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前景研判!2025年中国医疗大模型行业市场发展概况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智研咨询)
搜狐财经· 2025-09-28 02:21
医疗大模型的搭建是一个复杂而多阶段的过程,涉及从数据的收集、处理,到算法的选择和模型的训练优化等多个方面。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包括数据来源的 筛选、数据清洗与标注、数据标准化及隐私保护技术的应用,以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内容概要:医疗大模型的应用涵盖临床、管理、教育、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有望推动医疗保健的创新和进步。作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大模型 正逐渐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为268.9亿元,医疗大模型规模为41.8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约为 431.6亿元,医疗大模型规模约为65.3亿元;预计到2031年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487.9亿元,医疗大模型规模将增长至213.4亿元。就模型类 型而言,我国通用医疗大模型数量为114个,占比为40.57%;专科医疗大模型数量为106个,占比为37.72%;中医大模型数量为33个,占比为11.74%。 上市企业:阿里巴巴-W[09988]、讯飞医疗科技[02506]、医渡科技[02158]、卫宁健康[300253]、智云健康[09955] 相关企业:瑞金医院、华西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
AI医生“转正”还有多少关要闯
科技日报· 2025-09-24 23:54
AI出现在诊室,像医生一样问病史、做诊断、开检查单。这个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逐渐走 进现实。 今年上半年,"天枢""观心""瑞智病理"等医疗领域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以下简称"医疗大模型")在 全国三甲医院密集落地。亿欧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国内累计发布医疗大模型达288个,其中 今年新增133个。 这些被临床寄予厚望的技术产物,离成为真正的AI医生还有多远? 医疗模型价值初显 今年夏天,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一家基层医院的内科门诊来了一名患儿,半边脸肿大,久不消退。医生 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口腔科检查。但检查结果显示,口腔无异常。 焦急的患儿家长再次找到医生。医生想起医院不久前引入的AI儿科医生。这款儿科医疗大模型整合了 300多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及大量脱敏的病历数据,学习了3000多种儿童常见病、疑难病相关诊 疗知识。 医生与这名"博学"的AI儿科医生展开了多轮"对话"。AI提示,患儿可能是腮腺炎。基于AI提醒,诊断最 终被明确,患儿也得到及时治疗。 2024年11月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AI医疗相关政策:《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梳 理84个细分应用场景;国家医保局将AI辅 ...
港交所稳守全球IPO集资榜首,“A+H”模式正重塑中国资产
搜狐财经· 2025-09-23 08:19
香港资本市场强势回归全球IPO中心 - 截至2025年9月23日,港交所以1071亿港元集资额重登全球榜首,全年集资总额预计突破2200亿港元,稳居全球第一 [2] - 这一成绩超越同期纳斯达克、纽交所等传统金融重镇,通过"A+H"双上市模式、特专科技企业上市改革、基石投资者生态重构等创新举措重塑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底层逻辑 [2] "A+H"双上市模式与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A股龙头扎堆赴港二次上市,形成"大型企业+硬科技+新消费"的IPO矩阵 [3] - 宁德时代5月港股上市募资409.63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全球最大IPO纪录,基石投资者阵容涵盖中石化、GIC、KIA等23家国际机构 [3] - 2023年新增第18C章及"科企专线"政策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以"保密提交+快速上市"模式登陆港股,云知声、极智嘉等AI企业借此突破,后者市值达220亿港元,首日涨幅超15% [3] - 2025年上半年85%的新股引入基石投资者,超四成项目获5家以上基石支持,共189家基石参与36家IPO,平均每家引入4.4名基石 [3] 全球资本对中国核心资产的再配置 - 2023年香港下调股票印花税率至0.1%,叠加全球家族办公室资产规模突破35.1万亿港元,推动港股日均成交额同比上涨30% [4] - 2025年全球大型机构频繁参与大项目基石投资,紫金黄金国际通过港交所聆讯募资超30亿美元,目标估值300亿美元,将成为年内全球第二大IPO,基石阵容涵盖中东主权基金及欧洲长线机构 [5] 先进制造、消费与医药赛道表现 - 三花智控吸引中邮、工银理财等18家基石,蓝思科技IPO从申报到上市仅用100天,展现港股对"科创+产能"型企业的效率优势 [5] - 蜜雪冰城、沪上阿姨、海天味业等消费股集体赴港形成"港股消费第二波",蜜雪冰城IPO获高瓴、红杉、美团龙珠等基石认购,冻资1.83万亿港元,超额认购5300倍刷新港股打新纪录 [3][5] - 医药板块中恒瑞医药获GIC、橡树资本等顶级机构力挺,映恩生物首日暴涨116.7%,显示生物医药企业逐步重建市场信任 [5] 港交所差异化策略与互联互通深化 - 特区政府启动"全球金融伙伴计划"向欧美、中东及东盟市场推广港股优势,监管机构研究放宽第二上市门槛吸引更多中概股回归 [6] - 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运行8年,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较年初增长近2000亿元,香港作为投资通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6] - 港交所积极推动医疗大模型、新能源电池、跨境电商等赛道IPO,某头部医疗AI企业已递交申请计划募资150亿港元,或成年内"集资王" [6] 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正向循环 - 毕马威报告指出香港IPO市场已形成"制度创新—资本流入—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随着200家在审企业陆续上市,叠加港股通标的扩容带来的增量资金,香港正从"区域金融中心"升级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机遇的核心平台" [6] - 2025年香港在绿色金融、数字资产、特专科技等领域开辟新赛道,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通道 [6]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医疗大模型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展望:行业正逐步展现出潜力和价值,应用前景广阔[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8 01:39
医疗大模型行业基本概况 - 医疗大模型是专门针对医疗健康领域训练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旨在理解和生成医学专业语言和知识 [2] - 应用场景包括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处理、电子健康记录分析和药物研发,显著提升诊断精度和效率 [2] - 在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病及全身性疾病等多个医疗场景中展现出显著潜力 [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为268.9亿元,医疗大模型规模为41.8亿元 [1][4][6] - 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达431.6亿元,医疗大模型规模达65.3亿元 [1][4][6] - 预计2031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增长至1487.9亿元,医疗大模型规模增长至213.4亿元 [1][4][6] 模型类型分布 - 通用医疗大模型数量为114个,占比40.57% [1][6] - 专科医疗大模型数量为106个,占比37.72% [1][6] - 中医大模型数量为33个,占比11.74% [1][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算力基础设施如芯片、服务器等硬件支持及算法框架研发 [8] - 中游为大模型开发与维护,涉及编程语言和开发平台 [8] - 下游应用场景包括生命科学研究、药械研发、医学影像诊断和智能问诊等医疗服务领域 [8] 行业发展历程 - 医疗AI始于20世纪中叶,早期以专家系统为代表,实现疾病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智能辅助 [8] - 进入机器学习阶段后,采用支持向量机等算法,在影像识别和电子病历分析等领域取得进展 [8] - 2012年起进入深度学习阶段,卷积神经网络提升医学影像分类和病理识别性能 [8] - 大模型阶段预训练模型成为核心动力,增强跨模态理解和临床决策支持能力 [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医疗AI研究始于1980年代,1978年开发首款中医专家系统"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 [9] - 2005-2015年以临床知识库为主要方向,在心血管领域深入探索 [9] - 2015-2017年医疗AI迎来爆发式增长,2018年进入大模型时代 [9] - 截至2025年7月,国内医疗大模型总数达281个,企业占据研发主导地位 [9] 参与主体 - 市场开发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政府 [9] - 研发合作模式包括医企合作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 [9] - 上市企业包括阿里巴巴-W、讯飞医疗科技、医渡科技、卫宁健康和智云健康 [2] - 相关企业包括瑞金医院、华西医院、百度、华为、深睿医疗和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等 [2] 行业展望 - 医疗大模型凭借高效数据处理和精准预测能力,成为推动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 [10] - 未来研究与应用前景广阔,在医疗行业的深度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和价值 [10]
吴婷:AI城市战争
36氪· 2025-07-12 03:32
国家AI战略规划 - 国务院2017年提出"三步走"战略:2020年AI核心产业规模1500亿,带动相关产业1万亿;2025年核心产业4000亿,带动5万亿;2030年核心产业1万亿,带动10万亿 [3] - 截至2024年9月,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的150% [3] - 各部委后续发布伦理规范、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各地加速布局AI产业 [4] 北京AI产业优势 - AI综合实力全国第一: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3000亿占全国50%,2400家AI企业占全国40%,213起融资占全国30%,123款备案大模型占全国60% [5] - 顶尖人才聚集:全球AI 2000榜单中北京占中国280人中的121人,AI学者4.9万人中北京占1.5万 [7][8] - 产业生态完善:中关村聚集智谱AI、月之暗面、寒武纪、旷视科技等头部企业,清华北大孵化多个明星项目 [7][8] 上海AI产业特点 - 聚焦芯片与算力:张江形成最完整集成电路集群,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企业突破国产AI芯片方案 [10] - 算力基础设施领先: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一,吸引英伟达、特斯拉等国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10] - 产业定位清晰:与北京形成"芯"(上海)与"脑"(北京)的协同分工 [10] 深圳AI竞争力 - 制造业场景丰富: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广泛应用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发展迅速 [14] - 巨头引领生态: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大疆、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华为前海创新中心签约16家合作伙伴 [15][16] - 政策支持力度大:发放"训力券"等补贴,2023年AI融资120起超越上海 [12][16] 杭州AI新势力崛起 - DeepSeek-R1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引爆市场,宇树机器人占全球四足机器人60%份额 [18][19] - 浙大系创业活跃:AI成果发表量全球第三,深度求索等六小龙中三家出自浙大 [20] - 产业基础扎实:阿里云全球第三,吉利、海康威视等民企提供应用场景 [21][22] 其他城市差异化布局 - 广州、苏州、合肥等地结合本地禀赋寻找AI细分突破口,形成全国竞争协同格局 [23] - 地方竞争被视作推动AI产业整体发展的核心动力 [24]
迎接AI——理性看待变革,积极布局未来
创业邦· 2025-07-07 10:27
AI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 大模型进入能力边界与不确定性并存阶段,单纯追逐参数规模意义有限,需与产品深度融合创造可持续场景价值[1][5] - 模型核心能力源自预训练而非后训练,高质量训练数据已大部分耗尽,模型解析能力提升将趋于平稳[6][7] - 模型不具备真正智能且存在"幻觉"问题,需理解其不确定性特点才能有效融入产品[5] - 模型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可能替代传统数据库功能[10] AI应用落地实践 - APUS在代码生成领域实现70%代码由模型生成,旧代码维护33%由模型辅助完成[11] - 设计团队规模缩减85%,AI可基于爆量素材日生成数千个同类素材[12] - 圣经类产品升级为多媒体形式并引入AI牧师功能,覆盖美国10%人口[13] - 医疗大模型已在三甲医院应用,累计服务超100万人,实现初步诊断与分诊[14] - 开发具备情报分析能力的Agent系统,应用于商业与政治情报领域[15] 企业AI战略与组织变革 - 企业常见误区是高估AI短期价值而低估长期潜力,需围绕"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构建战略路径[19] - AI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生产力,需重新定义生产关系以适配新型生产力[23] - 组织需培养复合型AI项目负责人,需同时理解AI原理、知识流转机制和业务细节[22] - 生产力释放后需重新规划人员技能方向和组织架构,如客服岗位裁减80%后团队结构调整[23] CEO实施AI的建议 - 从上而下定义AI应用场景,从公司P&L价值和长期战略角度思考[26] - 从下而上推动文化变革,通过细微效率提升促进组织对AI的理解[26] - 从后往前做建设,以终为始明确场景再倒推技术需求[26] - 避免在大模型主航道上构建壁垒,否则会被快速迭代的技术碾压[27] - CEO需明确适合引入AI的业务环节,避免空喊口号[27] - 面对AI要巧思而非硬来,发挥人类创造力找到适配应用方式[28] 行业展望 - AI将如同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每家企业业务形态,需全力以赴拥抱[29] - 全球大模型企业已从两年前的众多竞争者缩减至不超过10家具备持续发展能力[27]
毕马威报告:医疗大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70%,健康科技产业需应对四重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7-04 01:51
健康科技产业链 - 产业链分为上游(科技赋能医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院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服务终端和支付方式)[2] - 北京市东城区将重点建设八个产业组团和三处金角银边地区,打造"银巷""硅巷""文巷""杏巷"[2] 医疗大模型发展现状 - 医疗大模型分为五类:大型语言模型(LLM)、语言条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图学习大模型、视觉语言大模型[3] - 全球已发布医疗大模型中,大语言模型占比65%,中国发布数量占比超70%[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医疗科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2025-2027年增幅预计放缓但仍保持稳健增长[3] - 中国智能医疗器械市场预计2025年达242.3亿元,2026-2027年有望保持高速增长[3] 企业格局与竞争 - 医疗科技企业分为综合厂商与垂直厂商,未来将深化合作共促智慧医院建设[3] - 已上市健康科技企业中,医药科技企业占比超90%[3] 医疗服务供给 - 公立医院数量占比低但主导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三级医院中公立医院占比84.7%[4] - 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渗透率较高,但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服务推广空间较大[4] 人才分布与需求 - 健康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和华南[5] - 2024年中国总诊疗人次突破百亿,居民平均就诊次数7.2次,入院人次突破3亿(同比增22%)[5] 投融资动态 - 2021年为融资小高峰(2,131笔/2855.1亿元),2024年调整至1,437笔/731.6亿元[5] - 2024年A轮融资占比42.9%,天使轮及种子轮占比28.2%[6] IPO情况 - 2021年A股IPO小高峰(63笔/917.0亿元),医药科技IPO事件占比97%[6] 行业发展挑战 - 专业人才短缺(培养周期需10年以上),科研投入低且分配不均[7] - 支付体系需完善,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竞争成为共识[7]
医疗大语言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七成 如何释放商业价值?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04:54
健康科技产业链分类 - 健康科技产业链分为应用层、技术层和基础层三大板块 [1] - 应用层涵盖研发、生产制造、服务支付等关键节点 [1] - 技术层由提供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供应商构成 [1] - 基础层包括数据服务、硬件设备及底层技术服务等核心要素 [1] 医疗大模型发展现状 - 医疗大模型分为五类:大型语言模型(LLM)、语言条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图学习大模型、视觉语言大模型 [1] - 全球已发布医疗大模型中大语言模型占比近65% [1] - 中国发布医疗大模型数量占比超70% [1] AI医疗市场前景 - AI医疗市场2024-2032年预计年增长43% 2032年市场规模达4910亿美元 [3] - AI大模型赋能医疗全链条 覆盖健康监测、慢病管理、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场景 [3] - 国内企业已落地AI健共体 依托自研医疗大模型及"5+1智能体"实现诊疗全链路贯通 [3] 医疗大模型商业化挑战 - 医疗大模型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需通过"性能验证"释放商业价值 [5] - 目前缺乏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验证和监管体系 限制商业化推广 [5] 伦理与公平性议题 - AI医疗应用需关注数据隐私保护和医疗资源均衡分配 [4]
报告称中国健康科技产业已转向转型深化阶段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15:46
中国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健康科技产业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转型深化阶段,谋求高质量跃变 [1] - 产业链分为上游(科技赋能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服务终端与支付方式) [1] - 2024年中国医疗科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2025-2027年增速放缓但总规模稳健增长 [1] 细分领域分析 - 重点研究核酸药物、合成生物、医疗机器人与医疗大模型四大领域 [1] - 中国人工智能制药企业自研能力增强,进入全球AI药物发现领先梯队 [1] 行业活动与资源整合 - 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发布会评选出70家优秀上榜企业 [2] - 健康科技领域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涌入,产业链参与主体增加 [2] - 北京市东城区医药健康产业资源集聚,涵盖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 [2] 企业动态与趋势讨论 - 上榜企业领袖分享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数字化运营平台等热门话题 [2] - 东城区计划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2]
AI医疗场景加速落地,未来“元宇宙”医院长啥样
第一财经· 2025-06-30 08:27
智慧医院与AI医疗应用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定位"智慧医院",将AI深度融入诊疗全流程,从数字人导诊到AI辅助诊断形成闭环 [1][2] - 放射影像中心引入本土研发的三维动态全身骨骼系统数字成像仪,通过AI算法实现脊柱侧弯精准评估,打破进口设备垄断 [4] - 医院展示"元宇宙医学"手术案例,医生通过AR眼镜获取患者体征信息并操控手术机器人,术前规划采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 [4] 元宇宙手术室技术进展 - 新华医院与商汤医疗合作打造"元宇宙智慧医院",覆盖AI辅助诊断、个体化诊疗及健康管理全栈闭环 [5][6] - 上海市胸科医院在ICU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患者专属模型以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并预测病情趋势 [8]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发布6款AI大模型医疗智能体,实现复杂冠脉手术中多模态信息调阅与影像智能读取 [8] 医疗大模型与多模态创新 - 联影智能推出医疗多模态大模型,可辅助检出胸部37种疾病,融合影像、语音、文本数据赋能复杂场景 [9] - 儿童心脏科成为数字孪生技术商业化重点领域,新华医院研发先心病3D/4D模型以改善疾病预测 [9] - 上海市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AI医疗等前沿技术交叉创新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