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股

搜索文档
Trust in the market leads to long-term gains, Jim Cramer says
CNBC· 2025-09-30 23:09
投资组合策略 - 建议采用分叉投资组合策略 一半资金投入指数基金 另一半资金投入五只股票[1] - 五只股票中应包含一只稳健的投机性投资和一只保险性投资 例如黄金或加密货币[1] - 强调高质量成长股的价值 建议长期持有并让收益复利增长 而非频繁交易[2] 长期投资理念 - 强调市场长期是财富增值的工具 投资者应信任市场并度过短期波动[1][2] - 建议投资者每月定期投入资金 坚持长期投资策略[2] - 指出当前年轻一代有机会从投资中获得巨大回报 且现在赚钱过程比过去更容易[3] 投资者教育 - 认为向年轻投资者传授市场知识至关重要 因许多人正继承大量财富[4] - 指出年轻投资者倾向于交易而非为长期进行投资[4] - 强调市场上存在能够改变生活的优质股票[4]
炒股理财:不止于赚钱的财富管理新选择,解锁多元增值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8-19 14:58
炒股理财与传统理财对比 - 炒股理财是结合市场认知、风险控制和长期规划的综合财富管理手段,收益潜力更大但考验财商与耐心,核心价值在于为家庭资产配置提供多元化增值渠道 [1] - 传统理财如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属于被动方式,收益由利率或固定收益决定,投资者无需关注市场变化,例如10万元本金存入银行一年利息约2000元 [1] - 炒股理财需要主动选择标的、判断时机和管理持仓,收益与个人决策能力直接挂钩,例如优质成长股可能使10万元本金获得1万-3万元收益但可能面临亏损 [1] 家庭资产配置策略 - 应将炒股资金控制在家庭可投资资产的30%以内,剩余资金配置债券、基金等低风险产品,形成"稳健+进取"组合 [2] - 年收入20万元且有50万元储蓄的家庭案例显示,15万元用于炒股理财,30万元购买国债和银行理财,5万元作为应急资金 [2] - 忽视资产配置平衡可能导致重大损失,例如某家庭将80%资金投入股市,在2022年市场下跌时资产缩水30%影响教育开支 [2] 投资标的选取原则 - 需遵循"三匹配"原则:与自身认知匹配、与风险承受能力匹配、与投资周期匹配 [4] - 行业认知有限的新手可从宽基指数基金或股息率高的蓝筹股入手,例如银行股每年5%左右股息率提供稳定现金流 [4] - 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可配置成长股但需做好持仓3年以上准备,某上班族每月定投3000元沪深300指数基金五年间年化收益达10% [4] 长期价值与复利效应 - A股优质股票长期年化收益约8%-12%,远超3%-5%的年均通胀率,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5] - 10万元本金按年化10%复利计算,10年后变为26万元,20年后变为67万元 [5] - 某退休教师2010年用20万元买入5只高股息蓝筹股,2023年账户市值达68万元,年均收益10.5% [5] - 实现复利需要长期持有和避免大亏,一次50%亏损需要100%收益才能回本 [5] 投资理念定位 - 炒股理财是多元配置的补充而非孤注一掷的冒险,是长期增值路径而非一夜暴富捷径 [6] - 要求投资者具备接受短期波动的心态和坚持长期主义的定力 [6] - 当成为家庭资产配置有机组成部分时,其价值超越收益数字,可提升家庭财务韧性 [6]
还在乱调仓?不如试试再平衡,一组实测数据带你看效果
雪球· 2025-08-15 13:01
核心观点 - 再平衡是一种通过定期调整资产配置比例实现"低买高卖"的懒人策略,其效果取决于资产间的波动差异和长期收益水平 [6][12] - 当组合中资产长期收益相近但短期波动差异大时,再平衡能显著提升收益(如A股与现金/债券组合十年累计提升5%-6%)[13][16][23] - 对于长期收益差距大的资产组合(如A股与全球股票/黄金),再平衡可能降低收益但能有效控制风险 [29][30][35] - 再平衡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持组合风险水平和管理投资者心态,而非单纯追求收益提升 [36][43] 资产配置理论 - 再平衡操作原理:当某类资产占比偏离初始配置(如股票从50%升至60%)时,通过卖出超额部分补入低配资产恢复原始比例 [8][9] - 数学原理:资产间"你追我赶"的波动特性与最终收益趋同是再平衡发挥作用的基础,波动差异越大效果越显著 [13][14] - 效果对比:资产年化收益差3%以内且波动差异大时效果最佳(A股与现金/债券),走势同步时无效(成长股与价值股)[15][23][26] 实证研究结果 - A股与现金组合:年度再平衡每年多赚50个基点,十年累计收益提升5%-6% [23] - A股与债券组合:再平衡效果显著,因债券波动稳定而A股波动剧烈 [23] - 成长股与价值股:因走势相似且波动差距小,再平衡几乎无收益提升作用 [26] - A股与全球股票/黄金:再平衡反而降低收益,因强势资产(如A股)权重增长被限制 [29][30] 策略价值 - 风险管理:防止单一资产占比过高导致组合风险超出承受范围,避免恐慌性抛售 [43] - 行为金融:通过纪律性操作规避择时困境,维持投资者心态稳定 [36][43] - 长期适应性:20年周期下资产相对表现可能反转,再平衡能适应不同市场环境 [37][40] 实施前提 - 需建立明确的多元资产初始配置比例作为调整基准 [43] - 要求投资者清晰界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43] - 需配合"雪球三分法"等分散化配置理念共同实施 [44]
8月8日起!国债等恢复征税,险资16.97万亿配置面临调整
搜狐财经· 2025-08-07 23:50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8月8日起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6%增值税 采用新老划断方式 存量债券继续免税直至到期[1] 对险资投资收益影响 - 10年期国债票息收益下降约9.6个基点 当前票息收益率为1.7%[3] - 行业投资端收益率预计下降约3个基点 债券资产占资金运用余额48.58% 其中70%为利率债[3] - 对保险公司净利润影响程度约1% 整体冲击可控[3] 险资配置策略调整 - 加大存量免税债券配置力度 利用税收优势[3] - 边际增配信用债和公司债 因税负差距缩小[3] - 增配高股息股票替代部分债券配置 缓解增值税复征和利率下行压力[4] - 权益配置向高股息股票倾斜 适当增配成长股控制波动[4] - 资金可能从地方债金融债向国债转移 因国债具有更长免税缓冲期[4] 行业配置特征 - 保险资金债券投资余额约16.97万亿元(截至一季度末)[3] - 债券配置占资金运用总额近50% 作为压舱石地位不变[4] - 寿险资金因期限长特点 重点配置长久期债券实现久期匹配[4]
新发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对险资大类资产配置影响几何?
证券日报· 2025-08-07 23:41
政策调整内容 - 8月8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对8月8日前已发行的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到期 [1][2] - 政策采取新老划断原则 仅影响新发债券 [2] 保险行业债券配置现状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4.9万亿元 其中债券投资16.97万亿元 占比48.58% 较2023年底进一步上升 [2] - 人身险公司债券配置比例达51.18% 为第一大配置资产 [2] 对保险公司财务影响 - 华源证券测算显示 新政策对保险公司净利润静态影响约1% [3] - 国金证券测算 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归母净利润影响幅度0.26%-1.77% [3] - 保险公司可通过配置高股息资产、购买老债等方式对冲影响 [3] 资产配置策略变化 - 国债与信用债税负差缩小 可能边际增配信用债等品种 [2] - 部分险资机构将增配权益类资产替代债券配置 尤其倾向高股息股票和成长股 [4][5] - 保险公司可能将高股息股票计入FVOCI科目 缓解增值税复征和利率下行压力 [5] 债券市场长期地位 - 债券仍将保持"压舱石"地位 因寿险资金需匹配长久期资产 [4] - 存量债券因免税可能产生"稀缺溢价" 推动长债收益率下行和公允价值提升 [4] - 险资有望加速配置长久期存量债券锁定免税收益 [4] 投资收益展望 - 利率下行时期 存量债券资本利得上升推高投资收益率 [4] - 伴随宏观经济企稳和资本市场回暖 险企投资收益弹性有望提升 [5]
新发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将对险资大类资产配置影响几何?
证券日报· 2025-08-07 16:43
政策调整内容 - 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利息收入自8月8日起恢复征收增值税 对8月8日前已发行的债券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到期 [2] - 政策采取新老划断原则 仅影响新发债券投资 存量债券免税优势保持不变 [2][4] 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静态测算显示新政策对保险公司净利润的短期影响程度约为1% 长期影响随新发债券配置增加略有上升但整体可控 [1][3] - 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受影响幅度在0.26%-1.77%区间 [3] - 债券与信用债、公司债的税负差缩小 可能推动险企边际增配信用债品种 [2] 险资配置趋势 - 截至一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4.9万亿元 其中债券投资16.97万亿元占比48.58% 人身险公司债券配置比例达51.18% [2] - 债券仍为险资配置"压舱石" 长久期特性匹配寿险资金需求 利率下行期存量债券资本利得推高收益率 [4][5] - 边际变化显示部分险企可能增配权益类资产替代债券 高股息股票和成长股成为重点方向 [6] 资产配置策略调整 - 险企可通过转向高股息资产、购买老债对冲增值税影响 [1] - 存量债券因免税或产生"稀缺溢价" 推动长债收益率下行及公允价值提升 [4] - 权益资产配置风格向高股息股票倾斜 同时适当增加成长股配置以平衡收益与波动 [6]
高盛、花旗集体押注“金发姑娘”!黄金真正的风险出现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7-03 04:28
金发姑娘行情特征 - 当前市场呈现典型"金发姑娘"特征:风险偏好升温,股票、信贷和科技板块表现强劲,债券市场表现温和 [1] - "金发姑娘"指经济适度增长、通胀温和的理想宏观环境 [2] - 当前市场更偏向"正常"状态,需通胀比10年均值低1个标准差、增长高出1.4个标准差才达真正"金发姑娘"标准 [8] 黄金表现分析 - 黄金在"金发姑娘"环境中表现不佳,因通胀受抑制削弱避险吸引力,且实际收益率和期限溢价抬升增加持有成本 [4] - 历史数据显示"金发姑娘"时期黄金夏普比率显著转负 [4] - 黄金当前为资产配置者的"共识多头交易",CFTC管理资金的3年Z值显示持仓高于中位数,市场供需缺口即将见顶 [6] 科技与成长股机遇 - 科技和通讯服务板块在"金发姑娘"环境中表现最佳,消费必需品、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表现不佳 [8] - 成长和动量因子跑赢价值和低贝塔因子,外汇套利交易和商品量化策略表现良好 [8] - AI技术可能成为生产率结构性推动力,支撑更高产出增长,类似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期 [10] 宏观经济与市场指标 - 标普500估值处于金发姑娘时期的第75百分位,实际收益率低于中位数,期限溢价较低预示收益率曲线可能陡峭化 [10] - 美国GDP增速预计Q3同比降至0.2%,Q4加速至1.1%,疲软劳动力市场或促使美联储9月降息 [10] - 高盛指出美联储鸽派预期增强、地缘风险降温和贸易进展共同构成"金发姑娘"背景,预计最终利率区间3-3.25% [12][13]
4月全社会债务数据综述
2025-06-09 15:30
纪要涉及的行业 金融行业、实体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投资组合选择 - 缩表周期下短端国债安全稳定,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受央行政策资金利率影响,下沿约 1.3%,当前收在 1.4%左右,类似持有现金 [4] - 需比较长端债券和价值类权益资产,5 月初更看好价值类权益资产,但近期成长股因货币政策和中美对话提升风险偏好表现超预期 [4] - 建议将仓位集中在债券上,根据风险偏好调整久期,等待市场价值下跌机会 [9] 市场走势判断 - 未来市场受事件性冲击影响大,若无冲击将回归缩表状态,固收资产优于股票,股票中价值类更优,当前 30 年期国债可能比价值类权益资产更具性价比 [1][5] - 中美贸易谈判提升风险偏好,但系统性改善概率低,谈判结束后市场将回归缩表状态 [1][8] 实体部门负债增速 - 今年前四个月实体部门负债增速上升,4 月达 9.0%,主要因财政前置,预计 6 月下降,7 月轻微扩表,8 月再缩表 [1][10][11] - 6 月底到 7 月底有做多机会,但幅度可能较小,年内高点预计为 9.0%,稳定宏观杠杆率要求增速从 9%降至 7% [1][12] 金融机构与金融部门 - 金融机构面临保险兑付和银行息差等系统性风险,当前低收益率水平下实际收益率下降空间和概率不大,市场化程度较高部门负债增速约 4%,对应实际收益率约 1.6%,偏低 [2][13] - 4、5 月金融部门数据有所改善,但幅度不大,6 月资金面季节性恢复强劲,最宽松时点已过 [2][14] 中美事件及海外市场影响 - 中美事件性冲击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仅造成短期波动,不改变长期趋势 [2][15] - 中国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使国内外商品存在一价定律,准确预测美联储加息或降息时间通过国内股票市场获利存疑 [16] - 中美债券市场深度倒挂,中国因资本金融项目不完全开放可抵御资金流出压力,外部扰动多为短期影响 [17] 政策影响 - 政府政策制定更注重对策而非预测,数据导向,中国“双降”若无系统性分析框架意义有限 [2][18][20] - 货币政策作用减弱,财政政策重要性上升,应更多关注财政政策 [21] - 2018 年后降准主要目的是对冲基础货币收投,维持市场流动性,而非刺激市场 [22] 降息相关 - 降息本质是降低国家资产负债表负债端计息负债成本率,但生息资产收益率更重要,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 [28] - 政府在稳定宏观杠杆率且负债增速高于合意水平时不会主动打开息差,降息通常滞后且幅度小 [29] - 降完利后债券会调整,股票两周内形成极值高点后回落,难以实现流动性扩张或政策放松 [3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过去一个月市场处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边际收缩状态,各类资产收益普遍不佳,股债性价比偏向债券,股票偏向价值类资产,前两周价值类资产表现占优,最近两周成长类资产表现更好,总体成长略胜一筹 [2][3] - 公开市场操作量与资金面宽松程度无必然联系,观察金融流动性需综合考虑央行基础货币和银行存款 [24] - 中国央行通过负债端进行基础货币投放避免资产负债表庞大,通过法定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不扩表 [25] - 降准可能继续作为工具,类似日常操作,维持基础货币供应稳定,不显著改变资金面状况 [26] - 5 月降准投放 1 万亿元对流动性改善效果有限,6 月即便有 1 万亿元质押式逆回购,流动性进一步改善概率低 [27] - 权益市场参与者建议保持适度仓位,集中在长债和权益类价值资产上,长债性价比更高,可关注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约 1.66%,也可持有短期资金等待机会,参与权益市场应关注成长型指数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