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保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想对您说生日快乐
北京青年报· 2025-09-25 18:21
金秋的晨光唤醒了京城,街巷里舒展的五星红旗,仿佛在诉说祖国母亲生日临近的欢欣。这份喜悦,在 北京中小学生笔下汇聚成真挚的祝福。有的同学描绘山河新貌,书写绿水青山间的时代变迁;有的同学 记录科创壮举与奋进征程,从"天宫"探星到冰雪竞速,处处跃动着祖国的生机;还有的同学写下少年意 气与拼搏誓言,愿以青春朝气为祖国华章注入新力量。 纸短情长,一行行真挚的文字,汇聚成心底共同的祝愿。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将这笔墨凝结的心 意,化作一句轻柔而坚定的祝福: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愿您岁岁风华,年年昌盛! 长空之下微光闪亮 海淀区红英小学六年级4班 张星瑶 指导教师:刘梓清 深夜,书房的门缝仍渗出微微光亮。睡眼惺忪的我推开房门,发现爸爸坐在电脑前,电脑屏幕和台灯交 织成一片温暖的光晕。而在光晕之外,另一道微弱又清冷的光也闪烁着——那是爸爸放在桌角的手机。 爸爸是位航空发动机工程师。他的手机里没有美食风景,只有发动机相关的文章和数据;他的微信置顶 不是家人群,而是十几个工作群。无论何时,只要手机屏亮了,他总第一时间回复。我曾对此充满埋 怨:"爸爸是手机的奴隶吗?"他笑着摇头:"发动机研制,等不得分毫。"看着他,我若有所思。 在 ...
在藏区炸山,公众愤怒背后的两本经济账
虎嗅· 2025-09-22 00:57
始祖鸟和蔡国强在日喀则放的一把烟花,把环保问题烧在了全国热搜上三天都没下来。在果壳自然《在青藏高原 用烟花炸了一座山,始祖鸟和蔡国强错在了哪儿?》一文中,顾教授详细阐释此次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潜在风险, 以顾教授的职业信誉与投身藏地环保的长期实践积累,我对他的文章全部接受,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不过我想换个角度聊聊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文旅和环保产业。毕竟这些领域难得有一场公共讨论能被端上桌面,那 就借此聊聊这些问题背后的这两本账。 一、文旅IP的窄门 事件的最表面,首先是一本文旅账。日喀则因为拥有珠峰大本营因此盛名在外,但绝大多数游客进藏落地拉萨 后,开往珠峰大本营的沿途除了扎什伦布寺之外,对于普通游客并无绝对的文旅亮点。在流行穷游的年代,我曾 试过从拉萨出发试过一日就自驾到达珠峰大本营,沿途可短暂停留羊湖,但湖边可玩性产品不多、且无任何配 套,湖边的苍蝇蚊虫并非游客友好,多数游客下车拍照打卡也就继续启程上路了。 日喀则第二大的景点是市区的扎什伦布寺,但普通游客在拉萨游览完布宫与大昭寺之后,并不会有太多人有兴趣 深度了解扎什伦布寺和背后的藏地文化细分差异。事实证明,根据2024 年官方数据,全年进入扎什伦布寺的游客 数 ...
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新华日报· 2025-09-17 00:30
材料产业历史与现状 -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核心支柱 以材料命名不同文明阶段[1] - 材料是工业革命关键推动力 钢铁支撑第一次工业革命 有色金属支撑第二次工业革命 硅材料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1] - 中国材料产业2022年产值达8万亿元 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1] 新材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 -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擎 与六大产业存在深度关联[1] -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遵循"一代材料一代装备"规律 航空工业以材料为基石 航天器重量优化依赖材料进步[2] - 电子信息产业依赖材料突破 美国《国家微电子研究战略》指出材料与器件设计进步为集成电路发展注入新活力[2]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取决于动力电池材料性能 电池性能提升是产业出现的前提条件[2] - 光伏产业成本下降85%主要来自电池材料技术进步[2] - 环保产业中膜材料技术使海水淡化耗电从10度/吨降至4度/吨[2] 新材料与未来产业展望 - 新材料被定位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石和先导 对全球经济 科技 环境产生深刻影响[2] - 能源领域核聚变产业化需解决中子约束材料难题 当前尚无材料能长时间阻挡高能中子[3] - 人工智能能耗问题需通过仿生材料突破 类脑芯片采用高效离子传输材料可使能耗降低数个数量级 接近人脑20瓦功耗水平[3] - 材料科技创新是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 材料突破将直接引发产业变革[3] 专家背景与贡献 - 徐南平院士是中国陶瓷膜产业和材料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 现任苏州实验室主任[4] - 提出"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学术思想 建立相关理论框架并实现陶瓷膜技术产业化[4] - 倡导用化学工程学科理论解决材料制备工程化问题 推动材料化学工程学科形成[4]
西贝致歉,多款菜品改为现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09:07
西贝餐饮调整 - 西贝承诺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10月1日前全国门店陆续完成调整[1] - 西贝正与供应商沟通缩短食品保质期 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进行[1] 东北雨姐关联公司处罚 - 朝阳县六河粉条制造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强制执行671.76万元 公司注册资本仅3万元[1] - 该公司与"东北雨姐"的雨姐传媒分别被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165万及671.76万元[1] 气象经济与电力关系 - 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达31% 新能源规模扩大使气象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关键因素[1] - 研究表明最高气温每升高1℃导致电力最高负荷增加4.5%[1]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 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42%[2] - 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2] 全球气候与碳排放 - 2023年夏季为过去2000年最热 二氧化碳浓度超工业革命前水平1.5倍[2] - 化石燃料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6% 实现碳中和需要深度减排[2] 绿色金融数据 -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 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 两项指标全球领先[3]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3] 银行绿色金融实践 - 近20家银行在服贸会展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果 包括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3] 氢能与碳捕获技术 -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等能源企业在服贸会展示氢能和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4][5] - 零碳园区建设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标志中国绿色转型加速[5] 环保产业技术输出 - 中国环保产业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输出 核电光伏风电技术具先进性与成本优势[6] - 中国环保产业具备技术、装备材料、人才及产业"走出去"能力[6] 矿山安全事故 - 盛达资源二级子公司东晟矿业发生顶板冒落事故 承包商1名凿岩工被砸中后遇难[6] - 事故发生在已支护巷道距作业面7米处 局部块状岩石从锚杆支护巷道脱落[6] 小米人事变动 - 小米集团辞退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王腾 因泄露公司机密及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7] - 公司职业道德委员会强调对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原则[7] ESG评级与捐赠关系 - 企业捐赠是ESG"加分项"非"替代项" 供应链存劳工问题时大额捐赠仍影响评级[8] - 全球前20大企业捐赠者中不足30%披露长期影响 企业需以成果导向评估捐赠价值[8]
科技领航智绿融合: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04:48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5日讯(记者杨秀峰)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首钢园举办。作为2025服贸会的重要主题论坛,第四届生态环保 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此期间举行。院士论坛以"服务双碳战略、服务生态文明、服务美丽中国、服务美丽世界"为永恒主题,以"科技领航启新 程,智绿融合创未来"为年度主题,汇聚全球顶尖智慧,通过科技创新与智能化、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为产业绿色变革注入新动能,全面服务国家"双碳"战 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与会人士表示,本届论坛不仅关注技术迭代和场景创新,更注重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科技产业生态和治理体系。其前瞻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推动人工智 能、数字技术、新材料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布局"智能+绿色"新赛道;二是探索区域、行业、企业三级减排协同机制,助力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 系;三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支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管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在致辞中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绿色转型 发展的方向。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驱 ...
中石化,再成立新公司
DT新材料· 2025-09-13 16:05
公司动态 - 中石化(广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于6月26日注册成立,9月9日在广东揭牌,法定代表人为衣浩,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由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出资组建,与五建公司一体化运营 [3] - 业务涵盖环境治理技术服务、工程设计咨询、污染检测监测、石油化工装置拆除、资源回收利用,计划打造"环科智拆"品牌,目标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专精特新标杆企业 [3] - 中石化参股福建中阿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并投资国内化工品共享循环包装龙头企业上海乐橘科技有限公司,其他投资者包括中石油昆仑资本、万华化学、京博石化、高瓴创投 [4][5] 环保产业布局 - 新公司经营范围覆盖新材料技术研发、废旧金属回收、污水处理、土壤污染治理、危废经营等环保产业关键环节,体现中石化对环保全产业链的纵深布局 [4] - 中石化石科院开发的废塑料连续热解(RPCC)化学循环成套技术正在新疆塔河炼化建设万吨级生产装置,预计2024年投产,可将废地膜(PE/PP/PVC)转化为热解油替代石脑油原料,实现塑料闭合循环 [4] - 中石化2023年出资30亿参股建设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负责废塑料循环利用,并加速布局新能源电池、合成生物学、化学回收、人工智能应用等新技术 [5] 能源与新材料战略 - 中石化计划巩固成品油销售市场份额,做强航煤、燃料油、充换电业务,壮大新能源产业,积极布局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多能互补业务,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之势 [5] - 持续提升基本有机原料和三大合成材料技术,瞄准国产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废塑料循环利用等新兴产业加速化工新材料研发 [5] 行业影响 - 欧洲、北美、中国、中东、日本、韩国等国家要求石化企业降低排放并转型"无废集团",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重点包括废旧塑料到再生塑料的物理/化学回收技术和生物基原料路线 [4] - 中石化凭借资金实力和自带市场资源进入环保领域,可能对聚焦石化领域的传统环保企业构成多维冲击,并引发行业深度洗牌 [4]
同济科技2025年9月11日涨停分析:由于提供的文本为空,没有有效信息,下面通过专业财经网站查找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环保产业+高校概念+资金流入
新浪财经· 2025-09-11 10:09
股价表现 - 2025年9月11日触及涨停 涨停价12.13元 涨幅9.97% [1] - 总市值75.78亿元 流通市值75.78亿元 [1] - 总成交额2.89亿元 [1] 涨停驱动因素 - 依托同济大学科研实力 在环保等领域具备技术和资源优势 [2] - 国家持续推动绿色发展 出台环保政策支持环保企业发展 [2] - 环保概念和高校概念板块受市场关注 相关板块出现资金流入 [2] 资金与技术面 - MACD指标形成金叉 显示短期多头趋势 [2] - 股价突破短期均线压制 技术形态向好 [2] - 当日出现大单净流入 主力资金看好 [2]
浓缩在“未来之城”的导览图:一图读懂“无废城市”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0:02
雄安新区"无废城市"建设进展 - 雄安新区作为全国唯一从规划初期就深度融入"无废"理念的试点城市,历经6年实践实现工业、生活、建筑、农业和危险废物五大领域固废全过程分类管理全面提升[1] - 构建雄安特色典型场景包括无废淀泊、无废城市研学、无废宣教等领域[1] - 打造800个"无废细胞"融入未来之城建设格局[5] 无废场景导览图发布 - 发布《雄安新区"无废场景"导览图(2025)》系统整合7大类21个特色示范点位,涵盖无废宣教基地、无废乡村、无废社区等类型[1] - 导览图浓缩6年实践成果,展示从会发电高铁站到3D打印建筑、零填埋生态产业园、智慧能源融合站等典型场景[2] - 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指引,使无废理念从文件走向生活[2][4] 无废城市理念与目标 - "无废城市"并非杜绝固体废物,而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态系统[4] - 该建设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5] - 成为雄安新区打造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和建设未来之城的目标要求[5]
数智引擎驱动环保产业竞速“双碳”新赛道
中国发展网· 2025-09-11 09:26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期间,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 碳"战略院士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作为服贸会主论坛之一,本届论坛以"科技领航启新程,智绿融合 创未来"为主题,聚焦"美丽城市"与"低碳园区"两大示范场景,探讨行业全面绿色转型路径,涵盖减污 降碳前沿科技及数字化技术,共享低碳发展理念,共商绿色未来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一直在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7月 底,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到21.7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规模的近六成;成为全球森林资源 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建立起当今世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会议上表示,从 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每一项创新都 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力。目前,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为全球能源市 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他认为, 要加 ...
环保产业协会郭承站:共享减污降碳技术成果,推动全球节能减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3:26
行业合作路径 - 环保产业未来合作的重要路径是"走出去、引进来" [1] - 技术装备材料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具备走出去能力 [1] - 核电技术全球领先 光伏风电技术先进且成本较低 [1] 技术输出优势 - 中国环保产业具备减污降碳技术装备材料的输出能力 [1] - 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形成走出去优势 [1] - 通过服贸会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先进技术装备材料 [1] 全球合作共识 - 减污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任务 [1] - 需要统筹共享全球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1] - 欢迎全球环保技术专家开展合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