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线控转向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异动 | 浙江世宝(01057)盘中涨超5% 公司称线控转向首个量产项目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开始量产
智通财经网· 2025-09-23 02:27
公司股价表现 - 浙江世宝盘中涨超5% 截至发稿涨5.03%报5.22港元 成交额3909.12万港元 [1] 公司技术储备与量产计划 - 公司在线控转向和后轮转向领域技术储备深厚 已获多家主流车企定点 [1] - 线控转向首个量产项目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量产 [1] - 后轮转向首个量产项目预计于今年四季度开始量产 [1] - 两类产品分别主要面向L3+智能驾驶车型及高性能豪华车型 技术壁垒高 市场前景广阔 [1] 行业监管趋势与升级方向 - 监管层对智能驾驶安全性关注度提升 L2级辅助驾驶从宣传到操作层面都有更严格监管要求 [1] - L3预计将成为25Q4到2026年智驾主要升级方向 [1] 产业链价值量变化 - L3商用解决方案对系统安全性冗余要求较高 [1] - 预计将使得智驾芯片、域控制器、激光雷达和毫米波传感器、车载Serdes、低压电源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 [1] - 带来新一波投资机会 [1]
研判2025!中国线控转向系统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需求随技术迭代持续攀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8 01:39
行业概述 - 线控转向系统(SBW)通过电子信号替代传统机械连接 完全由电能驱动实现转向控制 取消方向盘与转向车轮之间的物理连接 通过传感器、电机和电子控制单元(ECU)实现转向意图传递与路感模拟 [2] - 系统由方向盘总成、转向执行总成、主控制器及自动防故障系统组成 支持手动操控与自动驾驶双模式 是智能汽车转向技术核心方向 [2]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线控转向系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5亿元 预计2030年将达到301.5亿元 [1][9] - 根据《电动汽车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 线控转向2025年渗透率目标5% 2030年渗透率目标30% [4][14] - 2025年线控转向成本预计低于4000元 2030年成本或下探至2500-3000元 [4] 技术发展 - 转向系统经历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冗余转向系统(RSS)、线控转向系统(SBW)等多个阶段 实现从机械件到电动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变 [6] - 冗余设计、故障诊断及ASIL-D级安全认证成为标配 响应速度提升30% 精度达±0.5° 满足L3+级自动驾驶需求 [10][14] - 系统支持OTA升级、低延迟控制(<5ms) 与制动、悬架协同控制成为研发重点 [16]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机械执行部件、电子控制单元(ECU)、电机与执行器、传感器、方向盘、滚柱丝杠与轴承等零部件 [7] - 产业链中游为线控转向系统集成与制造环节 [7] - 产业链下游为汽车行业 将系统装配到车辆上 与其他底盘系统和整车控制系统协同工作 [7] 竞争格局 - 国际巨头博世、采埃孚、电装等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占据市场份额 [10] - 国内企业耐世特凭借全球领先的双电机冗余技术和ASIL-D级安全认证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 [10] - 浙江世宝依托齿轮齿条转向器技术积累 在商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实现快速渗透 [10] - 伯特利通过收购浙江万达切入转向系统领域 其线控制动系统WCBS已量产 提供低成本高可靠的异构备份制动解决方案 [12] 企业表现 - 伯特利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1.64亿元 同比增长30.04% 归母净利润5.22亿元 同比增长14.19% [13] - 浙江世宝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24亿元 同比增长35.32% 归母净利润0.93亿元 同比增长39.09% [13] - 浙江世宝有望于2026年实现线控转向量产 产品包括全冗余电液循环球转向器、双电机冗余电动循环球转向器等 [13] 发展趋势 - 2025-2030年线控转向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内市场规模从2025年63亿元跃升至2030年376亿元 [14] - 应用场景从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向15-20万元主流市场渗透 蔚来ET9、特斯拉Cybertruck等车型已率先搭载 [14] - 上游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稀土永磁电机、高精度传感器自主化率2030年目标50%以上 [15] - GB 17675-2021新国标解除机械连接限制 欧盟UNR79法规为量产扫清障碍 推动本土供应商份额提升 [15] - 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趋势明显 网络安全标准升级 2026年后所有量产车型需满足ISO/SAE21434标准 [16][17]
港股异动 | 耐世特(01316)再涨近6% L3智驾迎来政策利好 公司领先布局线控产品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03:45
股价表现 - 耐世特股价再涨近6%达7 64港元创2022年2月以来新高 成交额1 45亿港元 [1] 政策驱动 - 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和L3级车型生产准入 [1] - 政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上路通行试点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及保险法律法规 [1] 技术优势 - 线控转向系统竞争格局优 目前仅耐世特 博世 采埃孚实现量产 [1] - 耐世特全球线控转向定点份额达一半以上 [1] - 公司积极推进线控底盘发展 包括线控转向 后轮转向 电子机械线控制动与Motion IQ软件套件 [1] 订单情况 - 上半年获得新订单15亿美元 包括中国车企国内海外业务及欧洲车企双小齿轮EPS订单 [1] - 公司维持全年50亿美元订单目标不变 [1] - 预计下半年获得更多线控相关项目 [1] 行业趋势 - 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推动线控转向系统渗透率同步提高 [1] - 耐世特线控技术领先 精准匹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1]
拓普集团(601689):二季度营收同环比提升,汽车、机器人及液冷业务持续突破
国信证券· 2025-09-04 14:35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4][6][23] 核心观点 - 拓普集团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标的" [4][23] - 公司依托热管理技术及客户资源切入液冷服务器、储能、机器人等领域 并取得首批订单15亿元 [3][22] - 平台化战略+Tier0 5模式持续推进 与赛力斯、理想、奇瑞、小米、吉利、斯特兰迪斯、宝马、奔驰等车企深化合作 [3] - 机器人业务从直线和旋转执行器开始布局 已研发灵巧手电机等产品并多次送样 项目进展迅速 [3][20] - 汽车电子业务中线控制动、空气悬架、电调管柱等产品陆续量产 X-Y-Z线控底盘体系逐步完善 [23]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29 4亿元 同比+5 8% 归母净利润12 95亿元 同比-11 1% [1][9] - 25Q2营收71 7亿元 同比+9 7% 环比+24 3% 归母净利润7 3亿元 同比-10 0% 环比+29 0% [1][9] - 25Q2扣非净利润6 7亿元 同比-3 6% [1][9] - 25Q2毛利率19 3% 同比-1 1个百分点 环比-0 6个百分点 [2][14] - 25H1固定资产开支15 6亿元 折旧摊销占营收比7 7% 同比+1 24个百分点 [2][14] 费用结构 - 25Q2销售费用率0 9% 同比-0 2个百分点 环比-0 3个百分点 [2][14] - 25Q2管理费用率2 6% 同比+0 2个百分点 环比-0 7个百分点 [2][14] - 25Q2研发费用率5 1% 同比+0 8个百分点 环比-0 9个百分点 [2][14]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32 2亿元(原预测35 4亿元) 对应EPS1 86元(原预测2 04元) [4][23] - 预计2026年归母净利润39 4亿元(原预测44 2亿元) 对应EPS2 27元(原预测2 55元) [4][23] - 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47 7亿元(原预测54 1亿元) 对应EPS2 74元(原预测3 11元) [4][23]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313 88亿元 同比+18 0% 2026年383 25亿元 同比+22 1% 2027年461 82亿元 同比+20 5% [5] 业务进展 - 热管理系统新一代全集成模块及R290冷媒系统模块取得技术性突破 [3][22] - 已向华为、A客户、NVIDIA、META及各企业客户和数据中心提供商推广液冷产品 [3][22] - 机器人领域具备永磁伺服电机、无框电机自研能力 以及精密机械加工和系统集成能力 [20] - 积极布局机器人躯体结构件、传感器、足部减震器、电子柔性皮肤等产品 [3][20] 估值指标 - 当前市盈率(2025E)31 6倍 市净率(2025E)4 65倍 [5] - 净资产收益率(ROE)预计2025年14 70% 2026年15 84% 2027年16 75% [5] - EV/EBITDA预计2025年22 6倍 2026年20 2倍 2027年17 6倍 [5]
从上半年“冰火两重天”的财报 看零部件巨头的转型阵痛与盈利希望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2 01:50
行业整体态势 - 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上半年业绩呈现分化态势 面临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 叠加美国关税新政 供应链重构 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 [2] - 头部企业普遍面临传统燃油车业务收缩与电动化业务盈利承压的双重挑战 部分企业通过成本管控 业务重组和在华深度布局实现利润修复 [2] -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传统燃油车相关业务市场需求持续萎缩 电动化智能化业务虽营收增长但多数处于增收不增利阶段 [3] 主要公司财务表现 - 采埃孚上半年营收197.35亿欧元同比下降10.3% 息税前利润3.67亿欧元同比下降42% 净亏损1.95亿欧元 总负债接近150亿欧元 [3] - 舍弗勒上半年净利润4300万欧元同比下跌83.5% 总负债72.82亿欧元同比增长32% [4] - 博格华纳上半年营收和利润下滑但第二季度营收上涨 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29% [4] - 奥托立夫第二季度净利润1.68亿美元同比大涨21% 调整后营业利润率从8.5%增至9.3% [6] - 佛瑞亚上半年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17.6亿欧元同比增长7.8% 营业利润率提升至5.4% 但净亏损2.69亿欧元 [7] - 大陆集团第二季度营收96亿欧元同比下降4.1% 净利润5.06亿欧元同比增长66% [11] - 李尔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1.88亿美元同比下降9% [8] - LG新能源第二季度营业利润4922亿韩元同比暴涨152.4% [9] - 布雷博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6.2% 净利润大跌37.4% [9] 业务板块表现 - 采埃孚电子与ADAS部门营收同比上涨1.5% 电驱动事业部营收同比下滑6.3% 乘用车底盘事业部营收大降26.9% [3] - 舍弗勒E-Mobility部门营收增长但息税前亏损4.6亿欧元 动力总成及底盘部门营收同比下滑11% [4] - 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调整后息税前利润率9% 康迪泰克子集团5.8% 轮胎子集团12%低于去年同期的14.7% [11] 美国关税影响与应对 - 美国自5月3日起对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 成为影响多家企业业绩的关键因素 [5] - 奥托立夫通过让主机厂承担关税成本 成功将大部分关税成本转嫁出去 关税成本从每年1亿美元翻倍 [6] - 法雷奥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风险 在美国销售的大部分产品在北美生产 已要求客户预先支付关税费用 [6][7] - 舍弗勒称关税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补偿性定价措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见效 [8] - 李尔面临2025年2.1亿美元直接关税风险和约25亿美元间接关税风险 正通过削减成本和支出来应对 [8] - LG新能源受益于北美客户为规避关税提前囤积电池 但警告明年初市场需求将放缓 [9] - 布雷博因关税政策加剧客户观望情绪 制动系统订单增速放缓 [9] 战略转型举措 - 佛瑞亚启动Simplify项目优化组织架构 推进资产剥离工作 对6大事业部和24条产品线进行评估整合 精简和剥离 减少氢能技术投入 [10] - 大陆集团将汽车子集团剥离为独立公司"欧摩威" 计划2026年出售康迪泰克子集团 保留轮胎板块 [11] - 采埃孚对业务分类施策 被动安全事业部以ZF LIFETEC品牌独立运营 乘用车底盘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 计划对电驱动事业部进行重组 [12] - 博格华纳在优先发展电动化产品线的同时 加大对传统内燃机业务的资源倾斜 [4] 中国市场重要性 - 中国市场成为跨国零部件巨头业绩增长的核心支柱 订单获取 新品落地和供应链布局权重持续提升 [13] - 法雷奥上半年全球累计获118亿欧元订单同比增长30% 来自中国车企的新订单额相当于同期该板块营收的近3倍 [13] - 采埃孚在中国市场推动先进技术产品量产落地 为蔚来ET9配装线控转向系统 新一代电驱动总成和零部件产品获中国主机厂订单金额超10亿欧元 [13] - 德州仪器第二季度在华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2% 约1/5营收来自中国市场 [14] - 跨国零部件巨头积极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 如博世与地平线合作 英特尔与黑芝麻智能联合 [14]
耐世特系列一-中报点评: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04%,海外盈利加速修复【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8-21 10:0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收入22.42亿美元,同比增长7% [2][4] - EPS收入7.04亿美元,同比增长9% [2][4] - 净利润0.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4% [2][4] - 净利率2.81%,同比提升2.05个百分点 [2][6] - 毛利率11.55%,同比提升1.50个百分点 [6] - 分区域收入:北美11.38亿美元(+1.7%)、亚太6.87亿美元(+15.46%)、EMEA&LATAM 4.01亿美元(+9.56%) [2][4] 区域盈利结构 - 北美区EBITDA利润率7.56%,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 [2][4] - 亚太区EBITDA利润率16.84%,同比下降0.76个百分点 [2][4] - EMEA&LATAM区EBITDA利润率8.76%,同比大幅提升6.73个百分点 [2][4] - 海外盈利加速修复推动业绩反转 [2][4] 费用结构优化 - 研发费用率3.35%,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 [6] - 销售费用率0.49%,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 [6] - 管理费用率3.61%,同比上升0.18个百分点 [6] - 财务费用率-0.04%,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6] - 降本增效措施推动盈利能力改善 [6] 产品技术演进 - 转向系统ASP持续提升:C-EPS约1000元、R-EPS约2000元、SBW约4000元 [3] - 国内EPS渗透率超99%,2028年市场规模预计从380亿元增至480亿元 [3] - 线控转向(SBW)于2025年进入落地元年,适配L3+智能驾驶需求 [3][15] - 公司2022年获得首个大批量SBW订单,当前在手定点6个(含RWS/RWA) [3][17] 市场地位与客户结构 - 全球EPS市占率约20%,位居行业第二 [3][11] - 核心客户覆盖美系(通用/福特)、欧系(斯特兰蒂斯集团)及中系车企 [3][11] - 深度合作比亚迪、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 [3][11] - 产品搭载车型包括凯迪拉克Escalade IQ、福特Ranger、小鹏X9、理想Mega等 [13] 技术创新与订单突破 - 2017年推出随需转向系统及静默方向盘系统 [17] - 2021-2023年获CES创新奖等4项奖项 [17] - 2023年为全球整车厂提供集成SBW系统(含HWA/RWA) [18] - 2024年首次获得亚太区SBW订单及后轮转向(RWS)订单 [18] - 2024年首次获得北美电动车企RWA订单(用于L4级MaaS应用) [18] 业务扩展方向 - 推出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去除液压管路提升响应速度 [18] - 技术从底盘转向拓展至底盘线控运动控制领域 [18] - 小弹簧业务应用于车身内饰及内燃机,单车用量多且品类齐全 [16]
【2025年H1业绩公告点评/耐世特】亚太区增长迅猛,利润同比高增!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2亿美元,同比增长6.7%,排除汇率及补偿影响后实际增长7.6% [2][3] - 归母净利润0.6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4.7%,主要受EBITDA增加及订单变动驱动 [2][5] - 毛利率11.5%,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EBITDA率10.3%,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 [5] 区域业务分析 - 北美区营收11.4亿美元(占比最高),同比增长1.7%,受益于客户项目市场表现优秀 [3] - 亚太区营收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5%,中国区增长12.3%贡献主要增量,新订单及项目投产为主要驱动 [3][6] - 欧洲、中东、非洲及南美洲营收4.01亿美元,同比增长9.4%,欧洲项目投产及巴西业务回暖为主因 [3] 盈利能力改善 - 亚太区EBITDA率16.9%(同比-0.8pct),北美区7.6%(同比-0.2pct),欧洲等地8.8%(同比+6.7pct) [5] - 经营性利润改善主要源于收入增长及营运绩效优化 [5] 业务进展与战略定位 - 上半年成功投产31个新客户项目,其中23个为新增业务,8个为现有业务扩展 [6] - 亚太区贡献24个项目,其中21个为纯电动车相关项目,凸显公司电动化布局成效 [6] - 公司作为全球转向行业龙头,在线控转向领域技术领先,受益于电动化及智能化趋势 [6] 财务预测与估值 - 维持2025-2027年营收预测44/45/47亿美元,年均增速约3% [7] - 上调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4/1.6/1.9亿美元(原预测1.1/1.4/1.6亿美元),对应PE 16/14/12倍 [7] - 基于盈利改善趋势及智能化发展前景,维持"买入"评级 [7]
耐世特(01316):2025H1业绩公告点评:大中华区增长迅猛,利润同比高增
东吴证券· 2025-08-14 12:35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7]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2亿美元同比+6.7% 归母净利润0.63亿美元同比+304.7% 业绩符合预期 [7] - 亚太区收入6.9亿美元同比+15.5% 成为最大增长引擎 中国区贡献12.3%增量 [7] - 欧洲/中东/非洲/南美区EBITDA率同比+6.7pct至8.8% 带动整体EBITDA率提升0.9pct至10.3% [7] - 线控转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H1新增31个客户项目 其中21个为纯电动车型 [7] 财务数据 盈利预测 - 2025E营收44亿美元同比+3% 归母净利润1.4亿美元同比+123% [1][7] - 2025-2027年EPS预测0.05/0.06/0.07美元 对应PE 16/14/12倍 [1] - 2025H1毛利率11.5%同比+1.4pct 销售净利率提升至3.12% [7][8] 区域表现 - 北美区营收11.4亿美元同比+1.7% 占比50.9%但EBITDA率微降0.2pct [7] - 亚太区营收占比30.8% EBITDA率16.9%保持领先 [7] - 欧洲/中东/非洲/南美区营收4.01亿美元同比+9.4% [7] 业务进展 - 新投产31个客户项目 亚太区占24个 纯电动相关项目占比67.7% [7] - 线控转向技术获突破 智能化趋势下转向系统升级需求明确 [7] - 现金储备472百万美元(2025E) 资本开支稳定在20百万美元/年 [8] 估值指标 - 当前股价6.92港元 对应PB 1.07倍 EV/EBITDA 7.62倍(2025E) [5][8] - ROE预计从3.12%(2024A)提升至7.59%(2027E) [8] - 港股流通市值17,368百万港元 总股本2,509百万股 [5][6]
耐世特(01316)下跌5.2%,报6.56元/股
金融界· 2025-08-14 02:30
股价表现 - 8月14日盘中股价下跌5.2%至6.56港元/股 成交额达2.42亿元[1]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中报营业总收入达160.51亿元 净利润4.54亿元[2] - 归属股东应占溢利6348万美元 同比大幅增长304.46%[3] - 基本每股收益0.025美元[3] 业务概况 - 公司主营运动控制技术研发生产 产品涵盖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管柱与中间轴、传动系统及电驱动解决方案[1] - 服务全球超过60家客户 包括宝马、福特、通用、丰田、大众、雷诺日产三菱及Stellantis等主流车企[1]
耐世特盘中最高价触及6.700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金融界· 2025-08-12 09:13
股价表现 - 截至8月12日收盘,耐世特报6 610港元,较上个交易日上涨1 23% [1] - 当日盘中最高价触及6 700港元,创近一年新高 [1] - 当日主力净流出236 02万港元 [1] 公司业务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运动控制技术公司,专注于安全、绿色和振奋人心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 [1] - 产品和技术组合包括电动助力和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管柱与中间轴、传动系统、电驱动以及软件解决方案 [1] - 为电气化、软件/网联、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等大趋势提供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1] 客户群体 - 为60余家客户提供服务 [1] - 客户包括宝马、福特、通用、雷诺日产三菱、Stellantis、丰田、大众等国际汽车制造商 [1] - 还包括印度和中国的汽车制造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