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斯拉Model S Plaid
icon
搜索文档
赛道拥挤 留给造车新玩家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6 09:30
行业窗口期观点 - 2021年12月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认为2024年是造车热潮最后窗口期 竞争将在之后进入白热化[2]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2021年初指出虽然任何时候都能造车 但最佳窗口期已经过去[2] -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2023年2月表示智能电动车机会稍纵即逝 只有未来两三年是窗口期[2] - 2024年8月追觅科技仍官宣造车 同期云界智能汽车注册成立 显示新进入者持续涌现[2] 追觅科技造车布局 - 追觅科技创立于2017年 主营智能清洁领域 估值达200亿元 跻身胡润全球独角兽榜[3] - 首款车型瞄准超豪华纯电市场 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3] - 汽车团队规模近千人并持续扩充 在德国选址建厂 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筹备全球市场[3] - 宣布造世界上最快的车 2013年已开始规划 用十二年等待时机[3] - 2024年底将在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首发并展出样车[3] 云界智能汽车概况 - 2024年8月25日注册成立 注册资本2480万元[3] - 股东包含深圳康湖新能源(主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四川野马汽车(拥有38年造车底蕴和新能源生产资质) 四川华鸿智造(智能无人飞行器与工业机器人) 中创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资)[3] - 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与销售 工业机器人研发[3] - 致力于构建陆空智能出行生态 打造陆空一体出行体验[3] - 注册地址紧邻一汽大众和沃尔沃等整车厂 地理优势显著[3] 新进入者优势分析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成熟阶段 法律法规明确 发展路径清晰[4] - 成熟性带来探索与试错成本显著降低 可依托现有成熟框架推进项目[4] - 能充分借鉴行业经验 规避已知风险 少走弯路[4] - 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 新进入者可站在巨人肩上[4] - 追觅科技可选择深耕细分市场 如高端新能源跑车性能突破 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5]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形成碾压式优势 除特斯拉外全球主流品牌几乎皆为中国籍[6] - 海外市场存在大量空白 可依托供应链优势和技术积累向全球输出多样化车型[6] - 电动汽车电机扭矩输出特性天生优于燃油车 中国电动汽车在极速和加速性能上已可超越布加迪威龙[6] 新进入者挑战与质疑 - 造车是九死一生的远征 行业生态成熟和技术路径清晰仅是基础而非全部[7] - 新进入者需突破既有格局 抵御资金消耗与供应链挑战[7] - 部分新进入者被质疑借造车之名行资本运作之实 核心并非深耕造车而是玩转资本游戏[8] - 新势力资金链脆弱 依赖用户定金维持现金流 若用户不提车易引发资金链断裂[8] - 技术层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多数新品牌仍在追逐表面参数 对百公里电耗和车身减重等核心课题无突破[8] - 云界汽车被质疑纯粹炒作 资金和技术都不具备[8] - 云界汽车的出现被视为野马汽车想要翻身的无奈之举 旨在盘活既有资产和造车资质[9] - 野马汽车经历破产重组 若直接退场前期投入将全部清零[9] - 追觅科技需在技术和服务等核心领域证明自己 否则可能重蹈部分新势力覆辙[9]
勇敢还是盲目?追觅高调跨界 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23:19
追觅科技造车项目概述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1] - 追觅汽车BU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高端超跑到大众市场车型 同时开辟创新品类如扫地机与汽车跨界融合[1] - 追觅首款量产车目前仍在造型评审阶段 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短期内将先推出一批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1] 项目筹备与人才建设 - 追觅2021年秘密启动造车项目并组建超过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揽汽车人才[2]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已组建千人规模造车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2]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认为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2] 技术积累与迁移路径 - 截至2025年5月追觅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大量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3] - 追觅2018年自研1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打破戴森垄断 2024年推出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获"全球首创者"认证[7] - 家电端马达2.5kW/kg功率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7] 技术挑战与差距 - 汽车驱动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 特斯拉Model S Plaid电机峰值扭矩达1045N・m 而追觅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仅10N・m[7] - 汽车电机需在-40℃至150℃宽温域运行并通过IP67/IP6K9K防护认证 追觅马达缺少车载场景盐雾/振动等耐久性测试验证[7] - 对标目标仰望U9工程测试车最高时速达472.41km/h 搭载四电机系统总功率2220kW(约3019匹马力) 体现全产业链技术整合能力[7] 商业模式与实施策略 - 采取"左右手模型":左手代表代工(ODM)业务 右手代表自研造车项目[4] - 右手业务计划将量产车售往海外 目前卡在造型评审阶段 计划借鉴国外超豪华汽车设计做到"形似神不似"[4][5] - 左手业务将获得授权的国内车型改造后贴牌卖到国外 目前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谈合作 并对接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合作[5] - 计划用左手业务收益养右手业务 已组建数十人海外销售团队并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5] 资质获取困境 - 国家已停止发放新造车资质 追觅无法复制小米的独立申请路径[10] - 获取资质仅剩两条路径:收购现有资质(价格昂贵且涉及复杂跨省兼并重组)或寻求代工(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10] -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 寻求与其他车企合作代工生产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10] 行业背景与竞争环境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惨烈 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 车企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品牌力等多方面持续提升[1] - 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自2021年579万台销量峰值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11] - 追觅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滑落至8% 排名第四 被石头科技(16%)拉开差距[11] 同业跨界案例参考 - 智米仅通过与奇瑞合作为iCAR赋能 石头造车首款产品极石01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代工 国内市场表现不温不火[11] - 小米为获取资质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凭技术实力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先挂靠北汽越野生产SU7 最终在2024年7月拿到独立资质[10]
想造“世界上最快的车”,追觅是“无畏”还是“无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6:09
追觅科技造车项目概述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 [2] - 追觅汽车BU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高端超跑到大众市场车型 同时开辟创新品类如扫地机与汽车跨界融合 [2] 项目背景与战略布局 - 追觅造车项目于2021年秘密启动 组建超过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募汽车人才 [4]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组建千人规模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 [4]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认为需先积累经验再造车 [4] - 采取"左右手模型"战略:左手代表代工(ODM)业务 右手代表自研造车项目 [5] 技术储备与转化能力 - 截至2025年5月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 [5] - 家电端高速马达技术达20万转/分钟 功率密度2.5kW/kg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 [10][11] - 但汽车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峰值扭矩1045N・m) 而追觅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扭矩仅10N・m [11] - 汽车电机需适应-40℃至150℃宽温域 通过IP67/IP6K9K防护认证 追觅家电马达缺乏车载场景耐久性验证 [11] 产品规划与实施进展 - 右手业务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先量产售往海外 但目前仍卡在造型评审阶段 原定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2][5] - 计划基于现有车型平台改造样车 进展最快的是一款增程式SUV 对标问界M9/理想L9/极氪9X 主打更豪华/更贵气差异化标签 [6] - 左手业务将授权国内车型改造后贴牌出口 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合作改造SUV出口 并对接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合作 [7] 资金与运营策略 - 计划用左手代工业务收益养活右手自研项目 为自研提供资金支持 [7] - 已组建数十人海外销售团队 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 业务重心阶段性向左手业务倾斜 [7] -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 寻求与其他车企合作代工生产 [13] 行业资质挑战 - 国家已停止发放新造车资质 追觅无法复制小米独立申请路径 [13] - 获取资质仅剩两条路径:收购现有资质(价格昂贵且涉及复杂跨省兼并重组)或寻求代工(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 [13] - 小米2024年7月才获得独立造车资质 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并凭电机/大压铸/泰坦合金等技术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13] 市场竞争与业务压力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被形容为"无尽地狱" 利润空间极致压缩 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品牌力等多方面持续优化 [2] - 追觅核心清洁业务增长承压: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从2021年579万台峰值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 追觅全球份额滑落至8% 被石头科技(16%)拉开差距 [14] - 类似智米/石头等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均面临体量和实力不足困境:智米仅与奇瑞合作赋能iCAR 石头极石01由北汽制造厂代工 市场表现不温不火 [14]
想造“世界上最快的车”,追觅是“无畏”还是“无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1:08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追觅科技官宣内部孵化新造车项目 计划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1] - 公司规划S/A/B/C/D五大产品线 覆盖从对标迈凯伦、兰博基尼的高端品牌到对标小米、特斯拉、蔚来、理想、问界的平价品牌 并开辟扫地机与汽车融合的创新品类 [1] - 采取"左右手模型"双轨策略:左手开展代工(ODM)业务改造授权车型贴牌出口 右手推进自研造车项目计划先量产增程式SUV对标问界M9/理想L9/极氪9X [5][6] - 右手自研项目仍处造型评审阶段 计划基于现有车型平台改造样车 最接近量产的增程式SUV主打"更豪华、更贵气"差异化标签 [6] - 左手代工业务正与汽车设计公司龙创洽谈SUV改造出口 并接触北汽探讨基于BJ40车型的合作可能 [6] 技术储备与研发基础 - 截至2025年5月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大量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技术 [4] - 2018年自研10万转/分钟高速数字马达打破戴森垄断 2024年推出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获沙利文"全球首创者"认证 [9] - 家电端马达功率密度达2.5kW/kg 是主流车规级电机2倍 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 [9] - 但汽车电机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峰值扭矩1045N・m) 而公司工业四足机器人电机扭矩仅10N・m [9] - 汽车电机需满足-40℃至150℃宽温域运行及IP67/IP6K9K防护认证 当前20万转马达缺乏车载场景盐雾、振动等耐久性验证 [9] 团队建设与历史沿革 - 2021年秘密启动造车项目并组建超200人汽车专项团队 2024年加速招募汽车领域人才 [3] - 2025年1月成立星空计划汽车科技公司作为造车核心主体 目前已组建千人规模团队 员工多来自吉利、华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 [3] - 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建"天空工厂" 2013年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结论显示需先在其他领域积累经验 [3] 行业环境与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烈度被形容为"无尽地狱" 利润空间极致压缩 车企需在运营效率、供应链控制、技术储备及品牌力多维度竞争 [1] - 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2021年销量峰值579万台持续下滑至2024年406万台 公司全球市场份额滑落至8%排名第四 石头科技份额达16% [13] - 行业资质获取难度极高:国家已停止发放新资质 小米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北京现代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 并凭技术实力纳入北京"朱雀计划" 最终2024年7月才获得独立资质 [12] 实施挑战与资源调配 - 原计划2027年2月量产节点已不再提及 短期内仅计划推出样车用于展示和融资 [2] - 左手代工业务收益将用于供养右手自研项目 海外销售团队已组建数十人并计划扩充至百人规模 [7] - 固定资产投入一减再减 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模式寻求代工合作 但新规要求委托方也必须具备生产资质 [12] - 技术整合存在显著差距:对标对象仰望U9极速472.41km/h 搭载四电机系统总功率2220kW(3019匹马力) 需全产业链技术整合能力 [9]
从特斯拉到众多新势力都对TA情有独钟,这种材料究竟有多神奇?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6 03:21
碳纤维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与优势 核心观点 - 碳纤维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特性成为汽车制造革命性材料,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与安全性能 [4][5][7] - 行业应用从超跑向新能源车渗透,技术融合催生"智能碳纤维"生态 [9][10] 材料特性 - 密度仅为钢材1/5,抗拉强度达钢材5-10倍,实现减重与性能双重突破 [5] - 概念车应用碳纤维后整车重量锐减68%,新能源车减重10%可提升续航6%-8% [5] - 生产能耗较传统钢材降低25%,全生命周期环保效益显著 [7][8] 新能源汽车应用案例 - 特斯拉Model S Plaid采用碳纤维电机实现322km/h极速,Model Y碳纤维部件年省电量支持额外行驶1200公里 [6] - 特斯拉4680电池碳纤维外壳减重30%,散热效率与寿命各提升20% [6] - 碳纤维电池包外壳使针刺实验热失控风险降低40% [7] 安全与性能升级 - 碳纤维车顶减重5公斤同时抗扭刚度提升30% [7] - 兰博基尼碳纤维弹簧减重80%,实现阻尼系数精准控制提升驾乘稳定性 [8] - 碳纤维刹车片耐温2500℃,制动距离较传统产品缩短15% [9] 技术演进与产业趋势 - 日本东丽微波解聚技术实现碳纤维废料90%再生利用 [8] - 广汽飞行汽车90%车身采用碳纤维,总重减轻30% [9] - 兰博基尼光纤植入技术赋予碳纤维车身实时损伤监测能力 [10] - 高性能碳纤维国产替代加速,成本下探推动行业普及 [10]
绕不开的中国稀土
投资界· 2025-07-06 07:25
稀土产业现状与战略地位 - 稀土在电动车中不可或缺,从车灯到主驱动电机均需稀土永磁材料,尤其钕铁硼永磁体性能关键[5][6] - 中国企业控制全球65%重稀土开采、88%精炼产能,超90%钕铁硼永磁体供应[6] - 2010年钓鱼岛事件后中国对日稀土出口配额骤降,主要稀土氧化物价格涨幅超5倍,镝铽铕涨幅达15-20倍[7] 稀土技术壁垒与产业链 - 稀土壁垒主要在加工环节,中国已实现6N纯度提纯,美国仅达2N-3N级别[29] - 中国稀土精炼产量占全球92%,重稀土精炼产能高达99%[30] - 国内政策推动稀土行业整合,从"1+5"方案最终形成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两大集团[34] 电动车与稀土应用 - 每辆电动车使用1.5-3kg稀土,永磁同步电机装机量份额达96%[21] - 通用奥特能平台SUV每辆使用约160克镝[23] - 钕铁硼永磁体磁能积远超铁氧体,N35牌号可吸附自身重量600倍以上金属[14] 国际竞争格局 - 美国芒廷帕斯矿曾供应全球大部分稀土,但2015年因中国放宽出口配额破产[35] - 2024年芒廷帕斯矿80%营收仍依赖向中国出售精矿[37] - 日本钕铁硼磁体自给率60%,但原料依赖中国供应链[50] 中国稀土产业升级 - 中国钕铁硼产量从全球80%中低端产品升级至2022年高性能磁体出口占全球70%[47][48] - 形成"稀土矿开采-精炼加工-新能源汽车"三角关系,实现内循环[49] - 中国全年钕铁硼产量超30万吨,远超日本4500吨[51]
绕不开的中国稀土
远川研究所· 2025-07-03 12:53
稀土供应链现状 - 中国企业控制全球65%的重稀土开采、88%的精炼产能以及超过90%的钕铁硼永磁体供应[4] - 美国能源部测算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需10年时间,目前其精矿仍需运至中国加工后再返销[5][27] - 中国稀土精炼产量占全球92%,重稀土精炼产能高达99%,提纯技术达6N级别远超美国的2N-3N[27] 稀土在汽车产业的应用 - 电动车平均使用1.5-3kg稀土,永磁同步电机装机量占比达96%,依赖钕铁硼永磁体[17] - 钕铁硼永磁体添加镝或铽可提升耐热性,通用奥特能平台SUV单车使用约160克镝[18][19] - 特斯拉通过优化将Model 3稀土用量减少25%,但永磁体仍占电机成本30%[37][39] 技术壁垒与产业整合 - 稀土分离提纯是核心环节,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完成行业整合,形成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两大集团[31] - 海外企业难以规模化生产,日本钕铁硼磁体自给率60%但原料依赖中国,中国年产量超30万吨[45][46] - 中国高性能磁体出口量占全球70%,下游新能源车需求推动产业链升级[44] 历史与竞争格局 - 美国芒廷帕斯矿曾主导全球供应30年,但2015年因中国放宽出口配额导致价格暴跌破产[24][33] - 钕铁硼专利战从日美转向中日,2016年日立金属关键专利被裁定无效,中国逐步掌握话语权[42] - 稀土矿-精炼-新能源车形成内循环三角关系,中国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45]
上市即爆款:小米改写中国新能源汽车格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6-27 06:53
小米YU7发布与市场表现 - 小米YU7推出3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25.35-32.99万元,预售3分钟大定数量突破20万台,1小时超28万台[1] - 中信证券预测YU7与SU7稳态销量比为1:2,YU7有望冲击所在价格带销量TOP1和纯电车型销量TOP1[1] - 小米SU7自2024年3月上市至6月初累计销量超25万辆,前5个月月均销量达2.5万辆,远超Model 3[1] 特斯拉的历史贡献与当前挑战 - 特斯拉通过扁线电机、多合一电机、18650圆柱电池等技术推动电动车续航突破300公里,并引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3] - 特斯拉上海工厂带动中国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超180家,零部件本地化率从30%提升至95%以上[3] - 特斯拉开放300多项专利降低行业技术门槛,激发创新活力[4] - 华尔街日报认为小米YU7预售表现标志着特斯拉在中国首次面临本土品牌实质性威胁[2]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 - 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创下6分22秒091的圈速,进入全球总榜第三[7] - YU7 Max版电池容量101.7kWh,支持5.2C充电倍率,10%-80%充电仅需12分钟,15分钟补能620km[7] - SU7 Ultra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700TOPS),算力较特斯拉HW4.0提升40%,复杂路况识别准确率达92%[8] 小米生态战略优势 - 澎湃OS系统实现"人-车-家"三位一体智能生态,车载中控屏可控制78%智能家居设备[9] - SU7车主中68%拥有5件以上生态链产品,形成数据反哺闭环[9] - 高盛指出YU7扩展了小米"人×车×家"生态系统边界,增强品牌吸引力[9] - 招商国际认为SU7成功带动手机等业务交叉销售,形成独特生态圈[10]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小米SU7销量连续6个月超过Model 3,YU7与Model Y价格重叠但配置更优[11] - 浙商证券预测2026年小米汽车交付量84.8万台,其中YU7达36万台[11] - 摩根士丹利预计小米2030年营收或突破1万亿元,市值有望对标比亚迪、特斯拉、苹果[11]
因FSD服务无法使用,女车主把特斯拉告上法庭
巨潮资讯· 2025-06-17 03:51
事件概述 - 特斯拉Model 3女车主因购买的FSD服务无法使用将公司告上法庭 [2] - 车主2021年购买Model 3后驱版并支付6.4万元增购FSD服务 [3] - 特斯拉销售人员承诺FSD将在国内通过审批后启用 [3] 技术问题 - 2025年特斯拉通知FSD功能已在国内启用但Model 3未收到OTA推送 [3] - 原因是Model 3搭载的HW3.0系统无法支持FSD功能 [3] - 车主2023年购买的Model S Plaid未配备FSD服务 [3] 消费者质疑 - 车主认为销售时未明确告知Model 3硬件不支持FSD功能 [4] - 特斯拉宣传中对FSD功能描述过于理想化未充分说明硬件限制 [4] - 车主表示若知硬件限制绝不会购买FSD服务 [4] 解决方案争议 - 车主诉求退还FSD费用或将费用转移至Model S Plaid [5] - 特斯拉仅允许2025年5月30日至6月30日期间购新车转移FSD服务 [5] - 车主已购买Model S Plaid且未配备FSD服务 [5] 行业影响 - 事件反映智能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技术与消费者权益问题 [5] - 呼吁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
小米汽车,固态电池新动作
DT新材料· 2025-06-16 15:41
小米汽车固态电池专利技术 - 小米汽车公布"固态电池复合电极与制备方法及包含其复合电极的固态电池"专利,展示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布局 [1] - 专利采用复合电极结构设计,使固态电解质沿集流体厚度方向贯通电极材料层,大幅缩短金属离子传输路径 [2] - 实验室数据显示电极载量达500mg/cm²,2C快充下容量保持率75%,CLTC工况续航1200公里,充电10分钟支持800公里行驶 [2] - 固态电池相比液态锂电池具备更高安全性(热失控风险降低)、能量密度(超1000Wh/L)和低温性能(-20℃放电效率提升20%) [2] - 小米计划2027年小规模示范装车,2030年前后大规模量产,技术路线图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重合 [2]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与行业对比 - 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300-400Wh/kg),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超500Wh/kg [3] - 小米专利中1200公里续航数据对特斯拉Model S Plaid(780km)、蔚来ET7(700km)形成代际压制 [3] - 卫蓝新能源2024年为蔚来提供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并与华友钴业、恩捷股份等合作推进产业化 [4] 行业竞争格局与车企布局 - 上汽集团计划2024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新一代固态电池 [4] - 丰田汽车预计2025年小规模试产,2026年初期量产,2027-2028年全面商业化 [4] - 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并应用于昊铂车型 [4] - 长安汽车预计2026年装车验证,2027年逐步量产全固态电池 [4] - 奇瑞汽车设2026年全固态电池上车目标,2027年规模化量产 [4] 产业链投资布局 - 小米系已投资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法恩莱特、天目先导、因势新材料等固态电池相关企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