博士项目需要变化,为帮助博士生们进入大学围墙 之外的多元化职场做好准备。 而在博士增长方面,中国当然也很醒目,十年间博士生的数量翻了一倍——从2013年的在读人数约30万人到2023 年的逾60万人。 于是又一个常见的声音再度响起:"博士太多了。"这句话是如此的熟悉,"博士"可以置换成"本科""硕士"等等。 博士太多未必是个问题,但"求稳心态""编制情结",倒可能是个问题。 01 今年5月,东南大学官网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引发网友关注。公告显示,该校总务处计划招聘一名膳食管理办公室管 理岗人员,其中学历要求"博士",被解读为"博士掌勺食堂"。 这当然是因为博士找工作太难了。博士传统的出 ...
AI的尽头,在中国
投资界· 2025-07-22 07:45
电力需求与AI发展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计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预计接近7000万千瓦,年发电量预估可达3000亿千瓦时,是三峡水电站的3倍 [5] - 谷歌斥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购买水电,将从宾夕法尼亚州两座水电站采购670兆瓦电力,为期20年,为全球最大一笔企业水电清洁能源交易 [5][6] - AI搜索的用电量几乎是传统谷歌搜索的10倍,GPT-4一次训练所需的电能可将约1000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加热到沸腾 [13][15] 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趋势 - 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从十年前的100亿瓦(GW)增加到1000亿瓦水平 [18] - 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到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是2022年的3倍 [19] - 美银美林预计美国AI电力使用量在2023年至2028年间将以25%-3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远高于整体电力需求2.8%的年复合增长率 [20] 美国电力供应挑战与科技巨头应对 - 2015年至2024年美国发电量仅增长7.4%,电力设施老化导致科技巨头担忧电力供应可靠性 [21][22] - 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报告称2025年到2029年美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电力短缺风险,数据中心和AI技术加剧能源需求 [25] - 微软与重启三哩岛核电站达成购电协议,未来20年购买核电站100%电力,可为80万户家庭供电 [28] - 亚马逊耗资6.5亿美元购买靠近核电站的数据中心园区,并与核电站运营商达成直接供电协议 [29][30] 清洁能源战略与碳中和目标 - 谷歌计划建造7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为其数据中心提供约500兆瓦电力 [31] - 微软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负排放",2050年中和所有历史碳排放 [34][37] - 亚马逊采购三座大型光伏发电厂总计超过17万千瓦电力,谷歌购买水电以保障清洁电力供应 [44][45] 中国清洁电力建设进展 - 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9%,占全部发电量的35% [55] - 华电金上叶巴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预计102.05亿千瓦时,西藏芒康昂多光伏项目年发电量预计54亿千瓦时 [52][54] - 2024年中国新增太阳能发电量和风能发电量超过全球其他地区总和 [49]
福建三兄弟卖茶,要IPO了
投资界· 2025-07-22 07:45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家族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先祖发现铁观音并创立"信记茶行",品牌"八马"源自清朝运茶马队编号[2] - 1970年王文礼出生,1992年南下深圳工作,1997年与兄弟王文彬、王文超回乡创业,成立溪源茶厂并在深圳开设首家30平方米门店[3][5] - 2007年启动"直营+加盟"模式,2012年连锁规模近1000家并获IDG、天图投资等机构A轮融资,2015年新三板挂牌[5][6] - 2025年初递交港股IPO申请,获新希望旗下基金6900万元Pre-IPO轮投资[6][7] 业务模式与财务表现 - 产品覆盖六大茶类及茶具、茶食,拥有核心品牌"八马"及子品牌"信记号"、"万山红"[9] - 线下渠道收入占比超60%,截至2024年9月30日门店总数3498家,其中加盟店占比90%(3224家)[5][9] - 2022-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18.18亿元、21.22亿元、16.47亿元,归母净利润1.66亿元、2.06亿元、2.08亿元,净利率从9.1%提升至12.6%[11][12] - 销售及营销开支占营收比重达31.55%-33.93%,广告宣传累计超6亿元,研发占比仅0.45%-0.61%[12]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中国茶企普遍存在家庭作坊式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有品类无品牌"问题,行业集中度低[18] - 2023年澜沧古茶港股上市后业绩变脸亏损3.08亿元,天福茗茶市值腰斩[17] - 新茶饮品牌表现强劲:蜜雪冰城港股上市市值超1900亿港元,古茗、沪上阿姨等同期登陆港交所[19] 资本运作与股权结构 - 2012年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7亿元,投资方包括IDG、天图投资等[14] - 实控人王文彬三兄弟及配偶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55.9%投票权,家族与安踏、七匹狼等企业存在联姻关系[14] - 曾三次冲击A股未果(2013年中小板、2021年创业板、2022年主板),2025年转战港股[16][17] 经营策略创新 - 早期首创"沃尔玛店中店"模式,依托大型商超流量拓展渠道[11] - 针对年轻消费者推出3克独立茶包产品,解决传统茶叶冲泡繁琐痛点[5] - 存货达4.61亿元占资产26%,平均周转天数167天,存在库存压力[13]
KKR募集人民币了
投资界· 2025-07-21 07:43
KKR人民币基金备案 - KKR管理的开德时璞(上海)私募投资基金完成备案,基金规模4.1亿元人民币,注册于上海市[1][3] - 基金三大出资方为平安资本(出资3.27亿元占比79.79%)、新加坡曹宝记集团中国实体、施罗德资本中国基金[3] - 基金管理人为KKR香港公司控制的开德尚璞(上海)企业[3] KKR在华投资动态 - 2023年参与珍酒李渡港股IPO和乖宝宠物创业板IPO项目[4] - 相比黑石、凯雷等同业,KKR近年在中国保持相对活跃的投资节奏[4] - 公司全球资管规模达6640亿美元(约4.8万亿元),业务覆盖私募股权、信贷、基础设施等六大板块[5] 美元基金市场变化 - 2025Q1人民币基金募资3426亿元占比98.7%,外币基金仅募资44.7亿元[7] - 政策面出台《2025稳外资行动方案》,取消外资股权投资境内贷款限制等利好措施[7] - 凯德投资设立50亿元在岸母基金,将通过子基金投向中国资产[7] 美元募资回暖迹象 - 6家中国VC机构同步启动美元募资,总目标规模20-22亿美元,主要面向海外主权基金和家族办公室[8] - 具体包括:光速光合募资≥4亿美元、砺思资本≥2.65亿美元、黑蚁资本1.5亿美元、渶策资本2亿美元等[8] - 启明创投2025年初启动8亿美元募资,显示外资LP对中国资产热情改善[8]
金融街的中高档餐厅降价了
投资界· 2025-07-21 07:43
核心观点 - 金融街高端餐饮业正经历从商务消费主导向大众消费转型的阵痛期,表现为客单价下调、服务精简、线上获客比重提升等结构性调整 [8][19][23] - 行业转型直接诱因包括金融机构降薪潮(2019-2022年)、报销标准收紧(人均餐标降至200元)、商务宴请需求锐减(部分餐厅营业额同比下滑30-50万元)[10][12][13] - 竞争格局重构引发"降维打击"效应,原300元+客单价餐厅下调至150元区间,挤压中端市场生存空间,导致20%荷兰中餐厅倒闭等连锁反应 [21][22][16] 消费行为变化 - 金融机构管控强化:员工就餐时间被规范至11:30后,提前就餐需隐蔽进行 [4][5] - 报销审计趋严:公司核查发票金额及烟酒消费明细,人均报销标准压缩33%(300元→200元)[10] - 核心客群流失:部分律所等机构因成本压力迁离金融街,高端礼盒(1000-3000元/份)销量断崖式下跌 [15][13] 经营策略调整 - 成本控制:包间服务人员配置从1:1降至1:3,和牛替换为黄牛肉(599元→100元+)[18][22] - 菜单重构:隐藏鲍鱼/龙虾等高单价菜品,家庭套餐占比提升至60%[19][20] - 渠道转型:线上营销投入占比从0%提升至30%,大众点评人均标价从220元降至160元 [23][24] 行业周期特征 - 黄金期(2017-2019):金融街门店月均盈利75万元,包间日均承接亿元级交易,房租接受两年递增条款 [13][27][33] - 衰退期(2020-2024):荷兰中餐厅数量锐减75%(2000→500家),肆月河豚金融街店最终关停 [16][36] - 转型方向:西单等居民区新店客单价锚定150-200元,线上套餐折扣力度加大50%[37][38]
刘强东,今天大扫货
投资界· 2025-07-21 07:43
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 - 京东近期领投三笔具身智能领域融资,包括千寻智能近6亿元PreA+轮融资、逐际动力新一轮融资、众擎机器人近10亿元Pre-A++轮和A1轮融资 [2][4][9][11] - 京东自2023年起加速具身智能战略,成立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投资橡鹿科技2亿人民币,并成为智元机器人新晋股东 [13] - 京东推出JoyInside平台整合人形机器人在零售、物流场景的落地生态,已接入多家机器人厂商产品并与地平线机器人等建立深度合作 [15] 具身智能行业融资动态 - 7月行业融资密集,跨维智能完成数亿元A1&A2轮融资,星海图完成超1亿美元A4、A5轮融资,它石智航获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18] - 银河通用完成超11亿元融资,创具身大模型机器人领域单笔最大融资记录 [18] - 智元机器人要约收购上纬新材,宇树科技启动A股上市辅导,标志性企业开始IPO征程 [18] 具身智能企业技术进展 - 千寻智能创始人团队来自华中科大、浙大和加州伯克利,6月发布搭载自研VLA模型的人形机器人Moz 1 [5] - 逐际动力双足机器人TRON 1已在巡检、安防、配送等场景开展规模化应用探索 [7] - 众擎机器人成立10个月即推出全开源全尺寸双足机器人产品 [9] 商业化落地进展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移信息人形机器人代工项目,订单金额分别为7800万元和4605万元 [19] - 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20] - 产业资本如京东、美团更积极参与投资,因其能提供资金和订单支持 [19]
90后,她操刀一笔68亿并购
投资界· 2025-07-20 08:05
并购交易概述 - 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9 51亿美元(约68 22亿元人民币)收购礼新医药95 09%股权 扣除账上4 5亿美元现金后净付款约5 01亿美元 创2025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最大并购纪录 [1] - 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 此前中国生物制药已持有其4 91%股权 [5] - 礼新医药C轮估值约29亿元 本次并购估值飙升至10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 溢价显著 [10][14] 交易双方背景 - 礼新医药2019年由上海交大女博士秦莹创立 专注肿瘤药物研发 拥有双抗和ADC技术平台 累计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48 88亿美元(约350亿元人民币) [12][13] - 中国生物制药由90后掌门人谢其润执掌 正大集团谢氏家族成员 2025年已主导两笔重大并购(浩欧博、礼新医药) [6][8][9] 交易动因与协同效应 - 中国生物制药看中礼新医药早研能力(LM-108获两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自身具备临床及商业化优势 预计实现"1+1>2"协同 [4][10] - 礼新医药2025年上半年营收42 18亿元 除税后净利16 85亿元 业绩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默沙东5 88亿美元预付款交易 [13][1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国内头部药企开始主导创新药并购(中国生物制药) 打破此前跨国巨头主导局面 [21][22] - 2025年医药行业并购活跃案例包括BioNTech 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 强生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等 [20] - 港股创新药板块2025年涨幅显著 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股价翻倍 十余家药企递交上市申请 [21]
蔡浩宇,出战马斯克
投资界· 2025-07-20 08:05
核心观点 - 蔡浩宇的AI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与马斯克旗下xAI的Grok AI伴侣Ani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注重RPG故事沉浸感,后者主打成人向情绪价值 [3][6][39][41] - Ani凭借限制级内容设计迅速走红,带动Grok登顶多国iOS免费榜,但技术表现存在套路化对话和中文识别缺陷 [7][11][15][29] - 两款产品代表AI伴侣赛道的两极分化:《Whispers》探索AI替代传统RPG的可能性,Ani则验证了直击用户原始需求的市场爆发力 [42][44][51] 产品对比 《Whispers from the Star》 - 采用迪士尼写实风格,强化光影材质渲染以配合科幻求生主题 [31][33] - 严格遵循RPG框架,AI对话始终围绕预设故事线,拒绝内容偏离 [39][40] - 技术目标是通过AI提升角色塑造和开放世界沉浸感,定位为"正派"进阶路线 [42][51] Grok AI伴侣Ani - 二次元电子魅魔形象,通过成人向内容设计快速引爆社交传播 [7][15] - 动态场景还原能力突出:根据用户输入实时生成背景细节并记忆交互特征 [17][18] - 产品逻辑高度功利化,所有功能围绕满足用户情欲需求构建 [41][44] 市场表现与技术特征 - Ani上线后推动Grok登顶中国香港、日本等10个市场的iOS免费榜 [11] - X平台相关话题单帖浏览量达百万级,48小时内涌现大量同人创作 [9][10] - Grok存在明显技术短板:中文识别准确率低,对话模式高度套路化 [29] - 美术品质并非Ani核心优势,其建模精度低于2019年头部MMD作品 [36] 行业趋势 - 虚拟陪伴需求持续验证:非AI时代的《聊天女仆》曾获1000万下载,2024年国内AI伴侣平台月活超500万 [47][49] - 技术演进方向分化:部分企业聚焦3D实时交互与神态匹配技术,部分押注成人内容赛道 [51] - 米哈游系团队显示出从限制级内容向主流技术叙事的转型轨迹,与xAI形成战略差异 [51]
东北空调荒
投资界· 2025-07-20 08:05
空调行业市场分析 - 东北地区空调普及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每百户空调拥有量分别为56.8台、17.7台和13.3台,而全国平均为145.9台/百户,浙江高达218.8台/百户 [4] - 2023年"618"期间空调市场全渠道销售额达485亿元同比增长16.3%,销量1593万台同比增长17.5%,日均销量超50万台 [8] - 东北地区空调销售暴增,黑龙江线下销售额周同比最高达817.68%,吉林达788.4% [9] 消费趋势与产品结构 - 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线下高端市场4500元以上挂机占比升至22.05%,线上2000元以内挂机占比从35.8%升至46.8% [9] - 智能空调需求旺盛,2024年线上智能Wi-Fi空调占比81%,线下达91% [21] - 消费者关注五大功能:能效高、送风舒适、噪音低、外观设计好看、匹数合适 [18] 供应链与产能情况 - 6月国内家用空调排产2075万台同比增长17%,内销排产1372万台同比增长35.4% [13] - 安装需求激增,京东电器安装量7月同比增300%,单日最高安装24.5万台 [12] - 企业紧急调配资源,海尔调派300名安装工入哈,美的抽调150组工程师支援东北 [13] 国际比较与出口机遇 - 中国家庭空调普及率约60%,美国日本达90%,欧洲普遍低于5%(德国英国),意大利最高为48.8% [23] -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家用空调对欧洲出口1277.3万台同比增长31.5% [29] - 国际能源署预测欧盟空调数量2050年将达2.75亿台,较2019年翻倍 [29] 电力基础设施支撑 - 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65亿千瓦创新高,空调用电占增量负荷90% [31] - 中国特高压电网实现2000公里0.01秒送电,2024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30% [32][33] - 江苏电网负荷首破1.5亿千瓦,空调制冷用电导致负荷较春季平均增长4000万千瓦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