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刻蚀设备

搜索文档
一图了解半导体蚀刻概念股
选股宝· 2025-09-24 06:07
行业趋势 - 光刻多重图案化、存储三维堆叠、晶体管结构推动半导体蚀刻设备用量和重要性显著提升 [1] 蚀刻设备公司 - 中微公司流通市值1753.21亿元 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应用于国际7纳米和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 [1] - 北方华创流通市值3030.06亿元 国内唯一实现5nm刻蚀机量产 覆盖刻蚀及薄膜沉积全链条 [1] - 拓荆科技流通市值643.10亿元 聚焦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及等离子体刻蚀技术 [1] - 吃唐股份流通市值60.20亿元 干法刻蚀领域仍处于追赶三星电子和长江存储阶段 [1] 刻蚀液材料公司 - 上海新阳流通市值162.16亿元 氮化硅蚀刻液已实现销售 [1] - 江化微流通市值77.71亿元 低张力二氧化硅蚀刻液及钛蚀刻液应用于晶圆和8寸先进封装凸块芯片生产 [1] - 新宙邦流通市值248.52亿元 铜蚀刻液完成迭代验证 [2] - 兴发集团流通市值293.47亿元 具备2万吨/年电子级蚀刻液产能 [2] - 格林达流通市值55.36亿元 产品包括显影液和清洗液 为国内最早显示面板及半导体电子化学品企业之一 [1] - 菜特光电流通市值100.61亿元 经营ITO蚀刻液及铬蚀刻液 [1] 设备零部件供应商 - 富创精密流通市值115.19亿元 为刻蚀、薄膜沉积、光刻等半导体设备提供关键部件 产品应用于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 [2] - 神工股份流通市值63.17亿元 刻蚀设备用单晶硅电极材料通过中微公司认证 [2] - 先锋精科流通市值27.60亿元 向国内龙头半导体设备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 [2] - 康斯特流通市值27.32亿元 压力传感器校准设备用于刻蚀设备 与北方华创高度重叠 [2] - 矩子科技流通市值43.67亿元 刻蚀线宽智能检测系统导入产线 控制线缆组件应用于刻蚀设备 [2]
广州再迎产业利好!中微华南总部基地项目开工,计划后年投产
南方都市报· 2025-09-22 06:23
公司业务与战略 - 中微公司致力于开发和提供等离子体刻蚀、化学薄膜、量检测等半导体高端关键设备 目前三十多种设备已覆盖半导体高端设备的25%到30% 计划通过有机生长和外延扩展在五到十年内覆盖50%到60% 发展成为平台型集团公司 [1][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49.61亿元 同比增长43.9% 过去14年保持年均营收增长大于35% 2024年较2023年销售增长44.7% [2]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4.92亿元 同比增长53.70% 研发投入占总营收30.07% 高于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在研项目涵盖六大类设备及二十多款新产品 [2] - 产品覆盖泛半导体微观制造领域 包括新一代TSV深硅刻蚀设备、PVD及CVD设备 以及大平板显示技术、智能玻璃和玻璃基板所需的薄膜设备与等离子体刻蚀设备 [2] 产能扩张与区域布局 - 华南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在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 总体规划占地130亩 一期项目占地50亩 预计2026年底建成 2027年投产 [1] - 基地将聚焦大平板显示设备研发与生产 并逐步拓展至智能玻璃、板级封装等新兴平板微观加工技术领域 [1] - 项目落地增强增城区半导体产业集聚效应 广州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为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 [1][3]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增城区积极布局半导体、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政策引导、土地供给、优化审批流程等措施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项目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季华实验室、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院所及业界合作伙伴共同参与 [1] - 公司计划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机构、高校及产业链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推进"三维发展"战略 实现多元化布局与高质量发展 [3]
中微公司华南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12:25
公司战略布局 - 中微公司华南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于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 聚焦半导体及泛半导体产业链战略布局 [1] - 基地总体规划占地130亩 一期项目占地50亩 预计2026年年底建成 2027年计划投产 [2] - 项目将助力公司实现"三维发展"战略 通过有机生长和外延扩展覆盖半导体高端设备50%-60%市场份额 目标发展为平台型集团公司 [1] 业务发展重点 - 基地建成后将重点研发生产大平板显示设备 并拓展至智能玻璃 板级封装等新兴平板微观加工技术领域 [2] - 公司当前30多种设备已覆盖半导体高端设备25%-30%市场份额 [1] - 在泛半导体领域布局新一代TSV深硅刻蚀设备 PVD及CVD设备 大平板显示技术所需薄膜设备及等离子体刻蚀设备 [3] 财务与研发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49.61亿元 同比增长43.9% 延续2024年44.7%的高增长态势 [2] - 研发投入14.92亿元 同比增长53.7%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0.07% 高于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3] - 过去14年保持年均营收增长超35% 累计超6800台设备在国内外155条生产线实现量产和大规模重复性销售 [2][3] 技术能力与产业地位 - 公司专注等离子体刻蚀 化学薄膜 量检测等高端半导体设备领域 持续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1][2] - 目前在研项目涵盖六大类设备 二十多款新产品开发 [3] - 通过广州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研发与先进制造能力 加速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2]
聚焦大平板显示设备,中微公司广州生产基地开工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9-19 10:17
中微公司华南基地项目 - 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于9月19日在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华南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开工仪式[2] - 项目总体规划占地130亩 总投资规模达30亿元 一期项目占地50亩 投资金额10亿元 预计2026年年底建成 2027年计划投产[3] - 基地将聚焦大平板显示设备研发与生产 并逐步拓展至智能玻璃 板级封装等新兴平板微观加工技术领域[3]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半导体设备及泛半导体设备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产品包括大平板显示技术所需的薄膜设备及等离子体刻蚀设备[5]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9.61亿元 同比增长43.88% 归母净利润7.06亿元 同比增长36.62% 扣非归母净利润5.39亿元 同比增长11.49%[5] 行业技术论坛议程 - TrendForce集邦咨询主办论坛涵盖玻璃与硅基Micro LED商用化进程 MiP与COB技术对超高清显示发展的机会解析等议题[9] - 演讲单位包括雪曼光电 国星光电 晶芯科技 时代华影 TCL华星 晶能光电 诺瓦星云 鸿石智能等产业链企业[9][10] - 技术讨论范围涉及MiP显示技术模组化 玻璃基Micro LED显示创新路径 LED电影屏发展前景 硅衬底GaN技术 近眼显示趋势等前沿领域[9][10]
“硬科硬客”2025年会闭门研讨之一 研判趋势洞察先机 科创板集成电路龙头聚谈行业高热话题
中国经营报· 2025-09-18 10:27
重大技术突破 - 天岳先进在大尺寸衬底材料实现微管降至0 核心参数大幅优化 支持器件应用[3] - 碳化硅IGBT功率密度成本已低于硅基IGBT[3] - 中电化合物半导体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性能超越国际头部厂商 浓度/厚度均匀性达2% 缺陷密度低一个数量级[3] - 中微公司等离子体刻蚀设备覆盖绝大部分刻蚀应用 快速开发薄膜沉积设备 解决高深宽比刻蚀等关键工艺问题[3] - 华润微工控+汽车功率半导体产品占比超50% 并进入算力服务器和人形机器人领域[4] 国产替代进程 -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加速 中微公司在刻蚀/薄膜/量检测全面布局支持国产化[5] - 量检测设备仍是国产化率最低环节之一 处于早期阶段但未来将加快替代[5][6] - 拓荆科技在中国薄膜沉积设备市场占有率约10%-12% 国产化空间仍大[6] - 碳化硅衬底已全部国产化 6英寸/8英寸主要由国内供应 天岳先进供应海外大量8英寸衬底[6] - 8英寸硅片基本国产化 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约50% 电子特气领域将打赢先进制程国产替代攻坚战[6] - 电镀液/光刻胶国产化率低 艾森股份计划2-3年完成先进封装光刻胶产品线布局并超越国际厂商份额[6] 全球竞争格局 - 中国半导体消费和生产领先但多领域由外企主导甚至寡头垄断[7] - 天岳先进8英寸衬底全球份额领先 产品获博世/英飞凌/东芝国际认可 12英寸已推出[7] - 中微公司技术及市占率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7] - 国内厂商占据功率半导体中低端主要份额 高端仍由海外主导但国产替代边界逐步扩大[7] - 研发迭代速度较海外快 中微新产品研发周期从3-5年缩短至2年内[8] - 贴近市场客户优势明显 国内需求旺盛且响应支持力度优于海外[9] - 研发投入绝对金额较国际厂商有差距 海外头部设备商年投入约20-30亿美元[9] - 产业规模/产品系列化/高端性能与全球头部存在差距 海外厂商具全球化生态壁垒[9] 国际化赶超路径 - 华润微深耕国内定制化产品与客户深度协同 同时加速国际化布局完善全球销售网络[11] - 中船特气通过科技创新/国际化产业布局/跨境并购三方面发力[11] - 中科飞测定位为全球客户提供国产量检测设备 通过海外工厂建立口碑后与国际巨头直接竞争[11][12] 制程升级应对策略 - 中科飞测通过培育国产供应商联合攻关零部件 加强自主研发团队建设应对尖端零部件和人才挑战[13] - 材料企业需与上下游形成合力强化产业链配套 艾森股份借助国内产业链集群聚焦电镀液/光刻胶领域突围[13] 未来技术趋势 - 碳化硅衬底行业以大尺寸抢占速度为关键 天岳先进全球首发12英寸衬底[14] - 芯片结构3D化趋势明确 中微重点布局高深宽比刻蚀/原子层刻蚀/原子水平沉积等设备[14] - 拓荆科技将覆盖全制程领域PECVD/ALD及沟槽填充CVD等薄膜工艺 向3D堆叠延展[14] - AI发展提升芯片性能要求 显著拓展半导体设备增长空间 集成电路制造端受益下游需求拉动[15] - 最先进AI芯片对应的材料装备需求将持续长期增长[15] 并购整合趋势 - 量检测设备行业集中和资源整合是成熟发展自然趋势[16] - 国际设备巨头通过外延并购实现快速成长 并购整合对降本增效/避免重复投入形成良性竞争至关重要[16] - 并购需关注从财务并表转向产业链协同 打通上下游断点形成1+1>2生态 同时需政策适配性调整支持跨所有制/跨国并购[17] - 尽调需发现潜在风险 并购后注重战略文化整合产生协同效应[17] - 中微公司通过内生外延孵化合作形成平台化效应 支持上市公司整合与阶梯溢价收购[17] - 天岳先进关注能弥补短板且在技术管理客户赋能的标的 艾森股份完成马来西亚电子化学品公司并购并建设东南亚制造中心[18] 龙头企业战略规划 - 艾森股份目标电镀材料领域全球前五 光刻胶领域2028-2030年成为全球五到十名主流公司[19] - 中船特气目标实现先进制程特气完全国产替代 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超50%[19] - 天岳先进聚焦碳化硅成本低于硅器件引发的应用爆发及光学AI眼镜材料机遇 做好产品技术产能准备[20] - 中电化合物半导体目标成为全球SiC外延片排头兵[21] - 华润微"十五五"期间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AI服务器等高增赛道 设立功率IC/传感器专项事业部培育为主要成长引擎[21] - 拓荆科技目标成为平台型半导体设备公司 三到五年实现薄膜沉积和三维键合设备全品类覆盖 国内市占率超50% 五年内进入东南亚/日本等国际市场[21] - 中科飞测目标具备与国际巨头全面竞争能力 满足所有国内客户量检测需求[21] - 中微公司未来五年产品市场覆盖率从30%增至60% 力争成为全球第一梯队半导体设备公司[22]
中微公司董事长重磅发声:芯片设备业存在15种内卷形式 产业链过分垂直整合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14:13
行业垂直整合问题 - 历史上大型芯片制造公司曾尝试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实现垄断 但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1][3] - 垂直整合模式导致不公平竞争 可能造成芯片制造公司的技术和商业机密泄露[3] - 国际和国内芯片行业均保持高度分工格局 制造与设备领域由不同企业主导[2]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现状 - 去胶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 基本实现国产替代[6] - 热处理 刻蚀设备和清洗设备国产化率约20% CMP和PVD设备国产化率约10%[6] - 涂胶显影设备正在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6] 行业发展挑战与建议 - 半导体微观加工设备开发需要集成50多个学科知识 且研发资金可达设备售价的10倍至100倍[6] - 应鼓励小型设备公司与规模较大企业合作 减少产业内耗[6] - 行业存在15种内卷表现形式 包括解剖复制设备 不公平条款和媒体诋毁竞争者等[5] 企业动态 - 中微公司推出六款新设备 覆盖等离子体刻蚀 原子层沉积及外延等关键工艺[7] - 中微公司当前股价195.40元 市值达1223亿元[5]
中微公司发布六款半导体设备新产品
证券时报网· 2025-09-04 06:12
产品发布 - 中微公司推出六款半导体设备新产品 覆盖等离子体刻蚀 原子层沉积及外延等关键工艺 [1] - 12英寸原子层沉积产品Preforma Uniflash金属栅系列成为薄膜沉积领域亮点 [1] - 金属栅系列涵盖三大产品 满足先进逻辑与先进存储器件在金属栅应用需求 [1] 行业活动 - 新品在第十三届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及材料展CSEAC2025上宣布 [1]
半导体产业发展韧性凸显
金融时报· 2025-09-04 03:15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半导体行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5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2.41% [2] - 165家上市公司中120家实现盈利 100家净利润同比增长 [2] - 9家芯片设计企业盈利同比翻倍 [1] 头部企业业绩亮点 - 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 [2] - 海光信息营业收入54.64亿元 同比增长45.21% 归母净利润12.01亿元 同比增长40.78% [3] - 中微公司刻蚀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四成 占总收入75%以上 [4] 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 - 中微公司刻蚀设备覆盖95%以上刻蚀应用 技术延伸至5纳米及更先进制程 [4] - 盛美上海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接近40% 临港A厂满产产能达100亿元 [4][5] - 盛美上海临港B厂计划明年下半年投产 预计年产值200亿元 [5] 并购重组动态 - 北方华创收购芯源微 完善半导体装备产品线布局 [6]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披露换股吸收合并预案 [6] - 芯原股份筹划收购芯来智融半导体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6] 市场驱动因素 - 国产替代与市场回暖推动晶圆制造企业满产运行 [1] - AI技术渗透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升级关键变量 [1] - 国产高端芯片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3] 细分领域发展 - 长电科技 生益电子 云天励飞 仕佳光子等在先进封装 AI材料 场景应用 光通信等细分环节抢占先机 [3] - 半导体设备各细分环节研发突破 具备出海可能性 [3] - 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客户需求旺盛 [4][5]
中微公司20250829
2025-08-31 16:21
**中微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与战略要点总结**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9.61亿元 同比增长43.9%[3] * 归母净利润7.06亿元 同比增长36.6%[2][3] * 等离子体刻蚀设备销售额37.81亿元 同比增长40.1%[3] * LPCVD和ALD导体化学沉积设备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608.2%[2][3] * 研发投入14.92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30.07% 同比增长53.7%[3][4] **毛利率与成本管理** * 第二季度毛利率下降至38.54% 主要因新设备导入初期成本较高及客户折扣[2][4] * 公司预计毛利率影响为一次性因素 全年目标维持在40%以上[2][4][5] * 通过技术领先 成本精细化管理和优化供应链采购来实现毛利率目标[5] **订单与市场结构** * 上半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40% 与确认销售增长同步[2][12] * 存储客户订单占比约67% 逻辑客户订单占比约30%[2][12] * 先进制程订单占比超过70%[2][12] * 下半年先进逻辑订单预计显著增加[12] **产能与研发布局** * 南昌 临港和总部厂房建设使产能扩展15倍以上 临港基地设计产能达200亿元[14] * 规划新建临港二期 成都和广州厂房 十年内总面积将扩大至75万平方米[14] * 员工总数约2800人 其中50%为研发人员[15] * 每位员工产值超过600万元人民币 确认销售超过430万元人民币[16] * 研发投入比例维持在15%-20%左右以支持持续创新[4][16][17]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已开发出40种薄膜设备 计划五到六年内完成全部开发[4][13] * 在先进逻辑领域重点开发ICP LPCVD EPI和ARD设备[18][19] * ICP设备2025年增长接近100%[18] * 量检测领域组建60多人团队 计划明年年底推出第一台电子束设备[23] * 60:1深宽比刻蚀技术已量产 90:1技术突破并将很快进入市场[31] **行业与市场环境** * 2025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预计1086亿美元 同比增长2.1%[7] * 中国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从20年前不到5%上升到现在的35% 2024年超过40%[7] * 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预期383亿美元 比2024年下降约10%以上[8] * 国内逻辑芯片需求显著增加 存储采购量有所降低[9][10] * 国产设备替代率迅速上升 地缘政治因素加速替代进程[10] **竞争格局与国产化** * 国产化率约为18% 测试设备在20%-25%之间[25] * 在一些大型芯片生产公司中 国产化率接近60%[25] * 中微公司CCP在先进逻辑生产线市占率超过60% ICP接近40%-50%[25] * 成熟制程客户对国产设备关注度明显增加[26] * 刻蚀设备可覆盖所有先进制程应用 包括5纳米和3纳米以下[27] **财务展望与战略规划** * 公司产品覆盖约30%的集成电路设备市场 计划五年内扩大到60%[20][21] * 通过有机增长和外延扩展实现业务扩展[6][20] * 未来将按照3D生产战略 从刻蚀 薄膜延伸到量检测和湿法工艺[2][6] * 湿法设备已有布局 计划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32] * 长期毛利率目标至少40% 并争取做到45%[30]
从传统到新兴 关键词彰显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8-28 19:55
中芯国际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收3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 [2] - 归母净利润23.01亿元,同比增长39.8% [2] - 晶圆销售数量468.2万片(折合8英寸),同比增长19.9% [2] - 平均售价6482元,上年同期为6171元 [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303.53亿元,同比增长25.9% [2] - 研发投入23.75亿元,占营收比重7.3% [3] - 累计授权专利1.4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23万件 [3] 中微公司业绩与技术进展 - 上半年营收49.61亿元,同比增长43.88% [2][3] - 归母净利润7.06亿元,同比增长36.62% [2] - 研发投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53.7%,占营收比重超30% [3] - 刻蚀设备收入37.81亿元,同比增长40.1%,覆盖95%以上刻蚀应用 [3] - 薄膜沉积设备收入同比增长608.2% [4] - 计划通过有机生长和外延扩展覆盖50%-60%半导体高端设备市场 [4] 微导纳米业务突破 - 上半年营收10.50亿元,同比增长33.42% [6] - 归母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348.95% [6] - 半导体设备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27.17%,占营收比重18.45% [7] - 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23.28亿元,较年初增长54.72% [7] - 光伏设备收入8.03亿元,同比增长31.53% [7] - 研发投入1.53亿元,占营收比重14.59% [8] - 拟发行可转债募资11.7亿元扩大半导体设备产能 [8] 格力电器经营状况 - 上半年营收973.25亿元,同比下滑2.46% [10] - 净利润144.12亿元,同比增长1.95% [10] - 消费电器收入762.8亿元,同比减少5.09% [12] - 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智能装备收入均增长超15% [12] - 外销收入163.35亿元,同比增长10.19%,占营收比重16.71% [15] - 研发投入38.92亿元,同比增长7.05% [13] - 累计申请专利131921项,发明专利授权28229项 [13] 影石创新业务扩张 - 上半年营收36.71亿元,同比增长51.17% [17] - 归母净利润5.20亿元,同比增长0.25% [17] - 研发费用5.61亿元,同比翻倍,占营收比例15.30% [18] - 拥有境内外授权专利近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22项 [18] - 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67.2%,运动相机市占率全球第二 [20] - 计划推出自有品牌及联合品牌全景无人机 [20] - 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