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

搜索文档
名家看市:张忆东战略性做多港股,刘煜辉认为港股下半年大概率迎来牛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09:46
港股市场整体展望 -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呈现牛市氛围,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焦点之一,多位专业人士及机构看好港股市场[1] - 兴业证券张忆东提出"战略性做多港股"观点,认为港股正在迎来新的大时代,受益于国际秩序重构和中国资产重估[2] - 刘煜辉预测港股下半年大概率迎来牛市,港交所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融资市场[4] - 中信证券预计港股和A股有望从2025年四季度开始迎来指数牛市,建议提升港股配置[5][6] 港股市场结构性变化 - 港股市场深层逻辑发生变化,从外资主导的离岸市场转变为对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 - 2024年科技和新消费驱动的港股IPO回暖,为市场重估提供基本面支持[2] - 新消费、科技和生物医药市值占比已超过港股市场半壁江山[2] - 中国有意识将核心资产大规模推向离岸人民币市场,可能为RWA(真实资产代币化)做铺垫[4] 投资机会与策略 - 张忆东建议关注两类资产:成长型资产(军工、科技、新消费)作为进攻"矛",红利资产(公用事业、地产物管、食品饮料、银行股等)作为防御"盾"[3] - 中信证券建议投资策略:1)重塑港A配比提升港股配置 2)回归核心资产聚焦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龙头 3)聚焦不受贸易战影响的长期趋势 4)三季度末到四季度可能是关键入局时点[5][6] - 刘煜辉预测恒指、恒科指将呈现牛市趋势,港股将带动A股直至AH溢价显著收窄,届时A股可能出现爆发性行情[4] 市场联动效应 - 港股牛市将牵引A股,直至AH溢价显著收窄甚至倒挂,可能引发A股市场风险偏好突然上升[4] - A股可能快速突破去年高点,甚至升破4000点[4] - 全球主要经济体预计在2025年四季度实现经济政策周期同步,财政货币同时扩张将推动港A股指数牛市[5]
暴涨、熔断!年内涨超50倍,股民直呼“我看不懂,大为震撼”泡泡玛特领跌,新消费三姐妹惨烈杀跌,是调整还是转折?
雪球· 2025-06-17 08:30
A股市场表现 - 三大指数小幅下跌:沪指跌0.04%报3387点,深证成指跌0.12%,创业板指跌0.36% [1] - 全天成交1.24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缩量64亿元 [1] - 板块分化明显:脑机接口、油气、电池、核污染防治涨幅居前,游戏、创新药、美容护理、IP经济跌幅居前 [2] 脑机接口板块异动 - 美股脑再生科技暴涨283%至60美元,年内累计涨超50倍,市值达296.69亿美元 [4] - A股相关概念股跟涨:爱朋医疗、创新医疗涨停,倍益康30CM涨停,三博脑科、南京熊猫封板,板块涨幅超6% [5] - 倍益康股价41.86元,涨幅30%,换手率24.62%,成交额3.73亿元 [6][7] - 脑再生科技为早期生物科学公司,专注神经认知障碍治疗,尚未盈利且流通股仅6%可供交易 [8][9] 油气板块上涨 - 中东局势激化:阿曼湾船只起火事件引发供应担忧,国际油价一度涨超8% [13][16] - A股油气股普涨:准油股份、通源石油、贝肯能源涨停,中海油服、海油工程跟涨 [10][12] - 特朗普团队提议与伊朗谈判后油价回落,但地缘风险仍存上行可能 [15][16] 新消费板块回调 - 港股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集团均跌超6%,市场分歧加大 [18] - 信达证券分析新消费行情轮动已至后期,类比AI行情或进入短期休整 [19][20] 其他市场动态 - 电池、核污染防治板块表现强势,具体驱动因素未详细说明 [2] - 游戏、创新药板块跌幅居前,原因未明确提及 [2]
港股收盘,恒指收跌0.34%,科指收跌0.15%,新消费概念股回调,泡泡玛特(09992.HK)跌6%,周大福(01929.HK)跌7.3%。
快讯· 2025-06-17 08:14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收盘下跌0.34% [1] - 恒生科技指数收盘下跌0.15% [1] 新消费概念股表现 - 新消费概念股整体出现回调 [1] - 泡泡玛特股价下跌6% [1] - 周大福股价下跌7.3% [1]
刚刚!大跳水
中国基金报· 2025-06-17 08:04
市场整体表现 - 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沪指跌0.04% 深成指跌0.12% 创业板指跌0.36% [2] - 个股涨跌分化明显 上涨2250只 下跌2921只 涨停61只 跌停9只 [3][4] - 总成交额达12371.36亿元 成交量100014.4万手 涨家数同比减少459家(-16.94%) [4] 领涨板块及个股 脑机接口概念 - 脑机接口概念股全天强势 爱朋医疗、创新医疗、南京熊猫等涨停 [5] - 美股脑再生科技单日暴涨283% 市值达296.69亿美元 年内累计涨幅超50倍 [5] 油气板块 - 油气股集体大涨 通源石油、山东墨龙、准油股份实现"3连板" [7] - 霍尔木兹海峡事件刺激油价 该海峡日输送2000万桶石油 占全球海运贸易量近20% [7] - 新锦动力涨16.77% 通源石油涨15.98% 海默科技涨13.97% [6] 军工及核能概念 - 捷强装备涨16.49% 际华集团涨10.14% 融发核电涨10.01% [8] - 中核科技、盛帮股份等涨幅超8% [8] 领跌板块及个股 创新药板块 - A股创新药集体跳水 科兴制药跌11.74% 信立泰跌9.95% 华纳药厂跌9.34% [10] - 港股创新药同步下挫 和铂医药-B跌15.36% 歌礼制药-B跌12.52% 绿叶制药跌11.34% [13] - 交易拥挤度达3.9%(97.7%分位) 接近历史高点水平 [14] 新消费/IP经济板块 - 柏星龙跌10.44% 哈尔斯跌10.04% 厦门信达跌10.04% [11] - 港股泡泡玛特、蜜雪集团等跌约6% [14] - 交易拥挤度5.1%(43%分位) 高于近年多数高点水平 [14] 市场趋势分析 - 创新药板块呈现阶段性见顶信号 资金从核心标的扩散至后排套利品种 [15] - 新消费板块5月底交易拥挤度达7.2%(75%分位) 当前仍处相对高位 [14]
野村证券:中国 A 股策略-2025年下半年展望
野村· 2025-06-17 06: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在美经济避免硬着陆基准情形下 看好AH市场下半年相对和绝对收益机会 [3] - 市场对多数潜在变化已充分计价 一致预期步入长尾阶段 投资者需留意下半年市场潜在波动率提升风险 [4] - 预计2025/26年沪深300盈利增速为2.8/6.7% 其静态估值在ERP角度下仍被低估 对国内长线配置型资金有吸引力 [4] - 主动投资者应维持低波红利底仓 加大对新兴高景气成长领域关注 股息率稳定的红利股和细分科技成长股更适合下半年市场环境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回顾:去美元化与贸易摩擦升级 - 国际资金撤离美元资产 非美资产获超额收益 欧元3月后较美元持续升值 非美资产上半年获流动性支持 欧债、欧股、恒生科技受国际资金青睐 [8] - 地缘风险升级 引发国际资本配置再平衡 国际资金去美元化使全球非美资金配置出现资产荒 投资者从美国例外论转向美国除外论 中国资产将受益于国际资金流入 [18] - A股上半年震荡走平 小微科技领涨 截至5月31日 沪深300指数上半年小幅走跌 美股基本走平 欧股和恒生科技表现较好 两市成交额稳定在万亿以上 中小市值股票表现强于大市值股票 [26] 展望:一致预期的长尾 - 对美国经济预期一致性走向强现实弱预期组合 华尔街形成美经济增长缺乏韧性的共识预期 但弱预期未在高频数据端充分验证 投资者倾向计价美经济未来衰退 需留意一致预期与短期基本面数据偏离产生的潜在高波动风险 [34] - 特朗普政策的摇摆性或让市场延续震荡 特朗普对等关税生效引发市场担忧 美债收益率上升 税改法案增加财政赤字不确定性 预计外围市场震荡将延续 [49] - 国内预期一致性走向弱现实强预期组合 中美互降关税利好中国经济 上调2025年GDP同比增速预期 但三、四季度经济增速或放缓 实现增长目标有待政策发力 国内经济弱现实强预期的一致预期将步入长尾期 [51] - 资金面针对长期叙事的交易已超3个月之久 国际资金寻找美元资产替代品的故事已被交易超3个月 资金下半年间歇性回流会使非美市场面临更高潜在波动风险 [63] - 下半年A股市场波动率可能将增加 2025年下半年是市场选择方向的重要节点 国内外预期与现实差异将随高频数据验证趋向一致 国际资本叙事变化带来资金面冲击 市场波动率或放大 中国权益资产将跑赢海外市场 [72] 盈利预测:沪深300盈利增速企稳 - 预测2025/26年沪深300盈利增速分别为2.8/6.7% [73] - 一季度A股非金融两油盈利改善 2025年一季度全部A股和沪深300非金融两油行业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均为正增长 [73] - 小市值公司净利润大幅负增长 2024年中证500和中证1000净利润同比跌幅扩大 2025年一季度中证1000盈利修复程度更佳 [78] - 分行业表现:上游景气分化 下游消费品改善 2024年营收增速前五行业为电子、社会服务等 部分行业营收增速回落明显 2025年一季度部分行业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比扩张或环比转正 [88][91] A股ERP仍显示出估值吸引力 - 沪深300静态估值在ERP角度下仍被低估 较十年均值低25.6% 对国内长线配置型资金有吸引力 [99] 策略:细化后的哑铃策略 - 低利率时代的回报吸引力:红利 低利率降低股票投资机会成本 提升A股头部公司股息回报吸引力 长线资金对红利股票配置持续提升 推荐布局红利指数或龙头企业 [103] - 需求刚性的科技成长:军工、新消费及新能源 关注需求偏刚性的军工和新消费 军工板块兼具进攻弹性和防御性 新消费板块成长空间和确定性高 新能源储能线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企业主导权上升 [113][114] - 关注贸易摩擦缓和期内需股表现窗口期 A股对本轮贸易摩擦的反映与2018年不同 内需消费类本轮贸易摩擦缓和后的表现弱于2018年 内需消费和科技可能仍有较大空间 [123][124]
预警!高位板块崩塌,聪明钱正涌向这些洼地
搜狐财经· 2025-06-17 04:34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午盘微跌0.19%报3382.14点,深证成指持平,创业板指小幅下挫0.14%,北证50逆势上涨0.58%,科创50调整0.85%,市场半日成交约7902亿元,较上日略有缩量 [1] - 恒生指数微跌0.13%报24028.83点,恒生科技指数和国企指数分别小幅下行0.06%、0.23%,半日成交额约1081亿港元 [1] 行业表现 - A股科技主题轮动明显,脑机接口概念受美股相关标的隔夜暴涨超283%的刺激集体爆发,稳定币概念因香港即将发布重磅政策预期持续活跃,固态电池板块因6月25日行业论坛召开的事件催化崛起 [2] - A股前期热门的创新药、IP经济等板块因高位获利回吐及资金轮动出现调整 [2] - 港股医疗保健板块承压明显,部分医药企业因新药研发进展或资本运作波动显著,耐用消费品、消费者服务板块同样表现疲软 [2] - 港股综合企业和工业板块表现亮眼,部分光学科技龙头逆势走强,显示出高端制造领域的局部热度 [2] 驱动逻辑 - A股结构性行情受外围市场情绪传导(如美股脑机接口标的极端表现)、政策与事件催化(香港稳定币政策预期及固态电池论坛召开)、资金在存量博弈下的高切低节奏影响 [2] - 港股更多反映个股事件与行业基本面交织影响,如医疗保健板块调整或与部分企业新药进展及市场情绪波动相关,工业等板块走强或受益于国内稳增长政策对相关产业链的支撑 [2] 后市展望 - 国内5月工业增加值、消费数据保持稳健增长,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动能持续壮大,为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 [3] - 央行本月两度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净投放2000亿元,流动性环境整体充裕 [3] - 美联储本周货币政策会议虽大概率维持利率不变,但9月降息预期升温可能影响全球风险资产定价 [3] - 沪港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即将签署,或进一步强化两地市场联动 [3] - 短期市场或延续震荡轮动态势,A股创新药与新消费等高位主题波动加剧,港股医疗板块面临估值消化压力 [3] - 科技领域虽出现超跌反弹中断,但AI算力、固态电池、商业航天等硬科技方向仍被机构视为中期布局重点 [3] - 全球高速铜缆创新技术大会等行业催化事件临近,相关产业链热度可能重燃 [3] - 中期市场走向取决于美联储政策转向时点、国内房地产市场筑底进程以及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突破进展 [3]
赚钱效应持续!四大特征解锁港股“打新”密码
证券时报· 2025-06-17 00:44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港股已有31只新股上市,其中仅9只破发,破发率为29 03%,较2024年上半年的35 71%有所下降 [1] - 新股首日走强具备四大特征,包括热门产业龙头企业、A股公司赴港上市、基石投资者质量、超高申购倍数 [1][3][4][5][6] 新股首日走强特征 特征一:热门产业、龙头企业 - "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特征明显,"新消费+硬科技"成为港股IPO新引擎 [3] - 新兴消费涵盖潮玩、新式茶饮、宠物、黄金饰品、化妆品、医美等细分赛道 [3] - 科技板块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制造等前沿科技 [3] - 映恩生物首日涨幅达116 70%,蜜雪集团涨幅超43 21%,布鲁可、沪上阿姨、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表现较好 [3] 特征二: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 - 2025年已完成赴港上市的5家A股公司无1家破发,仅赤峰黄金首日"打平" [4] - 吉宏股份涨幅达39 06%,钧达股份和恒瑞医药涨幅超20%,宁德时代涨幅超16% [4] - A股公司赴港上市时存在折价,为打新留下市场空间 [4] - 宁德时代募资达410亿港元,成为融资额最大的案例 [3] 特征三:基石投资者的质量 - 基石投资者制度对港股新股表现有关键影响,知名投资者可为企业质量"背书" [5] - 映恩生物基石投资者包括BioNTech、礼来亚洲基金、富国、易方达等15家机构 [5] - 宁德时代基石投资者包含中石化、高瓴资本、科威特投资局等,合计认购203 71亿港元,占募资总额的66% [5] 特征四:超高申购倍数 - 蜜雪集团申购金额创纪录达1 83万亿港元,申购倍数超5000倍,机构认购倍数达35 23倍 [6] - 首日涨幅超10%的13只新股中,绝大部分认购倍数超百倍 [6]
怎么看关于港股与消费的两大核心问题?
2025-06-16 15:20
纪要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港股市场、A股市场、消费板块(个护用品、动保饲料、休闲食品、化妆品、食品饮料、汽车等细分领域)、科技领域、养殖、航海装备、能源金属、饲料、贵金属、风电等 - **公司**: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等港股消费三巨头,以及A股部分食品饮料企业(非白酒、乳品、休闲食品企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AH溢价情况及影响** - **核心观点**:截至2025年6月12日,恒生AH溢价指数为128.05,低于2021年以来中枢水平140.68,A股较H股溢价降至27%创五年新低,港股相对A股有显著修复但未高估,AH价格差异有望回到2016 - 2019年相对低位,不建议明显买入A股做空H股 [1][2] - **论据**:港股市场从互联网过渡到新消费及创新药领域,产生赚钱效应龙头个股;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趋缓缓和估值端压制;南下资金持续流入冲击外资定价环境;AH溢价率由估值端不同导致,包括在岸市场估值溢价、分母端流动性锚不同、流动性折溢价、打新看涨期权溢价等 [2][4] 2. **消费板块投资建议** - **核心观点**:关注新消费领域龙头个股、受益于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趋缓企业、创新药领域具备领先技术和产品优势企业 [1][5] - **论据**:新消费领域龙头个股赴港上市提供新兴品牌,吸引南下资金,成长潜力高;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趋缓推动相关企业发展,缓解估值压制;创新药领域随医疗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具备领先技术企业可快速增长 [5] 3. **消费板块表现** - **核心观点**:今年以来消费板块有显著超额收益,市场交易结构性机会 [6] - **论据**:4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落地后,个护用品、动保饲料、休闲食品、化妆品等涨幅领先;港股消费三巨头和A股部分食品饮料及汽车板块表现不弱 [6][7] 4. **新消费与传统消费区分及投资表现** - **核心观点**:新消费与传统消费划分基于行业特征等差异,今年新旧消费界限模糊,盈利增速边际变化成关键筛选指标 [8] - **论据**:传统消费依赖规模效应等,新消费聚焦新兴赛道靠需求创造和技术赋能;困境反转弹性品种和高景气赛道盈利增速均显著改善 [8] 5. **消费领域投资维度** - **核心观点**:从景气预期、盈利预测上调幅度、实际财报线索三个维度判断消费投资方向 [9] - **论据**:近期个护用品等行业盈利预期边际正向改善,饮料乳品上修幅度显著;互联网电商正向增长18%,摩托车及其他行业增速8.1%,白色家电和家电零部件分别达1.3%和1.1%;乘用车等行业过去三期盈利增速持续上升,关注业绩反转 [9][10] 6. **消费板块业绩反转表现** - **核心观点**:消费板块业绩从深度负增长转向正增长,引发市场关注,可挖掘基本面可持续改善行业 [11] - **论据**:包装印刷行业从负增长到正增长36%,个护用品从负增长到正增速17.65%,业绩反转源于预期差修复,实现基本面和股价动量双击 [11] 7. **识别具备投资价值行业方法** - **核心观点**:通过分析年报和季报数据,关注盈利与预期边际改善方向识别可持续改善且具投资价值行业 [12] - **论据**:2024年年报负增长、2025年一季报增速转正且复苏幅度大的品种有6个 [12] 8. **地缘风险下投资策略调整** - **核心观点**:避免博弈对美暴露过高品种,关注地缘风险溢价下行品种,配置中长期底仓 [14] - **论据**:对美暴露过高品种估值长期受损,应关注国内确定性和预期差 [14] 9. **重点配置行业方向** - **核心观点**:推荐内需消费、科技(自主可控及国产替代)、成本改善驱动、出海结构性机会领域,中长期底仓配置稳定性红利 [15] - **论据**:各领域有不同发展优势和机遇,如内需消费是内循环重要部分,科技领域需自主可控,成本改善驱动行业成本降低,出海结构性机会受益于贸易关系缓和 [1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香港金管局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干预汇市,导致香港基础货币扩张,本地流动性改善,三个月HIBOR处于低位,减轻分母端负担,推动AH溢价体系错位 [1][4] - 截至2025年6月9日,今年内南向资金流入总额已超6,60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反映市场对港股估值修复认可,也导致部分A股相对H股倒挂 [1][4]
美元与美股的关系:Hibor如何影响港股流动性?
2025-06-16 15:2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美股、港股、新消费、生物科技、银行、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商、广告、云计算、邮箱、AI、房地产、制造业、茶饮、商超、潮玩、谷子经济、无糖茶、演出、宠物用品、本地生活 公司:Google、Meta、亚马逊、苹果、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美元与美股关系 - 核心观点:两者无必然单向关系,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将去美元化等同于短期汇率波动 [1][2][4][5] - 论据:广场协议后美元贬值 50%美股仍上涨,科网泡沫期间美股下跌美元走强,2017 - 2018 年特朗普税改后美股上涨美元走弱 [2][4][6] 美元走弱对美股影响 - 核心观点:美元走弱对美股有利,去美元化是长期问题,美债反映国家信用,美股反映私人部门产业趋势 [1][7][10] - 论据:龙头公司海外收益占比达 40%,美元走弱汇兑收益增加,降低整体金融条件利好国内顺周期修复,本轮美股反弹创新高因龙头科技公司增长强劲 [9][10] 利差和加息降息周期对市场影响 - 核心观点:利差和加息降息周期对市场影响无固定规律,利差是短期决定因素,不应简单将跌幅视为去美元化结果 [11] - 论据:2017 - 2018 年美德利差明显背离,市场更关注长期信用问题但难以准确预测影响 [11] 港股市场表现及 Hibor 影响 - 核心观点:港股今年表现逊于全球大部分市场,Hibor 利率下降及美港利差扩大提振其流动性 [1][12][14] - 论据:今年涨幅集中在 3 月前,近期新消费等板块抱团紧密交易拥挤,Hibor 从 4%降至接近零,美港利差扩大至历史极值 [12][14] 地缘局势对资本市场影响 - 核心观点:地缘局势短期影响小,长期需关注供应链及全球流动性扰动,目前油价对 CPI 影响可控 [1][17][18] - 论据:2022 年油价对 CPI 影响显著,目前原油供给和运输受影响但总体影响有限,伊朗占 OPEC 总产量 12%,霍尔木斯海峡占全球运输量 21% [17][18] 家用电器关税调整影响 - 核心观点:关税调整延后对美国通胀影响,或为美联储四季度降息提供空间 [1][19] - 论据:无具体论据 人民币汇率相关 - 核心观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有效汇率有差异,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差距拉大,汇率政策对产业结构和内需扩张有影响 [20][21][24] - 论据:关税政策后人民币在一篮子汇率中贬值可对冲部分关税影响,技术进步使价格下降影响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处于低位对出口和内需有不同影响 [20][21][24] 中国劳动力市场影响 - 核心观点:劳动力市场变化导致经济增长与通胀分化,菲利普斯曲线扁平化,通胀中枢下移 [23] - 论据:2023 年以来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通胀率差距扩大,GDP 增长但服务业通胀未显著上升,非农就业与潜在趋势有差距 [23] 新消费热潮 - 核心观点:当前新消费是消费分级,消费者重视质价比和情价比,宏观稳定促进微观活力 [29][33] - 论据:新消费领域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 20% - 30%以上,代表企业营收增速高,毛利率远高于其他行业,2025 年 CPI 预估为 0 左右,Z 世代消费意愿强,中低能级城市消费火热 [29][35] 海外互联网平台 - 核心观点:大模型对传统搜索引擎有竞争但完全替代尚需时日,Google 在搜索和生成式 AI 领域优势显著 [36][37] - 论据:ChatGPT 日活跃用户超 1 亿但占 Google 搜索请求比例低,Google 在全球搜索市场占 90%以上份额,Gemini 大模型能力追赶超越 GPT - 3 系列 [37][38] AI 搜索时代广告模式 - 核心观点:AI 搜索时代广告位可能减少但广告收入不一定减少,效果广告将更精准高效 [39] - 论据:AI 搜索提高用户获取信息效率和降低试错成本可提升广告转化率,YouTube 和抖音广告模式有差异 [39] 未来 AI 应用商业模式 - 核心观点:看好 AI agent 商业模式由订阅制向免费加效果广告转变,拥有用户数据和广告基础设施的公司有优势 [40][44] - 论据:Google 曾用免费 Gmail 加效果广告颠覆 Email 行业,Google 有大量用户数据和动态电商货架等基础设施,2025 年谷歌估值较低 [41][43][44] 互联网巨头对美股走势影响 - 核心观点:互联网巨头业绩和展望对美股走势关键重要 [45] - 论据:今年一季度互联网巨头表现和投资超出预期,美股快速反弹接近新高 [4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港币联系汇率制度通过金管局在 7.75 至 7.85 之间操作维持固定汇率,近期金管局投放超常规模资金或因 IPO 融资规模大,操作过于强烈 [1][15] - 日本四个消费社会阶段对中国新消费趋势有借鉴意义,中国处于从大众到个性与理性转换期且内涵更丰富 [32] - 三线城市房价跌至 2011 年以下,房价收入比降至 20 年来最低水平 5.7 倍,一线城市仍为 18 倍 [35] - 2024 年小红书调研显示购物决策前三大因素为品质、情绪价值和性价比,购买商品前三大原因是功能、愉悦身心以及彰显个性与品味 [31]
涨势正酣却黯然清盘,多只发起式基金倒在黎明前
券商中国· 2025-06-16 14:55
发起式基金清盘现象 - 年内多只基金在净值上升过程中突然宣布清盘,包括重仓医药板块的基金 [1] - 清盘主因是发起式基金成立三年后规模未达2亿元门槛,即使业绩优秀也难以避免 [2] - 华安创新医药锐选量化基金年内净值涨幅达22%,但规模仅1100万元被迫清盘 [4] - 金鹰品质消费基金年内涨幅11%,清盘时点错过后续重仓股上涨行情 [4] - 富荣医药健康基金规模1300万元,已暂停申购,面临自动终止 [4] 发起式基金运作机制 - 发起式基金发行门槛低(5000万元规模+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 [5] - 三年后规模不足2亿元将自动终止,不得通过持有人大会延续 [5] - 普通公募基金只需连续60日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即可存续 [5] - 发起式基金运营成本高,规模难以扩大,易受机构资金影响 [7] 绩优基金规模困境 - 市场轮动加快导致资金对主题基金持观望态度 [6] - 零售渠道更倾向推荐风格均衡的产品 [6][7] - 即使业绩回暖,三年内规模未突破仍面临清盘 [5] - 基金持营需要综合因素,业绩好不一定能吸引资金 [5] 成功逆袭案例 - 永赢先进制造基金规模从3亿元猛增至115亿元,因重仓机器人个股 [8] - 中欧时代先锋成立以来累计收益112%,规模达111.4亿元 [8] - 广发高端制造等产品通过优异业绩度过三年大考 [8] - 规模前20的主动权益产品中19只实现正收益,6只年化超10% [8] 基金发展关键因素 - 业绩是发起式基金突围的必要条件 [2][8] - 需要渠道、宣发等资源支持才能快速提升规模 [2][9] - 基金行业竞争激烈,复制百亿规模难度大 [9] - 发起式基金需业绩突出才能长期生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