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布加迪威龙
icon
搜索文档
造车失去敬畏之心:烧光百亿后还剩什么?
虎嗅· 2025-09-23 09:00
行业动态 - 扫地机厂商计划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并计划对标布加迪威龙车型 [1] - 家电行业出现企业跨界造车趋势 [1] 业务战略 - 公司以梦想名义启动造车这一宏大工程 [1]
追觅创始人俞浩首度回应造车:做过资金测算可以承受
中国经营报· 2025-09-20 07:06
公司战略与定位 -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首次正面回应造车事宜 表示造车的无畏不一定来自无知且公司做过资金测算可以承受 [1] - 追觅科技于2023年8月28日正式官宣造车 旗下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并计划在2027年亮相 [1] - 追觅汽车项目已组建近千人的造车团队 涵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队伍 包括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及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 [1] 全球布局与生产计划 - 俞浩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进行工厂选址 该地位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 [1] - 追觅汽车未来将以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为路径向全球市场进军 [1]
俞浩回应“国产车就是垃圾”:不要为了骂我们,连带骂别人
新浪科技· 2025-09-19 08:16
新浪科技讯 9月19日下午消息,近日,俞浩首次正面回应造车一事,评论区下场回复网友称"无畏不一 定来自无知","有一群专业的人一起来做","做过资金测算可以承受","不要为了骂我们,把其他国产 车也连带骂了啊"。 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表示旗下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 相。目前,追觅汽车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与俞浩回复相印证的是,追觅汽车涵盖研发、制 造与质量控制的队伍,包括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 家。 9月8日,俞浩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进行工厂选址,该地位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文 猛)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
独家|追觅CEO“放狠话”:造车PK理想,手机跟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新浪科技· 2025-09-18 01:53
汽车业务规划 - 公司计划于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2] - 内部每周举行汽车造型方案投票已进行至第38周最早可追溯到2024年底 [2] - 汽车业务划分为两个品牌追觅汽车主做对标布加迪车型有电动和增程式版本星空汽车对标库里南和宾利车型 [2] - 追觅汽车完成首轮融资创下国内新造车企业最快融资纪录 [3] - 对标布加迪车型命名"追觅-布加迪"外观内饰已初定将在年底美国CES展上首发并展出样车 [3] - 星空汽车为追觅投资孵化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俞浩间接持股80%为实际控制人 [4] - 规划3.2m轴距宾利对标车型共4款配置D9定价26.99万-30.99万对标理想L6/L7/小米YU7 D9 pro定价32.99万-38.99万对标理想L8/问界M8 D9max定价42.99万-48.99万对标理想L9 D9 ultra定价52.99万-58.99万对标问界M9 [6] - 采用单一车体实现四种配置学习小米命名方式内部宣称可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6实现碾压 [7] - 规划D10车型轴距3.3m-3.4m冲击高价位段轴距每增加10cm售价梯度提升10万元 [7] - 追觅汽车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建造德国工厂选址靠近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利用当地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的完整产业链 [9] 技术储备与制造能力 - 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 [11] - 组建覆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的跨行业人才团队包含原智能硬件核心研发人员和传统整车制造专家 [3] - 在BOSS直聘全面放开销售法规工程师等多种岗位 [3] 手机与生态业务 - 手机业务已成立定位高端化路线优先攻克5000元以上高端市场目标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12] - 手机业务处于摸索阶段调研"N+1"破局方向 [12] - 旗下MOVA品牌规划大家电大厨电电视手机等产品超越石头和科沃斯 [14] - MOVA与DREAME进入大家电领域产生心智协同效应 [14] - 公司内部已产生多个孵化群由联席总裁雷鸣负责 [14] 财务与战略规划 - 2025年上半年营收规模远超2024年全年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 [11] - 2024年IFA展展厅面积达1200平方米超越科沃斯云鲸石头等竞争对手 [11] - 明年推出人-车-家-宇宙万物生态 [11] - 挑选快速发展BU投入更多资源从2025年底起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在全球交易所批量IPO [14] 领导层观点 - 创始人俞浩表示已甩开科沃斯云鲸石头等竞争对手不再同一维度 [2][11] - 俞浩强调汽车业务配置学小米后缀名参考小米 [7] - 俞浩对造车有执念亲自推动汽车业务发展 [2]
独家|追觅CEO俞浩内部“放狠话”:造车PK理想,手机跟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新浪科技· 2025-09-18 00:40
1、在追觅内部,每周都会举行一次汽车造型方案投票,目前已经举行至第38周。以此来看,追觅对汽车外观的打磨 最早可追溯到2024年底。 文 | 新浪科技 张奥 近期,追觅科技动作频频,尤其在造车一事上,宣布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于2027年亮相。 《BUG》栏目从知情人士处获悉: 而星空汽车则是追觅投资孵化的子公司,对标库里南、宾利的车型或者将在此诞生。天眼查显示,星空计划(上海) 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俞浩通过三家公司间接持股80%,为公司最终 受益人和实际控制人。 2、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对造车有执念。目前内部将汽车业务划分为两个品牌运营——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 前者主做对标布加迪的车型,内部命名"追觅-布加迪",有电动和增程式两个版本。后者是追觅投资孵化的子公司,主 要对标库里南、宾利的车型。俞浩看重对标宾利的车型,目前已规划了4个配置,内部直言"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 L9到L8、L7、L6都能实现碾压"。 3、俞浩还在内部讲话中表示,"已经甩开了科沃斯、云鲸、石头等,从此他们跟追觅不在一个维度""手机,追觅、华 为、小米未来要三分天下 ...
赛道拥挤 留给造车新玩家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6 09:30
行业窗口期观点 - 2021年12月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认为2024年是造车热潮最后窗口期 竞争将在之后进入白热化[2]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2021年初指出虽然任何时候都能造车 但最佳窗口期已经过去[2] -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2023年2月表示智能电动车机会稍纵即逝 只有未来两三年是窗口期[2] - 2024年8月追觅科技仍官宣造车 同期云界智能汽车注册成立 显示新进入者持续涌现[2] 追觅科技造车布局 - 追觅科技创立于2017年 主营智能清洁领域 估值达200亿元 跻身胡润全球独角兽榜[3] - 首款车型瞄准超豪华纯电市场 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3] - 汽车团队规模近千人并持续扩充 在德国选址建厂 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筹备全球市场[3] - 宣布造世界上最快的车 2013年已开始规划 用十二年等待时机[3] - 2024年底将在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首发并展出样车[3] 云界智能汽车概况 - 2024年8月25日注册成立 注册资本2480万元[3] - 股东包含深圳康湖新能源(主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四川野马汽车(拥有38年造车底蕴和新能源生产资质) 四川华鸿智造(智能无人飞行器与工业机器人) 中创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资)[3] - 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与销售 工业机器人研发[3] - 致力于构建陆空智能出行生态 打造陆空一体出行体验[3] - 注册地址紧邻一汽大众和沃尔沃等整车厂 地理优势显著[3] 新进入者优势分析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成熟阶段 法律法规明确 发展路径清晰[4] - 成熟性带来探索与试错成本显著降低 可依托现有成熟框架推进项目[4] - 能充分借鉴行业经验 规避已知风险 少走弯路[4] - 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 新进入者可站在巨人肩上[4] - 追觅科技可选择深耕细分市场 如高端新能源跑车性能突破 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5]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形成碾压式优势 除特斯拉外全球主流品牌几乎皆为中国籍[6] - 海外市场存在大量空白 可依托供应链优势和技术积累向全球输出多样化车型[6] - 电动汽车电机扭矩输出特性天生优于燃油车 中国电动汽车在极速和加速性能上已可超越布加迪威龙[6] 新进入者挑战与质疑 - 造车是九死一生的远征 行业生态成熟和技术路径清晰仅是基础而非全部[7] - 新进入者需突破既有格局 抵御资金消耗与供应链挑战[7] - 部分新进入者被质疑借造车之名行资本运作之实 核心并非深耕造车而是玩转资本游戏[8] - 新势力资金链脆弱 依赖用户定金维持现金流 若用户不提车易引发资金链断裂[8] - 技术层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多数新品牌仍在追逐表面参数 对百公里电耗和车身减重等核心课题无突破[8] - 云界汽车被质疑纯粹炒作 资金和技术都不具备[8] - 云界汽车的出现被视为野马汽车想要翻身的无奈之举 旨在盘活既有资产和造车资质[9] - 野马汽车经历破产重组 若直接退场前期投入将全部清零[9] - 追觅科技需在技术和服务等核心领域证明自己 否则可能重蹈部分新势力覆辙[9]
从格力到苹果,为何大佬们跨界造车,总成了“泥石流”?
虎嗅· 2025-09-14 06:01
公司动态 - 追觅科技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 首款车型定位纯电超豪华类别并计划于2027年正式亮相 [1] - 首款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 公司宣称目标为打造"世界最快"电动车型 [1] 行业趋势 - 电动汽车制造已成为多行业企业跨界布局的新方向 涵盖家电 消费电子及房地产等领域 [1] - 行业存在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并存现象 小米属于跨界成功代表而恒大则为折戟沉沙的典型 [1]
国产家电巨头宣布造车 首轮融资已到位!将在德国建厂 正在特斯拉工厂附近选址 面积比特斯拉还大 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4:26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追觅汽车在官宣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两周后完成首轮融资 或成为最快实现首轮融资的造车企业[1] - 本轮融资与德国建厂计划形成战略协同 助力实现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全球化闭环[1] -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表示公司现金流充足 经营状况良好 最近两年公司和个人高价回购老股50亿元 持股比例从45%提升至70%[7] 业务规划与产品定位 - 公司计划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2027年推出首款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1][4] - 采取"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造车路径 在德国毗邻特斯拉工厂区域选址建厂 新工厂面积预计为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2] - 超豪华车型将结合中国智能化技术优势 打造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 开启超豪华汽车"智能交互"时代[4] 技术储备与团队建设 - 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 核心优势包括高速数码电机、AI算法、传感控制技术[7] - 已在汽车领域的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取得突破性进展 过往技术在汽车上有很强复用性[7] - 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 包含智能硬件领域核心骨干及传统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覆盖整车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环节[6] 市场环境与竞争策略 - 超豪华汽车市场电动智能化领域相对空白 但需要长期历史积淀和品牌建设 在异国市场从零打造超豪华品牌面临较大挑战[4][5] - 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 通过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节点实现弯道超车[3][6] - 德国建厂可共享当地汽车核心零部件本地化供应网络 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2][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追觅科技2024年营收规模超10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1][7] - 参照行业资金需求:蔚来汽车累计融资超1000亿元 小米汽车首期投资100亿元且预计10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7]
获融资并在德国选址建厂,追觅造车为何能迅速落地?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09:25
融资与工厂建设 - 追觅汽车在官宣造车计划后仅两周完成首轮融资 可能成为最快实现首轮融资的造车企业 [2] - 公司正在德国特斯拉柏林工厂附近选址建厂 新工厂面积预计为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 将与中国巴黎银行合作建造 [2] - 德国工厂选址区域拥有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 可共享本地化供应网络以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 [6] 产品定位与战略布局 - 首款产品定位为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 计划于2027年正式亮相 [3] - 采用"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战略路径 德国工厂将作为冲击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的桥头堡 [3][6] - 前期以海外市场为主 产品将搭载自主研发的超级马达 旨在提供极致动力体验 [3][8] 技术基础与专利储备 - 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截至2025年6月) [7] - AI算法与传感控制技术可迁移至智能汽车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交互 [7] - 通过整合中国成熟新能源产业链资源(如宁德时代、斯达半导体等)快速推进整车研发 [6] 市场机遇与用户基础 - 全球电动汽车前7个月销量达1070万辆 同比增长27% 超豪华纯电市场需求逐步释放 [9] - 现有高端清洁电器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 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和1100万会员 [8] - 核心用户群体(中产及以上人群)与超豪华汽车目标用户高度重合 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7][8] 团队建设与历史积淀 - 造车团队规模近千人 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策略 涵盖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和智能硬件骨干 [9] - 早在2013年已有造车计划书 经过十二年准备 并非短期风口追逐行为 [4] - 团队具备制造业与科技业双重基因 对复杂工业产品的研发制造有深刻理解 [8]
追觅要造车,胜算有多大?
虎嗅· 2025-09-08 02:32
公司业务拓展 - 扫地机器人制造商追觅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制造领域 [1] - 公司目标定位为打造全球最快电动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 [1] - 首款产品计划于2027年正式亮相 [1] 产品战略定位 - 聚焦高性能电动超跑细分市场 以速度为核心竞争指标 [1] - 从家用清洁电器领域跨界至高端电动汽车制造 实现业务多元化转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