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

搜索文档
广西扶绥:科技赋能甘蔗产业走生态循环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02:5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广西扶绥县甘蔗最高年入厂原料蔗达639万吨 在全国甘蔗产业中位居前列[1] - 传统种植模式平均亩产约6吨 扣除成本后每亩年净利润仅约1000元 农民增收空间受限[1] - 甘蔗收购价为每吨540元[1] 创新种植模式成效 - 试点8000亩甘蔗套种模式通过土地整治+宽行窄株种植+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 实现每亩直接增收超600元[1] - 春季套种西瓜每亩增收超1500元 使综合收益提升至3000元以上[2] - 秋季套种花生/毛豆每亩增收500-800元 毛豆根系固氮特性可改良土壤[2] - 套种石参实现每亩年收益3500-3800元 土地综合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2-3倍[2] 土地流转与资本运作 - 扶绥同正投融资集团以每亩1000元价格完成8000亩农村土地流转收储[2] - 集团对流转土地实施高标准整治改造 引入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2] - 建立基于亩产量的阶梯式奖励机制 同步吸纳当地村民参与管护[2] - 全县可种植甘蔗土地约150万亩 2025年计划种植110万亩 剩余40万亩可供开发[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农发行将加强政银企合作 科学配置农业资金支持乡村振兴[3] - 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并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 打造蔗糖产供销产业链[3] - 推荐把握生态碳汇及大健康风口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3] - 无人机巡田精准施肥和物联网监测蔗茎生长等科技手段已投入应用[3]
专访深农集团副总裁:扫码查产地、采摘时间 科技创新破解传统农业痛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08:36
行业转型背景 - 国家推动"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标准化建设 解决生产端缺标准 流通端效率低 消费端信任难问题 [1][2] -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核心原则 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体系 [1][2] - 农业从重产量单一模式向重品质 重品牌 重协同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1] 战略布局逻辑 - 布局围绕行业转型痛点和国家战略落点 零散种植和粗放流通无法满足高品质需求和产业增值 [2] - 选择怀集因其农业基础优势及靠近大湾区消费市场 可快速响应深港保供需求 [3] - 建设"一基地+一中心+一园区"样板 实现种植 分拣 冷链 销售全流程标准化 [3] 模式创新与差异化 - 采用稻蔬轮作模式 早造种水稻 晚造种蔬菜 符合南方农业规律且解决土地闲置 [3] - 双轮驱动战略:产业升级与民生保供共生 从土地整改到设施建设全流程标准化 [3] - 土地利用率提升50% 化肥农药用量减少30% 带动周边农户探索生态循环农业 [4] 科技应用成效 - 自动巡航播种机日播种80亩 效率高于传统机械 人工和种子成本降低近70% [6] - 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提升水稻产量 [6] - 冷链溯源系统通过数据解决行业信任缺失问题 消费者可扫码查看产地和检测报告 [6] 品牌建设与联农带农 - 品牌逻辑为先做标准再树品牌最后带农户 主品牌核心为国企品质+科技赋能+保供惠民 [7] - 怀集子品牌通过标准化赋能和品牌化突围 大米价格增长约41.67% [8] - 直接或间接提供1000个长期就业岗位 10000人次短期岗位 联农带农5000户 [8] 未来推广计划 - 5年内带动怀集周边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万亩 复制标准化体系+冷链服务+联农机制 [8] - 深化数字化应用 升级冷链集配中心运营 实现全流程数据透明化 [8]
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威海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齐鲁晚报网· 2025-09-22 07:1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连宁燕 9月22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威海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钟臣,威海市农业农村事 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永建,威海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石绍华,介绍威海市2025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关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威海市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 出台《威海市支持乡村振兴激励政策》,大力培育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三驾马车"。设施农业拓展新路径。打造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 10余个,新建、改扩建设施苹果5000余亩、设施蔬菜300亩,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227个。2024年,威海市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2%,列全省第六 位。智慧农业推动新跨越。围绕苹果、西洋参、茶叶、生猪、家禽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效特色农业等项目,加快农业全产业链 数字化建设,共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52处。生态循环 ...
丰收节前话丰收!句容秋茬玉米抢鲜上市 ,20 万穗预计创收百万
扬子晚报网· 2025-09-19 08:57
扬子晚报网9月19日讯(通讯员刘洋杨志国记者姜天圣)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这两天,地处丘陵地区的江苏句容鲜食玉米迎来了收获的季 节,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当地通过生态循环种植,小小玉米成了农民增收的"金穗穗",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现场 目前,基地的玉米主要通过线上平台、线下渠道以及与大型连锁商超合作的方式进行销售。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植过程中,基地还与句容天王戴庄村签订 了"生态循环共建协议",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袁佳告诉记者:"我们这个玉米基地处于茅山丘陵地区,我们这个基地它是一个小盆地,本身生 态环境就特别好,然后我们种植采取有机种植,我们玉米秸秆做成青储饲料,然后跟戴庄一个养殖场合作,我们把青储饲料给他喂牛羊,然后牛羊粪便发 酵后,再还到我们田里,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据介绍,江苏句容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近年来,当地依托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积极引种多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分春、秋两季 种植,品种包括"小红玉"、"牛奶玉米"等。并始终坚持生态种植理念,通过科学灌溉、合理追肥和绿色除虫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小小 玉米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增 ...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经济日报· 2025-09-07 01:1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2005年开始蛋鸡养殖 最初规模为500羽肉鸡 500羽蛋鸡和500羽本地鸡[2] - 2008年遭遇重大挫折 养鸡架倒塌导致半数蛋鸡死亡 损失价值六七十万元[2] - 经历禽流感风波后市场回暖 产品供不应求 远销湖南 广东和河南等地[3]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 目前存栏量达50万羽 年产鲜蛋1万余吨 年产值超亿元[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成功进行本土化改造 耗时4个月解决设备"水土不服"问题[4][5]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 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和实时数据监测[6] - 人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单个工人管理鸡群数量从5000只增至12.5万只 人工成本降低80%[6] - 投资兴建有机肥厂 年处理5万余吨有机肥和沼液肥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5] - 有机肥厂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业务模式与产业拓展 - 创新帮扶机制 提供统一鸡苗采购 饲料配送 技术服务 鸡蛋销售和资金协调的全链条支持[7] - 建立12家合作社 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发展林下种养模式 在山水村拓荒200多亩山地 实现"不管盈亏都分红"的承诺[7] - 规划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打造集智慧养殖 有机种植 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9] - 拓展乡村旅游业务 在油茶林 桃林和竹林分区打造生态农场 带动青年返乡发展民宿产业[9] 产品质量与市场认可 - 鸡蛋品质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3] - 中药养殖专利技术既减少抗生素用量又提升鸡蛋品质[6] - 长沙4家批发市场持续下单 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记江西省葛溪正太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纯
经济日报· 2025-09-06 22: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5年公司以500羽肉鸡、500羽蛋鸡、500羽本地鸡起步养殖业务[2] - 2008年养殖架倒塌导致蛋鸡损失一半 价值六七十万元资产化为乌有[2]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人工成本降低80%[6]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产能与规模 - 当前蛋鸡存栏量达50万羽[7] - 年产鲜蛋1万余吨[7] - 年产值超亿元[7] - 现代化鸡舍可容纳11万羽小鸡[1] - 有机肥厂年产出5万余吨优质有机肥和沼液肥[5] 技术创新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通过4个月技术改造解决水土不服问题[4] -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 采用紫珠草增强蛋鸡免疫力并减少抗生素用量[6] - 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 单个工人管理能力从5000只提升至12.5万只[6] -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系统 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5] 业务模式 - 构建统一鸡苗采购、饲料配送、技术服务、鸡蛋销售、资金协调的帮扶模式[7] -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 销往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地[3] - 在芦溪县建立12家合作社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涵盖智慧养殖、有机种植、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9] 社会影响 - 通过合作社模式使农户守着家一年获得2万多元收入[7] - 养殖基地帮助农户实现年收入10多万元[7] - 有机肥厂为30余家种植企业提供肥料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 发展林下种养项目使2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7]
(乡村行·看振兴)荒山变“金山”:兴安岭上小县城耕耘“幸福果园”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2:23
行业规模与产值 - 当地果树经济林面积达12.7万亩 年产值5200万元 [8] - 和胜村1400亩果园年产鲜果180吨 [6] - 宝林村1万余亩沙果林中6000亩进入盛果期 [8] 种植技术与品种发展 - 主栽品种从单一品种发展为抗寒性强且糖度高的大杏和李子 并引进寒富苹果 南果梨等10多个品种 [3] - 实现7月到10月连续采收 通过不同成熟期果树错落分布延长销售周期 [3] - 采用林间套种燕麦模式 燕麦苗为果树保墒 收割后卖给饲料厂形成生态循环 [8] 农户经济效益 - 刘景志20亩果园年收入超7万元 [6] - 和胜村272户村民利用庭院培育果苗 每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6] - 宝林村七成农户靠沙果产业增收 种植户孙树立90亩果园亩产果子销售收入2000多元 除去成本净赚一半 [8] 劳动力与就业带动 - 采果季周边村民前来务工 分拣装箱工作每日收入可达100元 [8] - 果园果实供应本地超市和批发市场 并吸引回头客及采摘游客 [5]
科技扎根田野间 多地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8 23:34
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 - 多地通过产学研协同 科技育种 智慧种植 特色产业培育和生态改良等多元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化 智能化 产业化转型 [1] - 山西采用高校+企业+农户合作形式构建粮菌菜肥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以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纽带 [2] - 海南建立6000亩西甜瓜示范基地 创造产值超1200万元 实现从试验田到生产地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内蒙古使用无人机沿预设航线喷洒农药 实现从扛锄头到点屏幕 从看天色到读数据的种植方式跨越 [4] - 福建推广机械化种植使耕种收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同时创新智能农机装备实现盐碱地增产 [6] - 云南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规模化种植 培育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7] 特色产业培育成效 -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发展黄菇娘种植产业 采用绿色种植方式和传统手工劳作带动家门口就业 [5] - 云南南华县将食用菌作为重点特色产业 从深山菌窝发展到全国餐桌 成为撑起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7] - 福建通过试验耐盐碱水稻品种和菜稻轮作模式 实现向盐碱地要粮的农业变革 [6] 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 - 山西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引领 打造区域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发展的绿色样板 [2] - 各地通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构建有机旱作生态循环链 [2] - 内蒙古坚持绿色种植方式 福建探索菜稻轮作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5][6]
新华视点|科技扎根田野间 多地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8-26 13:24
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 - 多地通过产学研协同、科技育种、智慧种植、特色产业培育及生态改良等多元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化、智能化、产业化转型 [1] 有机旱作生态循环农业 -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采用"高校+企业+农户"合作形式 构建"粮、菌、菜、肥"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3] - 以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纽带 打造区域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发展的绿色样板 [3][5] 南繁育种与产业转化 - 海南建立6000亩优质西甜瓜示范基地 创造产值超1200万元 [7] - 南繁选育的种子实现从试验田到生产地的产业转化 推动农户增产增收 [7][9]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实现万亩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管理 [11] - 农业生产实现从"扛锄头"到"点屏幕"、从"看天色"到"读数据"的数字化转型 [13] 特色种植产业发展 -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发展黄菇娘种植产业 通过绿色种植方式和传统手工操作带动村民就业 [14][16] - 黄菇娘产业激活乡村活力 成为农民手中的"金豆子"和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14][17] 盐碱地改良与利用 - 福建惠安县通过试验耐盐碱水稻品种和推广机械化种植 使耕种收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19] - 引进"海水稻"和创新智能农机装备 实现盐碱地农业增产增收 [21] 食用菌产业链延伸 - 云南南华县将食用菌作为重点特色产业 通过引进技术和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 [23] - 培育食用菌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使菌产业成为撑起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23][25] 农业转型综合成效 - 各地探索实践既破解传统农业发展难题 又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能 [27] - 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27]
陕西:府谷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闯出富民兴村路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14:11
产业模式创新 - 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融合与生态循环模式推动产业升级与惠民增收双赢 [1] - 天桥则村谷果美农业基地发展种植业与畜牧业协同经营 种植60亩西瓜及多种蔬菜 养殖几十只山羊和十来头肥猪 [1] - 红墕村幸福家庭农场发展林下经济 通过"林养畜、畜肥田"生态循环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2] 经营主体发展 - 府谷县累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个 市级示范联合体2个 [2] - 形成市级龙头企业5家 县级龙头企业3家 家庭农场1497个 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151个 [2] -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数量稳步增长与质量持续提升 共同构成全县农业发展生力军 [2] 社会效益体现 - 农业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村民反映"挣钱也不少 过日子踏实多了" [1] - 基地计划打造沉浸式农业教育场景 将"田间"变"课堂"以解决城市儿童农业知识缺乏问题 [1] - 生态循环模式降低养殖成本并提升产品品质 同时促进林木生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