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基因工程

搜索文档
包头稀土高新区:激活新材料产业“磁动力”
科技日报· 2025-09-24 23:55
核心技术突破 - 晶界渗透技术降低重稀土用量并提升钕铁硼磁体矫顽力 抗退磁能力增强且高温性能稳定 磁矩排列阻力降低30%以上 [2] - 材料基因工程实现原子级仿真技术 精确设计晶界结构保障磁体性能 [2] - 第三代钕铁硼磁体磁能积达52兆高斯奥斯特(MGOe) 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使效率突破97.5% [4] 智能制造升级 - 黑灯工厂实现24小时无人化生产 每90秒自动下线一块高性能钕铁硼磁体 [1] - 数字化车间采用5G物联网自动导向车 物料配送误差小于0.1毫米 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产线 [2] - 智能化产线使人均产出达传统产线3倍 能耗降低30% [2] - 全自动双轨道摄像头音圈马达生产线产能较半自动化提升1.5倍以上 [5] 产业生态建设 - 构建"一国重四中心"创新体系 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四大平台 [3] - 拥有6家院士工作站 有效稀土专利1895件占包头市总量90.84% [3] - 形成从合金制备到电镀检测全产业链就地配套能力 [3] 应用领域拓展 新能源汽车 - 永磁同步电机转速达每分钟20000转 使电动车续航提升15% [4] - 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传动/导向/感应系统 [2] - 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基地 [6] 风电领域 - 永磁直驱风机采用高性能钕铁硼 发电效率提升10% [4] - 全生命周期节省运维成本300万元 [4] - 将成为风电装备核心部件供应基地 [6] 消费电子与家电 - 音圈马达产品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品牌合作供应商 [5] - 稀土复合耐火材料解决传统材料隔热难题 推动家电制造绿色化 [4] 产能与市场地位 - 2025年头部磁材上市企业10家将落户园区 稀土新材料产能突破30万吨 [5] - 稀土永磁材料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5] - 全球首家通过SGS"零碳工厂"认证的磁材企业 [2]
8918万元!沈阳化工大学采购大批仪器
仪器信息网· 2025-09-24 03:58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近日, 沈阳化工大学发布 51 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8 918 万元,涉及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光电跟踪系统 模拟设备、高通量纳米压痕仪、振动噪声 测试仪、物质结构分析系统等,预计采购时间为202 5 年 4~9 月。 部分采购仪器: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ynamic Mechanical Anal y zer,简称DMA)是一种核心的热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仪器,主要 用于研究材料在交变应力或交变应变作用下,其力学性能(如弹性、粘性、刚度)随温度、时间、频率等外界条件变化 的规律。它能灵敏捕捉材料微观结构的细微变化(如相变、结晶、交联、老化等),是材料研发、质量控制、失效分析 的关键工具,广泛应用于高分子、复合材料、金属、陶瓷等领域。 高通量纳米压痕仪 高通量纳米压痕仪(High-Throughput Nanoindentation Tes ter,简称HT-NI)是在传统纳米压痕技术基础上发 展的新型精密力学表征设备,核心优势是通过并行化测试、自动化控制和高效数据处理, ...
2025高分子产业大会丨报告精华分享(上篇)
DT新材料· 2025-09-20 16:03
全球化工产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浪潮中,焦虑、迷茫又充满希望是许多企业的真实状态,下一步究竟应该往哪走?我们认为, 中国新兴产业崛起将引 领高分子下个十年! 2025年9月10-12日,由 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 主办、 舟山市投资促进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校友 会 协办的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 在合肥新站利港喜来登酒店盛大举行。 大会 立足全球视野,邀请到来自国际领先企业、代表性产业化专家、政府、园区、资本、协会和联盟等产业链上下游共计 55位报告嘉宾 ,设置一大宏 观论坛+高层闭门会议+六大材料及应用专题,共探 AI、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磁屏蔽和新一代通信等新兴产业的材料、 技术、装备新机遇。 大会还 于开幕式进行了 2025"新塑奖"工程塑料产业创新评选颁奖盛典! 大会盛况 大会开幕式:致辞 在大会开幕之际,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教授出席并发表开幕致辞。 蹇院士指出,全球化工产业链正进行深度调整,焦虑、迷茫又充满希望是许多企业的真实状态。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低空经济、具身机器 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AI ...
内蒙古包头稀土磁材成为新质生产力隐形基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1 00:45
产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2024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全球市场份额突破40% 高端产品占比跃升至30%以上 [1] - 2024年中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高端应用占比首次超过50% [4] - 包头稀土新材料产能突破30万吨 稀土永磁材料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5] 技术突破与创新 - 中国科学院研发纳米晶界调控技术将钕铁硼磁体矫顽力推至高点 有效压缩重稀土用量 [2] - 金力永磁通过晶界扩散技术将重稀土用量降至0.5wt% 矫顽力跃升至26kOe [1] - 科研人员通过原子级仿真设计晶界结构 使磁矩有序排列阻力降低30%以上 [2] 智能制造与生产效率 - 金力永磁黑灯车间每90秒自动下线一块高性能钕铁硼磁体 [1] - 安泰北方数字化车间人均产出达传统生产线3倍 能耗降低30% [2] - 江馨微电机全自动双轨道VCM生产线产能较半自动化生产线提升1.5倍以上 [5] 应用领域拓展 - 2024年全球高性能钕铁硼需求中新能源汽车占28% 较2023年提升16个百分点 [5] - 永磁直驱风机采用高性能钕铁硼使发电效率提升10% 全生命周期节省运维成本300万元 [4] - 比亚迪永磁同步电机采用第三代钕铁硼磁体 使电机效率突破97.5% 整车续航提升15% [4] 产能建设与订单情况 - 金力永磁二期4万吨高性能磁材项目部分投产 手握排产至2026年的国际订单 [1] - 卧龙电驱储能系统和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在包头全面投产 [1] - 2025年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预计新增产值40亿元 [5] 产业生态与专利布局 - 包头稀土高新区拥有有效稀土专利1895件 占包头市总量的90.84% [3] - 构建"一国重四中心"体系 形成从合金制备至电镀检测全产业链就地配套能力 [3] - 全国磁材产业头部上市企业有10家落户包头 [5]
新材料突围:"十五五"新材料万亿级机遇与十大观点
材料汇· 2025-07-05 15:20
核心观点 - 细分领域呈现差异化增长:半导体材料增速50%、新能源材料52%、生物医用材料87%构成三大增长极,传统结构材料增速稳定在8-10% [2] - 新兴领域快速崛起:AI服务器-高频高速材料增速60%,新能源汽车-MLCC 100%、折叠屏-UTG玻璃30%、氢能-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率60% [2] - 产业链发生变化:半导体材料形成"晶圆厂+材料厂"捆绑开发,新能源材料呈现车企+电池厂+材料商三位一体化 [2] - 渠道变革:传统经销降至40%,定制化30%、技术授权15%、联合研发10%等增值模式成为主流 [3] - 逆向创新兴起:下游应用端主导材料定制开发,预计到2030年30%的新材料创新将由应用场景反向驱动 [3] - 企业战略选择:龙头企业布局"材料+装备+算法"全栈能力,中小企业深耕单点技术,初创企业探索颠覆性创新 [3] 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创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6万亿元,年增速20% [7] - 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从2020年15%提升至2024年25%,新能源材料领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国产化率达95% [7] - 高端光刻胶、航空发动机材料等国产化率不足10% [7] - 行业呈现政策密集赋能、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场景拓展三大特征 [8] - 固态电池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光伏材料等前沿领域催生千亿级新赛道 [8] 市场现状分析 - 2024年总体规模达6万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万亿元 [10] - 半导体材料(增速50%)、新能源材料(52%)、生物医用材料(87%)构成三大增长极 [10] - 区域分布:长三角占半导体材料45%份额,珠三角主导新能源材料,京津冀形成生物医用材料集群优势 [10] - 传统应用占比从2019年65%降至2023年48%,新兴领域如AI服务器(CCL用量增长60%)、新能源汽车(MLCC需求增长100%)快速崛起 [11] - 行业集中度提升,呈现"国家队引领+民营专精"双轨格局 [12] - 半导体材料形成"晶圆厂+材料厂"捆绑开发模式,新能源材料呈现"车企+电池厂+材料商"三位一体研发 [12] - 传统经销模式占比降至40%,定制化服务(35%)、技术授权(15%)、联合研发(10%)成为主流 [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材料基因组工程颠覆研发模式,中科院将新型锂电电极材料研发周期缩短70% [16] - 生产工艺突破重塑成本曲线:中复神鹰碳纤维单位成本下降40%,中材科技锂电池隔膜良品率达90% [16] - AI服务器推动高频高速CCL材料需求增长60%,新能源汽车使MLCC用量达传统车6倍 [17] 未来预测分析 - 预测2025年达1万亿元,2030年突破3万亿元,CAGR保持18% [19] - 增长引擎来自国产替代深化(12英寸硅片自给率从15%提升至50%)、技术迭代红利(固态电池材料CAGR 60%)、新兴应用拓展(AI服务器材料需求年增30%) [19] - 未来五年技术突破聚焦极限性能突破、智能化升级、绿色制造、跨界融合四大方向 [20] - 预计到2030年30%的新材料创新将由应用场景反向驱动 [20] - 全球形成美国主导基础研发、日本掌控精密制造、中国优势在产业化速度的三极竞争格局 [21] 重点关注新材料 - 高端光刻胶、航空发动机材料 [5] - 固态电池、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光伏材料 [5] - 高频高速材料、MLCC、UTG玻璃、硅碳负极 [5] - AI+新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