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辅助系统

搜索文档
小米OTA召回11万辆SU7,最严智驾新规即将出炉
36氪· 2025-09-20 02:53
小米汽车召回事件 - 小米汽车于9月19日宣布召回11万辆SU7标准版车型 通过OTA升级解决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的安全隐患 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1] 行业监管背景 - 小米召回遵循2025年2月25日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 要求车企通过OTA升级消除缺陷时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范实施 [3] - 类似备案召回方式在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已有先例 [3]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强制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正在征求意见 旨在填补驾驶辅助系统强制性安全规范空白 为产品准入、质量监督及事后追溯问责提供统一技术依据 [13][16] 技术升级内容 - 小米SU7秋季大版本OTA更新核心为强化辅助驾驶安全性与用户体验 包括优化大车避让与绕行(更早识别压线大车并提前完成车道内偏移)、新增动态车速功能(复杂环境下自动调整目标车速)、优化速度控制策略、新增误加速抑制辅助(降低误踩油门风险)以及优化DMS驾驶员监测(取消行程中重复弹窗提示) [4][5][6][7][8] - 本次更新部分功能与《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标 [10] 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1-7月中国配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 同比增长21.31% 渗透率升至62.58% 较去年提升6.5个百分点 超六成新车已搭载驾驶辅助功能 [10] - 车企在竞争中以"高阶智驾""零接管"等宣传吸引消费者 但消费者易混淆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界限 导致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引发事故 [10] 新规要求细节 - 《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将系统分为基础单车道(高速LCC、ACC、车道保持)、基础多车道(高速打灯自动变道)及领航组合驾驶(NOA、车位到车位)三类 分别设定安全要求 测试涵盖46个场景并引入故障注入与干扰测试 支持夜间辅助驾驶的车辆需进行夜间道路测试 [17] - 新规强制要求车辆安装组合驾驶辅助数据记录系统(黑匣子) 记录碰撞事件、驾驶员操作及传感器状态等数据 I型需存储≥2500次事件 II型需存储≥8小时连续数据 数据需支持司法取证并兼顾隐私与网络安全 [18] - 新规加强驾驶员监测要求:手部脱离5秒提示且10秒升级提示 视线脱离5秒提示且3秒升级(升级后5秒内强制接管) 若多次脱离需禁用系统至少30分钟 [20] 行业影响预期 - 新标准要求严格 仿真模拟需明示与实体相关性 经过安全验证、仿真和场地试验后开发周期预计延长近半年 [22] - 强制数据记录系统使事故责任可追溯 车企难以再以用户误操作免责 [22] - 短期看新规将引发车企和辅助驾驶供应商整合洗牌 开发周期拉长可能导致辅助驾驶系统软件涨价及新功能推出减缓 [22] - 长期看更安全的辅助驾驶系统对出行行业整体利好 [22]
活力中国调研行|博世中国:在华深耕近十四载,以创新与信任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9-10 18:10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 博世集团拥有近140年历史 以创新 质量 信任为三大支柱 秉持宁失利勿失信理念[2] - 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903亿欧元 智能出行板块占比62%为核心业务 消费品 能源与建筑 工业技术板块分别占比22% 8% 7%[2] - 中国为全球最重要市场之一 布局65家公司(含10家合资 55家独资)2024年在华销售额1427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销售额近20%[2] 中国市场战略投入 - 中国不仅是销售市场 更是关键生产与研发基地 拥有35家工厂 26个技术中心 超80%业务与员工集中于长三角地区[3] - 员工规模超5.6万人 其中研发人员逾1万名 2024年研发支出达119亿元人民币[2] - 过去10年在华累计投资超600亿元人民币 持续加码中国市场[3] 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 - 超80%在华业务聚焦汽车领域 布局电动化 自动化 互联化及车用电子电气架构演进[3] - 重点研发氢燃料电池 智能座舱平台 驾驶辅助系统 硬件与软件实力兼具[3] - 与本土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上级驾驶辅助系统 已在上海开展路测 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面向海外市场量产中阶驾驶辅助项目[3] 近期投资与合作动态 - 在苏州建立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与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 在无锡规划建设商用车园区 在太仓动力总成工厂启动三期项目[5] - 4月与地平线携手推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创新 9月与阿里巴巴合作以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创新[5] -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机 电桥 电子控制单元等电气化动力总成解决方案 支持车企灵活采购[5] 全球化战略与服务能力 - 凭借全球业务布局 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法规合规支持 为海外建厂阶段提供本地化供应链与工程能力保障[5] - 依托百年技术积累与在华早期合作经验 结合高度自动化 数字化生产基地平稳推进转型[5] - 为雷克萨斯等企业在沪建厂提供业务增量支持 可依托在华布局为全球客户提供更直接服务[5]
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低空经济会客厅进博会前启用,承担四大服务功能
新浪财经· 2025-09-10 13:53
园区概况与规模 -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是长三角首个和上海唯一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占地面积13.89平方公里 集聚4000余家企业 外资企业占比约25% [1] - 2024年经济总量达211亿元 同比增长11.8% 外资企业贡献度达50% [1] - 示范区楼宇总办公面积达200万平方米 综合商业体面积达44万平方米 配备体育休闲 星级酒店 人才公寓和大型购物中心等设施 [6] 产业生态与企业集聚 - 总部经济领域集聚丹纳赫 江森自控 ABB 伊顿 联合利华 博世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 [5] - 数字智能领域拥有市级"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和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 吸引携程 爱奇艺 中坚科技 中颖电子 科大讯飞 峰岧科技 神州数码等人工智能和芯片企业 [5] - 航空物流领域集聚康捷空等世界500强物流企业以及东航等近60%的上海航空公司总部 [5] 低空经济新布局 - 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长宁园)于2024年11月进博会揭牌 规划面积12102平方米 重点发展服务保障 综合应用和整机制造三大核心产业 [7] - 产业园2025年1月启动招商 8月已实现航天九院 冠一通飞 敏业绿建 海森合泰等首批企业签约入驻 面积近3000平方米 [7] - 配套建设1200平方米上海低空经济会客厅 计划2025年10月启用 提供产业招引 适航审定服务 飞行服务和金融法律配套保障四大功能 [7] 企业案例与发展动态 - 携程集团2025年上半年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0% 全国入境人次同比增长30% 其中71%游客来自免签地区 [8] - 携程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设立全国首个入境游咨询中心 已在上海 北京 香港推出免费半日游服务 累计服务近5000名来自80余国的中转旅客 [9] - 博世中国总部入驻园区14年 在中国拥有35家工厂和26个技术中心 长三角地区集中了超过80%的业务与员工 过去10年累计投资超600亿元人民币 [11] - 博世近期在苏州建立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 在无锡建设商用车园区 在太仓启动动力总成工厂三期项目 [11] - 博世重点研发氢燃料电池 智能座舱平台 驾驶辅助系统和先进底盘软件 其中面向海外市场的中阶驾驶辅助项目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 [11]
国泰海通|数字经济:全球首款全频6G芯片发布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9-07 14:33
半导体板块动态 - 全球首款全频6G芯片发布 [1] - 豪威集团发布高压隔离驱动芯片ORD110x [1] - AMD正式发售锐龙5 9500F处理器 [1] 汽车电子板块动态 - 禾赛获美国Motional全球独家激光雷达订单 [1] - 小马智行与卡塔尔国家运输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1] - 高通和宝马集团共同推出驾驶辅助系统 [1] AI板块动态 - 优必选斩获全球人形机器人最大合同 [1] - 仙工智能与星尘智能合作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及物流场景规模化应用 [1] - 首个面向具身智能的大规模强化学习框架开源 [1] 元宇宙板块动态 - 欧宝来多款智能眼镜新品即将亮相 [1] - Rivet公司获得1.95亿美元美国陆军合同为指挥系统提供XR技术支持 [1] - VITRUE获得两轮共计1亿美元的B轮融资 [1]
大明电子近25%收入来自长安汽车,披露行业数据时效存疑
第一财经· 2025-08-11 12:28
上市进程与股权结构 - 公司正在冲刺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2] - 实际控制人周明明之弟周招会在2019年和2021年两次以低于每股净资产价格入股,2021年底入股价格远低于同期其他股东 [2] - 副董事长张晓明曾长期在长安汽车体系任职,增资后持股比例为8.25% [7] 客户集中度与收入结构 - 2024年公司近四分之一收入来自长安汽车,贡献收入超过6.5亿元,占比24.06% [4][8] - 2023年长安汽车收入占比曾超过30%,2022年为31.42% [4][8]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5.42%降至2024年的58.24% [8] - 产品配套车型占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销量比例均超过70% [6] 财务表现与毛利率变化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亿元、21.47亿元、27.27亿元 [4] - 同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43亿元、1.96亿元、2.79亿元 [4] - 2021-2023年综合毛利率从23.74%降至20.65% [10] - 2024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回升至21.08%,其中座舱中控系统毛利率最高达28.15% [11] - 驾驶辅助系统毛利率从2020年的29.28%降至2024年的24.89% [11][12] 业务布局与产品结构 - 产品覆盖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光电系统、座舱中控系统等整车电子电器控制核心领域 [4] - 已进入长安UNI系列、吉利博系、一汽红旗、长安奔奔、AITO问界等热门车型供应链 [5] - 实现了长安汽车部分车型座舱系统的"全车定制" [6] 行业地位与信息披露 - 公司处于汽车产业链中游,具有全产品种类研发经验和反向技术输出能力 [13] - 招股书未更新2024年《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数据 [14]
大明电子近25%收入来自长安汽车,披露行业数据时效存疑
第一财经· 2025-08-11 10:28
公司业务与客户结构 -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光电系统、座舱中控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和座椅调节系统等,覆盖整车电子电器控制核心领域 [2] - 公司与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比亚迪、赛力斯、吉利汽车等国内主要自主品牌整车厂商,以及广汽丰田、一汽丰田、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合资整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成功进入福特汽车、丰田汽车、斯堪尼亚等知名外资品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2] - 2024年长安汽车贡献收入超过6.5亿元,占公司当年总收入的24%以上,2023年这一比例曾超过30%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亿元、21.47亿元、27.2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43亿元、1.96亿元、2.79亿元 [2] - 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1.08%,2023年为20.62%,2022年为20.57% [6]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分别为23.74%、20.91%、20.65% [5] 产品与市场 - 公司驾驶辅助系统主要配套长安汽车、长安马自达、一汽集团、比亚迪等下游整车厂商的多款车型 [3] - 产品配套车型覆盖长安汽车旗下热门品牌车型,配套车型产量、销量占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量、销量比例均超过70% [3] - 公司已基本实现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产品类型的全方位覆盖,建立了整车全套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的定制化集成设计与生产能力 [3]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 - 公司副董事长张晓明曾在长安汽车体系内长期任职,1985年7月至1991年10月担任重庆长安机器厂技术员,1991年10月至2009年10月担任重庆长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副厂长 [4] - 张晓明以货币形式出资认购公司新增注册资本2009.62万元,增资后持股比例为8.25% [4] - 实际控制人周明明之弟周招会在2019年和2021年两次以低于每股净资产价格入股,尤其是2021年底的入股价格远低于同期其他股东 [1] 行业地位与信息披露 -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2024年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日本、美国、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上榜数分居前三 [11] - 2025年6月23日《美国汽车新闻》已发布2024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但保荐人国泰海通在2025年7月18日发布的招股书中未更新上述最新的行业数据 [12] - 公司招股书仍沿用《美国汽车新闻》2023年度的行业数据,未更新发行人2024年的行业排名 [1]
证监会同意大明电子上交所IPO注册
智通财经网· 2025-08-08 10:44
公司上市进展 - 中国证监会于8月8日同意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1] - 公司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 - 国泰海通证券担任保荐机构[1] - 公司拟募集资金4亿元人民币[1]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注于汽车电子零部件配套领域[5] - 业务涵盖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5] - 主要产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和座椅调节系统[5] - 产品具有种类多、结构复杂和定制化程度高等特点[5]
大明电子IPO提交注册:正、副董事长家族控制100%股权,占据董事会一半席位
搜狐财经· 2025-07-21 08:04
公司IPO进展 - 大明电子沪主板IPO提交注册,保荐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保荐代表人为吴博、王佳颖,会计师事务所为容诚会计师事务所[2] 业务概况 - 公司专注于汽车电子零部件配套领域,提供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解决方案,产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座椅调节系统等[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亿元、21.47亿元、27.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1%[2] - 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1亿元、2.05亿元、2.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6.7%[2] - 2024年资产总额27.16亿元,同比增长26.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0.66亿元,同比增长36.3%[3]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0.54%,基本每股收益0.78元[3] - 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43亿元(同比+6.65%),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2.55%)[3]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周明明家族(周明明、吴贤微、周远)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83.5%股份,其中通过大明科技控制37.75%股份[4] - 张晓明家族(张晓明、张霓)控制16.5%股份[4] 公司治理 - 董事会11名成员中,周氏家族和张晓明家族占据6席(周明明、张晓明、周招会、吴贤微、周远、张霓)[7][8][9] - 2025年6月新增董事张小平和张军,董事会任期至2028年6月[7][9]
大明电子上交所IPO提交注册 专注于汽车电子零部件配套领域
智通财经网· 2025-07-18 12:44
公司IPO进展 - 大明电子申请上交所主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国泰海通证券为保荐机构,拟募资4亿元 [1]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注于汽车电子零部件配套领域,提供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综合解决方案 [1] - 主要产品包括驾驶辅助系统、座舱中控系统、智能光电系统、门窗控制系统、座椅调节系统等,产品具有种类多、结构复杂、定制化程度高等特点 [1] - 公司长期同步参与整车厂商配套零部件开发,与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赛力斯、江淮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国内主要自主品牌整车厂商及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一汽丰田、长安福特、北京奔驰、捷豹路虎等合资整车厂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1] - 公司已进入福特汽车、丰田汽车、斯堪尼亚等知名外资品牌供应链体系 [1] 新能源汽车布局 - 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已应用于比亚迪仰望、王朝和海洋系列、上汽荣威、一汽红旗、AITO问界、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多款新能源车型 [2] - 公司持续开展行业前沿技术调研,顺应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提升产品视觉效果、功能操控性和驾乘舒适性 [2]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大明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二期)(投资总额30,006.59万元)和补充流动资金(10,000.00万元),合计40,006.59万元 [3]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7.13亿元、21.47亿元、27.2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1亿元、2.05亿元、2.82亿元 [3] - 2024年度资产总额271,580.0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06,569.06万元,资产负债率(合并)60.76% [4] - 2024年度净利润28,209.5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7,928.23万元 [4] - 2024年度基本每股收益0.78元,稀释每股收益0.7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0.54% [4] - 2024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660.07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4.37% [4]
宝马集团:与Momenta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为中国定制的驾驶辅助系统。
快讯· 2025-07-15 02:41
宝马集团与Momenta合作开发驾驶辅助系统 - 宝马集团与Momenta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为中国市场定制的驾驶辅助系统 [1] - 合作聚焦于本地化驾驶辅助技术的研发,以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 [1] - 此次合作标志着宝马集团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一步布局 [1] 行业动态 - 汽车行业正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本地化适配,以应对不同市场的法规和用户习惯 [1] - 跨国车企与中国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频繁,以提升技术落地效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