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粥

搜索文档
宗馥莉又放大招
投中网· 2025-09-16 03:48
品牌变更决策 - 公司计划从2026销售年度起将产品品牌从"娃哈哈"更换为"娃小宗" 原因为现有股权架构下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存在法律风险[5][9][10] - 新品牌"娃小宗"由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注册 多个类目商标于2024年2月19日申请 目前方便食品与啤酒饮料类处于初审公告阶段[13] - 公司曾尝试将"娃哈哈"商标转让至宗馥莉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但转让程序因媒体曝光后暂停[10]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娃哈哈集团股权由三方持有: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 宗馥莉持股29.4% 职工持股会持股24.6%[9][10] - 品牌变更被视为宗馥莉与其他股东方的博弈手段 若停止使用"娃哈哈"商标可能导致该品牌被雪藏[10][11] - "娃哈哈"品牌价值达911.87亿元 位列2024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11] 经销商反应 - 99%的现有经销商拒绝接受新品牌 主要担忧包括产品滞销风险与合同续签意愿[5][13][14] - 经销商毛利率约10% 净利润仅2%-3% 部分区域三分之一经销商处于崩溃边缘 due to 销售任务过高与市场价格混乱[17][18] - 内蒙古区域案例显示 原年销售额300万元区域被要求提升至600万元后再增15% 导致经销商因业绩不达标被取消资格[18][19] 新品牌运营挑战 - 宗馥莉2016年创立的KellyOne品牌存在严重滞销问题 产品常作为员工福利发放或由经销商赠予客户[14] - 淘宝平台显示KellyOne官方店铺无在售商品 仅部分店铺清货过期产品(2024年6月到期)[14] - 娃哈哈现有产品结构中老产品(如AD钙奶、八宝粥)畅销 而新产品包括新包装冰红茶普遍存在库存积压[15] 管理层与战略 - 宗馥莉接班后持续推进资产转移至宏胜集团 仅"娃哈哈"商标因股权问题尚未完成转移[9][13] - 部分经销商认为公司过度关注销售额指标 忽视区域市场实际容量与库存管理 导致合作信心下降[18][19] - 核心问题被指向领导人对企业经营的长远规划能力 品牌变更若未配套战略调整则难以见效[19]
三只松鼠(300783):营收快速增长 费用投入&折摊增加利润短期承压 看好线下分销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8-28 08:4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78亿元,同比增长7.94% [1] - 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下降52.22%,扣非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下降77.75% [1]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7.54亿元,同比增长22.77%,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0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12亿元 [1] 分产品收入结构 - 坚果类产品收入27.31亿元,同比下降1.03%,仍为最大收入来源 [1] - 烘焙类产品收入6.82亿元,同比增长11.96% [1] - 综合类产品收入13.98亿元,同比增长49.70%,增速最快 [1] 分渠道收入表现 - 线上渠道收入42.95亿元,同比增长5.01%,其中抖音系收入14.78亿元(增长20.75%),天猫系收入8.82亿元(下降18.56%),京东系收入8.08亿元(增长1.89%) [1] - 线下渠道收入11.83亿元,同比增长20.06%,其中分销业务收入9.38亿元(增长40.21%),门店业务收入2.45亿元(下降22.61%) [1] 盈利能力分析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25.08%,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但环比上升2.29个百分点 [2] - 坚果类毛利率23.91%,下降2.64个百分点,主要因原料成本上涨 [2] - 烘焙类毛利率22.71%,上升1.09个百分点,综合类毛利率32.01%,上升1.53个百分点 [2] - 第二季度期间费用率29.82%,同比上升4.53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24.16%(上升3.06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5.16%(上升1.63个百分点) [2]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聚焦品质人群需求,推进高端化、品质化和差异化战略 [3] - 供应链方面扩建集约基地,提升坚果和零食自产比例,强化大单品策略 [3] - 渠道运营细化,线下分销加速全品类适配和全渠道渗透,打造千万级日销品矩阵 [3] - 探索三只松鼠"生活馆"模式,新增现制烘焙、生鲜、日化等高频率品类,自有品牌占比超90% [3]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9.61亿元、137.17亿元、155.40亿元,同比增长12.61%、14.67%、13.29%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5.37亿元、6.42亿元,同比增长1.12%、30.36%、19.47% [3]
对全链路、全要素整合重组 三只松鼠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94%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8 06:4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78亿元,同比增长7.94% [1]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38亿元 [1] - 第二季度整体营收增速同比超20% [1] - 第二季度线下分销渠道销售收入同比实现翻番 [1] 营收增长驱动因素 - 2025年年货节前移导致第一季度营收错档 [1] - 依托"D+N"全渠道体系推动增长 [1] - 线下分销重点推进日销品矩阵包括瓜子、火鸡面、AD钙、八宝粥等 [1] - 试水乳饮饮料业务 [1] 供应链建设进展 - 新增签约华南区(广东佛山)供应链集约基地 [1] - 扩展建设华东区供应链集约基地南陵零食产业园 [1] - 华南区域项目规划建设分装工厂、组装工厂、深加工工厂、物流中心及零食供应链合资工厂 [2] - 华南项目包含23条分装产线、3条组装产线、4条每日坚果分装产线、2条坚果深加工产线、7条零食产线 [2] - 华南项目预计年产值超40亿元 [2] - 全国协同供应链网络已成型,采用"一区一品一链"战略布局 [2] 成本与生产策略 - 落实总成本领先战略 [1] - 提升坚果及零食自产比例 [1] - 通过对全链路、全要素整合重组实现链路更短、工具更先进、组织更协同 [2] - 在总成本领先基础上实现产品更高品质、更差异化和价格更亲民 [2] 行业竞争格局 - 休闲食品行业19家公司中12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2] - 大部分企业业绩表现承压 [3] - 行业呈现结构升级加速、竞争分化加剧特征 [3] - 头部企业凭借品牌、渠道和研发优势巩固地位 [3] - 中小品牌需要通过细分市场创新寻求突破 [3] 公司发展前景 - 利润受坚果原料成本上涨和外部环境影响短期波动 [3] - 在扩渠道、新品牌孵化、供应链建设方面稳步前进 [3] - 企业内在成长潜能依旧充足 [3] - 通过品牌力让消费者重新感受到品牌新价值 [2]
宗馥莉在西安投资了10个亿
盐财经· 2025-08-15 09:45
西安恒枫饮料新基地项目 - 宏胜西安饮品新基地项目已通过审批 规划建设高速水线 奶线 无菌线等多条核心生产线及配套物流设施 预留扩展空间 主要生产纯净水 茶饮 咖啡 果汁及含乳饮料等多元品类 [3][4] - 西安恒枫由宏胜饮料集团持股90% 宏胜集团与娃哈哈存在紧密关联及合作关系 实控人为宗馥莉 西安基地是娃哈哈10亿元饮品投资规划的具体承载地 [4] - 项目落地西安经开区 该区域已形成近百亿产值的"饮料产业走廊" 聚集百事 可口可乐 达能 雪花啤酒 康师傅 青岛啤酒等龙头 具备完善供应链生态和人才储备 [4] 娃哈哈战略布局 - 公司在全国建立80余个生产基地 员工近3万人 2024年总营收突破700亿元 [6][7] - 首次布局陕西为2004年咸阳三原县基地 总投资4亿元 2024年3月宣布西安10亿元饮品生产基地计划 8月竞得经开区150.46亩工业用地 [8] - 2024年初经历产能调整 关停多家分厂生产线 西安基地带有"关旧开新" 产能补位意味 公司将回归自有生产模式 [9][10] 生产技术与产业协同 - 西安基地配备高速水线 奶线 无菌线等核心产线及配套物流体系 产品品类扩展至纯净水 茶饮 咖啡 果汁及含乳饮料 年产能超4.8亿箱 [11][13] - 通过宏胜系载体驱动产能迭代与扩张 体现"宗馥莉时代"以现代化高效自有产能支撑增长的策略 分析师认为此举带有"去娃哈哈化"意味 [14] - 西安作为西北中心城市 工业基础雄厚 经开区食品饮料产业年产值近百亿 成熟生态可降低采购与流转成本 提升区域市场渗透效率 [16][17][21] 地方招商生态 - 西安经开区招商服务高效 百事项目1小时完成注册 48天破土动工 依必安派特项目20天开工建设 [22] - 西安市出台《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方案》 目标"引进即筹建 拿地即开工 竣工即投产" 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 差异化定位110个产业园区 [26][28] - 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达250亿元 包括创新投资基金 城市更新基金等 近期设立AIC股权投资基金 百亿级新材料产业基金 吸引优质企业落地 [28]
宗馥莉旗下核心公司,为何要在这个城市投资10个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23:47
项目概况 - 西安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宏胜西安饮品新基地项目审批通过 规划建设高速水线 奶线 无菌线等多条核心生产线及配套物流设施 预留扩展空间 主要生产纯净水 茶饮 咖啡 果汁及含乳饮料等多元品类 [1] - 项目投资额10亿元 占地150.46亩 位于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 是娃哈哈首次在西安布局的生产基地 [2][6] 投资主体与股权结构 - 西安恒枫由宏胜饮料集团持有90%股权 宏胜集团实控人为宗馥莉 与娃哈哈存在紧密关联及合作关系 [1] - 宏胜集团成立于2003年 覆盖配料 制造 包装等饮料生产全产业链 拥有16个基地 44家子公司 104条现代化生产线 年产能超4.8亿箱 [4] 战略意义与产能调整 - 项目带有"关旧开新"产能补位意味 2024年初娃哈哈关停多家分厂生产线 后续将回归自有生产模式 [4] - 通过宏胜系载体驱动产能迭代与扩张 体现"去娃哈哈化"战略意图 支撑下一个增长周期 [6] 区位优势与产业生态 - 西安经开区集聚百事 可口可乐 达能 雪花啤酒 康师傅 青岛啤酒等头部企业 形成近百亿产值的饮料产业走廊 [1][8] - 区域具备完善供应链生态和人才储备 百事食品陕西基地总投资13亿元 中粮可口可乐陕西基地投资10亿元 最大产能110万吨 [8][10] 市场辐射与协同效应 - 西安作为西北最大中心城市 辐射整个西北市场 为娃哈哈未来出海提供支撑 [6][7] - 产业配套完备降低采购与流转成本 集群效应提升区域市场渗透效率 [10]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 - 西安出台《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方案》 实现"引进即筹建 拿地即开工 竣工即投产"目标 [15] - 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 明确110个产业园区差异化定位 避免同质化竞争 [18] 区域产业招商模式转型 - 招商逻辑从"拼土地 拼补贴"转向规则与服务 政府角色从主导者变为平台搭建者 [13] - 西安设立总规模250亿元基金群 包括创新投资基金 城市更新基金等 吸引优质企业落地 [19]
国民饮料巨头 在西安砸下10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15:00
项目概况 - 西安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宏胜西安饮品新基地项目审批通过 将建设高速水线、奶线、无菌线等多条核心生产线及配套物流设施 主要生产纯净水、茶饮、咖啡、果汁及含乳饮料等多元品类 [1][3] - 项目由宏胜饮料集团持股90% 宏胜集团与娃哈哈存在紧密关联及合作关系 实控人为宗馥莉 是娃哈哈10亿元饮品投资规划的具体承载地 [3] - 项目位于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 占地150.46亩 计划投资10亿元 8月11日成功竞得工业用地 [6] 战略意义 - 西安基地是娃哈哈产能版图的重要布局 带有"关旧开新"、产能补位意味 2024年初以来公司关停多家分厂生产线 未来将回归自有生产模式 [9] - 项目以宏胜系为载体 驱动产能迭代与扩张 生产技术与标准全面跃升 配备高速产线及配套物流体系 年产能超4.8亿箱 [9][11] - 西安作为西北最大中心城市 辐射整个西北区域 是"一带一路"重要桥头堡 将为品牌拓展西北市场及未来出海提供支撑 [11] 产业生态 - 西安经开区已形成近百亿产值的"饮料产业走廊" 集聚百事、可口可乐、达能、雪花啤酒、康师傅、青岛啤酒等龙头企业 具备完善供应链生态和人才储备 [3] - 百事食品陕西基地总投资约13亿元 中粮可口可乐新基地斥资10亿元规划8条饮料线+1条糖浆线 最大产能达110万吨 均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 [12][13][14] - 成熟产业生态带来完备资源配套与协同机遇 大幅降低采购与流转成本 娃哈哈可借力当地配套实现快速启动和成本优化 [14] 公司背景 - 娃哈哈是中国最大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之一 产品涵盖10余类200多个品种 已在全国建立80余个生产基地 员工近3万人 2024年总营收突破700亿元 [4][5] - 宏胜集团成立于2003年 覆盖配料、制造、包装等饮料生产全产业链 拥有16个基地、44家子公司、104条现代化生产线 [9] - 2004年娃哈哈在咸阳三原县设立首个陕西生产基地 总投资4亿元 此次西安项目是其首次布局西安市场 [6][11] 区域优势 - 西安工业基础雄厚 汇聚200多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 吸引比亚迪、吉利、陕汽、隆基绿能等行业领军者 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投资密度最高区域之一 [12] - 西安出台《西安市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方案》 以"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为目标 加速项目落地转化 [19] - 西安编制《西安市重点产业发展及招商指南》《西安市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 明确110个产业园区差异化定位 按图索骥导入目标企业 [20]
娃哈哈继承者们各自留有后手
36氪· 2025-08-11 09:48
娃哈哈继承纠纷核心事件 - 宗馥莉被三名自称"同父异母的弟妹"起诉,争议涉及21亿美元离岸信托及娃哈哈集团29.4%股权继承权 [5][9][10] - 三名原告母亲杜建英为娃哈哈前高管,通过三捷投资集团等企业构建商业体系与宗馥莉形成对抗 [6][16][35] - 纠纷四大焦点:信托资产(150亿元)、海外资产(2500万美元豪宅)、股权继承(29.4%集团股份)、公司控制权 [11][12][13] 公司控制权争夺动态 - 宗馥莉通过宏胜系整合娃哈哈资源,转移销售团队及12省经销商合同主体,导致集团员工从2000人缩减至不足200人 [22][24][29][30] - 杜建英派系试图通过职工持股会(24.6%股份)及国有股东(46%股份)施加影响,职工持股会实际控制权存疑 [17][16] - 2025年娃哈哈商标转移申请被叫停,887个注册商标及896亿元品牌价值仍属集团 [31][32] 娃哈哈商业体系架构 - 集团仅占体系总资产15.67%,体外公司贡献97.26%营收,形成"生产-代工-经销"影子帝国 [33][37][38] - 宏胜系掌握三分之一产能,杜建英通过"三捷系"控制19家娃哈哈关联企业,形成双权力中心 [24][34][35] - 2024年体系营收回升至700亿元(+40%),但集团自身营收仅14亿元(2022年数据) [36][3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2023年娃哈哈饮用水市占率5.6%排名第四,2024年借民族情绪实现销售暴增 [48][44] - 农夫山泉2024年因舆论攻击饮用水营收下降18.3%,但市值回升5200亿港元,机构看好其受益于娃哈哈内斗 [50][51] - 经销商反映2025年娃哈哈销售政策趋严,淘汰小客户转向数据考核,非理性消费难持续 [45][46] 民营企业传承案例 - 杉杉股份控制权争夺导致经营恶化,控股股东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53][54][55] - 国际案例显示家族信托可能引发代际矛盾,如凯悦酒店集团最终分拆上市 [56] - 专家建议传承可分离所有权与管理权,通过家族治理减少内耗 [58]
娃哈哈砍掉年销300万以下经销商,部分并入大经销商引发款项纠纷
第一财经· 2025-08-10 03:59
娃哈哈经销商策略调整 - 公司正在淘汰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部分被并入大型经销商 [1][3] - 经销商反馈突然被取消资格,存在未结清款项和合并后的货款纠纷问题 [1][5] - 部分经销商销售任务大幅增加,如湖南省经销商2025年任务比2024年增长50% [3] - 连续两个月未达销售目标可能被取消资格,管理转向精细化,按产品品类分配任务 [3] - 冰柜投放不足成为取消资格的理由之一,有年销售千万的经销商被淘汰 [3] 市场表现与销售压力 - 零售端娃哈哈产品占比不高,面临农夫山泉等品牌的激烈竞争 [2] - 部分区域出现断货情况,原因不明 [2] - 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如辽宁省某经销商库存超300万,正常应为70-80万 [3] - 红茶换包装后销售困难,7月任务60万仅完成40万 [3] - 2024年全国饮料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53%,回到十多年前巅峰规模 [7] 经销商整合原因与影响 - 整合旨在治理串货、多角债务等问题,由大经销商统一运作 [4] - 减少小型经销商可降低管理、人员等费用成本 [6] - 大经销商具备更强的物流、铺货能力,适合承接大量新品推广 [6] - 合并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如货款未结清、冰柜处置问题 [5] - 对大经销商的控制难度可能增加,存在风险 [6]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2024年销量暴增与宗庆后去世引发的舆论热潮和"野性消费"相关 [8] - 一线员工薪资显著增长,生产端工人工资人均增长23%,销售人员增长31% [7] - 部分观点认为增长存在"虚量",消费者热情消退后根基不牢 [7] - 品牌老化严重,产品和包装变化不大,新品研发不足 [8] - 营销手段滞后,未能紧跟时代潮流 [8] 未来发展与挑战 - 遗产风波影响消费者和经销商信任,短期内难以修复 [8] - 依赖情怀消费的产品线如AD钙奶、纯净水等受影响最大 [8] - 宗馥莉推进新生产基地建设,投资10亿元扩充产能 [9] - 需重视品牌年轻化,加大新品研发和创新营销 [8] - 经销商洗牌效果尚待观察,情怀消费减弱可能影响业绩 [9]
娃哈哈砍300万以下经销商引纠纷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09 09:56
娃哈哈经销商体系变革 - 公司正在淘汰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 部分经销商突然被取消资格 甚至存在未结清款项的情况 [2][5][6] - 部分被淘汰经销商的业务被并入大型经销商 但引发了经销商之间的货款结算纠纷 [6][7] - 公司对经销商管理趋于精细化 数字化 每个产品品类都有独立销售任务 未达标者可能被取消资格 [4][5] 销售压力与市场表现 - 部分经销商销售任务同比增加50% 库存积压严重 有经销商库存超300万元 远超正常70-80万元水平 [4][5] - 零售端表现不佳 产品在货架占比低 面临农夫山泉等品牌激烈竞争 部分地区出现断货情况 [3][5] - 冰柜投放不足成为部分经销商被淘汰的导火索 有年销售千万的经销商因半个月未完成80台冰柜投放被取消资格 [5] 业绩增长与潜在风险 - 2024年公司饮料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53% 一线员工薪资显著增长 生产端增长23% 营销端增长31% [9] - 业绩增长可能主要源于创始人去世引发的"野性消费" 而非渠道改革成效 随着热度消退销量面临下滑 [10][11] - 遗产纠纷可能影响品牌形象 核心产品如AD钙奶 纯净水等依赖情怀消费的产品线受冲击较大 [10][11] 战略调整与未来布局 - 公司正在西安投资10亿元建设新生产基地 涵盖纯净水 茶饮料 咖啡等多条生产线 [11] - 行业专家指出品牌老化严重 产品创新不足 营销手段滞后 需加强品牌年轻化建设 [10] - 经销商整合虽可降低管理成本 但需加强对大型经销商的管控能力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