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空一体出行

搜索文档
赛道拥挤 留给造车新玩家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6 09:30
行业窗口期观点 - 2021年12月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认为2024年是造车热潮最后窗口期 竞争将在之后进入白热化[2]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2021年初指出虽然任何时候都能造车 但最佳窗口期已经过去[2] -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2023年2月表示智能电动车机会稍纵即逝 只有未来两三年是窗口期[2] - 2024年8月追觅科技仍官宣造车 同期云界智能汽车注册成立 显示新进入者持续涌现[2] 追觅科技造车布局 - 追觅科技创立于2017年 主营智能清洁领域 估值达200亿元 跻身胡润全球独角兽榜[3] - 首款车型瞄准超豪华纯电市场 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3] - 汽车团队规模近千人并持续扩充 在德国选址建厂 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筹备全球市场[3] - 宣布造世界上最快的车 2013年已开始规划 用十二年等待时机[3] - 2024年底将在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首发并展出样车[3] 云界智能汽车概况 - 2024年8月25日注册成立 注册资本2480万元[3] - 股东包含深圳康湖新能源(主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四川野马汽车(拥有38年造车底蕴和新能源生产资质) 四川华鸿智造(智能无人飞行器与工业机器人) 中创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资)[3] - 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与销售 工业机器人研发[3] - 致力于构建陆空智能出行生态 打造陆空一体出行体验[3] - 注册地址紧邻一汽大众和沃尔沃等整车厂 地理优势显著[3] 新进入者优势分析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成熟阶段 法律法规明确 发展路径清晰[4] - 成熟性带来探索与试错成本显著降低 可依托现有成熟框架推进项目[4] - 能充分借鉴行业经验 规避已知风险 少走弯路[4] - 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 新进入者可站在巨人肩上[4] - 追觅科技可选择深耕细分市场 如高端新能源跑车性能突破 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5]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形成碾压式优势 除特斯拉外全球主流品牌几乎皆为中国籍[6] - 海外市场存在大量空白 可依托供应链优势和技术积累向全球输出多样化车型[6] - 电动汽车电机扭矩输出特性天生优于燃油车 中国电动汽车在极速和加速性能上已可超越布加迪威龙[6] 新进入者挑战与质疑 - 造车是九死一生的远征 行业生态成熟和技术路径清晰仅是基础而非全部[7] - 新进入者需突破既有格局 抵御资金消耗与供应链挑战[7] - 部分新进入者被质疑借造车之名行资本运作之实 核心并非深耕造车而是玩转资本游戏[8] - 新势力资金链脆弱 依赖用户定金维持现金流 若用户不提车易引发资金链断裂[8] - 技术层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多数新品牌仍在追逐表面参数 对百公里电耗和车身减重等核心课题无突破[8] - 云界汽车被质疑纯粹炒作 资金和技术都不具备[8] - 云界汽车的出现被视为野马汽车想要翻身的无奈之举 旨在盘活既有资产和造车资质[9] - 野马汽车经历破产重组 若直接退场前期投入将全部清零[9] - 追觅科技需在技术和服务等核心领域证明自己 否则可能重蹈部分新势力覆辙[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