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
icon
搜索文档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电解槽‌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电解槽性能与成本角力持续升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2 00:59
行业概述 - 电解槽是一种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广泛应用于氯碱工业 金属冶炼 水处理以及绿氢制备等领域 [2] - 电解槽主要分为碱性电解槽(ALK)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和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AEM)四大技术路线 [3] - 碱性电解槽技术成熟且成本低 但体积大 适用于稳定工况 PEM电解槽体积小且响应快 但成本高 适合波动性电源 SOEC效率极高但需高温运行 尚处示范阶段 AEM结合碱性槽的低成本和PEM的紧凑设计 是新兴发展方向 [3] 技术参数对比 - 碱性电解槽工作温度为70-90℃ 电流密度为0.2-0.4 A/cm² 效率为60-70% 动态响应慢(分钟级) 技术完全商业化 [4] - PEM电解槽工作温度为50-80℃ 电流密度为1-2 A/cm² 效率为65-75% 动态响应快(秒级) 技术初步商业化 [4] - SOEC工作温度为700-900℃ 电流密度为0.3-1 A/cm² 效率为85-95% 动态响应极慢(小时级) 技术处于示范阶段 [4] - AEM工作温度为50-70℃ 电流密度为0.5-1 A/cm² 效率为60-70% 动态响应较快(分钟级) 技术处于工程化初期 [4]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系列文件 将氢能定位为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6] - 《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拓展了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场景 [6] -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将电解槽技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6] - 政策组合拳为电解槽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6] 产能现状 - 2024年电解槽总产能达到47.7GW/年 碱性电解槽占据主导地位 年产能达39GW 同比增长67% [9] -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年产能突破8.5GW [9] -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已形成50MW年产能 [9] - 2025年电解槽总产能有望突破58GW [9] 出货量情况 - 国内制氢电解槽出货量从2021年的0.35GW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2GW 三年间增幅达243% [11] - 2024年出货量回落至1.1GW 同比小幅下滑8% [11] - 碱性电解槽仍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占比超过91% [11] - PEM电解槽同比增长150%至90MW [11] - 2025年出货量有望实现翻倍增长至2GW以上 [11] 价格趋势 - 2024年碱性电解槽价格较2023年下降约12% 单位功率平均价格降至1323元/kW [13] - PEM电解槽同比下跌约20% 平均价格约为3629.9元/kW [13] - 2024年100Nm³/h以上PEM电解槽招标量达30台套 [13] 招标市场 - 月度招标规模从2023年平均60MW跃升至2025年前6个月的230MW 增长近4倍 [15] - 2025年1-6月电解槽共招标1381.76MW 同比增长136% [15] - 6月电解槽招标量达593MW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材料与部件环节中 碱性电解槽的隔膜 镍基催化剂等已实现完全国产化 PEM电解槽的质子交换膜 贵金属催化剂仍部分依赖进口 AEM电解槽实现从膜材料到催化剂的全面自主可控 [17] - 中游以电解槽制造为主 碱性电解槽凭借成本低 寿命长优势占据主流(80%以上市场份额) [17] - 下游应用涵盖氢能 氯碱 冶金 环保等多个领域 绿氢制备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19] 下游应用 - 截至2024年底 中国已规划绿氢项目超700个 同比增长85% 合计规划产能突破1100万吨/年 对应电解槽需求达143GW [19] - 绿氢项目高度集中于"三北"地区(东北 西北 华北) 占比超75% [19] - 内蒙古规划项目158个 同比增长30% 产能450万吨/年 电解槽需求58.5GW [19] - 新疆项目数量120个 同比增长110% 产能170万吨/年 电解槽需求22.1GW [19] 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头部企业主导 技术路线分化 市场集中度提升的特征 [21] - 派瑞氢能以全技术路线布局领跑市场 隆基氢能 阳光氢能等光伏巨头形成第一梯队 [21] - TOP10企业中8家同时布局碱性和PEM双技术路线 [21] - 2024年电解槽出口创下940MW 考克利尔竞立斩获印度AM Green公司640MW大单 明阳氢能获得巴西 泰国两国共计225MW订单 [22] 发展趋势 - 预计2025年国内电解槽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年需求量达15-20GW 全球占比超50% [24] - 应用场景从传统化工向氢冶金 交通能源 储能调峰等领域快速拓展 [24] - 碱性电解槽短期仍占主导地位 2025年市场份额预计达65%-70% [25] - PEM电解槽受益于国产化膜电极成本下降 系统造价降低40% 2025年市场份额或达25%-30% [25]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2024年国内中标前三企业市场份额合计约50% [26] - 国央企主导趋势明显 2024年央企及地方国企品牌市占率合计达60% [26] - 2025年规划产能超58GW 远超实际需求 二线厂商产能利用率可能跌破50% [26]
铂钯行业研究系列报告:“铂”取大势,“钯”握微末(九):前路漫漫,铂钯氢能需求仍有瓶颈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7-31 13: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氢能领域是铂金市场关注焦点之一,铂金是质子交换膜技术关键催化剂材料,钯金在氢气纯化环节有应用但成本高、渗透率低 [1][63] - 氢能产业现状是电解水制氢增速快,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受阻;前景是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消纳错配问题;各国政策侧重不同;当前面临技术、成本、安全和基建四大瓶颈 [2][64] - 到2030年,氢能领域铂金需求约达5.53吨,5年内需求小难影响供需平衡,增速不及预期,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可能超燃料电池汽车成主要应用场景 [2][59][6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追根溯源:铂族物化性质与氢能产业应用 - 2024年全球氢能相关领域铂金需求仅44千盎司,占总需求0.53%,钯金暂无单独统计数据,氢能领域潜在需求受关注,预计2025 - 2029年铂金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达27.79% [6][8] - 铂金主要用于制氢和用氢领域,钯金主要用于制氢纯化环节 [10] - 质子交换膜是电解水制氢和氢燃料电池主要技术路径,铂金是其关键催化剂材料,有高催化活性和耐酸稳定性 [12][18][19] - 钯金选择性渗透氢气性质使其在氢气纯化环节有应用,产品多为片状或管状钯或钯银合金膜,但成本高、渗透率低 [20][25] 前路漫漫:氢能产业发展分析 - 电解水制氢占比小但增速快,2024年新增产能超7万吨/年,同比增长约39%;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受阻,中国2025年1 - 5月新推广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6.14% [27] - 氢能优势是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消纳错配问题,可将电能以氢能形式储存再利用 [29][30] - 中国将氢能视为实现双碳目标重要抓手,日本和韩国侧重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欧盟国家侧重环保目标和能源供应 [34][36][37] - 氢能产业面临技术、成本、安全和基建四大瓶颈,相互作用形成困局,预计2030年前难根本解决 [38][40] 长算远略:铂族氢能产业需求测算 - 估算燃料电池汽车乘用车单车耗铂量25克左右,商用车65克左右,每兆瓦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耗铂量700克左右,降低铂金单耗是产业趋势 [42][43][44] - 预计2025 - 2030年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新增装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44% - 56%,燃料电池商用车销量年复合减速1% - 5%,乘用车年复合减速23% - 27% [50][54] - 到2030年,氢能领域铂金需求约达5.53吨,5年内需求小难影响供需平衡,增速不及预期,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可能成主要应用场景 [59][60][64]
氢能将再迎发展高潮 | 解读国家能源局最新氢能“通知”文件
势银能链· 2025-06-11 07:00
氢能政策解读 - 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试点工作通知,明确2028年6月前为试点完成期限,聚焦绿色电力和绿色化工两大领域,鼓励就近消纳并首次将管道运氢列为首要大跨区输送方式[2] - 试点分为项目试点(业主单位申报)和区域试点(城市牵头),覆盖11个发展方向,配套专项资金、优先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支持[2][6][8] - 政策激励包括:智能电网专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6亿元(含氢发电)、首台套装备地方补助达500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领域[6][9] 制氢技术方向 - 规模化制氢要求电解槽装机≥100MW,负荷调节能力50%-100%,配套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20%,推动绿电制氢与化工(氨/醇/炼化)耦合[12] - 离网制氢试点针对电网薄弱地区,要求电解槽规模≥10MW,国内首个25MW风电离网制氢项目已商业化运行[13] - 工业副产氢就近开发需氢纯化规模≥5000标方/时,支撑交通/发电领域用氢及合成氨/甲醇等产业低碳转型[15] 储运技术突破 - 管道输氢被列为首要大跨区输送方式,要求管道长度≥100公里,液氢工厂单套液化能力≥5吨/天,单车运输能力≥600kg[16] - 多元化储氢技术试点包括高压气态/有机液体/固态金属等,单项目储氢规模需≥20000标方[19] 氢能应用场景 - 炼油/煤制油气绿色替代要求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规模≥1000吨/年,如中石化新疆库车项目已用绿氢替代天然气制氢[20] - 电力领域掺氢/掺氨比例明确:燃机类项目≥15%、燃煤锅炉类≥10%,2027年煤电改造目标要求绿氨掺烧能力≥10%[21][22] - 氢储能项目要求发电侧容量≥1MW且连续发电≥4小时,支撑风光装机(15.3亿千瓦超火电)消纳与电网调节[23] 产业支撑体系 - 实证实验平台需测试ALK/PEM/AEM电解槽等多技术,支撑国家标准制定[26] - 园区低碳转型试点要求80%能源消费清洁化,探索"绿电直连"模式,如近期政策明确新能源专线直供用户机制[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