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应用场景增至8类
新京报· 2025-09-04 12:02
自动驾驶示范区进展 - 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8类应用场景全面示范 包括Robotaxi 无人配送 无人零售 无人安防 干线物流 智能网联客运巴士 无人环卫 无人接驳 [1][2] - 近1200台自动驾驶车辆运行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 [1][2] - 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 产业规模超100亿元 [2]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 经开区GDP年均增长9.6% 总量突破3600亿元 今年上半年保持12.3%高增长 增速位列国家级头部经开区第一 [4] - 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 占全市25.8% 以北京1.37%土地贡献近40%工业增加值 [4] - 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23.8% 批零额增长25.4% 金融业两项净收入增长31.4% [4] 未来产业布局 -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500余家企业 产业规模超600亿元 [4] - 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 规划算力超30000P [4] - 商业航天领域集聚企业170余家 产业规模超300亿元 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全国75% [3] - 布局6G 量子信息 细胞与基因治疗等23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3] 产业支持政策 - 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 惠及主体3.3万家次 [5] - "十四五"期间建立2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 撬动社会资本超2000亿元 [6] - 辖区企业年均获投金额超百亿元 [6] 人才与基础设施建设 - 各类人才总量近40万名 每年保持8%以上增长 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近70% [7] - 累计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超2万套 [7] - 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过1.6万个 总量达到2.8万个 [7] 新兴领域发展 - 医疗健康与智能制造领域打造标杆应用 [1][3] - 游戏电竞产业年均举办100场以上电竞赛事 建成全国最先进数字化专业电竞场馆 [8] - 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预计9月封关运行 意向入区企业80家 [6]
北京经开区:“十四五”以来GDP年均增长9.6% 总量突破3600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04 10:17
经济发展表现 - "十四五"以来北京经开区GDP年均增长9.6% 总量突破3600亿元 [3] 主导产业表现 - 四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值合计超5600亿元 [4] - 主导产业"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8%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 [4] 未来产业布局 -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500余家 产业规模超600亿元 [4] - 规划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 算力超3万P [4] - 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 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4] - 商业航天产业集聚企业170余家 产业规模超300亿元 [4] - 区内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全国75% [4] 创新企业生态 - 形成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 [5] - 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6家 [5] - 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4家 [5]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 全市占比15% [5] - 独角兽企业19家 [5] 发展战略 - 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 [6] - 以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机制创新为抓手 [6] - 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和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 [6]
“新质生产力”系列(十一):新质生产力投资全景图
国信证券· 2025-09-04 07:44
核心观点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体现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全面跃升,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4] - 新质生产力投资可解构为六大核心产业赛道: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未来产业,各赛道长期呈现多点开花态势,高端装备和能源转型受益于双碳目标和技术迭代,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和低空经济依托政策试点加速突破[4] - 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市值达36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超2070家,占比39%,总市值占比38%,细分领域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板块分布上创业板占30%、科创板占25%、北证占7%,三者合计62%[4]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制造业桥头堡,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产业集群包括TMT、大消费、新能源与汽车、生物医疗、新材料、化工[4] - 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投资应关注科技股龙头属性,通过投资效能模型筛选产业节点,构建投资组合,包括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传统产业、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及出海布局的新兴产业、技术突破潜力的未来产业,同时关注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等领域机会及并购重组机遇[4] 新质生产力概览 -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必然路径,定义为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实现三大要素跃升[8] - 政策脉络包括2023年8月《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明确8个新兴产业和9个未来产业,2023年9月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2024年1月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阐述理论内涵,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首项任务[10] -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梯度提升和不均特征,2021年20个省份达中高水平第三层级及以上,第四层级高水平省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在高教资源、创新人才、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有望率先受益[18][19] 重点产业核心梳理 - 六大核心细分赛道包括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未来产业,政策与周期双轮驱动高端装备、能源转型等赛道发展,各赛道景气度略有分化但长期向好[20][21] - 数字经济产业链上游为数据要素采集与加工、信创基础软硬件和通信设备,中游为大数据平台、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核心技术赋能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带动全要素数字化升级[39] - 高端装备产业链涵盖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与后端服务,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北斗产业、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46][48] - 生物技术产业链涉及医疗器械、创新药与脑机接口[49][51] - 能源转型路径聚焦风光、氢能、核能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技术,优化电力供给结构[52] - 未来产业包括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氢能,低空经济以民用航空器为主带动多场景飞行活动,量子科技在计算、通信和测量领域具颠覆潜力,氢能在政策驱动下进入快速落地期[61][68] 相关领域发展潜力 - 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全球投融资活跃,2014-2023年全球1832家航天企业获2980亿美元投资,美国占66%、中国占11%,中国2023年融资170起披露金额超185亿元,产业链覆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运营服务[74][77][78] - 中国商业航天代表性企业包括SpaceX、ULA、OneWeb、Blue Origin、维珍银河、蓝箭航天,技术驱动力体现在成本降低和服务能力提升,应用场景包括卫星通信、导航、遥感[84][101] - 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119] - 新质生产力需防范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工业产能利用率2021年6月77.9%下降至2024年3月73.6%,存在轻微过剩,通过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优化供需,重点行业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26][29][31] 投资展望 - 投资应关注科技股龙头属性,构建组合涵盖传统产业融合、新兴产业出海、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市场选择聚焦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及并购重组机遇[4] - 商业航天主题投资机遇凸显,兼具政策、产业、市场优势,中国市场规模从2019年0.84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1.94万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密集建设期[102][113][116] - 细分方向对比显示高端制造、低空经济、新能源整车、算力基础设施、通信反弹幅度较大,未来产业评分较高,工业互联网、算力基础设施、电机、数据要素、水电、核电评分也较高[22]
中美欧太空竞赛!成都老板完成全球首发,深圳神秘富豪力挺
搜狐财经· 2025-09-04 06:04
公司概况 - 公司为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专注于AI卫星研发与运营 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目标成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2] - 公司贯通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及运营全链条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2]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达22.1% [2][11]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算 公司稳居中国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位 [2][11]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陆川为80后 拥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士 软件工程硕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及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3] - 陆川在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领域拥有近20年经验 于2018年创立公司 [2][4] 技术突破与产品 - 公司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应用卫星(2018年12月)和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2024年2月) [6] - 累计发射27颗卫星 其中21颗为AI卫星 研发的XSD-15卫星为全球首颗在轨验证AI大模型运行的卫星 [6] -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整体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达100Gbps [7] - 提出"星算"计划 目标构建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2025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新增发射60颗卫星 计划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 [9] 市场地位与产能 - 按2024年收入计算 公司在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为2.0% [11] - 采用一体化发展路径 自主设计制造卫星并独立承担发射任务 成都AIT中心自2021年启用 负责卫星研制 2024年浙江嘉兴卫星测试基地投入运营 深圳购入30828平方米地块用于扩展卫星研制能力 [11] 融资情况 - 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 累计融资规模接近20亿元 [12] - 投后估值从最初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7月末的67.625亿元 增幅超过70倍 [12] - 2023年8月获5亿元C轮融资(洪泰基金领投) 2024年12月获5.375亿元D轮融资 2025年7月获2.25亿元E轮融资 [13][14] 股东结构 - 上市前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 [16] - 洪泰基金通过旗下主体持股11.45% 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 深创投集团持股3.77% 广东万全投资(广东万科投资)持股2.30% [16] - 股东包含多家地产背景企业 包括星河控股集团(黄楚龙创立)和万科集团 [1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 5.08亿元及5.53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6.6% [21]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 [21]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4500万元 7110万元及2.10亿元 毛利率分别为25.4% 14.0%及38.0% [22] - 2025年上半年毛利2430万元 同比增长74.8% 毛利率10.1% [22]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03亿元 4.60亿元及4.4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58.0% 90.7%及79.7% [23]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9090万元 1.39亿元及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 [2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全球科技竞争正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成为科技制高点 [2] - 全球AI算力需求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5% OpenAI训练GPT-5消耗3.6吉瓦时电力 相当于30万户家庭日均用电总和 [25] - 轨道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地球年能耗的8600倍 赤道轨道区域太阳能密度达1360瓦/平方米 单位面积发电量可达地面光伏电站8倍 [25] -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收购火箭制造商Relativity Space 计划将数据中心送入近地轨道 [26] - 亚马逊蓝色起源公司推进"轨道数据枢纽"计划 目标2029年前将卫星数据在轨处理率提升至70% [26] - 欧盟"太空计算2030"计划投入2.3亿欧元 目标实现100千瓦级数据中心在近地轨道稳定运行 [26]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25年5月成功发射"天算一号"星座 将台风路径预测模型数据处理时延从30分钟压缩至8分钟 [26] - 美国初创企业Starcloud计划在太空构建千兆瓦级数据中心 已获2100万美元投资 目标5年内建成5千兆瓦级轨道数据中心 [27] - 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40% [29]
中美欧太空竞赛!成都老板完成全球首发,深圳神秘富豪力挺
创业邦· 2025-09-04 03:3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国星宇航是国内少数贯通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及运营全链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3]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达22.1%[4][13]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算 公司稳居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位[4][13] - 公司选择一体化发展路径 自主设计制造卫星 独立承担发射任务 并将卫星数据深度转化为应用产品[13]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公司于2018年12月成功发射中国首颗AI应用卫星 2024年2月率先发射中国首颗AI智算卫星[8] - 成立至今累计发射27颗卫星 其中21颗为AI卫星[8] - 研发的XSD-15卫星为全球首颗在轨验证AI大模型运行的卫星[8] - 2024年5月成功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整体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达100Gbps[9] - 提出"星算"计划 目标构建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8] - 2025年2月新增发射60颗卫星计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目标2028年前发射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11] 业务模式与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分为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他服务三大板块[30]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收入来源 2022-2024年分别贡献收入1.03亿元、4.60亿元及4.41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为58.0%、90.7%及79.7%[30]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及5.53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6.6%[29]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41亿元 同比增幅达65.1%[29]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4500万元、7110万元及2.10亿元 对应毛利率分别为25.4%、14.0%及38.0%[29] - 公司仍处于未盈利发展阶段 2022-2024年净亏损额分别为9090万元、1.39亿元及1.77亿元[32] 融资历程与股权结构 - 成立7年完成十轮融资 累计融资规模接近20亿元[16] - 投后估值从最初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7月末的67.625亿元 增幅超过70倍[16] - 上市前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18] - 洪泰基金旗下主体持股11.45% 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 深创投集团持股3.77% 广东万全投资持股2.30%[18] - 股东包含多家地产背景企业 包括星河产业集团和广东万全投资[19] 行业背景与发展机遇 - 全球科技竞争正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突破人工智能从地面迈向太空[4] - 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突破6000亿元[28] - 成都市推进千亿级卫星产业集群建设 实施"蓉城星海"专项计划[28] - 太空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地球年能耗的8600倍 能源效率优势显著[34] - 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太空数据中心 谷歌前CEO收购火箭制造商Relativity Space 亚马逊推进"轨道数据枢纽"计划[35] - 欧美将太空数据中心纳入国家级规划 欧盟投入2.3亿欧元推进"太空计算2030"计划[36]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25年5月成功发射"天算一号"星座[36] - 麦肯锡预测203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40%[40]
银河电子:公司看好未来商业航天发展前景
证券日报网· 2025-09-03 09:18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看好未来商业航天发展前景 [1] - 公司希望通过投资格思航天寻求布局卫星用户终端等其他相关业务机会 [1] - 公司将持续关注商业航天的其他业务机会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1]
午评:三大股指集体翻绿 游戏板块强势
新浪财经· 2025-09-03 04:09
市场整体表现 - 三大股指集体下跌 沪指跌0.96%至3820.98点 深成指跌0.63%至12474.44点 创指持平报2872.11点 [1] - 个股呈现普跌态势 下跌个股数量超过4300只 [1] 行业板块表现 - 游戏板块表现强势 巨人网络涨停 [1] - 光刻机板块盘中拉升 凯美特气涨停 [1] - 芯片股震荡回升 成都华微20cm涨停 至纯科技盘中涨停 [1] - 影视院线和芬太尼板块涨幅居前 [1] - 军工板块整体调整 北方长龙和中航成飞跌幅居前 [1] - 大金融股陷入回调 证券方向领跌 国盛金控和中银证券领跌 [1] - 商业航天板块跟跌 航天科技跌幅居前 [1] - 兵装重组概念 军工装备和国产航母板块跌幅居前 [1]
午评:创业板指冲高回落 两市半日缩量超4500亿
新浪财经· 2025-09-03 03:53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冲高回落 深成指跌0.63% 沪指跌0.96% [1] - 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1.45万亿元 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567亿元 [1] - 全市场超4300只个股下跌 个股跌多涨少 [1] 板块涨跌 - 芯片股震荡走强 至纯科技涨停 [1] - 影视股表现活跃 金逸影视涨停 [1] - 商业航天概念股集体走弱 爱乐达等多股跌超5% [1] - 券商股震荡走低 国盛金控跌超5% [1] - 涨幅居前板块包括影视、光刻机、半导体、贵金属 [1] - 跌幅居前板块包括商业航天、证券、乳业、有色金属 [1] 技术信号 - MACD金叉信号形成 部分个股涨势表现良好 [2]
市场震荡分化,沪指跌近1%,两市半日缩量超4500亿
凤凰网财经· 2025-09-03 03:39
板块方面,影视、光刻机、半导体、贵金属等板块涨幅居前,商业航天、证券、乳业、有色金属等板块 跌幅居前。 | | | | | 分深京重要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名称 *● | 最新 | 张幅% | | 涨跌 涨跌家数 涨速% | 总手 | 现手 金额 | | 上证指数 | 3820.98 | -0.96 | -37.15 | 475/1802 | 3.86 亿 -0.16 | 4.54万 6239.07亿 | | 深证成指 | 12474.44 | -0.63 | -79.40 | 486/2373 | -0.15 5.28 7. | 819 8284.33 亿 | | 北证50 | 1562.49 | -0.79 | -12.39 | 57/216 | -0.30 842 7 | 649 200.44亿 | | 创业板指 | 2872.11 | 0.00 | -0.11 | 256/1120 | -0.17 1.51 7. | 819 3981.57 7. | 盘面上热点较为杂乱,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4300只个股下跌。从 ...
商业航天爆发前夜:拿热钱,降成本,组星链
钛媒体APP· 2025-09-03 03:1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3万亿元 2025年预计突破2.5-2.8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 [2] - 2024年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截至8月中旬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金额超52亿元 预计全年融资额达250-280亿元同比增长23%-38% [2] 融资与资本动向 - 2024年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 卫星应用 火箭制造 卫星制造成为最热门融资领域 [4] -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卫星应用 火箭制造 卫星制造领域分别完成融资事件50起 32起和29起 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融资金额分别为87亿元和67.1亿元 [4] - 江苏省设立50亿元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 海南文昌航天产业基金规模达50亿元 支持商业航天产业链建设 [5] - 红杉中国 高瓴资本 IDG资本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纷纷下注商业航天赛道 蓝箭航天 微纳星空等创业公司成为新晋独角兽 [7] 政策与上市支持 - 近3年20多个省区市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 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 [7] - 证监会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明确未盈利企业可上市 [8] - 蓝箭航天 中科宇航等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8] 技术发展与成本控制 - 国内公司聚焦可回收火箭研发 朱雀三号采用甲烷燃料成本为航空煤油的1/3 不锈钢箭体材料成本降低80% 单次维修费仅为箭体造价的10% [12] - 朱雀三号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可动态调节50%-110% 组合导航技术将垂直落点误差控制在3米以内 [12] - 朱雀三号目标重复使用次数提高至20次以上 发射成本压缩至2万元/公斤 [12] - 箭元科技2025年5月完成首次飞行回收试验 成为国内首个突破"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的公司 [12] - 中国商火长征十二号乙可重复使用火箭预计2026年首飞 [13] 卫星互联网发展 - 中国申报5.13万颗卫星 其中超过万颗的星座计划有三个 [17] - 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部署超1.5万颗低轨卫星 2025年底完成648颗组网 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 [18] - GW星座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 鸿鹄星座计划发射10000颗卫星 [18] - 中科卫星AIRSAT星座2026年实现21颗卫星在轨目标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12颗卫星成功入轨 [20] - 银河航天通过批量生产将卫星成本降至现有成本的几十分之一 [20] 行业生态与企业动态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15年不足百家增至2025年500余家 核心环节技术自主化率显著提高 [13] - 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 引力二号等新型号商业火箭2025年按计划迎来首发 [2]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2024年9月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2025年6月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