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正极材料

搜索文档
8月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创单月新高
文华财经· 2025-09-22 08:51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为13534吨,环比增加2616吨,增幅 24.0%;同比增加5604吨,增幅70.7%。其中,锂镍钴锰氧化物(NCM型)出口量13352吨;锂镍钴铝氧 化物(NCA型)出口量183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025年1-8月中国正极材料出口量累计74257吨,同比增幅43.9%。 8月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进出量5958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025年8月中国三元正极材料进口量为7576吨,环比增加919吨,增幅13.8%;同比增加2175吨,增幅 40.3%。其中,锂镍钴锰氧化物(NCM型)进口量5567吨;锂镍钴铝氧化物(NCA型)进口量2009吨。 2025年1-8月中国正极材料进口量累计44572吨,同比降幅13.8%。 ...
钴行业-持续坚定看好华友钴业及钴板块投资机会
2025-09-22 00:59
**钴行业与相关公司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行业核心动态与供应冲击** * 刚果金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实施钴出口配额制 预计配额接近10万吨[1][2] * 该配额将限制未来两年出口量至不足2024年产量22万吨的50%[1][2] * 此政策将加剧全球钴供应紧张 预计最快一批货物于2026年1月底才能到达中国[1][3] * 行业库存或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完全消化[1][4] * 美国宣布采购7500吨钴作为战略储备 对金属需求产生较大影响[1][6] **二 价格走势与市场预期** * 国内现货钴价已从上周27万元上涨至接近30万元/吨[1][2] * 预计后续钴价或涨至40万元/吨 存在35%至50%的上涨空间[1][2] * 钴价预计维持高位 难回落至30万元/吨以下[1][4] * 2025年钴全年均价预计约20多万元/吨[3][8] * 2026年钴价大概率超过30万元/吨 全年均价涨幅可能在50%以上[3][8][13] **三 供需数据与市场现状** * 2025年8月中国钴中间品进口量约5000吨 同比下降90% 环比7月下降60%[5] * 国内8月电钴产量2200吨 同比下降50%[5] * 国内8月硫酸钴产量3300吨 同比下降26%[5] * 国内电钴库存约5000吨 硫酸钴去化明显[5] * 原料短缺将导致更多厂商转向购买电钴 进一步消耗电钴库存[1][5] **四 主要公司分析:华友钴业** * 公司在印尼拥有18万吨湿法镍产能并持续超产[9] * 2025年上半年出货MHP约12万金属吨 全年预计达24万金属吨[3][9] * 全年镍产量对应钴产量约2.4万吨 公司权益量级约1.2万至1.3万吨[9] * 公司拥有约5万吨钴盐产能 自有原料部分预计能享受库存收益[3][9] * 2025年三元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同比增速超过80%[11] * 镍价若从当前15000美元上涨1000至2000美元 将显著提升公司业绩弹性[10] **五 主要公司分析:其他公司** * 力勤湿法产能12万吨 全面达产后预计产钴1.3万至1.4万金属吨 权益量约8000吨 每涨1万元带来8000万元利润[12] * 洛阳钼业 寒锐钴业和腾远钴业等刚果金相关公司业绩将在涨价后逐步兑现[1][7][12] **六 投资观点与估值** * 坚定看好整个钴板块投资机会 首推非刚果金供应商如华友钴业 力勤[1][7] * 行业上市公司估值相对较低 有较高性价比[1][6] * 尽管出货量可能减少约一半 但利润贡献仍然可观[3][8]
华友钴业,起飞了
格隆汇· 2025-09-20 12:05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业务涵盖钴、铜、镍、锂、三元前驱体及三元正极材料,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6%、9%、35%、5%、11%、14%,镍业务毛利占比达52% [2] - 2020-2024年营收从212亿元增长至609亿元,年复合增速超30%,归母净利润从11.65亿元增至41.55亿元,年复合增速37.4% [2]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2亿元,同比增长23.8%,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镍产品收入128.4亿元,同比暴增138% [4]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15.86%为近年低位,但净利率9.33%创三年新高,销售费用23.7亿元同比下滑14.5%,费用占比下降近3% [4] - 公司业务多元化后盈利稳定性增强,2021-2024年净利润均维持在33亿元以上,摆脱早期周期低谷的断崖式下跌 [2] 钴市场供需与价格动态 - 钴价经历三次大牛市:2006-2008年涨幅260%(13.4至48.6美元/磅),2016-2018年涨幅300%(10.8至44美元/磅),2020-2022年涨幅190%(13.9至40美元/磅) [7] - 2025年2月钴价跌至9.95美元/磅,跌破历史底部区间(11-15美元/磅),后因刚果(金)出口禁令开启反弹 [7] - 刚果(金)2024年钴供给占全球78%,其政府于2025年2月宣布暂停出口4个月,6月再延期3个月至9月22日,导致全球钴供应缩减20万吨(占年需求量40%) [7][11] - 国内电解钴库存降至3000吨低位,国内钴价从2月16.6万元/吨涨至7月25.8万元/吨,9月进一步攀升至27万元/吨 [8] - 2025年全球钴需求预计29.2万吨,同比增长近10%,高端新能源车三元电池及储能需求支撑需求增长 [12] 镍市场前景与公司布局 - 印尼镍矿产量从2022年77万吨猛增至2024年160万吨,全球镍产能从251万吨增至330万吨,印尼占全球产能60% [12] - 2025年印尼镍矿配额2.985亿湿吨(同比增9.8%),新增镍供应22万吨,当前镍价跌至全球成本75%分位线,高价镍矿开始减产 [12] - 固态电池技术推动远期镍需求爆发,其能量密度达400Wh/kg(液态电池为300Wh/kg),适用于新能源车、低空飞行器及人形机器人 [13] - 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144亿元增至2030年218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70% [13] - 公司2018年起布局印尼镍资源,2021-2024年镍业务收入从2.5亿元膨胀至213亿元,2025年上半年镍中间品收入55.4亿元 [4][13] 股价与估值表现 - 公司股价自2021年高点一度暴跌80%,2024年"924"行情后估值修复,当前股价较历史高点回撤50%,但业绩已显著提升 [6] - 截至2025年9月19日,公司PB为2.24倍,远低于近十年中位数4.69倍,估值处于低位 [6] - A股市场风格可能从科技板块切换至周期/消费板块,因科技板块估值超50倍且细分领域估值极高(芯片指数PE167倍、CPO指数PE82倍),而周期板块在"反内卷"战略及美联储降息下有盈利修复预期 [14]
华友钴业,起飞了
格隆汇APP· 2025-09-20 11:56
公司表现与业务结构 - 华友钴业2024年营收609亿元 较2020年212亿元实现年复合增速超30% 归母净利润从11.65亿元增至41.55亿元 年复合增速37.4% [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2亿元同比增长23.8% 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62.3% 其中镍产品收入128.4亿元同比暴增138% 镍中间品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68% [8] - 业务结构多元化 2024年镍业务占营收35%和毛利52% 钴/铜/锂/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营收占比分别为6%/9%/5%/11%/14% [5] 钴市场动态 - 钴价经历三次大牛市:2006-2008年涨幅260%(13.4→48.6美元/磅) 2016-2018年涨幅300%(10.8→44美元/磅) 2020-2022年涨幅190%(13.9→40美元/磅) [12][13] - 刚果(金)2025年2月宣布暂停钴出口四个月 6月延期至9月22日 导致全球钴供应缩减20万吨(占年需求量40%) 国内电解钴库存降至3000吨低位 [13] - 国内钴价从2025年2月16.6万元/吨涨至9月27万元/吨 刚果(金)考虑再延长出口禁令两个月 钴价或逼近35万元/吨历史峰值 [13][14][15] - 刚果(金)占全球钴供给78% 2025年全球钴需求预计29.2万吨同比增长近10% 高端新能源车和储能需求支撑用量 [17] 镍市场前景 - 印尼镍矿产量从2022年77万吨猛增至2024年160万吨 占全球产能60% 2025年配额2.985亿湿吨同比增长9.8% 新增镍22万吨 [18][19] - 镍价跌至全球成本75%分位线 澳大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高价镍矿减产 但不足以扭转过剩状态 [19] - 固态电池需求预计2027年爆发 市场规模从2025年144亿元增至2030年2180亿元(年复合增速70%) 推动镍需求增长 [20] - 华友钴业镍业务收入从2021年2.5亿元膨胀至2024年213亿元 2025年上半年达183.8亿元同比激增110%以上 [20] 估值与市场表现 - 有色金属板块2025年累计大涨逾60% 华友钴业股价大涨近80% 腾远钴业/寒锐钴业大涨逾50% [2] - 华友钴业PB为2.24倍(截至9月19日) 远低于十年中位数4.69倍 股价较历史高点回撤50% [10] - 公司毛利率15.86%处于近几年低位 但净利率9.33%创三年新高 销售费用23.7亿元同比下滑14.5% 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8] 行业趋势与驱动因素 - 市场风格可能从科技大类切换至周期/消费大类 科技板块估值超50倍 芯片/CPO指数PE达167/82倍 周期消费处于估值洼地 [23] - 美联储9月开启降息周期 流动性支撑大宗商品价格 "反内卷"战略改善周期板块盈利预期 [23]
天原股份:天宜锂业不是公司的参股公司
证券日报网· 2025-09-18 11:10
公司业务结构 - 天宜锂业并非公司参股企业 [1] - 公司自主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供应行业头部企业 [1] - 参股企业宜宾锂宝生产三元正极材料并供应行业头部企业 [1]
天原股份: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参股公司宜宾锂宝三元正极材料均有供应行业头部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6:53
公司业务关系澄清 - 天宜锂业并非公司参股企业 直接否认投资者关于参股关系的表述 [2] - 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与参股企业宜宾锂宝三元正极材料均已进入行业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 [2] 产品供应现状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公司直接生产并供应头部企业 [2] - 三元正极材料通过参股公司宜宾锂宝实现头部企业供应 [2] 战略合作层面 - 未提及与宁德时代就正极材料项目进入供应链体系的具体时间表 [2] - 未确认上市公司主体与宁德时代存在直接战略合作升级 [2]
穿透监管红线下的资本突围,华友钴业溢价143%高位变现BCM股权,换来准入美国市场门票
华夏时报· 2025-09-14 04:00
交易概述 - 华友钴业拟将其持有的参股公司LG-HYBCM,Co,Ltd(BCM公司)25%股权转让给丰田通商 交易涉及股份数量1311.37万股 总金额1.2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61亿元) 预计为华友钴业带来约4.72亿元投资收益 [2] - 交易完成后 BCM公司股权结构变更为株式会社LG化学持股51% 丰田通商持股25% 华友钴业持股24% 公司由中韩合资企业转化为中日韩三方合资 [5] - 截至今年8月末 华友钴业所持BCM公司49%股权的账面价值为人民币6.94亿元 此次转让25%股份交易金额1.21亿美元 溢价幅度达143.28% [5] 交易背景与动因 - 本次出售系为了满足美国《大而美法案》关于电池材料进入美国市场的要求 以及欧盟CRMA法案对电池关键原材料的限制条件 [2] - 通过将持股比例由49%降低至24% 华友钴业踩线规避了《大而美法案》的股权穿透审查(该法案规定若外国政府持股超过25%可能被认定为FEOC) 实质上是在政策框架内为其产品保留美国市场"入场券" [2][6] - 《大而美法案》对《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条款作出重大修订 将FEOC(受关注外国实体)限制范围大幅扩展 旨在防止中国公司获得税收抵免并减少对中国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依赖 [6] 合作历史与业务关系 - 华友钴业与LG的合作始于2018年 双方在韩国设立合资公司 共同拓展锂电材料市场 [4] - 2019年华友钴业与LG化学合资的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落地无锡 规划产能10万吨 总投资340亿元 [4] - 2022年5月 华友钴业子公司巴莫科技以514.06亿韩元认购LGBCM(本次交易标的公司)并持有49%股权 BCM公司主要生产销售高品质三元正极材料 规划2027年及以后年产能达6.6万吨 [4] 战略意义与协同效应 - 丰田通商的加入增强了BCM公司在日本及全球车企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 提升客户信任度 同时为华友钴业带来国际化协同机会 有望借此打通日本、东南亚乃至欧美市场 [5] - 作为丰田集团核心供应链平台 丰田通商在资源、物流、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深厚积累 日资背景不仅降低政策敏感度 也可能为BCM带来更多稳定订单与客户黏性 [8] - 华友钴业可能从投资控股者转变为"资源型战略合作者" 通过资源、技术和全球协同获得新的价值释放空间 公司下一阶段战略重点是通过"资源+技术+资本联盟"模式获取更大市场份额 [5][8] 财务与运营影响 - 华友钴业境外业务比重显著提升 从2018-2024财年境内、外业务占比由7:3转变为4:6 境外业务毛利达18.84% 高于境内业务的13.85% [7] - 2024年、2025年上半年 华友钴业来自境外市场的收入分别为361.80亿元、241.93亿元 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9.36%、65.04% [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3.96万吨 同比增长17.68% 其中超高镍9系产品占比超过六成 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7% 镍产品同比大幅增长83.91% 达13.94万吨 [8] 潜在挑战与考量 - 华友钴业持股由49%降至24% 意味着放弃对BCM近一半的利润分享机会 若BCM未来盈利能力爆发 其分成将缩水一半以上 [9] - 作为海外正极材料布局的重要节点 BCM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的地位难以替代 一旦控制权旁落 公司在关键产品方向、扩产节奏及市场定价机制上的话语权可能逐步削弱 [9] - 在全球贸易政治化趋势下 中国企业需要具备对全球规则体系的高度适应力与灵活的资本协作能力 而不仅是产业技术与成本优势 [9]
调研速递|天津国安盟固利接受公司投资者等调研 透露多项业务进展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11 13:56
科研成果与技术路线 - 专利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带来产品销量超千吨突破 在人形机器人用电池领域实现批量供货 [2] - 三元正极材料以高镍化 单晶化为主 同时研发中镍高电压 多晶材料等领域 形成多技术路线并行储备 [2] 技术优势与产品进展 - 三元正极材料实施高端化及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小动力领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打造第三/四代NCA产品形成差异化优势 [3] - 固态电解质产品完成技术定型并通过固态电池头部企业中试认证 正极材料高镍/230超高镍三元材料在固态电池头部企业中验证进度较快 [3] - 富锂锰基材料与电池头部客户联合开发 部分产品进入中试验证阶段 一款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通过头部固态电池企业小试认证 [3] 产品战略与市场适应 - 推动正极材料产品研发与迭代 形成多种产品矩阵以适应不同客户需求 [4] - 钠电正极材料采用层氧与聚阴双技术路线并行策略 层氧钠电产品通过国内主流客户中试验证 第一代产品性能优势明显 第二代产品突破容量瓶颈 [4] - 聚阴离子钠电产品预计2026年下半年进入中试阶段 有望应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 [4] 产能与客户结构 - 2025年上半年三元材料产能利用率72.25% 钴酸锂产能利用率93.82% 现有业务无结构性产能瓶颈 [5] - 针对下一代材料潜在产能不足正开展扩产计划 [5] - 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保持稳定 新一代NCA产品在天鹏电源出货量取得突破 [5] 成本管理与商业合作 - 构建原材料价格监控机制 优化采购策略与供应商管理体系 开展碳酸锂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6] - 与上下游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通过资本合作进一步紧密合作关系 [6] 研发投入与未来方向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4756.58万元 同比增长45.57% 研发全面布局多个领域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7] - 未来仍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主业 推动正极材料 固态电解质及补锂剂等产品迭代和产业化发展 [7]
盟固利(301487) - 301487盟固利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1
2025-09-11 12:02
技术研发与产品突破 - NCA材料技术实现超千吨销量突破 在人形机器人电池领域批量供货[3] - 高镍化 单晶化为三元材料主要技术方向 同时布局中镍高电压 多晶材料等多技术路线[4] - 开发LATP固态电解质材料 通过头部企业中试认证 应用于低空无人机 固态储能及车用电池领域[5] - 高镍/230超高镍三元材料在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开展中试验证 富锂锰基材料进入电芯中试验证阶段[6] - 钠电正极材料采用层氧与聚阴双技术路线 层氧产品通过中试验证 能量密度突破180Wh/kg[7] - 研发费用4756.58万元 同比增长45.57% 重点投入前驱体 正极材料 固态电解质等领域[10] 产能与客户结构 - 三元材料产能利用率72.25% 钴酸锂产能利用率93.82% 不存在结构性产能瓶颈[8] - 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保持稳定 NCA产品在天鹏电源实现出货量突破[9] - 形成中镍高电压 高镍 超高镍等多产品矩阵适应不同客户需求[7] 供应链与成本管理 - 构建原材料价格动态监控机制 深化与上游供应商战略合作[9] - 通过碳酸锂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降低价格波动风险[9] - 计划通过资本合作方式加强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关系[10] 战略规划 - 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主业 推动正极材料 固态电解质及补锂剂产业化发展[10] - 实施产品高端化及差异化竞争策略 在小动力领域处于行业第一梯队[5]
盟固利拟定增9.8亿元控股股东认购2亿元 第二季度环比扭亏为盈
长江商报· 2025-09-11 08:33
公司融资计划 - 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8亿元 用于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 - 控股股东亨通新能源拟现金认购2亿元 占募资总额比例约20.4% 锁定期18个月 其他发行对象锁定期6个月 [1] - 本次定增是公司2023年7月上市以来首次推出定增计划 [1] 产能扩张项目 - 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投资总额8.86亿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8.6亿元 [2] - 项目将新建4条生产线 包括1条NCA材料生产线年产能1万吨 1条高电压钴酸锂生产线年产能0.5万吨 2条超高镍三元材料生产线年产能1.5万吨 [2] - 项目建设有助于提高正极材料产能规模 成为国内主要电池生产商稳定供货商 提高市场占有率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32.34亿元降至17.94亿元 净利润从8232.86万元降至-7166.57万元 扣非净利润从8425.38万元降至-8584.3万元 [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18亿元 同比增长23.19% 净利润303.84万元 同比下降60.87% 扣非净利润183.9万元 同比下降70.57% [3] - 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净利润2669.68万元 同比增长456.27% 环比一季度亏损2365.8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3] 生产运营 - 2025年上半年累计产量达10499.30吨 产能利用率近80% 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2.93% [3] - 主要产品钴酸锂营业收入4.38亿元 同比增长24.02% 毛利率13.39% 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 [3] - 三元材料营业收入5.55亿元 同比增长24.81% 毛利率0.03% 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 [3] 资产负债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末 公司资产总额33.53亿元 资产负债率43.35% [3] - 募集资金到位后资产总额与净资产将增加 资产负债率相应下降 资本结构优化 增强偿债能力 降低财务风险 [3] 行业背景 - 公司主要从事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下游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池产品的生产制造 [1] - 全球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发展 低空经济、AI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出现 支撑未来锂电池及三元材料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1] - 国内三元材料整体出货量下降 市场竞争加剧 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震荡下行至低位区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