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方案

搜索文档
天准科技涨2.01%,成交额1.1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750.14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9-24 03:32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4日盘中股价58.40元/股,上涨2.01%,总市值113.38亿元,成交额1.16亿元,换手率1.04%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750.14万元,特大单净流出455.11万元(买入321.36万元占比2.77%,卖出776.47万元占比6.70%),大单净流出295.03万元(买入2209.64万元占比19.06%,卖出2504.67万元占比21.60%)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36.44%,近5日下跌2.81%,近20日上涨0.50%,近60日上涨32.78%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位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2009年8月20日成立,2019年7月22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工业视觉装备研发、生产、销售,收入构成:视觉制程装备40.34%,视觉测量装备37.87%,智能驾驶方案10.93%,视觉检测装备10.85% [1] - 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其他自动化设备,概念板块包括车联网、DeepSeek、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长三角一体化等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1.10万户,较上期增加7.37%,人均流通股17,586股,较上期减少6.87% [2]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562500)持股216.96万股(增持73.36万股)位列第六大流通股东,兴全合丰三年持有混合(009556)持股190.40万股(增持65.30万股)位列第七大流通股东 [2] - 兴全多维价值混合A(007449)持股148.77万股(新进)位列第九大流通股东,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A(023520)持股96.82万股(新进)位列第十大流通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股东 [2] 财务业绩与分红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10.32%,归母净利润-1419.23万元,同比减亏45.92%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16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2.68亿元 [2]
天准科技股价跌5.11%,博时基金旗下1只基金位居十大流通股东,持有96.82万股浮亏损失280.7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4 06:32
股价表现 - 天准科技9月4日股价下跌5.11%至53.89元/股 成交额2.51亿元 换手率2.32% 总市值104.62亿元 [1] 公司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为工业视觉装备研发生产销售 视觉制程装备占比40.34% 视觉测量装备占比37.87% 智能驾驶方案占比10.93% 视觉检测装备占比10.85% [1] 机构持仓变动 - 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A二季度新进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96.82万股 占流通股比例0.5%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约280.78万元 基金规模5233.36万元 成立以来收益22.24%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李庆阳累计任职1年216天 管理基金总规模59.97亿元 任职期间最佳回报121.2% 最差回报22.06% [3]
天准科技股价跌5.11%,富荣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842股浮亏损失2441.8元
新浪财经· 2025-09-04 06:32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4日股价下跌5.11%至53.89元/股 成交额2.51亿元 换手率2.32% 总市值104.62亿元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五台山路188号 [1] - 成立于2009年8月20日 于2019年7月22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工业视觉装备研发、生产、销售 [1] - 收入构成:视觉制程装备40.34% 视觉测量装备37.87% 智能驾驶方案10.93% 视觉检测装备10.85% [1] 基金持仓情况 - 富荣基金旗下富荣福鑫混合A(004794)二季度持有842股 持股数量与上期持平 [2] - 该持仓占基金净值比例3.58% 位列第七大重仓股 [2] - 当日基金浮亏约2441.8元 [2] 基金产品表现 - 富荣福鑫混合A成立于2018年2月13日 最新规模22.73万元 [2] - 今年以来收益2.31% 同类排名7368/8180 [2] - 近一年收益12.93% 同类排名6385/7978 [2] - 成立以来亏损13.14%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姜帆累计任职时间1年76天 [2] - 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1940.21万元 [2] - 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40.81% 最差基金回报2.8% [2]
天准科技跌2.10%,成交额1.1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690.74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4 03:30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4日盘中股价下跌2.10%至55.60元/股,总市值107.94亿元,成交额1.14亿元,换手率1.04%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690.74万元,其中特大单买入401.58万元(占比3.51%)卖出824.86万元(占比7.21%),大单买入3099.03万元(占比27.08%)卖出3366.48万元(占比29.42%) [1] - 年初至今股价上涨29.90%,近5日下跌7.32%,近20日上涨4.47%,近60日上涨18.16% [1] 公司基本面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97亿元,同比增长10.32%,归母净利润-1419.23万元,亏损同比收窄45.92% [2]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视觉制程装备40.34%,视觉测量装备37.87%,智能驾驶方案10.93%,视觉检测装备10.85% [1]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16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2.68亿元 [3]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1.10万户,较上期增加7.37%,人均流通股17586股,较上期减少6.87% [2]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持股216.96万股(较上期增73.36万股),兴全合丰三年持有混合持股190.40万股(较上期增65.30万股) [3] - 新进十大流通股东:兴全多维价值混合A持股148.77万股,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持股96.82万股,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股东 [3] 行业属性 - 申万行业分类: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其他自动化设备 [1] - 概念板块涵盖:低空经济、车联网(车路云)、中盘、机器人概念、人形机器人等 [1]
天准科技(688003):英伟达平台合作伙伴,具身智能控制器加速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02 05:29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亿元、2.06亿元、2.54亿元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75倍、56倍、45倍 低于可比公司PE均值96倍、68倍、51倍 [6][7][9] 核心观点 - 天准科技作为英伟达Jetson Thor平台合作伙伴 在具身智能控制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8月发布第三代星智007控制器 算力较001提升7.5倍 能效比提升3.5倍 支持千TOPS级算力需求 [6][9][54] - 多业务线迎来增长拐点:智能驾驶方案2025H1同比增长125.39% PCB业务收入增长超50% 消费电子获得折叠屏检测设备订单 半导体设备获客户正式订单 [6][8][22] - 机器视觉核心设备国产替代加速 三坐标测量软件发布提供高性价比替代方案 LDI设备在PCB领域客户覆盖持续扩大 [7][8][73] 财务表现 - 2025H1营业收入597百万元 同比增长10.3% 归母净利润-14百万元 同比改善45.92% [2][22]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88/2,191/2,499百万元 同比增长11.1%/22.6%/14.1% 毛利率维持在39.2%-40.3%区间 [2][6][7] - 2024年毛利率41.2% 2025H1暂降至34.8% 主要受光伏业务周期波动影响 [2][22][26] 业务分项预测 视觉测量装备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增速10%/20%/15% 毛利率稳定在53.02% 受益于三坐标测量软件发布推动国产替代 [7][88] 视觉检测装备 - 2025年受光伏周期影响预计营收下降10% 2026-2027年随消费电子折叠屏需求恢复增速20%/15% 毛利率回升至35% [8][88] 视觉制程装备 - PCB领域LDI设备客户结构优化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增速30%/20%/10% 毛利率稳定在32% [8][88] 智能驾驶方案 - 具身智能控制器获首批订单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增速50%/50%/20% 毛利率从30%提升至34% [8][88] 行业与市场 - 中国机器视觉市场预计2025年达395.4亿元 2027年增长至580.8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21.2% [6][14] - 全球PCB市场2024年产值736亿美元 同比增长5.9% 中国大陆占比56%达412亿美元 [66][68] - 乘用车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市场2025年规模预计461亿元 2030年突破千亿 渗透率达72.8% [48] 技术突破与合作伙伴 - 与英伟达深度合作:2020年成为Jetson平台合作伙伴 2024年升级为Jetson Thor平台合作伙伴 开发域控制器产品 [6][38][42] - 与地平线合作:2022年成为征程5芯片IDH合作伙伴 2024年拓展至征程6平台 域控制器获广汽、上汽定点项目 [48][50] - 半导体设备突破:参股公司矽行半导体TB1500明场检测设备面向40nm工艺节点获客户订单 德国MueTec完成40nm套刻量测设备升级 [6][79][83] 产品进展 - 人形机器人控制器:星智001算力275TOPS 已获头部客户1400万元订单 星智007基于Jetson Thor平台实现集中式计算 [54][61][62] - PCB设备:LDI激光成像设备采用DMD控制技术提升数据处理速度30% 对位时间缩短50% 与东山精密、沪士电子等头部客户合作 [68][73] - 半导体设备:布局明场缺陷检测与套刻量测双赛道 TB1000设备通过客户验证 TB2000面向14-28nm节点完成厂内验证 [6][83]
天准科技(688003):2025H1大幅减亏,半导体、具身智能获得订单突破
山西证券· 2025-08-14 01:50
投资评级 - 报告维持天准科技(688003 SH)的"买入-A"评级 [1][7]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 97亿元 同比增长10 32% 归母净利润亏损1419 2万元 同比减亏45 9%(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减亏80 9%)[4] - 2025Q2单季度营收3 78亿元(+8 76%) 归母净利润0 18亿元(+54 07%) 业绩改善显著[4] - 智能驾驶方案(+125 39%)、消费电子(+72 44%)和PCB领域(+51 34%)业务高速增长 但光伏检测装备收入下降70 81%[4] - 半导体检测设备取得突破:40nm工艺节点TB1500设备获国产首单 14-28nm节点TB2000进入样片验证阶段[5] - 智能驾驶领域覆盖重卡主要客户 人形机器人控制器获头部客户1400万元首批订单[5] 业务分项表现 视觉装备业务 - 视觉测量装备收入2 26亿元(+72 44%) 受消费电子大客户玻璃 电池业务驱动[4] - 视觉制程装备收入2 41亿元(+51 34%) PCB领域LDI设备贡献主要增量[4] - 视觉检测装备收入0 65亿元(-70 81%) 因光伏硅片检测分选业务下滑[4] 新兴业务突破 - 智能驾驶方案收入0 65亿元(+125 39%) 覆盖乘用车/商用车车企及无人物流车场景[4][5] - 半导体检测设备通过苏州矽行实现国产替代 明场检测设备订单落地提升业务确定性[5][6] - 具身智能控制器进入量产阶段 与人形机器人头部客户达成深度合作[5][6]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 7/1 8/2 0亿元 对应EPS 0 9/1 0/1 0元[7] - 2025年净利润增速32 8% 2026-2027年维持10%以上增长[7][9] - 当前股价52 00元对应PE 61/55/50倍 PB 5 0/4 8/4 6倍[7][9] - 毛利率稳定在41-42%区间 净利率从2024年7 8%回升至9%以上[9][10]
天准科技2025年中报: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仍为负,现金流改善显著
证券之星· 2025-08-12 22:21
经营概况 - 公司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为5.97亿元,同比上升10.32% [2] - 归母净利润为-1419.23万元,同比上升45.92%,仍处于亏损状态 [2] - 扣非净利润为-2267.59万元,同比上升7.56% [2] 单季度表现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为3.78亿元,同比上升8.76% [3]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810.56万元,同比上升54.07% [3] - 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为1558.09万元,同比上升45.53% [3] 主要财务指标 -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33亿元,三费占营收比为22.24%,同比减少3.29% [4]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15元,同比增加163.34% [5] - 毛利率为34.81%,同比减少7.95% [8] - 净利率为-2.39%,同比增加50.76% [8] 资产负债 - 货币资金为6.76亿元,同比增加131.61% [9] - 应收账款为4.39亿元,同比增加4.60%,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351.85% [9] - 有息负债为9.06亿元,同比增加51.16%,有息资产负债率为22.78% [9] 主营收入构成 - 视觉测量装备收入2.26亿元,占比37.87%,毛利率48.74% [9] - 视觉制程装备收入2.41亿元,占比40.34%,毛利率24.55% [9] - 智能驾驶方案收入6526.84万元,占比10.93%,毛利率29.19% [9] - 视觉检测装备收入6476.41万元,占比10.85%,毛利率30.00% [9] 发展回顾与展望 - 公司在消费电子、半导体、智能驾驶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6] - 视觉测量装备和智能驾驶方案表现突出 [6] - 光伏业务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 [6]
只有一个团队,规模3000人!吉利智驾大整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09:25
吉利智驾业务整合 - 吉利控股集团近期对内部智驾公司及团队进行大整合,极氪智驾团队、吉利研究院、旷视旗下迈驰智行将合并进入重庆千里智驾 [5] - 重庆千里智驾成立于2024年6月27日,由重庆江河启兴、吉利和旷视各持股30%,路特斯持股5% [5] - 整合涉及内外部5个团队,总人数规模超过3000人,是"一个吉利"战略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 [5][6] 整合细节与时间表 - 极氪团队约1500人、吉利研究院约1000人、迈驰智行500人,合并后千里智驾团队达3000人规模 [7] - 极氪智驾员工转岗需在8月15日前完成,业务实际变化预计2026年显现 [7] - 8月4日三方团队负责人将商讨融合方案,8月底前形成结论 [7] 整合背景与战略 - 此前吉利内部存在5个智驾团队,导致重复开发和资源冗余 [10] - 2024年3月统一智驾方案为"千里浩瀚"五个等级,覆盖全系车型 [10][12] - 整合旨在支撑L2-L4级自动驾驶技术量产,为吉利银河、极氪等品牌提供服务 [12] 管理层变动 - 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出任千里科技联席总裁,后接任千里智驾法人代表 [12][13] -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担任千里科技董事长,迈驰智行CEO由王军接替 [13][14] 战略目标与行业背景 - 吉利计划2025年实现乘用车销量271万辆(同比+25%),新能源占比55% [16] - 2027年目标整车年销量超500万辆,需通过资源整合提升效率 [16] - 智驾行业技术路线趋同,资源复用成为摊薄成本的关键 [16] 历史业绩与竞争格局 - 吉利2017-2021年保持自主品牌销量第一,2022年被比亚迪超越 [17] - 2025年上半年吉利销量193.2万辆,与比亚迪差距缩小至21万辆 [17]
技术补课、产品补齐、渠道补强,BBA蓄势反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4 01:55
核心观点 - 德系高端品牌奔驰、宝马、奥迪(BBA)在中国市场面临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挑战 通过技术合作、产品本土化和渠道变革展开全面反击 但需克服成本控制、用户认知转变和生态系统构建等长期壁垒 [2][7] 智能驾驶技术合作 - 宝马与Momenta合作开发中国专属智能驾驶方案 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 [3] - 奔驰2024年与Momenta签订智能驾驶合作协议 [3] - 奥迪选择华为作为技术合作伙伴 为燃油车型适配华为智能驾驶系统 合作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多个领域 [3] - 合作模式呈现差异化:Momenta的"飞轮式"技术路线契合宝马渐进式战略 华为全栈式方案适合奥迪快速补齐短板 [3] 电动化产品布局 - 奔驰两年内推出10款纯电车型 覆盖紧凑型到旗舰级细分市场 [4] - 宝马基于Neue Klasse平台的首款车型2026年中国投产 平台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 充电速度提高30% [4] - 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开发"符合中国审美"的纯电动车型 计划2027年面市 [4] - 产品本土化特征显著:宝马沈阳研发中心针对中国路况优化底盘调校 奔驰EQ系列提供长轴距版本和专属内饰 奥迪考虑开发中国市场独有车型 [4] 市场表现与竞争压力 - 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5.5% 交付31.7万辆 奔驰累计销量下降14% 奥迪前5个月销量跌幅达16.78% [3] - 在30万元以上汽车市场 BBA份额从2021年72%下滑至2025年39% 蔚来、理想、极氪等自主品牌蚕食市场空间 [4] - 年轻消费者(90后)47%将"智能科技"作为首要购车因素 远超"品牌溢价"(29%)和"驾控体验"(24%) [6] 渠道与服务变革 - 奔驰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设全球最大EQ体验中心 融合展厅、咖啡厅和艺术空间 [4] - 宝马在深圳打造"未来出行体验中心" 提供48小时深度试驾和充电服务 [4] - 奥迪计划2026年前将中国城市直营店数量增加一倍 [4] - 传统4S店模式难以满足电动化用户体验需求 正在构建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新型零售生态 [4] 成本与供应链挑战 - BBA电动车型成本比自主品牌高出两成 以宝马iX3为例 制造成本比同级蔚来ES6高出约3.8万元 [5][6] - 宝马计划将Neue Klasse平台车型电池成本降低50% 奥迪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电驱系统降低采购成本 [6] 生态系统构建 - 自主品牌通过整合能源服务、智能家居、社交娱乐等多元场景构建用户生态 如蔚来换电网络、用户社区和手机业务形成闭环体验 [6] - BBA在生态系统方面滞后 奔驰自有充电网络和车联服务的用户活跃度、场景丰富度存在差距 [6] - 汽车产业竞争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系统 需要开放合作构建生态圈 [6] 战略调整与本土化 - 宝马将中国升级为"全球创新中心" 赋予本地团队更多决策权 [6] - 奔驰在北京成立前瞻设计中心 研究中国年轻消费者审美偏好 [6] - 奥迪将亚太研发中心从北京迁至上海 加强与科技企业协作 [6]
国内外车企智驾方案对比
2025-06-23 02:0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智能驾驶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 - **公司**:特斯拉、华为、Momenta、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比亚迪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技术路径对比 - 华为、小鹏、理想和 Momenta 处于第一梯队,能较快跟上特斯拉技术步伐,如 2022 年 10 月特斯拉推出 occupancy 技术,华为、理想和小鹏一年内跟上;2024 年 1 月特斯拉推出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模型,小鹏和华为半年内跟上[2] - 2025 年车企普遍希望实现类 L3 级别智能驾驶,如理想计划实现有监督智能驾驶,达城市与高速每 500 公里接管一次水平;小鹏希望年底实现类 L3 级别智能驾驶,城区每百公里接管次数小于一次;华为计划推出类似 L3 级别自动驾驶[2] - 主要厂商端到端模型参数量大多在几亿规模,下一代车端 VLA 模型参数量预计在 100 亿以内[2] - 特斯拉在北美实现完全一体式端到端,国内采用模块化方案适应交通规则[1][2][4] 具体技术方案特点 - 特斯拉:完全一体式纯视觉自动驾驶,依靠 8 个摄像头完成智能辅助驾驶,领先世界生成技术,模拟多视角镜头并主动标注语义信息[1][4][11] - 华为:伴随 ADS 4.0 推送一体式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比特斯拉复杂,基于盘古大语言模组开发世界生成技术,虚拟数据占比 30%,合成数据占总数据比重 50%[1][3][4][11] - 理想汽车:结合 VLA 与 22 亿参数量 ARM 进行场景理解及复杂情况处理,座舱设计能力强,通过中间屏幕展示虚拟模型对复杂场景理解及轨迹规划概率,预计下个月 I8 首次将 VELA 模型上车,世界生成技术中虚拟数据占比 15% - 30%,合成数据占比 20% - 40%[3][4][6][11][13] - 小鹏汽车:计划通过 G7 发布会走 VLA 加 VLM 路线,目前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式,通过改进阿里千问大语言模型进行预训练和后训练,世界生成技术中虚拟数据占比 20% - 40%,合成数据占比 20% - 40%[3][5][6][11] - 比亚迪:高级自动驾驶分天神之眼 ABC,自研天神之眼 C 跑高速 NOA,与 Mobileye 合作开发其他部分[5] 模型选择及区别 - 理想端到端加 VLN 模型使用两片 NOVONIX 芯片,VRM 模型推理速度慢,加入 VLA 模型后,下一代车载算力提升可支持其发展[6] - 理想在预训练阶段训练云端 VR 基础模型后蒸馏出 MOE 模型,小鹏通过改进阿里千问大语言模型进行预训练和后训练,理想方法利于快速部署 VLA 模型,小鹏方法难度大但潜在上限可能更高[6] 自动驾驶地图策略 - 多数企业放弃高清地图,采购介于高清地图和传统导航地图之间精度的地图[1][7] 传感器融合策略 - 特斯拉采用纯视觉路线,新版 Model Y 可能加入 4D 毫米波雷达;其他车企如小鹏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路线,使用半固态激光雷达,长期震动致精度下降需算法补偿,华为表现较好[1][8] 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方案优劣 - 激光雷达在高速场景有优势,但远距离点云密度不足判断物体类型;摄像头方案在低照度成像情景下表现优异,通过 LOFIC 技术和高分辨率摄像头,夜晚可看到 100 米外场景,提高 30% - 40%上限[9] 自研芯片降低成本 - 小鹏将在 2025 年 G7 顶配车型加入三颗 750TOPS 图灵芯片,总算力相当于三颗英伟达 Orin 芯片,每颗成本约 3,000 元,可减少 60% - 70%毛利率支付给英伟达[10] - 特斯拉目前算力 500 - 720TOPS,下一代升至 2000 多 TOPS,自研芯片成本可控[2][10] 理想汽车 2025 年市场竞争情况 - 面临增程车市场份额竞争加剧挑战,但增程车基本盘仍具竞争力,预计全年销量超 50 万台[2][13] - 下个月推出 I8 有望提高毛利率,9 月推出 I6 可能成爆款产品,新车型 ENVELA 具备智能驾驶系统差异化竞争优势[13] 小鹏新车型 G7 对股价影响 - 新车型 G7 预售价约 23.5 万元,市场反应弱,正式发售可能降价,若最终定价被接受,股价有望回升[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鹰眼摄像头分辨率达 800 万像素,比过去主流 400 - 500 万有提升,可看到更多车道线及应急车道边缘[9] - 小鹏 G7 顶配车型中三颗图灵芯片,两颗用于自动驾驶,一颗用于智能座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