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机构: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2:51
华龙证券指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扩大5G规模化应用,以及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 智能、6G等未来产业。此外,国家正在推动设立"航母级"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带动一万亿元 资本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有望带动相关通信产业链加速发展。 银河证券认为,5G全球领先,新旧动能转换赋能新质生产力,AI布局有望超预期。5G网络建设稳步推 进,千兆用户规模持续扩大。运营商盈利能力、现金流资产不断改善、资产价值优势凸显,运营商业绩 持续增长或超预期,5G+AI"收获期"大有可为。 工信部发布2025年前8个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截至8月末,5G基站总数达 464.6万个,比上年末净增39.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6.3%,占比较前7个月提高0.3个百分点。 ...
一场阅兵,掀开未来六大重点产业
吴晓波频道· 2025-09-05 00:30
阅兵展示的军事装备技术进步 - 2025年9.3阅兵仪式中84%的装备为全球首次亮相 包括歼-20S、东风-61、惊雷-1、100坦克等顶尖武器装备 [4] - 军事装备技术民用化特征明显 例如100坦克采用相控阵雷达阵列和AR眼镜 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民用科技同根同源 [6] - 装备技术快速迭代 2019年国庆阅兵时老军迷还能聊细节 到2025年已出现"军迷变军盲"现象 [5] 未来产业的国家战略布局 - 未来产业概念于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划定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主战场 共78个重点赛道 [7] - "十四五"期间中国研发总投入达3.6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积累大量核心专利 [8] - 阅兵仪式被视为中国全产业链的"未来预告片" 代表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8]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中国研发投入规模全球第二 "十四五"期间达3.6万亿元 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 较2012年提升10个位次 [15] - 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持续提升 2025年将突破8% "十五五"期间或迈进10% 逐步缩小与美国(16.2%)、日本(12.5%)的差距 [16] - 研发资金向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通信等战略新兴行业倾斜 [16] 关键技术国产化进程 - 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有望达到50% [17] - 2027年央企国企将100%完成信创替代 涵盖芯片、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关键领域 [17]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31% 较欧盟的40%存在差距 需补强物流、金融、数字化等环节 [24] 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 京津冀区域:北京布局氢能、合成生物等领域 建设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34] -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 [35] - 长三角区域:江苏未来产业核心企业近1700家 营收超5000亿元 规模全国第一方阵 [35] - 其他地区:山东15个未来产业集群产值超3200亿元 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近20% [36] 未来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 2030年中国未来产业七大重点领域市场总规模预计约10万亿元 [43] - 未来智能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达5万亿元 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元宇宙发展 [43] - 量子信息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 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 [44] - 未来网络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达6000亿元 聚焦卫星互联网和6G技术 [45] - 未来材料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1.2万亿元 涵盖石墨烯、超导、新能源材料 [46] - 低碳能源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1.6万亿元 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以上 [46] - 生命科学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 重点发展合成生物、脑机接口、基因治疗 [46] - 未来空间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 包括低空飞行、深空深海探索 [47] 重点细分赛道发展前景 - 通用人工智能:2024年中国已发布130余个参数超千亿大模型 2027年45%企业将采用生成式AI 2035年产业规模预计达17295亿元 复合增长率15.6% [51] - 人形机器人:2025年为量产元年 205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6万亿元 总量5900万台 供应链占比63% [52][54] - 可控核聚变: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突破 "十五五"期间重点突破CFETR建设 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55] - 新型储能: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量73.7GW 占全球超40% 固态电池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00GWh [56]
国家统计局: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08:20
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达136.0 同比增长14.2%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成长[1] 经济活力表现 - 经济活力指数130.9 同比增长14.5% 全年新设经营主体2737万户 日均新设企业2.4万户[2]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0% 快于全部投资4.8个百分点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7.0%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10.2%[2] - 快递业务量达1751亿件 业务收入14034亿元 助力新型消费增长[2] 创新驱动发展 - 创新驱动指数138.5 同比增长13.2%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3.6万亿元 增长8.3%[3] - 基础研究经费2497亿元 增长10.5%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1.46万家[3]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 同比增加2.2件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8354亿元 增长11.2%[3] 网络经济引领作用 - 网络经济指数142.4 同比增长16.2%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3376亿GB 增长11.6%[4] - 5G基站达425万个 占移动基站总数33.6% 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4] - 全国网上零售额15.2万亿元 增长7.2%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个百分点[4] - 跨境电商出口额2.15万亿元 增长16.9%[4] 产业转型升级进展 - 转型升级指数127.8 同比增长12.5%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 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5] - 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升至16.3% 非化石能源占比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5] - 电动汽车出口突破200万辆 锂电池出口量超39亿个创历史新高[5]
抓住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日报· 2025-06-19 23:00
科技创新战略定位 -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1] -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1] - 科技是大国兴衰的核心变量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大国发展必然规律 [1] 科技管理体制优化 - 需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 优化"出题-答题-评价"机制 [2] - 需加强战略规划 政策措施 重大任务 科研力量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2] - 需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 [2]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服务国家需求的中坚力量 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3] - 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在市场化力量不愿涉足领域集中攻关 [3] - 推进国家实验室改革 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 [3]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 企业贡献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 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主力 [3] - 注册制改革后90%科创板/北交所公司 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 [3] - 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支持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3] 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 高被引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 量子/生物/AI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4] - 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低于发达国家 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科研生态待完善 [4] - 需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支持机制 [4]
找准着力点发展未来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5-22 22:02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 - 重点培育生物制造 量子科技 具身智能 6G等未来产业 需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1] 未来产业的定义与全球竞争格局 -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 具有战略性 引领性和颠覆性 当前处于孕育或产业化初期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2] - 全球主要国家加强未来产业布局以赢得产业竞争先机 我国将未来产业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地[2] - 江苏省重点发展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量子科技 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北京市布局脑机接口 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等领域[2]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与地方实践 - 工信部等7部门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基于本土优势布局未来产业[3] - 京沪深等前沿城市推出专项规划扶持政策 深圳市自2013年培育海洋 航空航天 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 部分已发展为全球竞争力产业[3] - 当前存在前期谋划缺乏系统 支持政策不够精准等问题[3] 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 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根本出路 需加强基础研究补短板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引导长期资本支持[4] - 经济大省和大城市应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扮演开拓者角色 中西部可依托传统优势产业聚焦细分赛道[4] - 需提高未来产业创业孵化能力和投融资效率 实现投小 投早 投未来[4] 企业在未来产业中的角色 - 国有企业可通过深化改革加大研发投入走在未来产业发展前列 需打通各类堵点营造公平营商环境[5] - 鼓励龙头企业开拓前沿领域打造国际影响力领军企业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小巨人"[5] - 以产业需求引领产教融合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技术产业化储备工程师力量[5]
协同创新谋发展,长三角打算这么干
国际金融报· 2025-05-08 12:50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 - 安徽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 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1] - 该中心由科技部批准 沪苏浙皖共建 2021年6月成立 总部设于上海张江科学城 [3] - 定位为整合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采用"一个团队+一套机制+一体化管理"模式运行 [3]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安徽与苏浙沪计划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 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3] - 已布局100余家研发载体 汇聚18000名研发人员 孵化企业1700余家 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 [4] - 与200+高校院所合作 联合培养7000+研究生/博士 与龙头企业共建560+联合创新中心 达成技术合作1200项 合同额超30亿元 [4]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推动科技政策互认互通 [5] - 安徽将在沪苏浙建设长三角科创飞地 探索建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完善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 [7] - 普陀区与江苏七市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推出"链式联盟"机制 联合28家机构在新能源 新材料领域构建垂直生态 [8][9] 产业创新合作案例 - 安徽汽车产业将与沪苏浙企业在换电车型开发 换电站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 共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7] - 普陀区与镇江探索"研发在上海 制造在镇江"的"双向飞地"模式 泰州将联合普陀设立离岸创新中心 [9] - 安徽计划建设骆岗公园超级场景中心 举办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大会等产业活动 [7] 差异化资源优势 - 安徽在量子科技 人工智能 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拥有中科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政策支持力度大 [5] - 三省一市创新资源禀赋互补 安徽科教资源丰富 上海具备国际化优势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 [5]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集中签约活动 在福建福州顺利举行
中国发展网· 2025-04-29 11:49
峰会概况 - 第八届数字峰会期间福建省集中签约50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总投资505亿元 [1][2] - 活动由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主办 福建省发改委 省数据管理局承办 160名政府及企业代表参会 [1] 项目结构分析 - 数字产业化项目占比82%(41/50) 总投资460亿元 占整体投资比重91% [2] - 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 包含100亿元 50亿元级重大项目 [2] - 民间资本参与度达85% 涉及央企(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等) 港台企业及领军企业(华为 腾讯等) [2] 产业创新方向 - 覆盖算力 机器人 卫星应用三大新产业 [2] - 布局互联网医疗 智慧物流 数字文旅 智能网联汽车四大新兴领域 [2] - 培育电竞 VR 平台经济三大新增长点 突破低空经济 量子科技两大前沿技术 [2] 招商成效 - 第七届峰会以来新增签约项目455个 同比增长8% 总投资2280亿元 同比增长12% [3] - 历届峰会累计促成项目超3000个 总投资规模突破1.8万亿元 [3] 后续规划 - 以数字福建建设25周年为契机 推进全要素保障 全流程跟踪 全方位服务机制 [3] - 重点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企业经营满意度 加速项目落地与产业成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