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科技日报· 2025-09-18 23:54
"下一步,我们将支持试验区在更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在推进数据市场化价值化上探索出更多新做 法。"栾婕表示,同时将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加强试验探索,打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加强 工作协同,推动互学互鉴,破解痛点难点问题,探索数据价值释放路径。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目前,我省在推动数据要素深度融合并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呈现点上有 突破、链上有联动、面上有成效三大特点。"湖南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述东说,目前,湖南已 建成3个全球"灯塔工厂"、9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4个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通过数据深度赋能,推动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6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75%。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鹏谈 道,海南省着力打造"种业数据一张网",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家 南繁生物育种服务平台,汇聚种质资源信息、育种试验数据、表型信息数据等育种科研数据资源。此 外,探索构建全国种业科研数据交易体系,推动种业科研数据价值释放,为种业数据高效使用和流通交 易奠定了良好基础。 18日,国家数据局举行数据 ...
首块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研制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9-18 23:4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块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标志着该技术实现从原理概念到实验验证的跨越 [1] - 氢负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全新的储能技术路径 有望在大规模储能、储氢、移动电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 技术原理与突破 - 氢负离子反应活性强、电子密度高 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能量载体 [1] - 氢负离子电池通过氢负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实现充放电 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类似 [1] - 研究团队通过创新设计 采用氢化钡包裹三氢化铈的“核壳结构”策略 研制出兼具高氢负离子电导率、低电子电导率、高稳定性的氢负离子电解质 [1] 原型电池性能 - 该电池正极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84毫安时/克 [2] - 充放电循环20次后仍保持402毫安时/克的容量 [2] - 团队搭建的叠层电池电压提升到1.9伏 并成功点亮LED灯 证明了其为电子设备供电的可行性 [2] 未来发展与影响 - 未来研发将聚焦于氢负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制和性能优化 并积极拓展应用场景 [2] - 该技术为我国绿色能源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
中车制动智能化电驱机械制动全系列产品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9-18 13:47
产品发布 - 中车制动在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发布智能化电驱机械制动全系列产品 [1] 技术特点 - 系统采用电能直驱取代传统压缩空气驱动模式 彻底解决制动系统介质泄漏和维护复杂问题 [3] - 制动响应时间同比缩短约40% 整体减重超过15% 关键部件100%智能化自诊断 [3] - 具有响应灵敏 控制性能优 冗余度高 智能化水平高 重量轻等特点 [3] 技术突破 - 实现从控制到执行的全电气化 是从指令到执行的全电化控制 [3][5] - 突破传统制动技术局限 是我国轨道车辆制动领域的代际创新 [5] 产品应用 - 已构建标准型 紧凑型 踏面型全谱系电驱机械制动产品平台 [10] - 在国内首次实现装车运用和批量商业化应用 [10] - 可适用于地铁 城际列车 市域列车 动车组等多种车型 [10] 战略意义 - 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向绿色化 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 [5] - 将促进列车多系统融合控制技术发展 [10] - 为绿色城轨 智慧城轨 融合城轨建设作出贡献 [10]
登上《自然》!DeepSeek-R1训练方法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9-18 08:39
技术突破 - 开源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R1采用纯强化学习方法提升大语言模型推理能力 减少人类输入工作量 [1] - 模型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奖励强化学习效果 使用强化学习而非人类示例开发推理步骤 降低训练成本与复杂性 [1] - 在数学基准测试中DeepSeek-R1-Zero和DeepSeek-R1分别达到77.9%和79.8%得分 [1] 性能表现 - 模型在数学 编程竞赛及STEM领域研究生水平问题任务上优于传统训练的大语言模型 [1] - 在研究生水平的生物学 物理和化学问题上表现优异 [1] 方法创新 - 包含人类监督下的深入训练阶段以优化推理过程 [1] - 通过展示优质问题解决案例后生成推理模板 [1] - 未来研究可聚焦优化奖励过程以确保推理和任务结果更可靠 [1]
早期火星大气层或比现在厚数百倍
科技日报· 2025-09-18 08:30
团队进一步解释道,太阳星云消散后不久,木星与土星等巨行星轨道发生变化,扰动了彗星和小行星的 运行轨迹,致使它们向太阳系内侧冲击,猛烈撞击岩质行星。虽然科学家已从地球大气和岩石化学特征 中找到此类撞击的证据,但在火星上相关证据仍较为缺乏。他们推测,火星当时浓厚的富氢大气可能稀 释了彗星撞击所带来的物质。(记者刘霞) 太阳系诞生约400万年后,火星已基本成形,而太阳与其他多数行星仍处于形成阶段。当时,太阳系内 所有行星都处于围绕年轻太阳旋转的炽热气体和尘埃团块(太阳星云)中。部分行星会暂时将太阳星云 气体吸收进自身大气,但随着星云逐渐消散,这些气体会迅速逸失,大气密度也随之下降。 最新研究认为,火星可能"锁住"这部分气体的时间更长,从而维持了一层持久存在且很厚的原始酸性大 气。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9月16日报道,法国法兰西学院团队近日在欧洲行星科学大会上提出,火 星现在大气稀薄,但在早期可能拥有一层比现在厚数百倍的大气层。 团队通过模拟早期太阳系环境,估算抵达火星的彗星物质总量,并与现有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推算出 火星原始大气的质量,结果显示其大气压约为现今地球的2.9倍。这表明,火星曾像披着一层厚毯般, ...
首个人工智能驱动的纳米递送平台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9-18 08:30
纳米递送平台技术突破 - 公司开发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驱动的纳米递送平台NanoForge 集成人工智能、量化模拟和高通量技术 为药物研发提供高效构建能力 [1] - 平台拥有超过1000万种脂质结构和10万个模型训练数据点 实现人体8个器官或组织的靶向递送 包括肝、肺、免疫器官等 [1] - 平台已获得超过100项授权和专利申请 支撑10余个管线项目产出7个临床前候选药物 其中1个新药进入预申请阶段 [1][3] 人工智能技术架构 - 平台以垂类人工智能基础模型为底层架构 覆盖分子生成、特性预测、实验设计等纳米材料开发全周期 [2] - 采用AI预训练数据与从头设计算法结合 建成全球最大脂质库 可预测脂质和纳米颗粒20种关键特性 [2] - 自主研发纳米递送人工智能体作为智能接口 支持自然语言或结构化查询 实现任务分解、模型激活和多源数据集成 [2] 研发效率提升 - 平台实现从计算机设计到体内验证的端到端闭环优化 通过"设计-学习-验证"流程大幅缩短开发时间 [3] - 高通量筛选系统与人工智能预测结合 快速完成真实世界生物实验验证 [3] - 5年内推动10余个管线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显著加速临床前候选药物产出 [3]
新材料提升未来生活质感
科技日报· 2025-09-18 08:30
新材料与智能科技融合 - 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展示"新材料+智能科技"融合成果 涵盖可穿戴功能服饰 家居用品 运动装备和健康智能器件等领域 [1] 玉米基尼龙材料 - 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基尼龙切片 通过提取淀粉转化为赖氨酸并合成戊二胺制成 [2] - 玉米基尼龙具有优异亲肤性 棉感强于涤纶 吸汗能力媲美天然棉 且染色均匀 耐磨性强 抗拉强度高 已应用于国内高端服饰 [2] - 该材料低碳环保 生产1吨玉米基尼龙的碳排放量仅为石油基尼龙的50% [2] 纳米纤维膜技术 - 重庆中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可自主调控孔径的纳米纤维膜 厚度为几微米 纤维直径80-100纳米(头发丝直径1/1000) [3] - 在户外场景下膜孔径缩小使防水能力达1万毫米水柱 日常场景下孔径放大使透气性能提升至8毫米/秒 [3] - 纳米纤维膜使冲锋衣重量减轻 每平方米成本仅30元 显著低于传统戈尔膜60-80元的成本 [4] - 该技术未来可拓展至家纺领域 用于防螨抗菌床上用品 [5] 碳纤维复合材料 - 黑龙江碳境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采用T700级碳纤维使滑雪板重量减轻30% 抗冲击性能提升400% [6] - 通过联合吉林化纤解决高端碳纤维原料供应 并与哈工大合作将滑雪板结构从7层精简至3-4层 [7] - 碳纤维滑雪板售价控制在2000-3000元 低于国际品牌5000元以上售价 未来有望降至2000元以内 [7] - 公司同时开发碳纤维球拍和凯夫拉纤维复合球拍 后者可使杀球速度提升15%-20% [7] 电子皮肤技术 - 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电子皮肤触觉灵敏度达同类器件1000倍 响应时间仅2.4毫秒 快于人类皮肤 [8] - 可精准识别物体粗糙度 纹理 软硬度 弹性 厚度及内部物品 并能实时感知人体脉搏变化 [8] - 应用于义肢可实现辨别冷热和阅读盲文功能 大幅提升残障人士生活便利性 [8] - 电子皮肤制成的养老床垫采用分布式压力传感器 可监测卧床患者受压部位 超过2小时即提醒护理人员翻身 [8] - 未来计划应用于脊柱矫正夹具 通过实时压力监测帮助医生精准制定青少年脊柱侧弯矫正方案 [9]
路桥梁片制造有了“数智帮手”
科技日报· 2025-09-18 08:30
8月16日,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许州镇,随着最后一片T梁浇筑完成,G5京昆高速广绵段扩容项目智 慧梁场(以下简称"广绵智慧梁场")全部完成5753片T梁预制任务。 "从去年1月开工至今,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5000余片T梁预制生产,换作传统梁场根本无法实现。"该项 目建设方、中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智军说。 从"不可能"变为现实,背后是"数智帮手"。广绵智慧梁场以T梁智慧生产线、钢筋自动绑扎生产线、智 能张拉机器人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流水线大显身手。"智慧注入带来了效率和质量的同步跃迁,实现了 降本增效、提质增速,整个梁场生产总效率提升近100%。"刘智军说。 "两纵一横"降本增效 "智慧梁场布局有T梁智慧生产线、混凝土配送中心、钢筋配送中心、智慧控制中心等。"该项目负责 人、中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经理左陈森说,广绵智慧梁场负责生产、架设G5京昆 高速广绵段扩容项目相关标段34座主线桥梁、27座行车天桥及匝道桥梁所需的T梁,面临产品工艺复 杂、时间紧、任务重等挑战,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走进广绵智慧梁场控制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数字孪生的虚拟梁场,仿佛把现实中的 ...
我国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正式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9-18 07:34
产品创新 - 中国石化自主研发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为国内首创 有效填补国内市场空白[1] - 60K大丝束碳纤维强度比48K提升23% 弹性模量提高5% 单股丝束可吊起1吨重物[5] - 公司形成24K/48K/60K近20种型号产品谱系 涵盖通用型与高性能、大丝束与小丝束全系列[1] 技术突破 - 成功突破60K以上大容量单喷头工业制备技术 实现从原丝到氧化炭化全流程工业化试生产[5] - 2018年试制48K大丝束碳纤维 2022年实现48K工业化生产 成为国内首家掌握大丝束技术企业[5][6] - 碳纤维领域累计申请专利842项(全国第一) 获授权408项 完成PCT申请4项[6] 应用领域 - 60K产品主要应用于深海风电领域 满足更大功率叶片对材料强度与抗变形能力需求[5] - 碳纤维比重不到钢四分之一 强度达钢7-9倍 耐腐蚀 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飞机部件[3] - 大丝束碳纤维可提升下游复合材料生产效率 推动风电产业向深海进军[5] 行业地位 -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的企业[6] - 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实现碳纤维产业链自主可控[6] - 未来将强化产业链协同 打造碳纤维核心集群 提供高端新材料解决方案[6]
【科技日报】科学与中国”青海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9-18 02:5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史生才在主旨报告中,深入浅出阐释了太赫兹波 段高灵敏度探测器成像技术在天文观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太赫兹频段对天文学、宇宙学观测的重要 影响,展望了我国正在建设的如南极太赫兹望远镜、雪山牧场15米亚毫米波望远镜等项目进展。 按照计划,5个分会场活动当日在西宁同时进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将在西宁 十二中开展以"从西宁出发·梦气候未来"为主题的科普报告。此外,东北大学教授张鑫、南京大学教授 王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蔡一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安涛、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 员沈志强、南京大学教授邱科平、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姜鹏,将走进青海民 族大学、西宁市第二中学、青海师大附中、西宁市黄河路小学,为广大师生带来科普盛宴。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天文 学会、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政府联合承办。 9月17日,"科学与中国"青海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在青海省西宁市启动。其间,崔向 群、陈仙辉、景益鹏、韩占文、林海青、黄建平、史生才等7位中国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