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主场开放活动侧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9:06
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展示 - 活动以"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为主题 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吸引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参与 [1] - 现场展示自主研发的"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 具备灵活行走和多项环境监测功能 成为焦点 [1][2] 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技术特点 - 集成多参数传感器模组 可执行空气质量、水气采样、噪声监测、地表辐射测量等任务 [2] - 具备自主路径规划能力 可跨越台阶、避障转弯 并在无网环境下独立运行 支持卫星通信远程作业 [5] - 已投入城市内涝巡查、生态脆弱带监测、工业园区异味溯源等场景 未来计划与无人机、无人船协同实现陆海空一体化监测 [5]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 构建"天上看、空中巡、地面测、水中查、海上控"立体化监测格局 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多种手段 [6][9] - 系统应用于青藏高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 在2023年北京门头沟暴雨灾情中通过无人船绘制水下地形图支援救援 [9] 环保科技互动与公众教育 - 设置无人机模拟飞行、走航车操作等互动体验 参与者可亲手操作设备模拟环境监测任务 [9] - 黄河中心展区设计"沙包丢丢乐"、"环保涂鸦墙"等趣味活动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案例进行科普 [14][16] - 环保知识打卡墙和互动问答区通过扫码答题、兑换徽章等形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9][16] 环保法治与科技讲座 - 专家讲座涵盖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等议题 解析《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出台背景及典型案例 [10][13] - 强调新污染物防控需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双轮驱动" 呼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日常行动 [13]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先弄懂有机肥的门道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3:10
农业绿色转型政策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 - 生态循环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 [1] - 有机肥施用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强保肥保水能力 [1] 有机肥质量要求 - 有机肥种类包括粪尿肥、堆沤肥、绿肥、饼肥、泥炭等,分为商品化产品和农家肥 [2] - 商品化有机肥需符合国家标准,包装标注有机质、氮磷钾总养分、水分含量及酸碱度 [2] - 优质有机肥应呈深褐色、无恶臭、疏松不黏连,腐熟充分且无有害物质残留 [2] - 自建厂堆制需注重原料来源、碳氮比和发酵翻堆时间与次数 [2] 有机肥施用数量 - 有机肥养分含量低(氮含量2%—4%),每亩需施300kg—500kg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用量更大 [3] - 用量不足影响作物产量和健康,过量施用(每亩几吨)会导致土壤板结 [3] - 需根据作物需氮量(每亩15kg)科学计算施用量 [3] 有机肥配合施用 - 生态农业强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品质 [4] - 不同有机肥混合施用(如牛粪、鸡粪、饼粕)可提高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4] - 固态有机肥宜作基肥,液态速效有机肥宜在苗期和开花结果期追肥 [4] - 豆科绿肥可提供大量氮,有机肥用量可按作物需磷量计算 [4] 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 科学施用有机肥需遵循"因地制宜、因需施肥"原则,精准调控种类、用量与方法 [5] - 合理施用可改良土壤、保障产量和品质,避免过量带来的环境风险 [5]
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水源功能,清淤为何关键?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2:01
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 - 试点工程于2024年4月20日启动 计划用730天完成3 09平方公里库区内1153 87万立方米底泥清淤 [5] - 清淤区域聚焦淤积"重灾区"和坝前漏斗区 水下清淤工程量达930 62万立方米 [5][6] - 水库总库容41 6亿立方米 淤积泥沙总量已达6 5亿立方米 防洪供水功能严重下降 [5] 环保型绞吸船"浚澜"技术特点 - 船体全长82 77米 采用模块化设计 挖深可从25米扩展至60米 [6] - 配备600千瓦环保绞刀 挖掘效率达2000立方米/小时 为传统装备3倍 [11] - 实现"零泄漏挖掘" 施工期间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 [12] 数字化与生态保护措施 - 建立数字孪生平台 实现清淤输送固化等全流程智能管控 [10][11] - 脱水区采用相变式真空预压技术 淤泥含水率降至55%以下 [12] - 避开候鸟保护区 采用低噪声设备 减少对白头鹤等野生动物的干扰 [13] 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 - 项目获1万亿元国债中防洪排涝专项资金支持 [7] - 目标恢复饮用水源地II类水质 保障476高程线以下2亿立方米战略水源储量 [7] - 为永定河生态补水提供保障 2017-2023年累计补水18 4亿立方米 [12] 淤泥资源化利用 - 配套建设淤泥制砖厂 探索底泥资源化多用途应用 [14] - 重金属处理采用"平流沉淀塘+磁混凝沉淀"工艺 尾水达标排放 [13] - 余水经三级沉淀和生物稳定塘处理 实现有机物达标排放 [13]
推动机动车环境监管提质增效,要抓好这三方面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1:46
政策框架与治理体系 - 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要求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 [1] - 各地需立足本地实际梳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补齐治理短板,推进监管提质增效 [1] - 要求明晰责任边界,将尾气检测、油品监管、超标车辆查处等工作分解至基层站所,明确牵头单位与协同部门 [2] - 推行"一事一专班"模式推动责任到岗,杜绝推诿扯皮,形成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2] - 将机动车污染治理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设置"超标车辆查处率""检测线合规率"等量化指标 [2] 执法能力与技术创新 - 构建培训体系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配备便携式检测仪、尾气遥感监测车等先进设备强化执法硬件支撑 [2] - 推行"一站式"联合执法,整合多部门力量在重点区域设立综合检查站一次性完成多项执法检查 [3] - 为基层配备智能化手持检测仪、车载移动监测设备实现即时检测数据直传自动预警减少人为误差 [4] - 搭建机动车污染网格化监管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建立"一车一档"环保电子台账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查处闭环管理 [4] - 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历史数据挖掘高排放车辆聚集区域等规律为执法提供靶向指引 [4] 服务模式与公众参与 - 提供预约检测上门维修等便民措施,针对小微运输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车辆维护保养技术 [3] - 建立监管信息公开平台实时公示执法结果和检测数据保障群众知情权 [3] - 开通群众"扫码评价"渠道倒逼执法透明公正,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举报违法行为 [3] - 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应推动本地车企完善OBD防刷写防篡改等功能鼓励开展排放缺陷分析与召回行动 [2]
以奋斗姿态,向美丽上海建设目标迈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1:23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以奋斗姿态,向美丽上海建议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貌。 解决民生大事,构筑生态大局 早些年,总有上海市民调侃 自来水有一股"漂白粉味儿",这 一情况在近几年得到了巨大改 善。"水源地安全关系到全市人民 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们采取了很 多保障水源地安全的监管措施。" 晏波介绍。 上海市有四大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地,分别是长江口的青草沙、 陈行、东风西沙水源地和黄浦江 上游的金泽水源地。上海市设置 严格水源保护区,通过生态环境 空间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产业准入限 制,还建立了缓冲区禁设及改建 项目的规定。在监管方面,上海 市建立市一区一街镇三级常态化 监管体系,分月度、季度开展人 工、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检查,排查 风险隐患。在水质监测方面,除 ◆王晨羽 丁波 初夏,晨跑的市民浩着苏河绿道,感受着"一江一河"的清 风;长宁的生境花园里,瓢虫在用旧木箱搭建的"昆虫旅馆"中 休养生息;街角的本帮菜馆开门迎客,生煎的香气弥漫,净化 装置则将袅袅油烟化作洁净空气 - ...
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00:10
数字技术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成效 -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成果显著,数字孪生三峡、数字孪生丹江口和数字孪生汉江等项目已完成先行先试建设任务,为数字化场景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 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感知体系,形成水监测感知体系及增强的流域治理管控应用体系 [2] - 监测网络与感知能力提升,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水文站、水位站、水质断面监测点系统收集水文、水质、水生态等数据,无人机、无人船及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广泛应用 [2] - 灾害防控能力增强,引入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整合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构建覆盖全流域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体系 [2]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 - 智能航运系统通过5G、北斗导航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船舶自动驾驶、智能调度,提升航运效率与安全性,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3] - 数字技术助力沿江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3] 数字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数据共享存在障碍,涉水行业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整合难度大,部分单位对数据共享积极性不高,存在"数据孤岛"现象 [4] - 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足,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引进,多技术融合应用不够深入,航运管理领域的智能调度系统与区块链技术、5G通信结合处于初级阶段 [4]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网络监测设备布局存在覆盖盲区,算力资源相对不足,数据中心集中于少数大城市 [5] - 复合型数智人才短缺,流域综合治理一线所需的"技术+实操"型人才储备不足 [5] 数字技术应用赋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 构建跨部门联动的数据体系,建立流域数据共享专项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流域统一数据仓库,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可信共享 [7] - 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本土技术产品替代计划,设立技术融合创新共同体拓展新兴应用场景 [7] - 推进全域智慧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构建"干流—支流—毛细血管"三级监测网,优化数据中心布局 [8] - 完善数字人才培育体系,推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数智技术专业技能培训 [8]
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建立碳普惠市场,激活消费端巨大减排潜力
中国环境报· 2025-05-26 23:22
碳普惠市场概述 - 当前碳市场体系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CCER市场组成,聚焦生产端规模化减排,但忽视消费端分散减排需求 [1] - 碳普惠市场以个人、家庭、社区和中小企业为核心,填补消费端减排空白,构建完整减排市场体系 [1] - 突破现有"限额-交易"强制模式和CCER项目化开发模式,采用"行为-量化-激励"自愿参与逻辑,将日常低碳行为转化为标准化碳减排量并赋予经济价值 [1] 公众参与机制 - 通过行为量化与可视化激励公众参与,例如绿色出行1公里减排0.25kg,使无形减排可测量、可追溯 [2] - 整合经济价值、社会认可、服务优待等多元激励措施,如四川泸州"绿芽积分"针对不同人群需求设计差异化激励方案 [2] - 培育公众碳资产意识,未来碳减排与金融系统深度融合将使碳资产成为绿色生活持久驱动力 [2] 中小企业参与价值 - 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参与路径,解决其因规模小、分布散、能力弱难以融入现有碳市场的问题 [4] - 通过简化方法学、数字化监测与规模化运作降低减排认证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将日常低碳行为转化为收益 [4] - 开辟多元化收益渠道,包括减排量交易、政府绿色采购倾斜、品牌形象提升和绿色金融优惠等 [4] 技术支撑与能力建设 - 通过标准化工具包、培训服务和平台支持解决中小企业碳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匮乏问题 [5] - 整合企业上下游减排行为形成产业链协同规模集聚效应,如电商平台激励入驻商家采用环保包装并汇总为可交易碳普惠资产 [5] -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化基础设施,开发全国统一碳普惠平台实现数据对接 [6]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明确法律地位、监管框架和运行规则,构建覆盖生活场景与中小企业减排行为的量化标准 [6] - 按照"试点先行、梯度推进、区域联动"原则,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7] - 建立严格风险防控体系,实施编码防重复计算、引入第三方核查等措施确保市场风险可控 [7]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体系!陕西优化排污许可审批联审联查
中国环境报· 2025-05-26 04:04
排污许可证审批机制优化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通知优化排污许可审批联审联查工作机制 推动实现"一证式"管理效能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1] - 由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审批行业排污单位涉及新改扩建项目的重点管理类排污许可证申请 并根据需要开展排污单位现场核查 [1] - 构建"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责任体系 从源头杜绝"带病审批" 执法部门配合开展排污许可证申请事项涉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现场检查相符性情况核查 [1] 审批流程优化 - 要求3日内完成材料审核 明确受理结果 5个工作日内完成联合审查 全流程压缩至45个工作日内 避免企业"多头跑 反复改" [1] - 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办结的应及时对接说明情况 不得自行处理 [2] 信息共享与监管协同 -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各部门及时通报联审联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明确解决措施 [2] - 执法部门结合监管执法情况及时反馈排污许可证落实方面存在问题 为其他部门优化固定污染源环境管控要求提供依据 [2]
陕西佛坪县委书记王晴:坚持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5-26 03:25
生态保护与治理 -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整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32个 [2] - 推行公检法"三长"+林(山)河(湖)田"三长"保护机制,完成6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2] - 县域森林覆盖率增至91.2%,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 [2] - 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标准,实施"5+1"治水三年行动 [2] - 2024年空气优良率达98.6%,编制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指南 [2] - 建立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作机制,"秦岭大熊猫保护"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3] 文旅产业发展 - 年均旅游综合收入增速保持22%以上,发展科普研学、休闲康养等新业态 [4] - 打造"国宝探秘、山地休闲、诗意田园、饮水思源、研学旅居"五大民宿 [4] - 建成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形成大熊猫保护模板 [3][4] 绿色农业与林下经济 - 建成食用菌、猕猴桃等特色种养基地10余个,打造"药源基地""绿色食材基地" [4] - 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探索林药、林果、林菌等特色发展路径 [4] - 发展冷水鱼养殖(繁育)基地19个,成为西北最大冷水鱼出口县 [5] 绿色能源与数字产业 - 推进抽水蓄能、光伏发电项目,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4] - 打造"游静美佛坪、赏云上天湖"核心景观带,融合工程与生态旅游 [4] - 2024年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6.57%,实现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全覆盖 [5][6] - 建立佛坪品牌直播中心,创新"数字+"全链条合作模式 [5][6]
行业观察丨碳约束下的水泥业变局:落后产能加速淘汰,绿色转型成新赛道
中国环境报· 2025-05-26 02:45
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值500强企业中仅剩海螺水泥(1190亿元)和天山股份(402亿元)两 家水泥企业坚守榜单,这也折射出水泥行业整体估值萎缩的现状。 据了解,房地产、基建和民用市场一直是水泥需求的三大支柱。但近年来,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增速持续 回落,直接导致水泥需求"断崖式"下跌。而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间"内卷式"竞争更让行业雪上加 霜。 "近年来,全国水泥需求量加速下行,行业供需失衡加剧,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产能 过剩进一步加剧,出清速度慢,难以有效平衡市场供需关系。"海螺集团环保部门负责人对近几年水泥 行业的下行趋势带来的市场困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目前,水泥行业还面临着企业互信度下 降、行业无序竞争等挑战,这使得水泥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与协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和竞 争的激烈程度。" 因此,《方案》的正式发布,在不少行业从业者看来恰逢其时,其将对推动水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 "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将推动水泥行业从高碳排放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加快低碳技术 的创新和应用,助力行业走出'内卷式'竞争模式,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