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视觉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积极布局汽车智能网联产业 亚太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2.12%
证券日报网· 2025-09-01 11:4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01亿元 同比增长29.75% [1] - 归母净利润2.01亿元 同比增长92.12% [1] - 汽车基础制动系统营收18.08亿元 同比增长21.26% [1] -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营收7.12亿元 同比增长62.42% [1] 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为汽车制动系统 涵盖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 [1] - 产品覆盖大众 通用 Stellantis 雷诺 本田 日产 马自达 宝腾 Vinfast等全球车企 [1] - 新启动114个项目 其中55个涉及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2] - 成功量产70个项目 服务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 [2] 技术研发 - 拥有有效专利757项 其中发明专利149项 实用新型专利595项 外观专利13项 [2] - 在EPB ESC IBS等汽车电子产品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2] - 实现77GHz毫米波雷达与视觉系统的产业化应用 [2] - 掌握轮毂电机到整套系统的综合开发能力 [2] 战略布局 - 积极布局智能网联与新能源产业 [2] - 构建涵盖环境感知 主动安全控制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无人驾驶产业链 [2] - 研发多款驱动与制动集成化的轮毂电机产品 [2] - 技术支撑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的高效节能环保需求 [2]
拟投8亿元!又一上市公司发力人形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8-29 18:09
项目投资 - 公司拟投资8亿元建设机器人智能驱控系统生产项目 建设周期24个月 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1] - 项目计划取得5.5万平方米工业用地 其中土地购买约5000万元、厂房建设投入约4.5亿元、设备及其他投入约3.5亿元[1] 业务基础与优势 - 公司是国产小型PLC开拓者 连续多年稳居国产小型PLC发货量第一 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小型PLC市场市占率8% 国内品牌排名第一[2] - 伺服系统大陆品牌市占率排名第二 下游涉及数控机床、电子制造设备、锂电池、工业机器人、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等众多行业[2] - 拥有16万平科研生产基地和CNAS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8474.89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9.66%[4] 技术协同与产品布局 - PLC相关经验可迁移到人形机器人领域 开发的多种电机、驱动器、编码器等核心零部件能用于一体化关节等人形零部件[4] - 产品线涵盖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层 形成以可编程控制器、人机界面、伺服系统、视觉系统及云智造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5] - 除通用型号电机外 还能定制开发无框力矩、编码器和空心杯电机 相关产品已实现小批量销售[7] 市场合作与业务进展 - 及参股公司长春荣德已销售超万套编码器给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 覆盖近30家本体机器人核心模组供应商、灵巧手和本体企业[7] - 2025年上半年智能装置(机器人)业务收入达2800万元 同比增长31.87%[7] - 作为核心联创伙伴与华为云深度合作 聚焦焊接、分拣场景 联合打造双臂协作智能焊接机器人和智能移动双臂分拣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标杆项目[9] 行业前景与政策环境 - 2025年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产量有望达到数万台 《2025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8] - 预计未来三年我国PLC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5.50%的速度增长 到2026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188.40亿元[14] 财务表现与战略布局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7亿元 同比增长10.01% 归母净利润1.27亿元 同比增长0.39%[14] - 海外订单同比增长近50% 重点布局俄罗斯、中东、东南亚、日韩等区域 通过国际展会和本地化营销网络增强品牌国际影响力[14] - 与机器人、智慧物流、半导体、锂电、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标杆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14]
工业机器人企业翼菲智能递表港交所 3年亏近2.4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2:59
IPO申请概况 - 公司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选择港股"18C章"上市 农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1] - 未披露拟募集资金总额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机器人技术开发 生产线开发和产能建设 发展海外业务网络 供应链上下游投资及补充营运资本[3] 公司背景与业务 - 2012年6月成立于山东济南 是一家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 专注于工业机器人设计 研发 制造和商业化 提供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 深耕轻工行业[4] - 2025年6月注册地由山东济南迁移至浙江台州 宣布"翼菲机器人"项目落户绍兴市上虞区曹娥江经开区 项目拟总投资5.2亿元 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基地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4]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是中国专注于轻工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五的国内企业 也是中国少数具备规模化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全面覆盖能力的机器人企业之一[4] - 拥有轻量级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全品类产品矩阵 包括并联机器人 小六轴机器人 坐标机器人 晶圆搬运机器人 控制器 视觉系统等 具备自主研发的控制及视觉系统(Gorilla及Kingkong系列)[4] - 致力于创造完全自主 全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 建立整合"脑""眼""手""足"的核心技术系统 截至招股书披露日 已获得271项授权专利 包括36项发明专利 22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3项设计专利 并已提交20项专利申请等待批准[5] 财务表现 - 2022年 2023年及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1.62亿元 2.01亿元及2.68亿元[6] - 报告期内亏损额分别为5755.3万元 1.1亿元及7149.5万元 3年累计亏损近2.4亿元 公司称由于处于业务及运营扩展阶段 持续投入研发 短期内可能继续产生净亏损[6] - 报告期内毛利率分别为26.7% 18.3%及26.5% 波动较大[7] - 分产品来看 机器人本体报告期内的营收占比分别为5% 12.8%及20.8% 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占比分别为95% 87.2%及79.2%[8] - 截至2025年6月21日 在手订单价值超过4亿元[8] 客户与市场 - 客户群覆盖28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并分布在欧洲 北美 拉丁美洲及东南亚等20多个地区[4][6] - 2024年海外收入为2550万元 占比约9.5%[6][8] - 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呈逐年下滑趋势 分别为83.3% 60.7%及50.1% 单一大客户营收占比也从2022年的71.2%下滑至2024年的23.7%[8] 运营与风险 - 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和票据呈逐年增长趋势 分别为2810万元 5230万元及1.384亿元 公司面临客户 分销商或关联方延迟付款及违约相关的信贷风险[8] - 2024年流动资产净值直接从2023年底的4780万元减少至5.3万元 主要原因是流动负债增加 流动负债增加主要源于计息银行借款增加8910万元 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增加7480万元[8] - 截至2025年4月末 流动资产净值已回升至约1.03亿元[9] 创始人背景与融资历史 - 创始人张赛于2024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2020年入选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10] - 2016年公司曾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 张赛卖掉北京房产回购股份 并引入峰瑞资本等机构930万元A轮融资[3][11] - 公司持续获得长线资金青睐 从2014年600万元天使轮 到2020年后宽带资本 清控银杏 春华资本 七匹狼集团等机构投资 在2025年5月底最后一轮融资后 公司估值为36.04亿元[12] - 张赛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公司25.07%的表决权[12]
中国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大摩: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分化特征
环球网· 2025-06-17 08:57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0% [1] - 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3% [3] - 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从2017年97台/万人增至2023年470台/万人,增长4.8倍 [3] 增长驱动因素 - 无人机、移动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为主要增长驱动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0%、35%和46% [3] - 电机、电池、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等关键部件最具增长潜力,其中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增速最快 [3] - 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兴领域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6%、35%、25% [4] 生产效率提升 - 应用机器人企业比未使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高出30%以上 [3] - 人均机器人数量翻倍带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提升11%和8% [3] 供应链与本土化 - 中国建立从设计到组装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实现关键零部件规模化本土化生产 [3] - 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从2019年28%提升至2024年51% [3] - 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领域本土化率达90%以上 [3] 市场结构分化 - 传统工业机器人2025-2028年复合增长率18%,增长相对温和 [4] - 新兴机器人类型(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4]
四年内产业规模翻倍!大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无人机将占40%
华尔街见闻· 2025-06-17 08:03
中国机器人市场全球地位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也是全球55%机器人产品的生产基地[1] - 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70亿美元 占全球总量的40%[1] - 预计2028年整体市场规模将增至108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3%[1]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 - 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自动化需求激增 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背离[4] -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从2017年97台/万人飙升至2023年470台/万人 增长4.8倍[4] - 应用机器人企业劳动生产率比未使用企业高出30%以上[4] 供应链本土化进展 - 建立完整供应链体系 实现关键零部件规模化本土化生产[7] - 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从2019年28%提升至2024年51%[7] - 移动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本土化率达90%以上[7] 细分市场增长结构 - 传统工业机器人2025-28年复合增长率18%[10] - 协作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达46% 移动机器人为35% 服务机器人为25%[10] - 无人机2024年市场规模190亿美元 预计2028年达400亿美元 占市场份额近40%[12] 零部件市场机遇 - 2024年零部件市场规模400亿美元 预计2025-28年复合增长率23%[14] - 电机和电池到2028年分别占总材料成本13%和17%[14] - 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增长最快 力传感器复合增长率26% 激光雷达24% 视觉系统23%[14] 本土化率差异 - 电池和激光雷达本土化率超过90%[14] - 视觉传感器和电机本土化率约55%[14] - 谐波减速器本土化率70% RV减速器本土化率55%[14] 人形机器人前景 - 预计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15] - 中国预计2030年拥有25.2万台人形机器人 2050年达3.02亿台占全球存量30%[15] - 人形机器人材料成本中传感器占比31% 电机占19%[15] 技术演进趋势 - 人工智能融合重新定义应用边界 "无代码"编程和大语言模型降低部署门槛[18] - ABB图形化拖拽编程界面节省99.96%编程时间 循环时间缩短48% 能耗降低36%[18] - 数字孪生技术优化部署效率 减少物理测试时间和成本[20] 成本下降趋势 - 协作机器人平均售价从2016年15.7万元人民币下降至2024年8.9万元[20] - 预计2028年协作机器人售价进一步降至5.8万元[20] - 智能焊接机器人售价从2022年25万元下降至预计2030年12.7万元[20] 协作机器人发展 - 反映制造业向柔性化生产转型需求[16] - 具有更高安全性和灵活性 适合中小企业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场景[16] - 中国品牌占据全球市场60%以上份额 正向海外市场快速扩张[16]
解锁AI科技密码——建行东莞市分行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日报· 2025-05-29 19:49
科技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 - 科技金融是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纽带 [1] - 建行东莞市分行将支持制造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通过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分行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 [1] 机器视觉行业案例(TP公司) - TP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主营光源设备、视觉系统、镜头零件等产品 [2] - 分行抓住政策机遇(2023年10月18日国家发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通知),为TP公司提供4200万元贷款用于员工股权激励 [2][3] - 通过变更授信额度用途缩短审批时间,最终将贷款额度提升至4950万元,期限延长至3年 [3][4] 算力基础设施行业案例(FT科技) - FT科技运营4个数据中心,总规模超4万个标准机柜,服务超1000家企业客户 [5] - 分行早期投放1.35亿元贷款支持公司初创,2024年再提供1亿元技术改造贷款用于智算中心网络升级 [5][6] - 创新采用芯片验收单作为放款依据,锁定下游客户回款现金流以控制风险 [5][6] 智能家居行业案例(MY集团) - MY集团旗下MY云计算2021年获得1.35亿元8年期贷款支持数据产业基地建设 [7] - 2023年分行为集团子公司WXMY装备提供3亿元授信,投放1.26亿元置换他行贷款并支付工程款 [7][8] - 通过组建内部银团优化贷款条件,解决客户自有资金占用问题 [8]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布局 - 建行东莞市分行以科技金融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大湾区的发展 [8] - 未来将持续锚定"五篇大文章",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