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碱性电解槽
icon
搜索文档
1.6万Nm³/h,亿华通制氢项目扩能提质
势银能链· 2025-09-23 03:12
张家口风氢一体化项目概况 - 河北国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招标张家口市风氢一体化源网荷储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一期制氢部分EPC总承包 项目包括1.6万Nm³/h制氢系统 0.8万Nm³氢储能系统及40兆瓦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3] -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 与亿华通在张家口构建的氢能产业生态链相吻合[3] - 河北国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为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企业 亿华通为项目实际实施主体[3] 技术配置与产业影响 - 制氢系统需配置4台3200Nm³/h及2台1600Nm³/h碱性电解槽 项目实施将推动国内制氢技术进步并促进绿氢成本下降[3] - 项目采用0.8万Nm³氢储能系统 为大规模氢储能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技术选型 规划建设及运营维护经验[4] - 40兆瓦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将探索绿电与绿氢双轮驱动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4] 战略意义与行业地位 - 项目打通可再生能源-绿氢-低碳应用产业链条 为全国绿氢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平价化经验[3] - 亿华通通过该项目拓展在张家口的业务领域 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氢能产业的领军企业地位[4] - 项目实施有助于提升亿华通品牌影响力 促进氢能在交通 工业及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3][4]
如何解决碱槽风光波动适应性不足问题?
势银能链· 2025-09-19 03:32
碱性电解槽技术市场地位 - 碱性电解槽在电解水制氢技术中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凭借成熟技术体系和显著成本优势成为国内绿氢项目主流选择 [2] - 当前单槽产氢量主流达1000 Nm³/h 3000-5000 Nm³/h规格已实现突破 通过材料优化持续提升电流密度并降低能耗 [2] - 该技术是全球大型绿氢项目的首选 成本优势在四种电解水制氢技术中尤为突出 [2] 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 价格战导致部分企业成本与收入倒挂 行业洗牌加速 [2] - 风光波动性适应能力不足是主要技术瓶颈 动态响应速度慢源于高温高浓度碱液环境导致启动时间长 难以跟踪可再生能源瞬时波动 [2] - 面临PEM、AEM、SOEC等替代技术的竞争压力 [2] 波动性供电对电极的损害机制 - 风光电波动导致阴极电极涂层遭受逆向电流冲击 本质是"涂层氧化脱落"问题 [3] - 电源切断后电化学过程持续 阴极阳极角色反转使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造成涂层腐蚀脱落永久性损伤 [3] - 频繁启停和功率波动加速电解槽老化 隔膜和电极在热循环与机械应力下出现降解腐蚀或堵塞 [3] 电极材料创新解决方案 - 通过致密微观结构设计打造孔径细小阴极涂层 虽牺牲部分催化活性但可发挥电容器作用 缓冲反向电流冲击 [4] - 采用金属元素掺杂改性和高稳定性非贵金属催化剂 提升材料抗氧化和耐腐蚀能力 [4] - 创新涂层在绿电波动时快速储存释放电能 保护阴极主体结构不被腐蚀 [4] 隔膜技术优化路径 - 电压电流密度波动引起阴阳极小室压力差变化 超出隔膜承受范围会导致氢中氧或氧中氢超标 [6] - 优化复合隔膜材料体系提升抗气体渗透能力 确保宽电流密度范围内稳定的导电性能 [6] - 结构层面通过改变PPS隔膜编织密度和厚度提高隔气性 需平衡面电阻升高问题 [6] - 表面改性通过亲水化处理和涂层技术优化界面特性 促进气泡脱离并避免局部干涸 [6] 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 - 采用自适应温控系统减少热应力对设备的损伤 [7] - 结合天气预报和功率预测的预测性控制系统 提前调整电解槽运行状态 [7] - 引入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监测气体纯度温度压力等参数 动态调整运行策略并预测设备寿命 [7] - 多电解槽模块化设计通过启停部分单元适应功率变化 避免单槽长期低负荷运行 [7] 技术发展总体方向 - 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难点源于技术原理和历史设计导向 [7] - 通过材料创新、结构设计优化及系统控制策略升级 可逐步提升碱性电解槽灵活性与适应性 [7]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电解槽‌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电解槽性能与成本角力持续升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2 00:59
行业概述 - 电解槽是一种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广泛应用于氯碱工业 金属冶炼 水处理以及绿氢制备等领域 [2] - 电解槽主要分为碱性电解槽(ALK)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和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AEM)四大技术路线 [3] - 碱性电解槽技术成熟且成本低 但体积大 适用于稳定工况 PEM电解槽体积小且响应快 但成本高 适合波动性电源 SOEC效率极高但需高温运行 尚处示范阶段 AEM结合碱性槽的低成本和PEM的紧凑设计 是新兴发展方向 [3] 技术参数对比 - 碱性电解槽工作温度为70-90℃ 电流密度为0.2-0.4 A/cm² 效率为60-70% 动态响应慢(分钟级) 技术完全商业化 [4] - PEM电解槽工作温度为50-80℃ 电流密度为1-2 A/cm² 效率为65-75% 动态响应快(秒级) 技术初步商业化 [4] - SOEC工作温度为700-900℃ 电流密度为0.3-1 A/cm² 效率为85-95% 动态响应极慢(小时级) 技术处于示范阶段 [4] - AEM工作温度为50-70℃ 电流密度为0.5-1 A/cm² 效率为60-70% 动态响应较快(分钟级) 技术处于工程化初期 [4]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系列文件 将氢能定位为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6] - 《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拓展了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场景 [6] -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将电解槽技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6] - 政策组合拳为电解槽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6] 产能现状 - 2024年电解槽总产能达到47.7GW/年 碱性电解槽占据主导地位 年产能达39GW 同比增长67% [9] -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年产能突破8.5GW [9] -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已形成50MW年产能 [9] - 2025年电解槽总产能有望突破58GW [9] 出货量情况 - 国内制氢电解槽出货量从2021年的0.35GW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2GW 三年间增幅达243% [11] - 2024年出货量回落至1.1GW 同比小幅下滑8% [11] - 碱性电解槽仍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占比超过91% [11] - PEM电解槽同比增长150%至90MW [11] - 2025年出货量有望实现翻倍增长至2GW以上 [11] 价格趋势 - 2024年碱性电解槽价格较2023年下降约12% 单位功率平均价格降至1323元/kW [13] - PEM电解槽同比下跌约20% 平均价格约为3629.9元/kW [13] - 2024年100Nm³/h以上PEM电解槽招标量达30台套 [13] 招标市场 - 月度招标规模从2023年平均60MW跃升至2025年前6个月的230MW 增长近4倍 [15] - 2025年1-6月电解槽共招标1381.76MW 同比增长136% [15] - 6月电解槽招标量达593MW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材料与部件环节中 碱性电解槽的隔膜 镍基催化剂等已实现完全国产化 PEM电解槽的质子交换膜 贵金属催化剂仍部分依赖进口 AEM电解槽实现从膜材料到催化剂的全面自主可控 [17] - 中游以电解槽制造为主 碱性电解槽凭借成本低 寿命长优势占据主流(80%以上市场份额) [17] - 下游应用涵盖氢能 氯碱 冶金 环保等多个领域 绿氢制备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19] 下游应用 - 截至2024年底 中国已规划绿氢项目超700个 同比增长85% 合计规划产能突破1100万吨/年 对应电解槽需求达143GW [19] - 绿氢项目高度集中于"三北"地区(东北 西北 华北) 占比超75% [19] - 内蒙古规划项目158个 同比增长30% 产能450万吨/年 电解槽需求58.5GW [19] - 新疆项目数量120个 同比增长110% 产能170万吨/年 电解槽需求22.1GW [19] 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头部企业主导 技术路线分化 市场集中度提升的特征 [21] - 派瑞氢能以全技术路线布局领跑市场 隆基氢能 阳光氢能等光伏巨头形成第一梯队 [21] - TOP10企业中8家同时布局碱性和PEM双技术路线 [21] - 2024年电解槽出口创下940MW 考克利尔竞立斩获印度AM Green公司640MW大单 明阳氢能获得巴西 泰国两国共计225MW订单 [22] 发展趋势 - 预计2025年国内电解槽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年需求量达15-20GW 全球占比超50% [24] - 应用场景从传统化工向氢冶金 交通能源 储能调峰等领域快速拓展 [24] - 碱性电解槽短期仍占主导地位 2025年市场份额预计达65%-70% [25] - PEM电解槽受益于国产化膜电极成本下降 系统造价降低40% 2025年市场份额或达25%-30% [25]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2024年国内中标前三企业市场份额合计约50% [26] - 国央企主导趋势明显 2024年央企及地方国企品牌市占率合计达60% [26] - 2025年规划产能超58GW 远超实际需求 二线厂商产能利用率可能跌破50% [26]
吴江开发区“链”接氢能产业未来
新华日报· 2025-08-01 00:36
行业政策与战略地位 - 氢能被纳入中国能源转型战略并首次获得法律地位确认 成为国家加速培育的新兴产业[1] - 苏州市将氢能列为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 明确列入"6+1"新能源产业体系和发展规划[1] - 截至2024年苏州市氢能产业链企业近100家 规上企业超30家 相关产业产值达150亿元[1] 区域产业布局 - 吴江开发区作为苏州氢能产业重要增长极 拥有300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础 落户企业近3000家[2] - 全区12家氢能企业中10家集中于开发区 产业规模近百亿元 已形成"制储输用"全产业链雏形[2] - 开发区通过设立20亿元新能源母基金(30%直投成熟企业 70%布局子基金)强化资金支持[5] 企业技术突破与协同 - 青骐骥公司电解槽总装产能居国内前三 其新款产品在中石油项目中实现行业第一能效[3] - 科润公司突破全氟质子交换膜技术 产品厚度不足头发丝直径十分之一 打破国外垄断[4] - 溯驭技术推出自研一体化电控系统 适配氢储能发电/飞行器/载具等多领域 已交付产品超5000台套[3][4] 产业链协同模式 - 形成"黄金搭档"式产业集群:科润(质子交换膜)、云帆氢能(双极板)、铂氢新能源(催化剂)三家企业协同布局PEM电解槽产业链[4][5] - 通过生态平台联动数十家上下游企业 推动氢能自行车(续航80km)、氢储能发电等多元场景应用[3][4] - 溯驭技术计划年内量产1000辆氢助力自行车并在苏州投放[3] 政府支持体系 - 实施崇本科技领军人才计划 提供50-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研发用房及人才公寓支持[5] - 全面推进产业用地更新 消除优质项目落地瓶颈 强化土地保障[5] - 要求资金投入遵循"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原则 对落地项目及时跟进[5]
政策东风重塑光伏竞争格局,双良节能乘势而上
证券时报网· 2025-07-25 10:21
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与市场动态 - "反内卷"成为光伏行业高频关键词 政策预期推动产业链价格上涨 [1] - 多晶硅期货价格涨幅超60% 现货价格从3万元/吨底部反弹 [1] - 中证光伏指数自6月低点上涨17% 但涨幅未充分反映行业见底事实 [2] - 行业深陷亏损 产能出清接近尾声 或迎来三年最具确定性周期反转 [2] 政策驱动与价格修复 - 2023年以来政策密集发声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 明确整治内卷式竞争 [3] - 硅料价格大幅上涨 n型复投料周环比涨12.23%至4.68万元/吨 n型颗粒硅涨7.32%至4.40万元/吨 [5] - 硅片价格同步上行 N型G12R单晶硅片周环比涨8.70%至1.25元/片 [5] - 券商认为产业链价格回升是"反内卷"第一步 供给侧改革将夯实行业底部 [6] 双良节能核心竞争力 - 形成多晶硅装备 单晶硅材料 电池组件全产业链 布局地热 氢能 储能等领域 [7] - 自主研发Wonder PSi多晶硅还原炉 实现36吋热场拉制N型210单晶量产 [7] - 氢能领域获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订单 碱性电解槽多项指标行业领先 [7][8] - 2024年组件出货量同比增长210.48% 2025Q1毛利率环比改善13.8%至4.52% [13] 行业估值与增长潜力 - 光伏指数市净率1.91 处于10年19.06%低分位 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11] - 政策推动落后产能出清 改善头部企业定价权 促进盈利修复 [10] - 2024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招标需求超2.37GW 同比增40% 碱性电解槽占比98% [13] - 双良节能光伏业务盈利修复明确 氢能业务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13]
跨越储运“最后一公里” 氢能产业蓄势腾飞
证券日报· 2025-07-21 16:29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最大规模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吉林松原建设中,计划2024年9-10月投产 [1] - 全球最大规模绿氢制绿色甲醇项目在内蒙古兴安盟持续推进 [1] - 氢能兼具能源载体与工业原料双重属性,正成为传统能源转型的关键 [1] - 多家A股上市公司从技术创新、产业协同角度布局氢能产业 [1] 政策支持与资本动向 - 国家能源局2024年6月启动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推进全链条发展 [2] - 福建发布2025-2035年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长期规划 [2] - 武汉发布2025-2027年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2] - 中集安瑞科与江苏中纯氢能签署战略协议,推动绿氢制备与应用示范项目 [3] - 京城机电旗下天海氢能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引入投资者 [3] - 中国石化资本2024年6月和7月两次投资海德氢能 [3] 制氢技术与产能发展 - 2024年全国新建35个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新增年产能4.8万吨,同比增长62% [4] - 电解水制氢技术包括碱性、PEM、AEM和SOEC等多种路线并行发展 [4] - 隆基氢能研发团队超100人,年研发投入超5000万元,占营收20%,拥有177件专利 [4] - PEM制氢技术适用于离网制氢、制氢-加氢一体化等特定场景 [4] 储运与商业化挑战 - 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管道项目(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内蒙古段获批 [5][6] - 液氢槽车运输成本8-10元/公斤,管道运输可大幅降低成本 [7] - 绿氢项目投资规模大,下游消纳不足,项目内部收益率普遍较低 [7] - 行业需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协同突破 [7] 行业发展建议 - 上下游企业应针对特定用氢场景联动落地项目 [7] - 需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技术创新协同推动产业化落地 [7]
能效跃迁与材料革命:ALK/PEM电解槽新品打响“技术攻坚战”
势银能链· 2025-07-17 03:09
电解槽行业技术发展 - 电解槽行业正从"数量竞赛"转向技术深度攻坚,聚焦材料体系、结构设计、系统集成三大核心环节的深度重构 [2] - 2025上半年度ALK电解槽发布10款新品,PEM电解槽发布6款,技术指标呈现跨越式突破 [2] - 蓝星北化机碱性技术电流密度突破12000A/m²极限,天合元氢MW级PEM电解槽贵金属用量锐减80%,多家碱槽产品提升到3000-4000大标方 [2] 碱性电解槽(ALK)新品 - **中石化**:下线2000Nm³/h方形电解槽,智能巡检技术使维修成本降低90%,设备重量60吨,冷启动仅需104秒 [4][5] - **天合元氢**:发布2000Nm³/h碱性电解槽,电流密度4000A/m²,直流电耗低至3.898kWh/Nm³,设备成本降低30% [6] - **力源科技**:发布第一代碱性电解槽,减重40%,自制PPS复合隔膜具备高稳定性和低离子电阻 [7][9] - **上海电气**:发布千方级I型槽和50Nm³/h海水/废水制氢系统,后者可实现不同水质下高效率制氢 [10][11] - **中车株洲所**:发布4000标方碱性电解槽,电流密度≥6000A/m²,直流电耗≤4.4kWh/Nm³ [12] - **蓝星北化机**:发布CZH系列产品,电流密度高达12000A/m²,氧中氢长期稳定在0.7%以下 [13][14] - **际腾氢能**:1200标方电解槽下线,能耗4.0-4.7kWh/Nm³,体积缩小50%,体重减30% [15] - **中国华电**:3300标方电解槽下线,电流密度≥6000A/m²,槽体重量较传统减少50% [16] PEM电解槽新品 - **国电投**:发布"氢涌卓瀚 4000"PEM制氢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与碱性制氢持平 [17] - **天合元氢**:推出MW级PEM电解槽,贵金属铱用量减少80%,理论寿命超过15年 [19][20] - **中石化氢能机械**:推出250Nm³/h PEM电解槽,额定电流密度15000A/m²,直流电耗≤4.3kWh/Nm³ [21] - **中国中车**:兆瓦级PEM电解槽下线,直流电耗≤4.2kWh/Nm³,适用于风光波动性电源制氢 [22][23] - **氢海科技**:35兆帕PEM电解槽下线,填补国内高压高效PEM电解技术空白 [24] - **中国华电**:500标方PEM电解槽下线,电流密度可达30000A/m²,直流能耗≤4.35kWh/Nm³ [25][26] 行业趋势 - 技术攻坚推动电解槽从"实验室指标"向"商业竞争力"转变,绿氢产业经济性拐点逐渐显现 [3] - 碱性电解槽能耗红线被不断突破,PEM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望比肩碱槽 [3]
氢能将再迎发展高潮 | 解读国家能源局最新氢能“通知”文件
势银能链· 2025-06-11 07:00
氢能政策解读 - 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试点工作通知,明确2028年6月前为试点完成期限,聚焦绿色电力和绿色化工两大领域,鼓励就近消纳并首次将管道运氢列为首要大跨区输送方式[2] - 试点分为项目试点(业主单位申报)和区域试点(城市牵头),覆盖11个发展方向,配套专项资金、优先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支持[2][6][8] - 政策激励包括:智能电网专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6亿元(含氢发电)、首台套装备地方补助达500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领域[6][9] 制氢技术方向 - 规模化制氢要求电解槽装机≥100MW,负荷调节能力50%-100%,配套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20%,推动绿电制氢与化工(氨/醇/炼化)耦合[12] - 离网制氢试点针对电网薄弱地区,要求电解槽规模≥10MW,国内首个25MW风电离网制氢项目已商业化运行[13] - 工业副产氢就近开发需氢纯化规模≥5000标方/时,支撑交通/发电领域用氢及合成氨/甲醇等产业低碳转型[15] 储运技术突破 - 管道输氢被列为首要大跨区输送方式,要求管道长度≥100公里,液氢工厂单套液化能力≥5吨/天,单车运输能力≥600kg[16] - 多元化储氢技术试点包括高压气态/有机液体/固态金属等,单项目储氢规模需≥20000标方[19] 氢能应用场景 - 炼油/煤制油气绿色替代要求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规模≥1000吨/年,如中石化新疆库车项目已用绿氢替代天然气制氢[20] - 电力领域掺氢/掺氨比例明确:燃机类项目≥15%、燃煤锅炉类≥10%,2027年煤电改造目标要求绿氨掺烧能力≥10%[21][22] - 氢储能项目要求发电侧容量≥1MW且连续发电≥4小时,支撑风光装机(15.3亿千瓦超火电)消纳与电网调节[23] 产业支撑体系 - 实证实验平台需测试ALK/PEM/AEM电解槽等多技术,支撑国家标准制定[26] - 园区低碳转型试点要求80%能源消费清洁化,探索"绿电直连"模式,如近期政策明确新能源专线直供用户机制[28]
10万吨!中车株洲所又中标这一项目
行家说储能· 2025-03-20 12:09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煤化工行业降碳成为发展重点,国家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耦合发展[1] - 2025年全国23省(区、市)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计划打造氢能产业先行区,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发展[1] 中车株洲所氢能项目进展 - 中标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0万吨/年液态阳光项目碱性电解槽及配套设施采购,项目总投资49亿元,配套新能源规模62.5万kW,制氢能力2.1万吨/年[2][3] -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1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0万吨,实现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绿氢制甲醇全流程工业化示范[4] - 自主研发2000标方电解槽下线,零部件100%国产化,并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能力[5] - 与株洲市资源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风光储氢充"新能源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5] 其他氢能项目案例 - 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制氢系统由中车株洲所供货,已产出合格氢气[6] - 中标国华投资1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电解水制氢设备采购[6] - 参与国重氢能专项"风电/光伏制氢与化工过程高效耦合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负责50MW风光制氢示范工程装备研制[6] - 参与"十兆瓦级碱性-PEM混合制氢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推动行业首个规模化混合制氢系统示范工程[6] 储能行业动态 - 2025年工商业储能预计超15GWh,行业首份调研级报告发布[7] - 同一天内3大储能项目进度更新,总规模超30GWh[7] - 南都电源等3家企业中标储能项目,总规模1.625GW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