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用事业
icon
搜索文档
策略研究·点评报告:7月政治局会议对A股市场的投资指引
银河证券· 2025-07-30 13:05
宏观政策 - 7月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判断更积极,强调政策连续性、灵活性和前瞻性[2][5] -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财政政策加快债券发行,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并支持小微企业[6][7] 产业政策 - 内需首位,培育服务消费,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深化改革反内卷,助力外贸,防风险突出城市更新,民生保障就业优先[2] A股市场展望 - 近期A股表现积极,后续政策助力稳健运行,中长期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A股有重估空间[2][16] - 配置关注反内卷、科技成长、高股息资产、大消费板块[2][17] 各主题分析 - 反内卷涉及领域广,6月底以来指数向上,后续是政策主线[18][19] - “两重”建设8000亿项目清单下达,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带动相关板块,指数7月21 - 29日涨24.01%[23][25] - 大消费1 - 6月社零同比增5.0%,政策刺激下市场有望回升,部分行业估值有修复空间[31][36] - 新质生产力关注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多数指数年初至7月30日上涨,部分产业估值有投资价值[39][45] - 房地产政策托底见效,销售降幅收窄,价格止跌,融资缓解,市场底部盘整需政策加力[46][55]
中叶私募:如何评估加息对股市的具体影响
搜狐财经· 2025-07-30 06:41
资金流向与市场流动性 - 美联储加息后美元资产收益率上升,美债和美股吸引力增强,导致全球资金回流美国,新兴市场股市资金供应减少[1] - 2015-2018年加息周期中新兴市场股市普遍表现不佳,资金大量流向美国[1] - 加息导致市场流动性收紧,资金从股市流向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直接影响股票市场供需关系[3] 企业成本与盈利能力 - 加息使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压缩利润空间,高负债率企业如房地产行业面临更大经营压力[3] - 企业利润减少导致投资者盈利预期降低,但科技巨头可通过创新和市场拓展对冲成本上升影响[4] 行业表现分化 - 银行等金融机构受益于加息,可从更高贷款利率中获得更多利息收入,2022-2023年加息周期中美国银行股表现强劲[5] - 科技、医药等成长性板块承压,加息增加融资成本抑制增长前景,2022年美国科技股表现不佳[6] - 消费必需品、公用事业等防御性板块因稳定现金流和低利率敏感性表现抗跌,2015-2018年消费必需品板块成为避险选择[7] 市场情绪与投资者偏好 - 加息被视为紧缩信号,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资金转向债券等安全资产,导致股市整体估值下降[8] - 激进加息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情绪,2022年美联储加息期间全球股市大幅波动[9]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 - 加息反映经济向好但过快加息可能导致增长放缓,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降[10] - 国内政策对冲可缓解加息影响,2018年中国通过降准等政策对冲美联储加息,A股表现稳定[10] 汇率因素 - 加息导致美元走强,不利出口型企业但利好进口型企业,2022年美元走强期间A股外资流出明显[11] - 美元走强引发人民币贬值压力,虽支撑出口型企业盈利但降低外资对人民币资产配置意愿[11] 历史案例分析 - 2015-2018年加息周期中A股金融、消费等大盘股表现较好,科技等成长股承压[13] - 2022-2023年加息周期中A股受多重冲击,科技股和成长股表现不佳,防御性板块相对稳定[14]
申万宏源杨成长:以产业新特征为锚 重塑上市公司产业投资价值
产业投资价值定义与特征 - 产业投资价值衡量企业在产业链生态中的协同能力、技术潜力与长期发展前景,是产业投资人评估决策的核心依据[1] - 与金融投资不同,产业投资更聚焦企业可持续演进的技术路线、产业生态嵌入能力及重构产业链的系统性价值[3] - 具有战略导向和长期性特征,强调实物产出能力、工艺水平及功能性角色,而非短期财务表现[3] 产业格局变革与机遇 - 数字经济和新科技革命重塑产业关系,上市公司需主动识别并重新定义产业角色与战略定位[2][4] - 四大机遇:数字经济赋能、新需求特征把握、网络枢纽价值转化、传统与新兴产业轮动[5] - 产业边界模糊化,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可衍生高端新兴业态,新兴产业也可能因创新停滞沦为"新传统产业"[18][19] 数字经济生态重构 - 数字经济形成"核心技术企业—转化平台—应用场景"三段式生态,传统产业可通过应用场景嵌入实现价值跃升[6][7] - 制造业应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工厂等场景,服务业需落地智慧门店/数字化供应链,医疗教育领域加速远程诊疗/智能教学升级[7] - 传统企业需重塑数字化叙事体系,将应用场景案例融入投资者沟通以提升估值认可度[8] 新需求驱动逻辑 - 供需关系从单向线性转向"需求引领+供给创造"动态平衡,终端产品(如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需求成为产业链核心牵引[9][10] - 配套类企业需主动绑定终端链主,提升快速响应与协同创新能力,在核心部件领域构建技术壁垒[10][11] - 消费需求向个性化/情绪价值转型,案例显示泡泡玛特通过IP社交化创造新需求,传统消费品需突破标准化思维[11][12] 流量价值转化路径 - 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枢纽型企业需将基础设施流量转化为数字化增值能力,如物流调度/智慧用能服务[14][15] - 关键节点企业应融入多式联运/智能充电网络/5G算力枢纽,通过流量深度开发形成规模效应[15][16] 产业轮动与创新策略 - 传统产业需打破标签束缚,案例显示餐饮业通过预制菜/智能厨房可跃升为新兴业态[17] - 新兴产业需警惕"传统化"风险,光伏行业同质化表明持续创新(如储能/量子技术)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18][19] - 华为案例证明长期技术投入构建护城河的重要性,新兴企业需在前沿领域保持战略定力[20]
222只港股获南向资金大比例持有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01:25
南向资金港股通持股概况 - 南向资金对港股通标的股整体持股比例达18.24%,合计持股市值55994.41亿港元,占总市值13.77% [1] - 222只个股南向资金持股比例超20%,135只持股比例在10%~20%,98只在5%~10%,75只在1%~5%,25只低于1% [1] - 持股比例最高个股为中国电信(74.69%)、绿色动力环保(69.97%)、中国神华(66.91%) [1] AH概念股特征 - 南向资金持股超20%的个股中,AH股占比56.31%(125只),持股比例10%~20%的个股中AH股占比14.81% [1] 行业分布特征 - 医疗保健业、工业、金融业为南向资金高比例持股(>20%)集中行业,分别有43只、35只、32只个股 [2] - 电讯业龙头中国电信持股量达103.66亿股(74.69%),工业股绿色动力环保持股占比69.97%,能源业中国神华持股占比66.91% [2] - 公用事业、金融业、医疗保健业多只个股持股比例超50%,如天津创业环保(64.57%)、弘业期货(63.78%)、白云山(62.70%) [2][3] 重点个股数据 - 非必需性消费领域广汽集团持股56.95%,浙江世宝持股60.36% [3] - 医疗保健业复星医药持股62.21%,荣昌生物持股55.09%,康龙化成持股51.88% [3] - 金融业东方证券持股59.92%,中州证券持股59.20%,HTSC持股53.82% [3] - 工业股中远海能持股59.20%,第一拖拉机股份持股52.70%,中国铁建持股52.42% [3][4]
A股定增暖流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0:00
A股股权融资市场概况 - 截至7月28日,A股市场172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8235.08亿元,同比增长371.52% [1] - 其中90家企业完成定向增发7223.03亿元(同比+543.73%),25家企业完成可转债融资405.59亿元(同比+53.53%) [1] - 8家企业定增超百亿元,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1650亿元、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合计募资52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4] 政策环境与监管动态 - 2025年六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方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上交所修订再融资细则支持打新和定增 [3] - 深交所发布《指引》明确创业板"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达标企业不受30%补流比例限制,覆盖200余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企业 [8] - 简易程序定增(≤3亿元且≤净资产20%)占比提升,90单定增中11单采用该程序,铂科新材从披露到获批仅150天 [6] 行业分布与融资特征 - 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为定增主力:化工(11家)、硬件设备(10家)、机械(9家)、电气设备(8家)、有色金属(6家) [3] - 金融业规模领先:四家国有大行定增5200亿元,券商天风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合计募资454.92亿元 [4][5] - 并购重组配套融资占比近30%,90单定增中16单为收购资产、10单为配套融资,47单为项目融资 [3] 企业融资动态 - 352家上市公司更新再融资预案(同比+162.69%),285家为首次披露,7月50家科技企业新增预案 [7] - 东湖高新拟募资4.16亿元补流偿债,广电计量计划募资13亿元投向航空装备测试、AI芯片测试等项目 [7] - 迈瑞医疗、华大九天、智飞生物等科技龙头企业符合创业板"轻资产、高研发"标准 [8]
【策略】市场或继续震荡上行——2025年8月A股及港股月度金股组合(张宇生/王国兴)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7-29 23:08
7月A股港股市场表现 - 7月A股主要指数普遍上涨 创业板指涨幅最大 上证50涨幅最小 行业端几乎普涨 钢铁 建筑材料 有色金属等行业表现较好 受反内卷政策持续催化 雅江水电站建设等因素影响 [2] - 7月港股市场震荡上行 恒生科技 恒生综合指数 恒生香港35 恒生指数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涨幅分别为7.1% 6.7% 5.9% 5.5% 5.4% 受海外扰动缓和 国内风险偏好回暖等因素影响 [2] A股投资观点 - 下半年市场或冲击新高 行情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与流动性驱动 参照2019年节奏 存在短期基本面改善持续性 资金持续流入及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预期差 有望突破2024年下半年阶段性高点 [3] - 配置方向关注反内卷及补涨机会 煤炭 钢铁 光伏 建材等板块受益于政策 行情以轮动补涨为主 一级行业重点关注电子 机械设备 二级行业关注化学纤维 工程机械 军工电子 航天装备 自动化设备 [3] 港股投资观点 - 恒生指数突破前期高点 未来或继续震荡上行 港股盈利能力较强 互联网 新消费 创新药等资产稀缺 估值偏低 长期配置性价比高 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 [4][5] - 采用哑铃型配置策略 关注自主可控 芯片 高端制造等政策扶持领域 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独立景气度 以及通信 公用事业 银行等高股息低波动行业作为稳定收益底仓 [5]
A股活水来:定增金额大增544%,简易程序成企业“及时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22:48
股权融资市场概况 - 截至7月28日,A股市场172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合计8235.08亿元,同比增长371.52% [1] - 其中90家企业完成定向增发融资7223.03亿元,同比增长543.73%,25家企业完成可转债融资405.59亿元,同比增长53.53% [1] - 8家企业定增融资超百亿元,中国银行以1650亿元募资成为"定增王",四家国有银行合计募资超52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4] 政策与监管动态 - 2025年六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方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上交所修订再融资细则支持打新和定增 [3] - 深交所发布《指引》明确创业板"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再融资标准,覆盖200余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企业 [8] - 简易程序定增热度上升,11单采用简易程序,铂科新材从披露到获批仅150天,募资3亿元用于电感产品研发 [6] 行业分布与融资用途 - 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定增主力:化工(11家)、硬件设备(10家)、机械(9家)、电气设备(8家)、有色金属(6家) [3] - 金融行业募资规模领先,四家国有银行合计5200亿元,政府拟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银行补充资本 [4] - 券商通过定增整合资本,天风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合计募资454.92亿元 [5] 融资项目与趋势 - 90单定增中16单为融资收购资产,10单为配套融资,47单为项目融资,17单补充流动资金 [3] - 352家上市公司更新再融资预案,同比增长162.69%,285家为首次披露,科技企业占比显著 [7] - 广电计量拟募资13亿元用于航空装备测试平台、AI芯片测试平台等项目 [7]
A股活水来!定增金额大增544%,简易程序成企业“及时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12:27
股权融资总体情况 - 截至7月28日 A股市场172家企业完成股权融资 总金额8235.08亿元 同比增长371.52% [1] - 其中90家企业完成定向增发融资7223.03亿元 同比增长543.73% [1] - 25家企业完成可转债融资405.59亿元 同比增长53.53% [1] 定增市场特征 - 8家企业定增融资超百亿元 四家国有银行(中国银行1650亿元、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均超千亿元 合计募资52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3] - 金融行业募资规模领先 银行业定增主要受财政部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计划推动 [3] - 并购重组配套融资占比接近三成 90单定增中16单为融资收购资产 10单为配套融资 [3] - 47单定增用于项目融资 17单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3] 行业分布特点 - 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定增主力军 化工(11家)、硬件设备(10家)、机械(9家)、电气设备(8家)、有色金属(6家)行业定增企业数量领先 [3] - 汽车零部件行业5家企业完成定增 银行/医疗设备/国防军工/公用事业/非银金融/半导体行业各有4家企业完成定增 [3] - 券商通过定增补充资本 天风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合计募资454.92亿元 其中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配套募资100亿元 [4] 政策支持措施 - 六部门联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 上交所修订再融资细则支持中长期资金参与打新和定增 [2] - 深交所发布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 允许达标企业突破30%补流比例限制 创业板约200余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企业受益 [7] - 简易程序定增热度提升 11单采用简易程序 铂科新材150天完成3亿元募资流程 [4][5] 企业融资动态 - 352家上市公司更新再融资预案 同比增长162.69% 其中285家为首次披露预案 [6] - 7月50家企业首次披露预案 东湖高新拟募资4.16亿元补流 广电计量拟募资13亿元用于航空装备测试平台、人工智能芯片测试等项目 [6] - 定增募资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政策支持与市场回暖共同推动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8]
江阴银行:江南水务与新国联不构成一致行动人
证券日报· 2025-07-29 11:39
公司声明 - 江南水务与新国联不构成一致行动人 [2]
专题研究 | 2025年2季度哪些企业实现债券市场首发——中西部地区产投类(城投转型)首发案例篇
新浪财经· 2025-07-29 08:42
城投债发行与净融资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规模同比下降13.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1][4] - 受交易所3号指引影响,城投债净融资在2025年上半年净流出2141亿元,较一季度净流入1090亿元大幅收紧[1][6][7] - 分地域看,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净流出680亿元、1011亿元、327亿元和122亿元,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受政策影响由正转负[7] 区域发行表现分化 - 东部地区发行规模同比下降18.7%,中部和西部地区降幅分别为5.25%和4.24%,东北地区同比增长69.1%但增幅较一季度下降94.2个百分点[4] - 江苏、山东、浙江三大传统发行省份同比降幅分别为21.8%、13.0%和23.8%,但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8、2.3和6.4个百分点[4] - 仅12个省份城投债净融资为正值,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河北三地[7] 首发企业结构变化 - 2025年二季度首发企业数量较一季度增长114%,地域分布均衡度提升(东部58%、中部25%、西部17%)[9] - 省份集中度下降,浙江(14%)、山东(14%)、江苏(11%)、广东(9%)、湖南(7%)、湖北(7%)为前六大省份[9] - 12个重点化债省份中天津、贵州、广西、甘肃、宁夏、云南均有企业实现首发[9] 行业转型与多样化 - 二季度首发企业中城投类占比72%,较一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产投类(城投转型)占比64.2%[11] - 行业多样化提升主要得益于公用事业类企业及交通运输、半导体、建筑、电气设备等工商企业类企业增多[11] 中西部首发企业特征 - 中部地区城投类首发企业26个,占该区域首发企业数量的76.5%,地市级以上主体占比57.7%,AA+及以上主体占比69%[14] - 西部地区城投类首发企业10个,占该区域首发企业数量的45.45%,地市级以上主体占比63.6%,AA+及以上主体占比73%[15][16] - 中西部地区债项募集资金以新增用途为主(中部87%、西部92%),有担保债项占比分别为51%和42%[14][15][16] 典型案例业务模式 - 河南区县级案例通过政府推动资产剥离,形成多元化业务(建材销售26.06%、成品油销售23.35%、房屋销售15.94%),资产规模从32.70亿增至45.38亿[17][18][19] - 安徽地市级案例聚焦产业园开发运营,2023年收入3.20亿中园区运营占比40.62%,资产规模86.33亿[19][20][21] - 江西地市级案例围绕旅游产业配套服务,2023年收入4.11亿中酒店经营占比46.91%,资产规模39.36亿[21][22][23] - 四川区县级案例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实现产业升级,2024年收入43.49亿中铜基合金材料占比82.12%,资产规模81.41亿[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