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智驾兜底方案概览 - 至少10家车企已通过智驾险或直接售后形式提供智能辅助驾驶事故兜底服务 [1] - 比亚迪于2025年7月推出智能泊车场景全面兜底服务 不设赔付上限且不影响保费 [1][4] - 长安汽车最早于2019年6月推出自动泊车责任险 最高赔偿55万元 [2][4] 智驾保障方案实施细节 - 多数车企采用首年免费赠送模式 小鹏汽车按年收费239元且需购买官方车险 [2][5] - 赔付金额普遍在100-500万元区间 鸿蒙智行达300/500万 小米计划推300万保障 [4] - 车险理赔优先于智驾服务赔付 可能导致车主次年保费上涨 [5] 行业推动动因与现状 - 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加速 但消费者对安全性和责任认定存在疑虑 [2] - 兜底方案旨在增强消费者信心 为L3/L4高阶智驾市场落地做铺垫 [3] - 当前智驾险本质是车企提供的增值服务 需依附于交强险和商业险 [6] 技术实施与成本考量 - 智能泊车因场景封闭、事故概率低成为兜底首选 经济性更优 [7] - 智能行车场景道路环境复杂 导致赔付流程长且三方成本更高 [7] - 车企承担显著保障成本 主机厂关注成本控制方案 [7] 保险行业挑战与布局 - 智驾技术对传统车险精算模型和风险定价带来不确定性 [7] - 人保财险、太保财险等机构已通过实验室合作和技术规范制定布局智驾领域 [6] - 缺乏足够出险数据导致精算师难以制定合理赔付标准和承保费用 [9] 法律与监管框架 - 智能辅助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法律规定尚待完善 人机定责存在困难 [8] - 需明确智驾数据归属权、使用权和保护权以避免多方纠纷 [9] - 四部门指导意见提出要统筹行业力量研究智驾对车险的中长期影响 [6] 第三方机构需求 - 车企对第三方提出五项核心需求:国家级资质、内部数据系统打通、数据存证技术、责权判定标准、极端事件应急方案 [9] - 第三方介入旨在解决车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公信力问题 [9]
智驾兜底承诺辨析:责任怎么认定?风险如何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