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类产品

搜索文档
固收丨风浪未平,留一份谨慎
2025-09-15 14:57
**行业与公司** * 固收债券市场 特别是超长债(期限超过15年)和长期国债 [1][2][4][5][6][10][12][13] * 银行业 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1][2][4][5][6][8][9][14] * 保险机构 [1][2][5] * 基金公司 [1][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债市调整根本原因** 在于超长债发行规模巨大且缺乏有效承接力量 2025年超长债平均发行期限超过15年 加剧市场压力 [1][2][10] * **主要配置盘承接能力受限** * 城农商行因存款利率调降导致负债端资金转移至大行和非银 OCI账户浮亏限制买入空间 [1][2][5] * 保险机构因预定利率下调 负债端增速放缓 资金转投股市寻求更高收益 减少超长债配置 [1][2][5] * 大型银行虽承担主要承接重任 但受监管压力测试限制 需确保持仓利率风险不超过一级净资本的15% 大量超长债发行导致其久期错配和长期利率风险上升 无法无限制承接 [1][4][6][7] * **主要抛售力量来自基金** 原因包括费率改革促使降持仓 前期拉久期行为集中释放 混合类产品赎回导致流动性好的长债和超长债被抛售 [1][11] * **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进行压力测试 限制其无限制承接长期国债 当收益率上升产生浮亏时需被动处置以维持资本充足率 [1][6] * **超长债发行计划** 与项目资金用途相关 难以因市场承接能力不足而改变 总供给规模和期限结构大概率不变 [1][13] * **利率风险管理** 购买短债可缩短平均久期但无法有效降低总利率风险 反而可能因持仓规模扩大而增加总风险 银行需关注总持仓规模而非单纯久期 [1][8] * **市场展望与风险** 超长债压力尤为明显 一次性累加的利率风险非常集中 调整空间存在 30年期处于没有顶的状态 [12][16] * **配置价值** 超长债的配置价值取决于配置盘是否存在 目前30年期限上未见明显配置盘 [17] **其他重要内容** * **投资策略建议** 维持较低杠杆 采用哑铃型结构 短端考虑存单或一年以内信用品种 两到三年的二永债具投资价值 曲线中段3-7年国开债和非国开债值得关注 10年和30年期仅适合交易 [3][19] * **银行资本补充** 补充资本是年度规划问题 无法迅速完成 方式如所有权增资、发二手债或特别国债注资 但会进一步增加市场供给 [14] * **政策干预可能性** 央行直接购买超长债并非最佳解决方案 与流动性管理工具逻辑不符 国内限制较多 [15] * **流动性操作影响** 央行6000亿买断式回购操作量大 可能出现边际利率向下情形 但非降息 不影响存单利率 [18] * **跨市场影响** 需关注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如反倾销调查后的国产替代赛道)及股债相关性预期压制或混合产品负反馈问题 [18]
五家理财子公司实现净利与产品管理规模双增长
证券日报· 2025-08-31 17:03
业绩表现 - 国有六大行理财子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计管理规模达97762.94亿元,同比增长6.35%,合计净利润57.81亿元,同比增长7.17% [1] - 5家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与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中银理财净利润13.58亿元(同比增22.23%),农银理财净利润12.73亿元(同比增13.66%) [1][2] - 工银理财净利润9.92亿元(同比增0.4%),交银理财净利润7.73亿元(同比增8.73%),中邮理财净利润5.6亿元(同比增2.38%) [2] 管理规模分化 - 交银理财管理规模17013.18亿元(同比增16.6%),中邮理财规模12019.25亿元(同比增25.55%),增速领先行业 [4] - 中银理财以18581.91亿元规模居首(同比增3.12%),工银理财规模18515.83亿元(同比增6.03%),农银理财规模17532.77亿元(同比增1.48%) [4] - 五家公司管理规模均增长但增速差异显著,头部效应渐趋明显 [4][5] 增长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行推动居民储蓄向净值型产品迁移,7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3] - 权益市场回暖带动混合类产品收益提升,理财子公司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并布局可转债等另类资产 [3] - 母行客户基础与代销网络拓展形成渠道合力,推动管理规模扩张 [3] 发展趋势与战略方向 - 政策红利(养老理财、绿色金融试点)及权益市场回暖有望提升混合类及主题产品占比 [4] - 投研能力工业化、产品差异化创新(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养老金融)及科技赋能(AI应用于投研与营销)成为核心竞争力强化方向 [5] - 数字化转型加速,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更受重视,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绿色债券)成为重点 [5]
中基协:7月备案私募资管产品同比增加113.44%
环球网· 2025-08-31 01:44
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情况 - 7月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数量达1874只 环比增长33.95% 同比增长113.44% [1] - 7月私募资管产品设立规模达1059.72亿元 环比增长93.58% [1] - 6月私募资管产品备案1399只 设立规模547.44亿元 [1] 机构类型分布 - 证券公司及资管子公司备案1209只产品 设立规模538.65亿元 规模占比超五成 [3] - 基金管理公司备案257只产品 设立规模174.1亿元 [3] - 基金子公司备案197只产品 设立规模269.05亿元 [3] - 证券公司私募子公司备案17只产品 设立规模23.03亿元 [3] - 期货公司及资管子公司备案194只产品 设立规模54.89亿元 [3] 产品类型结构 - 集合资管计划备案859只 设立规模785.25亿元 规模占比74.1% [3] - 单一资管计划备案1015只 设立规模274.47亿元 规模占比25.9% [3] 投资类型特征 - 混合类产品备案892只 设立规模192.24亿元 [3] - 固定收益类产品备案700只 设立规模689.27亿元 [3] - 期货和衍生品类产品备案195只 设立规模144.36亿元 [3] - 权益类产品备案87只 设立规模33.84亿元 [3] 行业规模概况 - 7月末私募资管产品总规模12.48万亿元 环比增长3.19% 较上月增加3853.84亿元 [4] - 集合资管计划存续19661只 规模6.33万亿元 数量占比52% 规模占比50.75% [4] - 单一资管计划存续18145只 规模6.14万亿元 数量占比48% 规模占比49.25% [4] 机构平均管理规模 - 证券公司及资管子公司平均管理规模607.91亿元 [4] - 基金管理公司平均管理规模351.16亿元 [4] - 基金子公司平均管理规模174.46亿元 [4] - 证券公司私募子公司平均管理规模84.86亿元 [4] - 期货公司及资管子公司平均管理规模40.42亿元 [4]
兴业理财上半年净利润12.62亿元
财经网· 2025-08-29 01:44
产品规模结构 - 兴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产品总规模达2315577亿元 [1] - 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占比最高达2273872亿元 [1] - 权益类产品规模6732亿元 混合类产品规模34932亿元 [1]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仅041亿元 [1] 财务表现 - 公司总资产18860亿元 所有者权益18252亿元 [1] -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886亿元 [1] - 净利润1262亿元 [1]
2025年上半年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规模激增
环球网· 2025-08-26 01:58
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业绩表现 - 贝莱德建信理财存续规模达362.52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33.23% 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超九成[3] - 高盛工银理财规模增至443.22亿元 增幅56.99% 82只产品中69只为美元募集[3] - 法巴农银理财规模跃升至487.22亿元 增速达64.82% 存续公募产品62只及私募产品1只[3]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状况 - 全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2.38% 同比上升7.53%[3] - 上半年新发产品1.63万只 募集资金36.72万亿元 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3] - 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达21万亿元 五家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中两家尚未披露数据[3]
贝莱德、高盛、法巴,最新数据出炉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14:14
公司规模增长 - 法巴农银理财2025年上半年存续产品规模达487.22亿元 较2024年底295.60亿元增长64.82% [1][3] - 高盛工银理财存续规模443.22亿元 较去年底282.33亿元增长56.99% [3] - 贝莱德建信理财规模362.52亿元 较2024年底272.10亿元增长33.23% [2] 产品结构特征 - 贝莱德建信理财拥有117只公募产品与1只私募产品 其中固定收益类115只 权益类2只 混合类1只 [2] - 高盛工银理财82只固定收益类产品中69只为美元募集 [3] - 法巴农银理财旗下共63只产品 含62只公募产品与1只私募产品 [3] 行业整体表现 - 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2.38% 同比增长7.53% [4] - 上半年新发理财产品1.63万只 募集资金36.72万亿元 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 [4] - 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规模达21万亿元 [4] 市场竞争格局 - 三家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规模增幅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 [4] - 五家外商控股合资理财公司中施罗德交银理财与汇华理财尚未披露半年报 [4] - 汇华理财最新规模约280亿元 较年初出现显著增长 [4] 产品流动动态 - 权益市场火热导致部分现金管理类产品存在赎回压力 [5] - 固收+产品近期获得资金净流入 [5] - 银行顺势推出权益类及含权产品 近期受到投资者欢迎 [5]
重塑资管机构竞争力:六大趋势和突围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1:01
行业发展阶段 - 中国资管行业始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发展20余年,以"资管新规"为节点进入全面净值化新阶段 [1] - 相比海外市场,中国大资管仍处于成长初期,近8年"后新规"时代面临能力重塑和竞争力再造问题 [1] 产品表现特征 - 中小理财公司凭借固收类产品异军突起,近三年收益前十中7家为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公司(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但权益类/混合类产品短板突出 [2] - 部分中小公募基金(如国海富兰克林、中航基金、蜂巢基金)纯债型基金表现佳,但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弱 [2] - 头部基金公司(如易方达、景顺长城)在主动权益类和纯债类产品上表现均衡 [2] 机构经营格局 - 保险资管三大巨头(国寿资产37.8亿、泰康资产28.35亿、平安资管24.16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74% [3] - 券商资管3家头部公司(华泰8.82亿、财通5.2亿、中信4.09亿)2024年净利润占行业50.31% [3] - 公募基金4家头部公司2024年净利润超20亿,10家公司亏损,亏损公司普遍规模不足500亿 [3] - 信托行业2024年利润230.87亿同比下跌45.52%,27家公司净利润下滑 [3] 合规监管动态 - 信托公司2024年负面舆情1564条(55家机构),15家公司领20张罚单,涉及违规通道业务、刚性兑付等 [6] - 券商资管负面舆情907条(30家机构),6家机构领29张罚单,处罚频次高于其他类型 [6] - 银行理财8家公司被罚(主要因底层资产穿透不足),保险资管仅2家被罚 [6] 投研能力建设 - 头部机构通过投研能力+人才积累+科技赋能形成核心壁垒,能前瞻性把握行业分化与个券差异 [8] - 理财公司需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通过多元化配置或衍生工具对冲净值波动风险 [9] 科技应用场景 - 投研环节运用网络爬虫/智能文本分析整合非结构化数据 [10] - 投资环节AI量化模型实现策略生成与组合优化 [10] - 风控环节大数据+AI实现实时风险监测与阈值预警 [11] 产品创新趋势 - 主题创新:养老/ESG/科技主题基金涌现 [12] - 结构创新:理财产品短期化(日开/周开现金管理类),ETF-FOF工具受追捧 [12] - 资产创新:REITs/黄金ETF配置增加,2025年6月"固收+"产品规模占比近60% [13] 竞争力提升建议 - 投研体系构建"三梁三柱":组合管理+策略研发+工具加载为核心,数字化+风控+运营为支撑 [14] - 资管与财富管理融合,银行理财需打造收益高于存款但波动小的净值产品 [15] - 数智化赋能全流程,培养AI投顾提供定制化服务 [16] - 多资产配置需关注全球对冲机会与资产轮动规律 [17][18] - 建立敏捷机制快速响应市场机会,避免流程延误 [20]
上半年理财规模增长两极分化 部分城商行理财子增速超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0:35
行业规模增长格局 - 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上半年规模增长显著 头部机构增幅超20% 其中宁银理财规模超6000亿元 较年初增长25%以上 苏银理财规模近7500亿元 增长近20% 杭银理财规模超5000亿元 增长17% 南银理财规模5500亿元 增长近15% 北银理财规模4000多亿元 增长超10% [1] -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基数大但保持稳定增长 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规模各增长约1300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6%和7% 光大理财和民生理财均增长12% 华夏理财增长19% [3] - 国有行理财子公司规模普遍大幅下滑 工银理财下滑约1800亿元 农银理财下降约2200亿元 建信理财下滑超2000亿元 仅交银理财和中邮理财逆势增长 分别上涨近700亿元和近1800亿元 [3] - 全行业理财公司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4.44% 但增长主要由头部城商行和部分股份行驱动 [2][3] 区域与机构竞争态势 - 城商行理财子规模前五中前四家均位于长三角地区 依次为苏银理财(近7500亿元)、宁银理财(超6000亿元)、南银理财(5500亿元)、杭银理财(超5000亿元) 北银理财(4000多亿元)位列第五 [1] - 南银理财与杭银理财在5000亿元规模区间竞争激烈 杭银理财增势更猛 [1] - 部分规模较小的城农商理财子出现下滑 例如青银理财规模从1993.26亿元降至1894.80亿元 同比下降4.94% [3] 权益投资与资产配置 - 头部城商行和股份行规模增长与权益布局密切相关 上半年权益市场回暖 上证指数上涨8.42% 深证成指上涨7.33% 创业板指上涨10.15% 消费、科技和医疗板块领涨 [5] - 港股市场表现强劲 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4.18%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3.81%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大幅上涨84.63% [6] - 规模增长较大的城商行理财子权益和混合类产品数量较多 苏银理财存续51只 宁银理财18只 杭银理财19只 南银理财11只 而青银理财仅3只 渝农商理财为0 [6] - 华夏理财穿透后权益类投资规模从72.13亿元增至81.96亿元 公募基金规模从500.37亿元增至1057.75亿元 占比9.77% [7] - 杭银理财权益投资规模从78.01亿元降至73.83亿元 但境外代客理财投资QDII从28.39亿元增至32.98亿元 公募基金投资从212.42亿元增至234.31亿元 [7] 渠道建设与代销策略 - 规模增长大的理财子行外代销占比高 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接近40% 光大理财和华夏理财超50% 南银理财和杭银理财在40%以上 杭银理财代销渠道已拓展至253家 [8] - 行外渠道拓展主要锚定大型股份制银行和经济大省城农商行 例如浙江省农商行系统有80多家农商行 江苏省有60家 这些渠道常能贡献数十亿元销售额 [10] - 渠道客户偏好中短期产品 对长期限产品容忍度低 部分中长期产品因未达业绩基准遭大中型银行拒绝 [10] 权益投资的双重影响 - 权益仓位增加在市场好时能提升产品收益 但在市场巨幅震荡时会导致收益更不稳定 [9] - 国有行渠道对稳健性要求强 难以接受收益波动大的产品 理财子需根据渠道客户需求调整资产配置 保守型客户会自动减少权益资产配置 [9]
上半年理财规模增长两级分化 部分城商行理财子增速超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0:42
行业规模增长态势 -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增长显著 头部机构增幅超20% 其中宁银理财规模达6000亿元 较年初增长26.94% 苏银理财规模7453.81亿元 增长17.72% 杭银理财规模5143.89亿元 增长17.28% 南银理财规模5432.57亿元 增长14.75% 北银理财规模4174.92亿元 增长11.79% [1] -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保持稳定增长 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规模各增约1300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6.34%和7.00% 光大理财增长12.48% 民生理财增长12.05% 华夏理财增长19.16% [3] - 国有行理财子公司规模普遍下滑 工银理财减少约1800亿元 农银理财减少约2200亿元 建信理财减少超2000亿元 而交银理财和中邮理财逆势增长 分别增加694亿元和1794亿元 [3] 区域竞争格局 - 城商行理财子规模前五名中前四家位于长三角地区 依次为苏银理财(7453.81亿元)、宁银理财(超6000亿元)、南银理财(5432.57亿元)、杭银理财(5143.89亿元) 北银理财(4174.92亿元)位列第五 [2] - 南银理财与杭银理财在5000亿元规模区间竞争激烈 杭银理财增长势头更为强劲 [2] 权益投资驱动因素 - 权益市场回暖推动理财规模增长 上半年上证指数涨8.42% 深证成指涨7.33% 创业板指涨10.15% 港股表现尤为突出 恒生指数涨24.18% 恒生科技指数涨23.81%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大涨84.63% [6] - 头部城商行理财子通过提前布局权益类资产获得收益 苏银理财存续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51只 宁银理财18只 杭银理财19只 南银理财11只 [7] - 华夏理财权益类投资规模从72.13亿元增至81.96亿元 公募基金投资从500.37亿元扩至1057.75亿元 占比达9.77% [7] - 杭银理财境外代客理财(QDII)投资从28.39亿元增至32.98亿元 公募基金投资从212.42亿元增至234.31亿元 [7] 渠道拓展策略 - 行外代销成为规模增长关键 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行外代销占比近40% 光大理财和华夏理财超50% 苏银理财接近30% 南银理财和杭银理财超40% 杭银理财代销渠道已拓展至253家 [8] - 城商行理财子重点拓展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渠道 江浙地区农商行系统资源丰富 浙江省有80多家农商行 江苏省有60家农商行 单家农商行常可贡献数十亿元销售额 [9] 产品结构特征 - 理财子公司权益类产品需长期投资周期验证 但渠道端对长期产品容忍度较低 部分中长期产品因未达业绩基准被大中型银行拒绝 [10] - 部分"固收+"产品实际成为"固收-" 因渠道客户风险偏好保守导致权益资产配置自动减少 [9]
21独家|上半年苏银、宁银理财规模增千亿,建信降两千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0:16
城商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增长 - 宁银理财规模6010.90亿元 较年初增长26.94% [1] - 苏银理财规模7453.81亿元 较年初增长17.72% [1] - 杭银理财规模5143.89亿元 较年初增长17.28% [1] - 南银理财规模5432.57亿元 较年初增长14.75% [1] - 北银理财规模4174.92亿元 较年初增长11.79% [1] - 城商行理财子前四名均位于长三角地区 规模从4000亿至7000亿递延 [2]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变动 - 招银理财规模2.46万亿元 较去年年底下滑 [3] - 平安理财规模下滑4.46% [3] - 兴银理财增长约1300亿元 增长率6.34% [3] - 信银理财增长约1300亿元 增长率7.00% [3] - 光大理财增长12.48% 民生理财增长12.05% 华夏理财增长19.16% [3] 国有行理财子公司规模收缩 - 工银理财规模下滑约1800亿元 [3] - 农银理财规模下降约2200亿元 [3] - 建信理财规模下滑超2000亿元 [3] - 交银理财逆势增长694亿元 中邮理财增长1794亿元 [3] 行业整体规模格局 - 理财公司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4.44% [2] - 规模增长主要由头部城商行理财子和部分股份行理财子驱动 [3] - 青银理财规模1894.80亿元 较去年年底1993.26亿元下降4.94% [3] 权益投资布局 - 苏银理财存续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51只 [7] - 宁银理财存续权益类产品18只 [7] - 杭银理财存续权益类产品19只 [7] - 南银理财存续权益类产品11只 [7] - 华夏理财权益类产品规模7.72亿元 混合类产品规模6.36亿元 [7] - 华夏理财穿透后权益类投资81.96亿元 公募基金1057.75亿元占比9.77% [7] 资产配置调整 - 杭银理财权益投资从78.01亿元下降至73.83亿元 [7] - 杭银理财QDII投资从28.39亿元上涨至32.98亿元 [7] - 杭银理财公募基金投资从212.42亿元增加至234.31亿元 [7] 渠道建设特征 - 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行外代销占比近40% [8] - 光大理财和华夏理财行外渠道占比超50% [8] - 苏银理财行外代销占比接近30% [8] - 南银理财和杭银理财行外代销占比超40% [8] - 杭银理财代销渠道已拓展至253家 [8] 权益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上涨8.42% 深证成指上涨7.33% 创业板指上涨10.15% [6] - 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4.18%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3.81% [6]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大幅上涨84.63% [6] 渠道拓展策略 - 行外渠道主要锚定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 [9] - 浙江省农商行系统共80多家农商行 江苏省农商行系统共60家农商行 [9] - 中长期限产品因未达业绩基准遭大中型银行拒绝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