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首块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研制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9-18 02:56
离子原型电池。 实验数据显示,该电池正极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84毫安时/克,充放电循环20次后仍保持402毫安时/ 克的容量。团队进一步搭建了叠层电池,把电压提升到1.9伏,还成功点亮了LED灯,证明了氢负离子 电池为电子设备供电的可行性。 陈萍表示,氢负离子电池是一种全新的储能技术路径,有望在大规模储能、储氢、移动电源等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团队将聚焦氢负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制和性能的优化,积极拓展应用场景,为 我国绿色能源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创新设计,采用"核壳结构"策略,用氢化钡包裹三氢化铈,研制出兼 具高氢负离子电导率、低电子电导率、高稳定性的氢负离子电解质。基于该材料,团队成功组装出氢负 图为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氢负离子原型电池示意图。 "电池家族"喜添新丁。《自然》杂志17日在线发表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大 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氢负离子电解质,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块氢 负离子原型电池。这标志着氢负离子电池实现从原理概念到实验验证的跨越。 氢是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三种形态存在:氢正离子、氢原子和氢负离子 ...
演唱会使用高密度激光引热议 该如何避免被激光伤害?
科技日报· 2025-09-18 02:38
近些年,不少演唱会倾向于使用激光打造出众的舞美效果。那么,大型演出使用的高密度激光是否安 全?人们应该如何避免被激光伤害?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您一探究竟。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前不久,某歌手在生日演唱会上,使用高密度激光打造"激光银河"舞美特效,很好地调动了现场气氛, 但有观众将此调侃为"致死量激光"。这也引发了公众对激光危害的讨论。 演唱会通常会使用"动态能量调节系统"实时监控和调整激光输出。"在演唱会中,'动态能量调节系统'通 过传感器监测环境光强、观众位置和激光路径,自动降低或调整激光功率和方向,以防止观众过度暴 露。"韩德专举例道,当监测到激光强度超过阈值时,这套系统会动态调低激光能量。同时,该系统还 可以通过调整激光投射角度和高度,避免光束直射人群,减少眼部或皮肤受伤的可能性。 第二,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让激光设备以30度以上仰角投射激光,并确保光束路径与观众头部 保持3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此外,如果现场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激光覆盖区域,则需佩戴符合标准的激光防护装备,防止眼部因激 光照射出现刺痛、视物模糊等不适。 避免眼睛直视光束 针对现场观众"致死量激光"的调侃,韩德专认 ...
数联古今启新程 智绘文明谱华章——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科技日报· 2025-09-18 02:14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开幕 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主题[1] - 论坛设立保护传承 技术创新 产业赋能 开放共治四大议题 回应全球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关切[2] - 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专题论坛 西安继2024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后再次承办[2] 技术应用案例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方舱系统实现全域全时段健康诊断与智能巡防[2]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完成兵马俑数字化存档[2] -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唐墓壁画VR体验项目[2] - 展览展示AI修复破损古籍 三维呈现古城遗址等近百项创新成果[3] - 敦煌莫高窟实现数字永生 巴黎圣母院依托数字建模技术恢复重建[3] 行业影响与共识 - 数字化技术改变文物保护基本方式 重塑传播模式与体验形态[3] - 推动文明记忆从静态留存转向动态传承[3] - 为教育 旅游及文化产业创造新机遇[3] - 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近200项案例 将精选40项编撰成集[4] 国际合作与发展方向 - 大会将持续推动数据共享 标准共建与国际合作[4] - 探索数字技术承载人类共同价值 使文化遗产成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神纽带[4] - 数字化被国际专家视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2]
我科学家破解植物科学世纪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9-18 01:48
研究核心突破 - 在全球首次完整揭示了单个植物体细胞发育为完整植株的全过程 破解了“植物细胞全能性”机制之谜 [1] - 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植物全能干细胞的起源 并全面解析了其重编程形成全能干细胞并再生完整植株的分子机理 [1][3] - 该发现被评价为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为破解农业生物技术长期存在的“再生瓶颈”开辟了新路径 [1][3] 科学问题与背景 - 研究解决了被《科学》杂志列为最具挑战的125个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的世纪难题 即单个体细胞如何发育成完整植株 [1] - 植物细胞全能性指植物细胞可脱分化形成全能干细胞 进而发育为完整植株 其核心秘密一直未被揭露 [1][2] 关键技术发现 - 找到了触发细胞全能性的“关键钥匙” 即叶片气孔前体细胞特有基因SPCH与人工诱导高表达基因LEC2协同作用形成的“分子开关” [3] - 首次发现细胞全能性激活的“开关”是大量生长素的积累 并揭示了关键的命运分岔点 [2][3] - 科研人员将关键过渡状态命名为“GMC-auxin”中间态 在此状态下细胞发生深度染色质重塑 大量沉默基因被激活 [3] 研究方法与历程 - 研究团队以拟南芥为模型 开启了一场持续20年的科研马拉松 [2] - 团队构建了单个体细胞直接发育成胚胎的实验技术体系和诱导单细胞起源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稳定体系 [2] - 利用扫描电镜 先进的单细胞测序 显微切割转录组测序与活体成像等前沿技术 首次捕捉到单个植物细胞的分裂全过程 [2] 应用前景 - 研究成果为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再生提供了全新理论支撑 [1] - 该体系目前在小麦 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实验正同步推进 [3]
“十四五”,央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科技日报· 2025-09-18 01:48
"强":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要 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9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 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张玉卓 自豪地说,"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了"深海一号"二期等一批大国重器,建成了深中通道 等一批重大工程;"立地",就是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 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切实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安全发展。 不仅如此,张玉卓用"强""高""优"来概括"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 "'强'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张玉卓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 度,有效汇聚内外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的"硬实力"明显提升。 张玉卓谈道,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过万亿 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去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 ...
合规激光风险可控,但需注意个人防护
科技日报· 2025-09-18 01:29
前不久,某歌手在生日演唱会上,使用高密度激光打造"激光银河"舞美特效,很好地调动了现场气 氛,但有观众将此调侃为"致死量激光"。这也引发了公众对激光危害的讨论。 近些年,不少演唱会倾向于使用激光打造出众的舞美效果。那么,大型演出使用的高密度激光是否 安全?人们应该如何避免被激光伤害?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您一探究竟。 第二,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让激光设备以30度以上仰角投射激光,并确保光束路径与观众 头部保持3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此外,如果现场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激光覆盖区域,则需佩戴符合标准的激光防护装备,防止眼部 因激光照射出现刺痛、视物模糊等不适。 Class3R激光常用于演唱会 从某歌手生日演唱会视频可以看到,百余台激光设备随着演出曲目节奏变化投射激光光束:时而是 五颜六色的光阵,时而是柔和律动的光雨。对此,重庆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韩德专告诉 记者,这类服务于舞台特效的激光是高密度激光,具体可分为激光阵列、扫描激光等类型,通常属于国 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界定的Class3R激光。 根据波长、输出功率等参数以及潜在危害程度的不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在其制定的6082 ...
美睫机器人:嫁接睫毛又快又好
科技日报· 2025-09-18 00:17
技术应用 - 美睫机器人集成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睫毛嫁接[1] - 机器人通过扫描眼部轮廓和面部肌肉微动作进行实时动态调整[1] - AI算法将睫毛嫁接位置误差控制在10微米以内的高精度水平[1] 服务效率 - 传统人工睫毛嫁接需耗时120分钟以上[1] - 美睫机器人将整个过程缩短至20分钟 效率提升83%[1] - 操作前需清洁睫毛并粘贴带引导条码的眼贴膜辅助定位[1] 行业变革 - 自动化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美容服务行业的工作模式[1] - 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个性化美睫方案提供技术支持[1] - 机器人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美容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操作精度[1]
日本将于年内制定《AI基本计划》
科技日报· 2025-09-18 00:07
日本政府日前在首相官邸召开了"人工智能(AI)战略本部"首次会议,正式启动国家层面的AI战略规划 工作。会议明确,将在年内完成制定《AI基本计划》,目标是打造"全球最易于开发和应用AI的国家", 并强调要在政府引导下大力支持可信赖的"国产AI"研发,同时梳理并调整现有制度与监管框架,为AI的 广泛运用扫清障碍。 日本首相石破茂出任战略本部长并在会上指出,AI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领域,必须提升到国家战 略层面予以推进,这不仅是经济战略,也是社会转型的必要步骤。他表示,日本将以跨部门合作的形 式,在医疗、护理、农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推动AI与机器人应用,通过创新提升公共服务和产业效 率。 经济产业大臣城内实同时兼任AI战略担当大臣并负责具体工作。他表示政府将依托专家团组成的专业 调查会加快讨论,计划在9月19日就具体支援措施、产业扶持和监管改革展开实质性磋商。他强调,政 府将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国产AI开发上的努力,特别是高质量日语数据资源的整备、日语 大模型的研发,以及能够反映日本社会文化特征的本土化AI服务。同时,政府的规制改革推进室也将 介入,对阻碍AI应用的制度和规则进行逐一修正,以确保新技术能 ...
能预测人一生健康趋势的AI模型问世
科技日报· 2025-09-18 00:01
该方法有望帮助识别高疾病风险的人,指导筛查计划,支持医疗服务的长期规划。未来版本可能会包含 更多健康信息类型,并帮助改进个性化诊疗。但科学家指出,该模型会反映出训练数据中的偏见,其预 测在进一步测试之前不应被用于直接医疗决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大多数人一生中会不止一次生病,但预测不同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与癌症)如何互相影响是个难题。医 疗决策日益依赖于根据病史预测个体健康演变趋势。AI通过分析患者记录的大数据集,为识别疾病进 展模式提供了强大工具。但这些模型的全部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尤其在人群规模上。 此次,来自德国癌症中心DKFZ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一个AI模型——Delphi-2M,用于识别特定疾病相对 于患者记录中其他事件(如生活方式因素和其他健康状况)何时发生。该模型利用英国40万人的健康数 据训练,使用丹麦近200万人的数据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Delphi-2M基于个人医疗史,预测了超过 1000种疾病的发生率,准确性接近或好于现有工具,而现有工具大多仅能各自预测极少数疾病。该模型 还能模拟未来长达20年健康变化的可能路径,并产生合成数据,在保护隐私的同时能用于训练其他AI 模型。 《自然》杂 ...
太赫兹光波实现纳米级压缩
科技日报· 2025-09-18 00:01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团队携手将太赫兹光波实现纳米级压缩:将波长超过50微 米的太赫兹光波压缩至不足250纳米的层状材料内。其不仅有助于深入探索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还有 望显著提升光电设备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 为实现该目标,团队使用了部署在德国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中心FELBE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的 近场光学显微镜。该显微镜具备极高的纳米级成像能力,能够直接观测太赫兹光波在铪二硫属化物中的 压缩过程。 团队表示,该成果突破了太赫兹技术的现有局限,有望彻底改变光电集成的方式。这一进展将推动超紧 凑型太赫兹谐振器与波导的研发,在环境监测、安全成像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将铪二硫属化 物集成至范德华异质结构中,可进一步对二维材料进行研究,为纳米级光电集成开辟新路径。 该研究不仅证实铪二硫属化物是太赫兹应用的理想平台之一,也为探索光与物质在超强甚至深强耦合状 态下的新物理现象奠定了基础。未来,通过高通量材料筛选,有望发现更适用于太赫兹技术的新型材 料,推动该关键领域持续创新。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太赫兹光波是频率在0.1—10太赫兹之间、波长介于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