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禾草沟煤业:绿色引领矿山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2:35
公司概况 - 禾草沟煤业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自2010年9月全面开工建设,现年产能力500万吨 [1][10] - 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安全环保低碳的现代矿山,荣获"全国煤炭系统文明单位"和"环境优美矿区"称号 [1][10] 安全环保措施 - 公司将安全环保置于首位,推动绿色低碳、清洁生产,党委多次召开环保专题会议强调生态优先理念 [2][11] - 建立日巡查、旬通报、月考核制度,修订30余项安全制度,完善411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人防+技防"体系 [2][11] - 完成生活水净化站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扩容,通过绿色矿山验收,获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 [3][11] 投资技改成效 - 投资6666.28万元升级矿井水处理系统,实现分质供水,深度处理水达饮用水标准 [4][11] - 采用3000米中深层地热井及热泵系统,提升供能效率,降低成本 [4][11] - 优化3-2煤巷道支护参数,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零星工程成本降低超5%,生产系统优化实现降费增效657.84万元 [4][12] 智能矿山建设 - 建成智能化生产指挥中心,集成智能传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矿山数据实时采集与可视化展现 [5][12] - 实现井下设备地面集中控制和一键切换,24小时实时监控采掘运输流程,智能抓拍违章行为 [5][12] - 配备两台智能综掘机,应用11套X射线胶带检测装置,精准识别运输损伤信息 [5][12] 智能运销管理 - 2023年4月投用智能煤炭运销管理系统,实现发运计划网络审批、称重数据实时监控、合同管理电子化 [6][12] - 系统实现车牌自动识别(准确率100%),车辆出入矿时间缩短至3-5分钟,装车效率提升50%,日最高汽车发运量达两万吨 [6][12]
持续推动“两山”转化,看看江西省铜鼓县怎么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1:50
生态保护与治理 - 铜鼓县将"生态立县"作为首位战略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 开展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 - 实施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 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 建成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天柱峰国家级森林公园 [1] 城市建设与规划 - 投入两亿余元完成932个新村建设 创建9个示范乡镇 50个示范村庄 5100个美丽庭院 实现宜居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 [2] - 推动城中村 老旧小区等改造 建成凤凰山公园 红豆杉公园等多座森林公园及口袋公园 构建"一心 一环 两带 五斑 多节点"绿地体系 [2]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立生态智慧平台 通过GEP核算量化生态资产 实现土地 森林等资源确权 建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平台 [3] -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 累计达4532万元 推出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生态产业发展 [3] 生态产业发展 - 构建"3+2"生态工业体系(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大健康 绿色食品 精细化工 竹木加工)和"1+3+N"现代农业体系 [4] - 富硒基地达3.5万亩 综合产值10亿元 有机认证面积70余万亩 黄精种植年产值近两亿元 [4] - 文旅产业创建4家4A级和2家3A级景区 发展研学旅游 康养 体育等融合业态 [4]
丽江实现泸沽湖保护与发展共赢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1:43
为兑现"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丽江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抓好泸沽湖保护治 理,依法实施生态搬迁,严厉治湖,实现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力把牢生态保护 红线,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碧波荡漾,鸥鸟翩跹,摩梭木楞房倒映在清澈的湖面……初夏的泸沽湖,正以"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 生态图景,向人们展示着高原湖泊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湖泊革命"攻坚战为抓手,推动泸 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标准,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交界处,是云南滇西北黄金旅游线及大香格里拉 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川滇跨省旅游的重要门户空间,流域沿岸居住有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汉族、彝 族等7个民族,素有"高原明珠""东方女儿国"之美誉。 为进一步减轻湖域旅客承载压力,宁蒗县推行"控湖转坝"战略(游玩在泸沽湖,吃住在永宁坝),现已 建成竹地到永宁镇游客疏散通道二级公路,摩梭小镇、永宁古镇、永宁田园综合体沉浸式体验项目有序 推进,还谋划推进瓦拉壁、阿布吉 ...
滇池开“美颜”“流量”变“留量”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1:43
滇池治理成效 - 滇池水质从2016年劣Ⅴ类提升至2018年Ⅳ类,并连续7年保持Ⅳ类水质 [2] - 通过系统治理措施(如54321工作思路)新增4个百万吨级污水处理工程,构建雨水、污水、清水调度体系 [5] - 累计拆除546个违规违建点位(111.9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侧减少建设用地115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639万平方米 [6] 生态修复成果 - 修复矿山159座(1.17万亩),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40.78%提升至42% [7] - 建成6.29万亩环湖生态带,湿地面积达4.5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13.1%提升至81% [7]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物种从232种增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鱼类从23种增至26种 [7] 科技与标准建设 - 制定10多项地方标准(如湿地建设管理、蓝藻预警),整合水文、气象等数据实现"一网知滇池" [7] - 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强化科技支撑 [7] 生态经济转化 - 2023年启动46个重点村改造,39个已开工,22个投入运营后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营收达5.4亿元 [8][9] - 打造牛恋、福保等网红村庄,形成"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8][9]
玉溪“五个坚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1:4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20年的89.15%提升至2024年的93.65% [1] -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13%,降至20微克/立方米 [4] -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4]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92.3% [4] 产业结构转型与绿色升级 - 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1400余万吨,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7% [3]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391.53万千瓦,占比93.12% [3] - 玉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云南省首批零碳园区,4个产业园获评"绿美园区",17家企业获国家或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将25.88%的国土空间划为生态保护区 [5] -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761.44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7.20万亩,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19.22公顷 [5] - 累计完成森林草原生态修复78.51万亩,城乡绿美建设植树372.59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216.8万平方米 [5] - 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达95%以上,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均居全省第一,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1.45% [5] 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 -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 - 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8起,建成3个湖泊流域61个点位水质自动监测站,污染源数据有效传输率达98.36% [6] - 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完成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生态价值核算 [3] - 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省级美丽县城4个、省级美丽河湖34个 [3]
挖掘“长汀经验”,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0:1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核心改革任务之一 [1] - 该体系需突破西方环境叙事主导的学术版图,通过东方智慧重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1]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基础,当前重点在于总结规律性新实践 [1] 长汀经验的实践价值 - 长汀县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转变为"绿富共赢"典范,实现"火焰山"到"花果山"的生态经济转型 [2] - 治理历时40余年,融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中国特色环境治理体系 [2][4] - 经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证明发展中国家可立足自身条件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突破 - 长汀经验打破"以西释中"的知识依附模式,推动向"以中释中"的范式转变 [3] - 治理路径区别于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独创"分类施策+久久为功"的复合治理模式 [4] - 融合"天人合一"自然观与"家国同构"集体主义,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 [4] 两山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全球性难题,提出动态统一的辩证关系 [5] - 理论包含三阶段认识论:从环境破坏到生态优先,最终实现生态反哺的经济优势转化 [6] - 长汀实践验证理论核心原理——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即发展生产力 [7]
高度关注美欧甲烷排放管控动向,加快推进我国甲烷减排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23:21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现状 -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尚未达峰,化石能源领域贡献约1/3人为甲烷排放量,年排放量维持在1.2亿吨以上 [2] - 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总量比各国向UNFCCC报告数据高出约80%,欧洲差异较小因部分企业采用实测数据 [2] - 废弃矿井甲烷排放被低估,约占全球能源活动甲烷排放5%,全球存在800万处废弃油气井 [3] 甲烷控排倡议与执行情况 - 159个国家加入全球甲烷承诺(GMP),覆盖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50%,但多数国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2] - 全球80%油气产量纳入各类甲烷控排倡议,仅5%全球产量由企业自愿承诺覆盖 [2] - 煤炭行业甲烷控排行动滞后,多数企业未作出控排承诺,仅少数如英美资源集团投资甲烷预抽采设施 [3] 中国甲烷排放与控排表现 - 中国油气甲烷排放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煤炭甲烷控排强度与全球相当 [1] - 中国废弃煤矿甲烷排放量占全球60%,进口能源隐含甲烷排放量约1000万吨,显著高于欧盟及日韩水平 [5] - 中国进口能源隐含排放主要源自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油气资源 [5] 国际甲烷管控对能源贸易影响 - 欧盟要求2030年起化石燃料进口商需证明符合甲烷强度限值,国际供应商2027年前需采用欧盟监测标准 [4] - 美欧将气候治理议题置于油气贸易核心,可能推动主要供应国强化甲烷管控并提升供应成本 [4] - 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需关注国际新规对进口成本影响 [4] 中国甲烷控排工作建议 - 系统评估国际甲烷管控新规对能源贸易影响,建立动态预警模型研判天然气、LNG及煤炭进口成本变化 [6] - 构建进口能源甲烷排放核算体系,建立涵盖开采、加工、储运环节的排放因子数据库 [6] - 启动废弃矿井甲烷治理,开展全国排放普查,制定差异化抽采利用方案并研究专项激励政策 [6]
打通人、技、物堵点,让数智化平台更好助力基层治理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08:32
数智化平台建设 - 行业正在推动基层治理数智化升级,要求全面施行动态管理,通过AI贯通后台数据实现高效算力匹配,运用数据模型测算分析潜在问题盲区,起到提前预警和防范作用[1] - 生态环境基层数智化治理需重点突破"三防"措施(人防、技防、物防),在人、技、物三方面打通堵点难点[1] 人防措施 - 推行"多格合一"模式,生态环境执法已实现从取证、立案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电子化全流程[1] - 以上海为例,通过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多个平台形成统一执法平台,需加强基层网格化监管数据归一整合[1] - 建议职能部门间共享数据打破行政壁垒,建立"条块联动"机制,完善"发现-处置-闭环"线索处理流程[1] 技防措施 - 行业正探索建立区域性智慧监管系统,从简单数据上传转向深度数据应用开发[2] - 通过历史数据积累结合AI算力,构建定制化智能监管模型,实现季节性/生产性规律预警和风险点位覆盖[2] - 上海青浦区华新镇建立"安全工作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全镇数十个"鹰眼"探头、电力烟感监控设备和无人机等多信息源[2] 物防措施 - 在完善人防技防基础上,需强化应急物资科学调度能力应对环境突发事件[3] - 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布点,动态更新存储数据并接入智能平台[3] - 通过应急演练模拟事故场景,实现物资快速调度和环境监测数据实时推送,最大限度减少次生污染[3]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07:15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职责 -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重要职责 需围绕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 - 需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构建地方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1] 工作现状与成果 - 地市级部门已在机构设置、规划政策、资金安排等8个方面进行探索 初步形成治理体系 [2] - 部分地方设立单独气候变化科室 开展风险评估和减排路径研究 [2] - 部分地区推动碳普惠机制 创建近零碳排放区 引导企业园区打造低碳场景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省级以下细化工作要求少 "重减缓轻适应"倾向明显 [3] - 跨部门协调难度大 管理人员兼职化流动性问题突出 [3] - 系统性培训不足 传统治理惯性严重 市场化工具应用能力弱 [3] -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多被污染防治攻坚占用 [3] 能力提升建议 职责细化 - 省级层面需制定工作指南 明确地市级工作重点 [4] - 地市级应优化内设机构 细化气候变化职责 牵头非二氧化碳控排工作 [4] 工作体系构建 - 需加强本地风险评估 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5] - 提升碳市场监管能力 推进重点行业核算核查 [5] - 创建气候友好型园区 推行碳普惠和活动碳中和 [5] 治理协同 - 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增加温室气体监测功能 [6] - 编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 纳入生态环境公报 [6] - 推动气候变化目标融入环保规划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 [6] 基础能力建设 - 加强科室人员配备 建立工作交接制度 [7] - 引入专业技术机构支撑 组织常态化培训 [7] - 保障专项资金需求 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 [7]
建议修改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污的相关条款|双十年 新征程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01:04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相关条款分析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第160条与现行污染防治法律规定基本一致 但第1080条的设计存在争议 [1] 条款设计问题 - 第1080条对构成犯罪的企业处罚过重 包括吊销排污许可证 责令停业关闭 可能造成过罚不当 [2] - 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被统一认定为逃避监管 但实践中存在无主观故意或第三方过错的情况 不应与偷排等故意行为并列 [2] - 现行固体污染防治法律的高额罚款已导致基层执法困难 若叠加吊销许可证和关停措施 将引发更多行政复议和诉讼 增加执法成本 [2] 现行法律适用效果 - 现行法律对未构成犯罪的逃避监管行为采取10-100万元罚款 视情况责令限产停产 并移送行政拘留 在实践中取得良好震慑效果 [3] 修改建议 - 建议将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行为独立规定 需以实害后果为构成要件 [4] - 第160条应分两款 分别规定逃避监管排放和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 [4] - 建议第1080条修改为10-100万元罚款 拒不改正的限产停产 取消吊销许可证和关停条款 [4] - 行政拘留和刑事犯罪责任建议另设统一法条规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