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热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能源转型对话在太原展开,三国大使共商绿色合作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9-27 06:11
The 2025 Taiyuan Energy Low Carbon Development Forum will be held in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from September 27th to 28th, with the theme of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Build A New Energy System". As of now, 116 foreign guests from 32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confirmed their participation. This year's forum will host a series of key events under the "1+5+6+7" format, striving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event for intelligent exchange, achievement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connection. 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 ...
bp:世界能源转型加速但前路崎岖
中国能源报· 2025-09-26 12:48
b p集团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 0 2 5》认为,地缘政治摩擦、能效改善放缓与延迟转型三 重 风 险 依 然 笼 罩 在 世 界 能 源 转 型 路 上 , 未 来 十 年 如 果 不 果 断 采 取 行 动 , 全 球 或 将 陷 入"无序转型"的困境。 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预计在 "当前轨迹"情景下,到2050年,中 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下降10%以上,而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下降幅度将超过1/3。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创造新的能源需求增长点。报告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 技术普及对能源系统的影响。数据显示,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在全球电力增长中的占比约为 1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40%,这在美国过去10年电力需求几乎停滞的背景下尤 为显著。 能源效率成为影响未来能源规模的关键变量。报告显示, 2019年至2024年,全球能源 效率改善速度放缓至年均1.5%,低于此前10年间1.9%的水平。报告警告称,如果这一 趋势持续,将导致能源需求和碳排放显著增加。 可再生能源降本推动能源结构重塑 9 月 25 日 , bp 集 团 发 布 旗 舰 研 究 报 告 《 世 界 能 源 展 望 ...
中国石油:着力打造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9:4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成立75周年 为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企业[1] -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 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1] - 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约50% 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约67%[1] - 乙烯产能突破1000万吨/年 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二[1] - 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亿吨以上[2] 业务布局与转型战略 - 巩固国内原油/天然气/海外权益产量"三个1亿吨"格局[1] - 加快向"油气热电氢"和"炼化生精材"综合性国际能源与化工公司转型[1] - 建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2] - 运营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2] - 建成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 成为最大跨国经营企业[1] 新能源与技术创新 - 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占国内能源供应比例7%[4] - 绿氢/CCUS/地热技术处行业前沿 开始瞄准可控核聚变技术[4] - 着力打造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4] - 页岩油气革命/超深钻探/高端化工新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4] - 自主研发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赋能全产业链[4] 重大项目建设 - 广东石化/塔里木/长庆乙烷制乙烯等标志性炼化项目建成投产[1] - 深地塔科1井钻井项目持续推进[4] - 信息化补强核心工程国内全面上线[4]
务实合作、落地转化、公众参与……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亮点多
中国发展网· 2025-09-17 07:59
论坛主题设置 - 论坛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题 突出资源型经济转型 能源安全 能源转型等内容[1] 参会嘉宾构成 - 开幕式暨高级别会议邀请嘉宾200人左右 包括外国政要 国际组织高级官员 外国驻华大使 跨国企业负责人等国际嘉宾[2] - 国内嘉宾包括国家部委领导 央企主要负责人 院士专家 民营龙头企业负责人等[2] 科技创新展示 - 面向省属企业征集20余项新技术 新应用 新产品 新材料开展首展 首发[3] - 征集科研院所优秀科研成果 举办新产品 新技术 新成果发布和交流[3] 合作机制建设 - 围绕绿电园区 非常规天然气 氢能 地热 甲醇等开展主题推介并建立合作机制[4] - 安排转型金融银企对接 助力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4] 成果转化举措 - 发布《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和《山西省加快能源转型着力点专家建议报告》等系列报告[5] - 在氢能 地热等领域推出典型案例 集中支持优质项目 先进技术 中试成果落地[5] 公众参与活动 - 开展公众低碳出行月活动 鼓励太原市民低碳出行[6] - 邀请90名能源相关专业大学生充当志愿者[6] - 举办新能源环保科普活动 线上线下覆盖1万余人[6]
全球能源领军企业斯伦贝谢中国陆地服务总部在双流投用
搜狐财经· 2025-09-16 12:45
公司战略与投资 - 斯伦贝谢中国陆地服务总部落成 标志着公司在中国战略布局持续深化 [1] - 公司斥资7亿元建设中国区陆地服务总部、结算中心及设备维护保养基地项目 项目占地42亩 总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 [2] - 新基地规模比原基地扩大4倍 配备先进基础设施 涵盖技术研究、设备维护等核心功能 可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2] 业务转型与技术发展 - 公司从传统油田服务公司转型为专注于低碳和能源创新的科技公司 致力于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 [2] - 公司在石油天然气创新基础上 正开发碳捕获与封存、氢能、地热、能源储存等技术 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行业效率和可持续性 [2] - 总部投运将提升西南地区在高端油气与数字勘探等领域的技术水平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1] 政府合作与区域发展 - 双流区将持续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强化政策措施、要素保障与创新支持 助推斯伦贝谢增产增效 [3] - 深化政企合作旨在让更多高端项目、合作伙伴与顶尖人才在双流汇聚 为加快能源装备产业布局注入动能 [3] - 斯伦贝谢与成都结缘可追溯至2002年成都基地成立 至今已扎根成都20余年 2014年在双流注册公司 [2]
2025服贸会观察—— “绿”潮涌动服贸会 “链”动低碳发展
人民网· 2025-09-14 07:48
行业绿色转型趋势 - 2025年服贸会展示多项绿色技术成果与实践方案 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1] - 环境服务专题聚焦新能源与低碳服务、环境生态服务与循环经济、数字化技术三大核心领域[1] - 零碳园区建设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京能科技通过沙盘展示工业园区光伏板、光伏座椅和充电桩等零碳设施[1] 能源企业低碳技术布局 - 中国石油展示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解决方案[1] - 中国石化展示氢能、CCUS技术、地热、风光绿电、生物燃料等绿色低碳技术[1] - 中国海油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及CCUS等低碳业务 推动油气全产业链节能降碳[1] 环保技术创新应用 - 朝阳环境集团展示全场景多链路AI智慧焚烧系统 实现垃圾发电效率提升与耗材降低 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处理[1] - 中建一局采用高性能防水建材与环保装饰材料建设绿色低碳建筑[2] 绿色金融服务发展 - 中国人保2025年上半年为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提供风险保障6834亿元 同比增长3.6%[2] 绿色消费与产业链升级 - 多家企业推出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环保日用品等绿色产品 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 - 院士论坛建议建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2] -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 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升级[2]
能源上市公司总营收突破12万亿
中国电力报· 2025-09-03 08:17
能源行业总体营收增长 - 能源行业总体营收从2021年10.27万亿元稳步攀升至2024年12.0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8% [2] - 传统能源与新兴板块呈现"双轨并行"增长态势,油气行业增长18.85%,储能板块增长156% [2] 油气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油气行业总营收2024年达6.81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18.85% [4] - 增长源于增储上产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加强以及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拓展 [4] - 中国石油2024年国内外油气产量达3.39亿吨,较2020年增长6.95% [4] - 中国海油2024年油气产量达9771万吨,深水油气产量突破1200万吨,煤层气产量超50亿方 [4]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 - "两深一非"领域技术突破:万米深井钻探深度10910米,页岩油产量2024年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30%,页岩气产量稳定在250亿立方米以上 [6] - 桶油主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明显,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比从2022年43.68%提升至2024年44.77% [6] - 企业拓展新增长点,中国石化充电平台2024年11月累计自营充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 [6] 未来发展战略 -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围绕"两深一非"和"老油田"推动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 [7] - 推动油气与新能源及AI的"双融合"发展,培育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低碳化工产业 [7] - 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互补,通过设施复用形成"油气+热电氢储"低碳能源系统 [8] 电力与储能板块增长 - 电力行业2024年营收达1.94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21.49% [10] - 储能企业总营收从2021年0.6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1.67万亿元,增幅156% [10] 增长驱动与市场转型 - 增长由经济稳步恢复与能源转型双重驱动,2021~202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达5.5%,用电量年均增速5.8% [11]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2024年达18.9亿千瓦,占总装机56% [11] - 储能行业从"政策哺育"走向"市场自强",受新能源装机刚性需求、设备成本下降及电力现货市场机制完善推动 [12] -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中国企业凭借性能与成本优势成功出海 [13] 系统运行与市场机制 - 储能承担调峰、调频、保障电网稳定等多重职能,成为统筹低碳转型与供电安全的关键力量 [13] - 政策向提供稳定性及灵活性的电源倾斜,需清晰价格信号给下游投资指引 [13] - 火电通过容量电价机制体现保供和调节价值,水电、核电市场价格机制持续完善,绿电环境价值依托碳市场凸显 [14]
做好城市更新的能源文章
经济日报· 2025-08-30 00:15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城市更新以系统性思维重塑城市功能 涵盖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等多重目标 [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1] - 未来5年将改造近60万公里城市燃气 供排水 供热等管网 投资规模超4万亿元 [1] 城镇化与能源需求现状 - 2024年末城镇化率达67% 常住人口超9.4亿人 终端用能需求快速增长 [2] - 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 高峰负荷创新高 电力紧张和气荒问题阶段性出现 [2]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但煤电 天然气仍是供能主力 火电机组调峰导致效率降低 [2] 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 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存在结构单一 韧性不足问题 地下管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2] - 智能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难以实现全域可视和动态调度 [2] - 供热供气系统面临突发事故风险 [2] 能源系统改造重点 - 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建设多网融合和智能调度技术平台 [3] - 推进分布式光伏 地热 生物质能在社区园区的本地化布局 [3] - 打造源网荷储协同的新型城市能源生态 建设零碳园区和零碳建筑 [3] 技术赋能方向 - 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 应用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 [3] - 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和城市级能源大脑平台 实现从粗放调配向精细运行转变 [3] - 试点虚拟电厂和智能微网新模式 支持工业园区 交通枢纽等场景能源平衡 [3] 政策机制支持 - 推动绿色能源项目纳入城市更新整体规划 完善绿电交易市场机制 [4] - 探索分布式绿电就地消纳的财税支持政策 [4] - 建立绿色建筑能耗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引导企业和居民参与绿色用能 [4]
北京推进用户侧储电 储热/智能微电网/绿电直供等示范!数据中心2030年绿电占比100%
核心观点 - 北京市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 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重点包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储能管理 氢能应用 绿电消费机制等 目标是在2025年及以后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电力占比超过80% 2030年达到100% 并建立覆盖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 [8][9][18][19] 可再生能源目标规划体系 - 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10] - 编制《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指引》 科学识别资源潜力 合理划定开发利用规划引导分区 [11] -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 研究分解各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 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考核工作方案》 建立目标引导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机制 [11] - 编制印发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分类制定发展目标 布局 重点任务 重大工程等 [11] -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其他领域协同融合 将相关内容纳入电力规划 供热规划 水务规划等专项规划 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12] 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 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 印发《北京市加快推动第五立面光伏应用的若干措施》 加快建筑 交通 水务等基础设施第五立面光伏规模化应用 规范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全流程管理 [13] - 强化区域能源合作 发挥京津冀能源专题工作组作用 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年度计划 协同推进三地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编制绿电交易实施方案 深化与内蒙古 山西 宁夏等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政府间能源合作 [13] - 深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制定《北京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 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按季度发布机制 [14][15] - 建立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 以房山新型储能电站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建立健全储能电站项目审批 建设 运行 监管体系 制定运行规范 监督管理相关制度 推进用户侧储电 储热等多领域示范应用 [15] - 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规模化发展 印发《完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加强新能源项目储备 推进城市副中心地热能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 空气能 太阳能等 [16] - 统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和梯级利用 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效率 探索焚烧设施协同处置园林废弃物 农林废弃物路径 [17] - 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 推动建成覆盖全市 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多元化布局本地制氢试点 做好制加氢一体站建设 积极谋划绿氢输送管道 推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绿电制氢项目输送通道建设 [18] - 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消费促进机制 稳定绿证市场供给 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 推动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参与绿色电力交易 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机制 [19] - 推动2025年及以后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实现绿色电力占比超过80% 鼓励到2030年实现100%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打造绿电工厂 绿电园区等 [19] - 加强宣传引导 编制《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指南》 明确相关政策 标准 审批建设流程等 [20] 配套支持政策 - 支持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 支持企业 高等学校 科研机构参与建设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相关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21] - 印发实施《北京市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支持光伏 风电 地热 新型储能 氢能等符合区域产业布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21] - 推动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建设 支持企业 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制定 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完善光伏发电 地热等重点领域地方标准 [21] -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 中央预算等国家资金 用好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 落实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见 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在京实施力度 [22] - 创新绿色服务模式 鼓励金融机构深化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 绿色保险等业务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绿色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 [22] - 健全可再生能源统计制度 优化各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统计方法 完善可再生能源供热统计规则 [23] - 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督办法(暂行)》 对建设项目各环节落实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要求 [23] 组织实施 - 加强统筹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 市城市管理委负责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 各区 各部门 各能源企业加强协同配合 [24] - 强化责任落实 各区 各部门 各能源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 各区落实主体责任 [24]
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8-04 22:29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 青海省海南州形成水、风、光、地热、储能"五子登科"清洁能源格局,实现从传统农牧业向绿色新型产业的转型 [1] - 塔拉滩荒漠面积674平方公里通过生态治理实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转变 [1] - 海南州2024年取得近5年最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3]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生态保护是核心责任,海南州地处三江源、青海湖、黄河流域三大生态圈 [2] - 海南州是我国唯一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民族自治州,其探索具有样本意义 [2] - 通过"生态立州、清洁能源强州、农牧业稳州"战略,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 [3] 新质生产力发展 - 海南州将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4] - 面临光伏、风电等绿色产业瓶颈,需加强科技创新解决能源消耗与产业不匹配问题 [4] - 计划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融合 [4] 区域发展战略 - 海南州主动融入全国大局,守牢生态边界并选准高质量发展赛道 [3] - 发展思路转变使生态短板成为跨越式发展的跳板 [3] - 以"绿"为底向"新"发力,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