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变革

搜索文档
技术蝶变:机器人当打之年不靠“花拳绣腿”
北京商报· 2025-08-11 14:11
核心技术突破 - 仿生机器人实现自主避障与群体飞行 如Festo展出翼展24厘米 重量34克的仿生蜜蜂 [1] - 机器人能力从单一任务执行升级为具备感知 认知和泛化能力的智能体 [1] - 技术实现从实验室演示到稳定可用的跨越 硬件迭代与算法优化协同推进 [3] - 动态任务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每毫秒需感知力变化并预判效果 [3] 成本与量产进展 - 人形机器人价格大幅下降 越疆DobotAtom售价19.9万元起 优必选天工行者售价29.9万元起较2022年降幅超95% [6] - 供应链成熟度提升 零部件从定制化转向规模化生产 上市公司介入推动工艺质量提升 [6] - 中型人形机器人T1售价19.9万元 小型机器人K1价格8.8万元 降低中小企业自动化门槛 [6] 场景落地分层 - 标准化场景率先落地 工厂流水线通过更换抓手实现多任务切换 未来2-3年有望大规模应用 [4] - 教育 文旅等稳定环境场景技术落地阻碍少 价值体现快 [4][5] - 人形机器人优先部署于药房搬运 零售导引 园区巡检等低速高频刚需场景 [4] - 家庭服务与户外作业等复杂环境仍存在力反馈 动态调整和环境适配挑战 [5] 商业模式演进 - 行业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注重用户实际需求和可持续盈利模式 [2] - 采用通用模型底座加行业适配模式降低场景切入成本 [7] - 企业选择差异化路径:工业深耕 开发者生态建设 消费领域延伸和餐饮行业布局 [7] - 产业生态预计沿智能手机发展路径 由硬件驱动转向"大脑+应用"分层 最终形成开放具身智能生态 [7] 产业协同发展 - 工厂开放测试环境加速数据闭环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场景转化 [5] - 足球机器人展示全链路决策稳定性与群体协作能力 [3] - 机器人产业进化是技术突破 场景适配与商业重构三重共振的结果 [8]
中国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大摩:市场呈现明显结构性分化特征
环球网· 2025-06-17 08:57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4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0% [1] - 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3% [3] - 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从2017年97台/万人增至2023年470台/万人,增长4.8倍 [3] 增长驱动因素 - 无人机、移动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为主要增长驱动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0%、35%和46% [3] - 电机、电池、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等关键部件最具增长潜力,其中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增速最快 [3] - 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兴领域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6%、35%、25% [4] 生产效率提升 - 应用机器人企业比未使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高出30%以上 [3] - 人均机器人数量翻倍带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提升11%和8% [3] 供应链与本土化 - 中国建立从设计到组装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实现关键零部件规模化本土化生产 [3] - 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从2019年28%提升至2024年51% [3] - 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领域本土化率达90%以上 [3] 市场结构分化 - 传统工业机器人2025-2028年复合增长率18%,增长相对温和 [4] - 新兴机器人类型(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