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搜索文档
一线调研:商业银行如何破解绿色金融三大难题?
新浪财经· 2025-09-29 10:17
绿色金融发展背景 - 绿色金融从2005年"两山"理念引领到2015年成为国家战略 2023年被列为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之一 形成从理念到实践的发展脉络 [1] - 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10756亿元 位居股份制银行首位 贷款项目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786万吨 年节水1836万吨 [2] - 公司连续六年获得明晟ESG评级境内银行业最高评级 [2] 生态价值转化实践 - 生态价值转化面临核算难题 生态产品具有公共属性 难以界定产权和受益对象 [3] - 公司深度参与碳排放权 排污权 水权 林权等交易市场 在全国率先落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取水权质押贷款 林权质押贷款 [4] - 公司向德清县下渚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提供2.7亿元授信 期限10年 专项用于湿地生态保护提升工程 [5] - 通过专业评估碳汇量 将未来碳汇销售收入纳入还款来源 以下渚湖湿地碳汇未来收益权质押增信 [5] 资金追踪与效益评估机制 - 公司推出利率挂钩贷款模式 将贷款利率与绿色金融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赋分挂钩 [6] - 给予德清县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有限公司2.5亿元授信 期限11年 利率与生态友好型项目得分挂钩 [6] - 为华峰集团再生纤维项目提供授信 利率与资源循环利用效能挂钩 [6] - 挂钩指标根据企业情况个性化设计 包括节能降碳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或ESG评分提升等目标 [7] - 通过利率优惠激励企业达成绿色绩效目标 持续监测挂钩指标评估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7] 风险控制与商业可持续性 - 绿色贷款收息率与对公贷款基本持平 不良率优于对公贷款平均水平 [8] - 不因绿色标签降低贷款标准 通过机制设计在审批流程和利率方面提供优化方案 [8] - 福清龙江治理项目在建设期未要求额外担保 运营期以项目权益和预期收益质押担保 [9] - 安吉竹博园项目引入当地国资公司担保 采用银团贷款模式总金额10亿元 工行与公司各提供5亿元 [9] 具体项目融资案例 - 累计为福清龙江中下游综合治理项目提供2.17亿元绿色优惠贷款 [1] - 下渚湖湿地生态保护提升工程项目获得2.7亿元授信 [5] - 莫干山旅游文化提升工程项目获得2.5亿元授信 [6] - 安吉县竹博园余村两山5A级景区创建工程项目获得5亿元授信 [9]
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点墨,描绘绿色金融新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8-28 02:3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将绿色金融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通过加大信贷投放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支持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等绿色产业发展 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转型 [1][3][4][5][7][10][11] 绿色信贷投放 - 截至2025年7月末 绿色贷款余额近2000亿元 较年初新增486亿元 [1] 金融产品创新 - 创新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以企业碳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作为贷款质押物 [3] - 为威海某海上风力发电企业提供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首笔CCER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仅用8个工作日完成批复 [3] - 落地山东省内商业银行首笔EOD模式银团贷款 为临沂沂河新区项目提供20亿元融资意向 审批周期缩短30天实现30%提速 [4][5] - 完成2.2亿元贷款审批批复 并投放首笔1000万元贷款 [5] 项目融资案例 - 为滨州市沾化区3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一期项目批复4亿元固定资产贷款 并在3天内完成3.07亿元放款 [7][8] - 为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提供31亿元授信批复 目前已累计投放资金超10亿元 项目授信份额从2023年初的17.73%提升至30.06% [10] 生态环境与产业融合 - 采用EOD模式 将水体生态修复与保税仓储物流 高端智能制造等收益性产业打包整合 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双向奔赴 [4] - 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上千人就业 每年为区域增加数亿元产值 产业收益持续反哺生态维护 [5] 清洁能源效益 - 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年均可提供清洁电力18亿千瓦时 减少原煤消耗65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30万吨 [10] 金融服务拓展 - 金融服务从单一授信向全链条多领域拓展 包括对公开户结算 农民工工资代发 个人手机银行及养老金等产品 [10] 体制机制建设 - 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 制定绿色金融工作方案 建立目标化清单化推进机制 在资源配置 政策倾斜 产品创新上给予重点支持 [11]
哈尔滨银行落地黑龙江省首笔 “龙江绿碳质押贷款”项目
智通财经· 2025-08-26 05:54
公司业务进展 - 哈尔滨银行牡丹江分行成功落地黑龙江省首笔"龙江绿碳质押贷款"项目 授信金额1000万元 以龙江绿碳为质押标的 通过黑龙江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中心办理碳汇资产质押登记 [1] - 采用总分支三级联动和多部门协同模式 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经营特点及碳汇资产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1] - 2024年7月完成"龙江绿碳"首单交易 并将2万吨"龙江绿碳"无偿捐赠给亚冬会助力实现碳中和 [2] 绿色金融发展 - 绿色贷款规模显著增长 截至2025年6月末人民银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近180亿元 较年初新增超60% [2] - 增量排名全省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新发放额度排名第二位 新发放户数和余额总量等指标均排名靠前 [2] - 创新推出"新质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多款专项绿色金融产品 [2] 战略规划实施 - 发布《哈尔滨银行关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方案》《哈尔滨银行绿色金融工作推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 [2] - 未来将在碳汇金融及交易、林下经济、森林植被与草原修复、龙江特色旅游及康养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3] - 通过多领域合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创造多维度经济与社会效益 [3]
哈尔滨银行(06138)落地黑龙江省首笔 “龙江绿碳质押贷款”项目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05:13
核心观点 - 哈尔滨银行成功落地黑龙江省首笔龙江绿碳质押贷款项目 授信1000万元并实现首笔资金投放 标志着黑龙江省林业碳汇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取得突破性进展 [1] - 公司通过多部门协同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以龙江绿碳为质押标的 在黑龙江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中心办理碳汇资产质押冻结及公示 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完成质押登记 [1] - 该笔贷款面向牡丹江市国有企业牡丹江响水农业有限公司 旨在以金融之力打通黑龙江省林业碳汇生态资源价值转换的最后一公里 [1] 绿色金融战略部署 - 公司深入贯彻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 从制度引领产品体系建设创新项目落地等多个层级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2] - 先后发布《哈尔滨银行关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方案》《哈尔滨银行绿色金融工作推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 [2] - 创新推出新质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多款专项绿色金融产品 [2] 绿色贷款业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 人民银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近180亿元 较年初新增超60% [2] - 绿色贷款增量排名全省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新发放额度排名第二位 [2] - 新发放户数余额总量等指标均排名靠前 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获得各级监管及政府部门高度评价 [2] 龙江绿碳项目实践 - 2024年7月落地龙江绿碳首单交易 并于今年1月将所购的全部2万吨龙江绿碳无偿捐赠给亚冬会 助力亚冬会实现碳中和 [2] - 未来将以龙江绿碳项目开发交易实现等绿色金融业务为契机 在碳汇金融及交易林下经济森林植被与草原修复龙江特色旅游及康养等多领域与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6] - 计划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创造多维度经济与社会效益 积极拓展黑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重路径 [6]
财税金融加力 促进发展增“绿”
人民日报· 2025-08-10 21:55
生态补偿机制 - 山东省与河南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为补偿依据,山东省累计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金2.5亿元 [2] - 山东省在省内建立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累计补偿金额达22.29亿元 [3]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3年累计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2024年接待生态研学人员4万余人、游客超100万人 [2] 绿色保险创新 - 人保财险厦门分公司推出蓝碳交易财产安全险,保障碳汇买方因卖方财产损毁导致的交易风险 [5] - 平安产险落地寒温带碳汇指数保险,中国太保推出碳信息披露责任保险,解决企业碳足迹管理痛点 [6] -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设立50亿元绿色股权投资计划,支持云南水电及风光项目,预计年减排3672万吨二氧化碳 [7] 绿色税制激励 - 海南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光伏年发电量3200万千瓦时,余电上网降低碳排放21%,环保税减免机制引导企业减排 [8]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00%(无形资产按200%摊销),支持国能海南公司开发数字孪生能源管理平台 [10] 绿色债券应用 - 山东宏桥发行6亿元绿色中期票据用于再生铝生产线,生产1吨再生铝能耗仅为原铝5%,节约3.4吨标准煤 [11] - 山东宏桥发行25亿元绿色债券支持云南光伏项目,利率从4.9%降至2.3%,期限延长至5年匹配长周期需求 [12] - 银行间市场累计注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1.37万亿元,带动碳减排2.67亿吨,碳中和债发行超5000亿元 [13] 碳金融工具 - 黄麦岭磷化工以54.5万吨碳排放配额质押获中信银行2000万元贷款,湖北累计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9.41亿元 [15][16] - 广州期货交易所基本完成碳排放权期货合约设计,将为控排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17]
国网天津电力第二届“惠企共赢”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流活动举办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30 09:35
供应链金融服务活动成效 - 国网天津电力通过"惠企共赢"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流活动,整合12家金融机构资源,为50余家供应链企业提供资金解决方案 [1] - 天津先特网络公司通过民生银行"订单e"产品获得1000万元无抵押贷款,资金周转效率提升40% [1] - 活动构建银企对接平台,提供保险替代、订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打通订单数据与信用体系堵点 [1] 金融机构参与与创新产品 - 活动吸引国网数科、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参与,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 [2] - 民生银行表示电力公司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了数据通道 [1] - 仅保证金保险替代一项就帮助民营企业释放资金占压3.76亿元 [2] 未来发展规划 - 国网天津电力计划持续优化供应链营商环境,开展上门服务、主题沙龙等活动 [2] - 将探索绿色金融新产品,推动供应链金融向"全场景、绿色化"延伸 [2] - 目标是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更普惠、绿色、多元的金融服务,带动上下游共同发展 [2]
低碳有“价” 释放节能降碳新活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6-25 18:46
全国节能宣传周与碳普惠机制 - 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 [1] - 碳普惠机制广泛落地,绿色行为从可量化发展为可"变现",推动"环境有价"理念加速实现 [1] - 全国已有27个地区搭建起碳普惠体系,碳账户普及成为新风尚 [2] 碳普惠平台运营与用户增长 -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营,市民通过"随申办"开通个人碳账户,绿色出行行为自动转化为碳积分 [2] - 武汉"武碳江湖"碳普惠平台上线两年多,近两个月新增用户达27万 [2] - 市民乘坐5次公交车积累的碳减排量可抵扣2元银行贷款利息,低碳行为与金融实惠挂钩 [3] 碳普惠机制扩展与创新 - 江苏、湖北等地将碳普惠机制延伸至公共机构,建立"行为减排-碳积分累积-权益兑换"激励机制 [3] -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成果可转化为"碳资产",用于抵消排放或兑换奖励 [3] - 碳普惠平台覆盖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等场景,探索与碳市场对接路径 [3]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 《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完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4] - 湖北宜昌中锰科技公司获得10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排放配额成为融资"硬通货" [4] - 湖北一家公司通过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获得6亿元银行贷款 [5] 排污权交易与碳市场发展 - 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为90家企业办理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授信额81.92亿元,总贷款额12.59亿元 [5] - 湖北实现个人碳普惠减排量纳入碳市场配额抵销机制,1吨碳普惠减排量可抵销1吨碳排放配额 [5] - 北京、广东、深圳、重庆、上海、湖北等试点碳市场明确碳普惠减排量可作为补充抵销机制 [6]
深圳一季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居各城市前列
南方都市报· 2025-04-23 10:06
科技金融 - 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23万亿元 [2]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支持"两重两新"落地金额超300亿元 [2] - "腾飞贷"模式为82家企业发放贷款24.5亿元 [2] - "科技初创通"助力2516家企业获得贷款27.5亿元 [2] - 招商银行服务科企超16万户 科技贷款规模近6000亿元 其中深圳科技企业覆盖率超50% [3] - 深圳农商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300亿元 同比增长25% 服务深圳市超五分之一科技型企业 [3] 绿色金融 - 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27万亿元 [2] - 商业银行发放碳减排贷款金额达180亿元 [4][5] - 推广"降碳贷"业务模式累计授信3.8亿元 [5] - 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绿色信贷余额超1300亿元 绿色贷款占比从2019年3%提升至18% [5] 普惠金融 - 截至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0万亿元 [2] - "个体通"等普惠金融产品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11万户 提供授信近20亿元 [5] - "跨越贷"试点方案助力17家企业获批贷款4880万元 [6] - 深圳农商银行构建"毛细血管式"服务网络 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6] 数字金融 - 深圳市推出7批次共15个金融科技创新应用 含4个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项目 [7] - 深圳地方征信平台归集27亿条涉企信用数据 累计促成企业融资5390亿元 其中87%为信用贷款 服务25万家企业 [7] 跨境金融 - 深圳辖内超1500家企业享受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 业务规模超1400亿美元 [8] - "跨境理财通"2.0落地后深圳新增个人投资者2.7万名 跨境收付420亿元 较1.0时代增长超6倍 [8] - 跨境电商结算服务21万家企业 业务规模529亿美元 [8] - 跨境电商外汇业务服务商户1.3万家 业务量全国前列 [8] - 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1.2万亿元 [8] 支付便利化 - 深圳超4.4万商户支持外卡支付 4156台ATM支持外卡取现 1645个银行网点提供外币兑换 [9] - 外籍人员非现金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28.09% 金额增长34.74% [9] - 港人代理见证开户超40万户 累计交易近320亿元 占大湾区九成 [9] - 建设2个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 支付版块受理咨询5258人次 业务办理683人次 [10]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作用
证券时报· 2025-03-10 04:03
湖北碳金融发展现状与机遇 -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绿色低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中碳登")落户武汉,为碳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 中碳登建成运营后成为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推动碳债券、碳基金、碳指数、碳回购等创新业务落地,并涌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汇林业贷等全国首创模式 [2] 碳金融发展面临的瓶颈 -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不明确,《民法典》未界定其作为动产或权利的性质,导致质押存在"先天不足" [2] - 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违约时需依赖第三方处置押品,可能引发金融资产受损及碳价负面冲击 [4] 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 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碳配额登记、质押、处置管理办法,启用中碳登质押冻结功能以防范重复质押等风险 [3] - 建议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通过中碳登注册登记确保交易合法性,并利用其结算系统保障交易安全 [4] - 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吸引碳金融专营机构集聚,打造"中碳指数"品牌以稳定碳价预期并提供定价信号 [5] 碳金融基础设施作用 - 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大脑和后台",为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已实现"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交易等突破 [2] - 未来需依托中碳登结算系统实现配额交割与资金划转,强化其在碳资产确权、交易中的核心枢纽功能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