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
icon
搜索文档
站在线控转向投资风口,耐世特市值节节走高
智通财经· 2025-09-16 02:31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为线控转向行业打开市场预期 [1] - 2025年下半年有望开启线控转向规模投产元年,2030年国内线控转向市场有望突破350亿元,全球市场突破800亿元,国内渗透率超过30% [3][9] - 北美和中国是线控转向落地核心市场,特斯拉及Waymo在北美推出付费Robotaxi服务,小马智行等在中国及海外布局Robotaxi市场 [9] 公司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 耐世特是线控转向头部供应商,具备技术先发优势和大规模量产经验,2022年获得首笔特斯拉线控转向订单,2024年首次获得国内车企线控转向订单及两家车企后轮转向订单 [3] - 公司在线控转向领域已有6个在手定点(含后轮转向及后轮主动转向),计划2026年投产交付 [3] - 公司核心产品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乘用车搭载率近100%,2025年上半年收入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8.57%),占比68%,贡献84.2%收入增长 [4] 公司市场表现与客户结构 - 2025年上半年新获订单15亿美元,电动助力转向订单金额占比超65%,维持全年50亿美元订单目标 [8] - 三大客户通用汽车(贡献收入34.39%)、其他两名客户(分别贡献18.5%和15.6%)合计收入占比68.5%,客户结构稳定 [8] - 亚太区市场表现抢眼,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达19.65%,主要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 [4] 财务绩效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EBITDA为2.3亿美元,利润率10.26%(同比提升0.86个百分点),亚太区利润率达16.85%,利润贡献超50% [8] - 公司市值较2025年内低点升幅达120%,但较2018年高位估值仍缩水超60% [1] - 2025年年化股东回报率为6.1%,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8] 竞争格局与行业地位 - 耐世特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市场龙头地位稳固,北美份额第一,中国市场份额16%仅次于博世 [4] - 线控转向领域竞争对手包括采埃孚、博世、捷太格特及舍弗勒等,但耐世特是首个实现线控转向商业化应用的供应商 [3] - 公司通过模块化电动助力转向解决方案满足不同价格带需求,提供经济高效且可扩展的平台设计 [4]
站在线控转向投资风口,耐世特(01316)市值节节走高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02:28
行业趋势 - 智能驾驶成为购车核心标准 线控转向站上投资风口 特斯拉Cybercab车型首次彻底取消机械连接[1] -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政策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为线控转向行业打开市场预期[1] - 2025年下半年有望开启线控转向规模投产元年 2030年国内线控转向市场有望突破350亿元 全球市场有望突破800亿元 国内渗透率有望超过30%[5][10] 公司业务布局 - 耐世特主要经营转向系统产品 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线控转向系统 转向管柱与中间轴 传动系统以及电驱动和软件解决方案[2] - 在线控转向领域具有技术先发优势 2022年获得首笔特斯拉订单 2024年获得国内车企订单 目前在手定点达到6个 含后轮转向及L4级MaaS应用订单[5] - 计划2026年投产交付线控转向订单 有望成为最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龙头供应商[1][5][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5.25亿美元 同比增长8.57%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收入占比68% 贡献增长84.2%[6] - 亚太区收入表现抢眼 达4.72亿美元 增速19.65% 主要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6] - 上半年经调整EBITDA为2.3亿美元 利润率10.26% 同比提升0.86个百分点 亚太区利润率达16.85% 利润贡献超50%[9] - 市值较年初升幅达120% 但相比2018年高位估值仍缩水超60%[1] 市场竞争地位 -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市场占据龙头地位 北美市场份额第一 中国市场份额16% 仅次于博世[6] - 拥有三大稳定客户 最大客户通用汽车贡献收入34.39% 三大客户合计贡献68.5%[9] - 面临采埃孚 博世 捷太格特及舍弗勒等竞争对手 但作为首个实现线控转向商业化应用的供应商具备先发优势[5] 发展前景 - 线控转向业务将成为新增长点 2026年收入结构预期发生变化 美国及中国市场将成为重点[11] - 获得多家投行看好 大和证券重申"跑赢大市"评级 中金上调目标价至8.4港元[10] - 基本盘稳固叠加新业务增长 估值偏低 市值有望进一步走高[11]
零部件穿越周期系列之线控转向:借智驾升级之势,转向赛道再拓新增量
长江证券· 2025-08-08 04:46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丨维持 [10] 核心观点 - 高阶智驾下线控底盘大势所趋,线控转向作为线控底盘核心零件之一,目前处于产品导入期,2025年有望迎来量产元年 [3] - 线控转向放量叠加EPS内部结构升级,转向市场未来成长空间较好,2030年预计达683亿元,2023-2030年CAGR为7.9% [3] - 国内企业有望抓住线控转向量产机遇,加速转向市场国产替代 [3] 行业趋势分析 - 汽车智能化需求推动智驾持续升级,未来L2及以上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至50%以上,其中L3及以上智驾渗透率将超过10% [6] - 高阶智驾下软硬件解耦,线控底盘取代机械底盘是必然趋势 [6] - 线控转向作为线控底盘核心零部件之一,目前渗透率小于1%,处于产品导入期,未来成长空间大 [6] 技术发展趋势 - 汽车转向历经几轮升级,从机械转向到电动转向到最新的线控转向 [7] - 目前EPS(电动助力转向)为市场主流技术,渗透率接近100% [7] - 汽车电动智能化推动C-EPS向更高性能的DP-EPS和R-EPS升级,单车价值量从1250元有望提高至2500元 [7] - 在L3+高阶智驾的软硬解耦需求下,线控转向成为关键执行部件,单车价值达4000元 [7] - 随着政策解绑以及智驾推动,2030年国内线控转向渗透率有望达30% [7]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EPS市场主要由外资或合资主导,2024年国内EPS市场市占率排名前五的分别为博世华域26.7%、耐世特16.2%、采埃孚11.6%、JTEKT8.4%和NSK5.2% [8] - 国内企业如豫北转向和浙江世宝2024年进入市场份额前十,市占率分别为4.9%和2.6% [8] - 线控转向量产初期,国内企业奋起直追,其中耐世特已经实现量产;浙江世宝、拓普集团线控转向获得多个客户的项目定点 [8] - 拓普集团等有望在线控转向市场实现对海外企业的反超 [8] 重点公司推荐 - 推荐拓普集团和伯特利等 [9] - 伯特利投资评级为买入 [11] - 拓普集团投资评级为买入 [11] 市场规模预测 - EPS内部升级叠加线控转向放量,2030年国内汽车转向市场规模预计为683亿元,2023-2030年CAGR为7.9%,其中EPS和线控转向市场规模分别为337和346亿元 [7] - 2025年国内转向市场规模预计为444亿元,其中EPS市场规模为432亿元,线控转向市场规模仅为11亿元 [94] - 2030年国内转向市场规模有望达683亿元,其中EPS和线控转向市场规模分别为337亿元和346亿元 [94]
伯特利: 伯特利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公告书
证券之星· 2025-07-23 16:23
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概况 - 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伯25转债",代码113696,发行总额280,200万元(28,020,000张),上市量同发行量 [4] - 债券于2025年7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存续期限为2025年7月1日至2031年6月30日 [4] - 转股期为2026年1月7日至2031年6月30日,付息日为每年发行首日起满一年的当日 [4] - 债券信用等级为AA,主体信用等级AA,评级展望稳定,由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评定 [5][6] - 发行采用原股东优先配售与网上公开发行相结合方式,主承销商包销比例0.43% [8][60][6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2018年4月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3596),注册资本60,651.0820万元 [9] - 主营业务为汽车机械制动产品、智能电控产品和机械转向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39] - 主要产品包括盘式制动器、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线控制动系统(WCB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 [39][41][45] - 2023年公司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再次入选"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 [53]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国内首家量产EPB的自主品牌企业,2018年实现全球首款双控EPB量产 [41] - 2019年发布并2021年量产One-Box线控制动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市场份额居自主品牌前列 [45][52] - 轻量化零部件采用差压铸造工艺,铸铝转向节可减重40%-50%,主要配套高端及新能源车型 [40] - 客户覆盖吉利、奇瑞、长安、通用、福特、沃尔沃等国内外主流车企,以及理想、蔚来等新势力 [49] 股权结构与实际控制人 - 截至2024年底总股本606,545,820股,其中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占0.20% [54] - 控股股东袁永彬直接持股18.24%,通过一致行动人芜湖伯特利投资管理中心合计控制23.07%股份 [55][56] - 袁永彬为美国籍博士,曾任天合汽车集团亚太区基础制动总工程师,2004年创立公司 [57] 募集资金与发行费用 - 募集资金净额278,965.09万元,已存入专项账户并由容诚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62] - 发行费用总额1,234.91万元,其中保荐承销费1,086.27万元占比最高 [61]
浙江世宝(01057):穿越周期成长,转向技术领航
天风证券· 2025-07-08 11:4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汽车,6个月评级为买入(首次评级),当前价格5.45港元,目标价格7.32港元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5.1、43.7、52.0亿元,同比增长30%、25%、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3.8、5.1亿元,同比增长84%、39%、34%,考虑公司先发优势、技术积累和客户优势,给予2025年20X估值,对应股价7.32港币,目标市值55亿港币,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发展历程:公司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转向器行业龙头企业,前身为1993年的浙江世宝方向机,主营汽车转向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转向器标准制定主要参与者,从制造机械式及液压动力循环球转向器起步,2006年开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上市,2023年成功开发线控转向系统 [12] - 股权架构:架构稳定,实控方为同一家族,第一大股东是浙江世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股东为张世权及其家族成员,张世权为实控人 [15] - 客户情况:客户结构多样,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66%,包括奇瑞、吉利、蔚来、理想等,2024年乘用车业务营收占比约82%,商用车业务营收占比约18%,均实现电动化、智能化产品量产 [18][19] - 财务情况:2023年起多个新产品量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销量提升,营收快速上升,新产品毛利率高,生产成本改善,规模效应带动整体利润率上行 [22] 坎坷:2015 - 2019年,新产品导入但增收不增利 - 受法规驱动,电动助力转向逐渐成为乘用车转向系统主流:国四、国五排放标准促进整车厂寻找降排省油措施,电动助力转向(EPS)较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更省油,2016 - 2020年间中国乘用车市场EPS渗透率从80.1%上升至96.4% [25] - 浙江世宝储备的EPS产品导入量产,带动营收上升:公司2014年前开发出多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试制样机,部分小批量供货,2015年EPS系统销售增长,2016年收入首破10亿元,2017 - 2018年收入保持在11亿元左右,2019年因产品质量问题收入降至10亿元以下 [26][28][32] - 由于产品降价及产能利用率问题,公司毛利率处于下降通道:汽车行业“年降”机制使部分老产品售价下降拖累毛利率,新项目前期投入增加、量产初期成本高,受乘用车销量下降和产品质量问题影响,制造成本占比高,固定资产增加导致折旧摊销支出增加,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上升,2019年销售费用因产品质量问题大幅增长 [33][34][39] 曙光:2020年往后,客户和新产品开拓拉动稼动率,规模效益显现 - α与β兼备,公司营收持续高增长:中国汽车整体销量上升,公司积极拓展新产品、新客户,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转向管柱及中间轴产品、齿条助力电动转向系统(R - EPS)量产,进入新势力客户供应链,蔚来和理想成为2024年第三、第四大客户,传统客户奇瑞和吉利营收增长明显 [40] - 公司稼动率提升,规模效应带动利润兑现:新产品量产且毛利率高,产量上升使生产成本改善,2024年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 - 90%,毛利率2023年重回上升轨道,2021年下降因财务统计口径修改,年资本开支逐渐回落,折旧摊销占营收比重下降,研发费用投入增加,但期间费用率因营收高增长下降,净利率提升 [42][44][46] 拥抱新技术,公司行业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 线控转向,公司积极跟进:线控转向取消传统机械连杆,通过电信号控制转向,具有整车厂可灵活布置方向盘、实现可变转向比、防止转向柱伤害驾驶员、提升车辆操纵稳定性等优势,被看作汽车转向系统下一个迭代方向,公司在线控转向领域技术储备扎实,已获多家主流车企定点,部分项目预计2026年量产 [51][53][54] - 商用车领域,EPS加速上车,公司已有成熟产品:国六标准及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提升推动EPS上车商用车,公司2016、2018年分别研发成功适用于重型、轻型商用车的电液、电动循环球转向器,相关产能建设有序推进 [3][55]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5.1、43.7、52.0亿元,同比增长30%、25%、19%,实现归母净利润2.7、3.8、5.1亿元,同比增长84%、39%、34% [4][56] - 转向系统及部件业务:受益于已拓展客户持续放量,乘用车业务营收有望高速增长,商用车板块电动循环球和电液循环球转向系统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和节能减排需求增加,但液压转向器增长乏力,拖累营收增幅,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33.4、42.0、50.2亿元,毛利率因新产品导入预计有所提升,分别为19%、20%、20% [56] - 其他业务:主要跟随汽车市场总量变动,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维持5%左右年同比增幅,分别为1.6、1.7、1.8亿元,毛利率保持50%、50%、50% [56]
深度 | 智能驾驶系列专题: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26 13:57
智能驾驶与线控底盘趋势 - 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层面,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通过电子元器件取代机械件提升响应速度[1][12] - 线控底盘实现XYZ三轴电子化,将被动执行转为主动控制,适配高阶智能驾驶需求[15]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需求(减重15%)和模块化开发需求[17] - 当前线控制动国内渗透率近60%,线控悬架渗透率4%+,线控转向受法规限制进展较慢[1][20] 转向系统升级路径 - 转向系统从机械转向(MS)到电控转向(EPS)再到线控转向(SBW)升级,ASP从1000元提升至4000元[3] - EPS当前主流方案,2024年国内渗透率99%+,市场规模380亿元,预计2028年达480亿元[3][53] - EPS产品从C-EPS向R-EPS升级,R-EPS传动效率更高,价格达2200元以上[51][53] - 国内EPS市场外资主导,博世华域合资占27%,耐世特占16%,浙江世宝等加速替代[54][56] 线控转向发展现状 - 线控转向(SBW)取消机械连接,响应更快,适配L3+智能驾驶和Robotaxi无方向盘设计[5][67][73] - 2025年为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蔚来ET9率先搭载,2030年国内渗透率有望超30%,市场规模350亿元[5][26][105] - 全球线控转向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超800亿元,渗透率25%[5][105] - 国际厂商捷太格特、采埃孚等先发优势明显,国内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加速布局[28][110] 线控转向技术特点 - SBW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核心增量为路感模拟器[71] - 相比EPS,SBW响应速度提升至1-10ms级别,释放前舱空间[95] - SBW技术壁垒在于安全冗余设计及成本控制,需解决传动比设定、系统稳定性等挑战[99] - 航空领域成熟应用,2021年法规松绑后加速上车[97] 线控底盘产业影响 - SBW补齐线控底盘能力,实现车身与底盘解耦,缩短整车研发周期1-2年[116][118]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统一域控制器协同管理各子系统[121] - 滑板底盘为终局形态,集成转向、制动等实现四轮独立驱动[124] - 蔚来、比亚迪、华为等车企积极布局智能底盘技术[127][128]
智能驾驶专题系列: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
国信证券· 2025-06-26 11: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线控底盘大势所趋,线控转向加速落地,当前处于产业化初期,2030 年在 L3+智驾催化下,国内市场空间将达 350 亿元 [1][3][4] - 看好耐世特、浙江世宝、伯特利、亚太股份等相关标的公司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前言: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 - 未来汽车核心在能源、运动和交互,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 [15][17] - 线控底盘核心是电子化、智能化,能提升整车执行端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模块化需求 [20][22] - 当前线控制动、悬架初步实现线控化,线控转向进入落地元年,有望加速放量 [25] 转向现状:EPS 主流方案,国产替代加速 转向系统持续向电子化升级 - 转向系统核心功能是将方向盘转动转化为齿条横向运动,从机械转向向线控转向升级,ASP 持续提升 [2][28] - EPS 是主流方案,截至 2024 年渗透率已至 99%+,国内市场规模有望从 380 亿元向 2028 年的 480 亿元升级 [2][50][56] - EPS 市场仍由外资、合资主导,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国内公司渗透率快速提升 [57] EPS 核心零部件加速国产替代 - EPS 核心增量为 ECU/电机,分别占据成本 44%/20%,电机单价在 200 元左右,行业加速国产替代 [61][63] - 机械转向件占据 EPS 成本的 36%,国内北特科技在转向齿条市场市占率超 50% [66] 转向展望:线控转向落地元年,线控底盘版图完善 国内外 Robotaxi 进入 0 - 1 阶段,加速线控转向落地 - EPS 满足 L2+级智能辅助驾驶要求,L3 级以上需线控转向,其系统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 [66][71] - 线控转向与 L4 级智能驾驶去方向盘设计、个性化异形方向盘设计适配,法规推动 robotaxi 领域发展,特斯拉 robotaxi 试运行反馈积极 [73][76][79] 2025 年是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 - SBW 适配 L3 级以上智能驾驶,具有“去机械连接化”和“全电子化控制”优势,目前少数车型搭载量产,国内蔚来率先推动产品上车 [87][94][95] - 测算 2030 年国内线控转向市场有望突破 350 亿元,全球有望突破 800 亿元,海外巨头率先量产,中国供应商取得一定突破 [97][99][100] 线控转向落地完善线控底盘版图 - 对驾乘人员而言,SBW 落地意味着数字重构、主动安全、全链路容错、增加空间;对车企而言,补齐线控底盘能力,缩短整车研发时间,提升智能化、满足轻量化和平台化研发需求 [103][106][108] 相关标的公司 耐世特:线控运动控制资深玩家,产品拓展加速 - 百年转向公司,产品持续突破,股权结构稳定,过去四年收入复合增速 8.9%,2024 年归母净利润增长 68% [120][122][123] - 产品布局完备,包括 EPS、SbW、转向管柱与中间轴、动力传动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等,EPS 客户结构覆盖全球,SbW 在手订单 6 个 [129][137][143] - 预计 25 - 27 年收入分别达 44.86/47.04/51.05 亿美元,一年期合理估值 6.45 - 7.74 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158][169][171] 浙江世宝:转向系统优质玩家,业绩改善加速 - 深耕汽车转向系统四十余年,股权结构稳定,家族成员为核心高管,过去四年收入复合增速达 25.0%,2024 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179][180][184] - 产品阵容完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自研 R - EPS 2024 年量产,智能转向系统线控转向有望 2026 年量产 [188][190] - 预计 25 - 27 年收入分别达 36.55/47.90/60.46 亿元,一年期合理估值 5.9 - 6.5 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204][214][216] 伯特利:线控制动自主龙头,积极拓展转向线控底盘产品 - 扎根制动,探索线控底盘,稳居国产制动系统龙头企业,定点持续增加 [223][224][225] - 2025Q1 在研、新增量产、新增定点项目总数均增长,新品研发持续推进,加速线控底盘布局 [225][228][230] -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5 - 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15.64/21.26/35.14 亿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31] 亚太股份:制动领域优质自主玩家,角模块等新品储备充分 - 专注制动系统,持续突破技术与市场布局,四年收入复合增速达 9.9%,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业务收入与占比持续上升 [234][235] - 深耕角模块业务,技术储备充分,具备毫米波雷达、轮毂电机等产品布局 [240] - 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为 3.1/4.1/5.5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 +43.4%/34.2%/33.4%,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41]
耐世特20250526
2025-05-26 15:17
纪要涉及的公司 耐世特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经营情况与展望** - 2025 年第一季度经营总体符合预期,北美收入贡献超 50%,中美敞口小,关税对财务影响有限;亚太业绩强劲,中国市场增速超 10%,一季度订单 8 亿美元,整体营收跑赢大市,盈利稳定[2][3][4] - 下半年美国汽车行业需求或受关税和车市涨价影响,但目前影响有限,公司将关注政策变化调整战略;亚太区预计跑赢大势,欧洲新项目投产将提升市场份额[4][6][31] - **贸易战及关税影响** - 主要影响北美业务,但耐世特大部分零件生产满足 USMCA 本地化要求,削减负面影响;墨西哥出口美国大部分产品免关税,少部分关税成本由客户承担[2][3][5] - 已建立价格传导机制,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小于疫情后,成本转嫁渠道顺畅,负面效应得到控制[2][10] - **订单构成** - 2025 年订单 40%来自中国客户,60%来自海外客户;中国市场在 Raps 业务和后轮转向有新订单,新势力客户表现突出;北美获重要管柱业务订单,计划转移生产至墨西哥[2][7][8] - **利润率情况** - 北美业务 EBITDA 利润率已恢复至双位数,公司有信心维持该水平[2][9] - **国内市场情况** - 亚太区中国客户收入贡献超 50%,比亚迪是最大本地客户,贡献 11%收入;耐世特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约 16%,本地客户占比约 25%,已覆盖大部分重点客户[2][12][19] - 国内本土非外资体系转向供应商崛起,为耐世特带来新增长潜力;中国市场竞争激烈,耐世特通过设计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垂直整合降低成本[13][14] - **新业务进展** - Steer by Wire 项目获全球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订单,预计 2026 年投产,产品价格约为 EPS 的 1.5 倍,未来采用车型将增多[21][22][23] - 积极推进后轮转向和线控制动(EMB)业务,后轮转向技术成熟,市场份额超 60%;EMB 在上海车展发布,公司认为是进入良机[24][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双小齿轮 EPS 产品在亚太开拓更多细分领域,定位于中高端车型,成长性较大,今年投产;首个后轮转向产品 2026 年投产[7][8] - 耐世特在电机电控领域有内部设计和制造能力优势,实现从转向到制动的新业务转变;具备成熟的大规模量产制动中心能力和转向与制动软件整合能力[25][26] - 博世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虽缩减但仍居第一,高峰时超三分之一[20] - 耐世特在比亚迪份额稳定在 25% - 30%,是重要战略供应商,凭借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保持盈利[16][17] - 耐世特具备全球化研发体系和本地化运营模式双重优势,能迅速响应中国客户需求[18]
NEXTEER(01316) - 2024 Q4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3-19 12: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营收达43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6900万美元,增幅1.6%,经外汇和商品价格调整后,营收增长2.5%,高出市场360个基点 [41][39] - 2024年EBITDA为4.24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7700万美元,增幅22.5%,利润率扩大170个基点 [40][41] - 2024年净利润为6200万美元,较2023年增加2500万美元,增幅68%,利润率提高50个基点 [42] - 2024年自由现金流增至1.66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6100万美元 [42] - 2024年下半年营收21.77亿美元,较上半年增加7800万美元,增幅3.7%,较2023年下半年增加7200万美元,增幅3.4% [43] - 2024年下半年EBITDA为2.27亿美元,占营收10.4%,同比增长41.6%,较上半年增加3000万美元,增幅15.1% [44] - 2024年下半年净利润为4600万美元,较2023年下半年大幅改善,较上半年增加3000万美元,增长1.9倍,利润率提高140个基点 [44] - 2024年下半年自由现金流为1.69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均有改善 [44] - 不利外汇因素使2024年营收减少2700万美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营收减少700万美元,而销量、定价等因素使营收增加1.03亿美元 [45] - 2024年北美调整后营收下降2.8%,低于市场1.4%;亚太调整后营收增长11.7%,高于市场11.3%;EMEA SA调整后营收略有增长,高于市场5% [46] - 2024年北美营收21.93亿美元,较2023年减少6060万美元,降幅2.9%;亚太营收达13.38亿美元,创纪录,较2023年增加1.23亿美元,增幅10.1%;EMEA SA营收7.17亿美元,略低于2023年 [48] - 2024年EBITDA为4.24亿美元,占营收9.9%,较2023年增加7700万美元,利润率扩大170个基点 [49] - 2024年折旧和摊销为3.1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2500万美元,其中包括4700万美元减值,部分被2400万美元回收抵消 [57] - 2024年所得税费用为4200万美元,较2023年增加2300万美元,全球有效税率为36% [58]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4.46亿美元,较去年增加4200万美元;投资活动现金使用为2.8亿美元,低于去年;自由现金流为1.66亿美元,较去年增加6100万美元 [60]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电动助力转向产品在全年订单中占比66%,传动系统占比27% [24] - 亚太地区业务营收创纪录,达13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超10%,盈利能力和自由现金流强劲 [1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市场方面,公司成为中国市场转向产品的头号供应商,亚太区在华EPS市场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印度市场在传动和转向产品线均实现历史业务增长 [12][15] - 北美市场业务,公司成功续约多项现有业务,包括一项重要的北美卡车传动业务和一款全尺寸卡车平台的第四代齿条UPS业务 [23]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未来将聚焦于推动创新和增长,致力于成为领先的运动控制技术公司,实现安全、绿色和令人兴奋的移动出行愿景 [5] - 公司领导团队完成全面的企业战略规划,明确自身优势和全球布局,识别提升运营效率、利用市场扩张和增长、增加创新以实现盈利增长的机会 [5] - 公司坚持六点盈利增长战略,包括扩大和多元化收入基础、加强技术领导地位、利用大趋势调整产品组合、优化成本结构、进行选择性收购和联盟以及瞄准中国和新兴市场 [6][7] - 公司通过增加新客户、扩展产品组合、引入领先技术、开发新技术并获得业务订单等方式,在各战略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7][8] - 公司在2024年取得多项成就,包括实现43亿美元营收增长1.6%、创纪录地成功推出77个客户项目、获得60亿美元的客户项目订单、亚太区营收创纪录增长超10%以及董事会批准2200万美元股息 [12][13][14][15] - 公司将选择性关注重要项目,以实现新订单向营收增长的转化,2024年有多个重要产品推出,包括与中国和日本OEM的首次齿条EPS推出、在EMEA SA的首个双小齿轮EPS推出以及全地形车的首次相邻市场推出 [16][17][18] - 公司计划通过战略布局扩张,进一步利用亚太地区的增长机会,1月在中国常熟开设新工厂,该工厂将增强公司在亚太和全球的增长势头 [26][27] - 公司致力于扩大和多元化客户基础,目前服务全球超60家OEM,过去两年新增四个战略客户 [29] - 公司认为线控转向技术是市场的真正颠覆者,具有标准化、速度和增强用户体验的潜力,虽在欧美市场生产启动日期有所延迟,但在中国市场和部分全球电动汽车企业中兴趣增加 [32][33] - 公司发布后轮转向系统,优化了可操作性、稳定性、安全性和性能,预计2026年与中国OEM开始生产该产品 [36][3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预计2025年全球OEM生产 volumes将大致持平,但公司有望在营收上超过市场200 - 300个基点,主要受亚太地区与中国OEM的持续增长推动 [61] - 公司预计通过增加销量、有利的外汇、固定成本降低和布局举措实现利润率进一步扩张 [62] - 公司认为长期投资机会具有吸引力,得益于高于市场的营收增长、通过运营效率和执行实现的持续利润率扩张、在线控转向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强大的资产负债表支持战略投资和增加股东回报 [63]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实施一系列固定成本举措,包括美国的自愿提前退休计划和将北美立柱业务迁至墨西哥,预计2025年上半年完成 [50][55] - 公司与清洁能源公司合作,通过可再生能源降低美国工厂运营成本,无需前期资本投资 [54] - 公司致力于成本降低和全球供应链弹性,通过双重采购组件、设定成本目标、确保供应合同年度降价和利用数字流程提高效率 [55] - 公司与客户就非合同谈判进行投入成本增加的回收工作,目前正在协商美国关税成本的回收 [56]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线控转向项目的规模、与传统EPS的内容差异以及是否与中国机器人出租车制造商洽谈合作 - 公司对与北美领先电动汽车企业的线控转向业务机会持乐观态度,但该业务作为移动即服务平台,缺乏相关车辆的大量记录;该平台使用的线控转向系统仅为路轮执行器,类似于双小齿轮系统,但有额外的安全冗余和内容;公司已在中国获得两份线控转向生产合同,认为中国市场前景非常有希望 [68][69][70] 问题2: 潜在的25%墨西哥至美国车辆关税对公司的影响,是否会将部分生产迁回美国工厂及成本影响 - 关税环境动态变化,公司首先会尽可能减轻关税成本,无法减轻时会与客户协商短期成本转嫁;在关税法规更明确之前,不宜进行重大资本投资;客户希望公司制定应对计划,多数客户要求产品符合USMCA要求,公司有多种选择,但实施应对措施将取决于关税环境稳定后的情况 [74][75][77] 问题3: 到2027 - 2028年或2030年,线控转向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预期占比 - 公司预计到2030年,线控转向在总营收中的占比相对较小,约为5%,2030年后该技术将显著增长;中国市场将引领线控转向的采用,因为中国预计到2030年约50%的车辆将达到四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水平 [82][83] 问题4: 对2025年美国汽车市场整体增长的预期 - 公司预计全球OEM生产 volumes将大致持平,其中北美市场预计下降3%,但这一预期可能因关税和负面消费者情绪而面临风险 [84][85] 问题5: 2025年的利润率指导 - 公司未提供具体的利润率指导,但表示将继续关注利润率改善,2024年全年利润率为9.9%,较2023年扩大170个基点,预计2025年利润率将在2024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张 [86][87] 问题6: 后轮转向系统通常安装的车辆类型、近期市场规模预期以及2026和2027年的预期销量 - 后轮转向系统主要应用于大轴距车辆和跑车,以提高操控性和机动性;2026年该业务营收预计较小,但会逐渐增长,2030年后有望成为公司业务组合的重要部分 [91][92][93] 问题7: 2025年订单预订指导以及预计何时能达到50 - 60亿人民币的营收 - 公司2025年的订单目标为60亿美元,与公司从当前43亿美元增长到60亿美元的战略计划一致;随着订单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推出,公司将在营收增长方面继续超越市场 [98] 问题8: 导致减值的汽车制造商是谁以及对2025年的影响 - 公司在2024年有4700万美元的减值,主要是与一家北美OEM的自动驾驶车辆项目取消有关 [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