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车

搜索文档
新质生产力投资全景图(附100+页报告)
材料汇· 2025-09-07 13:14
新质生产力概览 - 新质生产力定义为技术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跃升 [4] -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必然路径,全要素生产率(TFP)大幅提升驱动生产函数发生质变,注入"新质"生产要素 [4][10] -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整体呈现梯度提升和发展不均的特征,2021年以来有20个省份达到中高水平的第三层级及以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江苏在高教资源、创新人才和基础设施方面优势明显,有望率先受益 [9][10] 政策脉络 - 新质生产力政策脉络包括2023年8月《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年9月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2024年1月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阐述理论内涵以及2024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 [5]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24]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新增智能制造、农业机械、高端机床和网络安全等鼓励类领域 [5] 投研框架 - 新质生产力投研框架包括定义内涵、省域发展、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大措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六大赛道(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未来产业) [6][11] - 框架涵盖中观变化(估值、拥挤度、政策、盈利)、产业链比较和优质判定标准(股东信心、管理层未减持、大额回购) [6] - 各省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四个层级,第四层级高水平省份聚焦光电集成、芯粒材料、原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超高清视频、商业航天和量子等未来产业 [8] 产能利用率与资源配置 - 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近些年处于72%-78%范围,2021年6月的77.9%下降至2024年3月的73.6%,存在轻微产能过剩,国际上通常认为80%以上为合理水平 [17] -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需防范化解过剩产能问题,避免同质化发展和资源浪费 [14] - 供给端通过结构性改革淘汰过剩产能,需求端通过增加有效需求缩小供需缺口,2024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支持内需发展 [18][19][24] 六大赛道梳理 - 新质生产力六大赛道包括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和未来产业,对应三大措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11][25][26] - 数字经济产业链以数据要素、信创软硬件和通信设备为上游,大数据平台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中游,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态和产业数字化升级 [27] - 高端装备产业链涵盖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和后端服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北斗产业、增材制造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 [34][36] - 生物技术产业链涉及医疗器械、创新药和脑机接口,上游为原材料和研发,中游为医疗设备制造,下游为医疗机构和家庭用户应用 [38][39][42] - 能源转型路径聚焦风光、氢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优化电力供给结构,产业链包括锂电、光伏、风电和电力设备模块 [40][41] - 未来产业涵盖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氢能、商业航天等领域,量子科技包括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氢能制储运加应用环节快速发展 [43][44][46][48] 商业航天发展 -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进入快车道,SpaceX的星链、猎鹰火箭和龙飞船等颠覆传统航天设计理念和应用模式 [51] - 中国商业航天政策经历初步引导(2014-2018年)、探索培育(2018-2022年)和全面推动(2023年至今)阶段,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60][64] - 商业航天产业链包括研发制造(卫星设计、材料)、发射运营(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和应用服务(通信、导航、遥感),中国已形成全产业链生态 [58][76] - 2023年全球商业航天企业获179亿美元投资,美国占比66%,中国占比11%,2023年中国融资170起,披露金额超185亿元 [55][57]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9年0.8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1.94万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卫星互联网进入密集建设期 [81][84] - 上海"千帆星座"计划建设1.5万颗低轨卫星,2024年8月首批18星成功入轨,鸿鹏三号星座申请10000颗卫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下半年投入运营 [75][83]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新质生产力涵盖八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农业机械、高端机床、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和商业航天 [5][86] - 九大未来产业包括量子科技、生命科学、氢能、新型储能、深地深海空天、低空经济、脑机接口、6G和人形机器人 [8][86]
“新质生产力”系列(十一):新质生产力投资全景图
国信证券· 2025-09-04 07:44
核心观点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由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体现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全面跃升,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4] - 新质生产力投资可解构为六大核心产业赛道: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未来产业,各赛道长期呈现多点开花态势,高端装备和能源转型受益于双碳目标和技术迭代,未来产业如量子科技和低空经济依托政策试点加速突破[4] - A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市值达36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超2070家,占比39%,总市值占比38%,细分领域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板块分布上创业板占30%、科创板占25%、北证占7%,三者合计62%[4]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制造业桥头堡,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产业集群包括TMT、大消费、新能源与汽车、生物医疗、新材料、化工[4] - 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投资应关注科技股龙头属性,通过投资效能模型筛选产业节点,构建投资组合,包括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传统产业、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及出海布局的新兴产业、技术突破潜力的未来产业,同时关注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等领域机会及并购重组机遇[4] 新质生产力概览 -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必然路径,定义为技术性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实现三大要素跃升[8] - 政策脉络包括2023年8月《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明确8个新兴产业和9个未来产业,2023年9月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2024年1月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阐述理论内涵,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首项任务[10] -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梯度提升和不均特征,2021年20个省份达中高水平第三层级及以上,第四层级高水平省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在高教资源、创新人才、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有望率先受益[18][19] 重点产业核心梳理 - 六大核心细分赛道包括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未来产业,政策与周期双轮驱动高端装备、能源转型等赛道发展,各赛道景气度略有分化但长期向好[20][21] - 数字经济产业链上游为数据要素采集与加工、信创基础软硬件和通信设备,中游为大数据平台、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核心技术赋能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带动全要素数字化升级[39] - 高端装备产业链涵盖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与后端服务,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北斗产业、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46][48] - 生物技术产业链涉及医疗器械、创新药与脑机接口[49][51] - 能源转型路径聚焦风光、氢能、核能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技术,优化电力供给结构[52] - 未来产业包括低空经济、量子科技、氢能,低空经济以民用航空器为主带动多场景飞行活动,量子科技在计算、通信和测量领域具颠覆潜力,氢能在政策驱动下进入快速落地期[61][68] 相关领域发展潜力 - 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全球投融资活跃,2014-2023年全球1832家航天企业获2980亿美元投资,美国占66%、中国占11%,中国2023年融资170起披露金额超185亿元,产业链覆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运营服务[74][77][78] - 中国商业航天代表性企业包括SpaceX、ULA、OneWeb、Blue Origin、维珍银河、蓝箭航天,技术驱动力体现在成本降低和服务能力提升,应用场景包括卫星通信、导航、遥感[84][101] - 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119] - 新质生产力需防范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工业产能利用率2021年6月77.9%下降至2024年3月73.6%,存在轻微过剩,通过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优化供需,重点行业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26][29][31] 投资展望 - 投资应关注科技股龙头属性,构建组合涵盖传统产业融合、新兴产业出海、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市场选择聚焦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及并购重组机遇[4] - 商业航天主题投资机遇凸显,兼具政策、产业、市场优势,中国市场规模从2019年0.84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1.94万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密集建设期[102][113][116] - 细分方向对比显示高端制造、低空经济、新能源整车、算力基础设施、通信反弹幅度较大,未来产业评分较高,工业互联网、算力基础设施、电机、数据要素、水电、核电评分也较高[22]
国信证券张立超、王开:构筑新质生产力投资框架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3:29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与发展逻辑 - 新质生产力代表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认知,强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 - 发展路径从"加快形成"升级为"加快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2] - 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价值链重构[3] - 体现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实现生产要素全面跃升[3] - 培育依赖教育、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构建经济转型核心驱动力[3] 企业实践路径与评估维度 - 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4] - 新兴产业布局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前沿赛道[4] - 成效评估指标包括企业竞争力、创新效能、可持续性及社会价值[4] 核心产业赛道解构 - 数字经济产业涵盖数据要素采集、信创软硬件及AI衍生业态[5][6] - 高端装备产业涉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细分领域[5][6] - 生物技术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创新药与脑机接口[5][6] - 智能电车产业技术变革方向为智能化与网联化[5][6] - 能源转型聚焦风光氢核等非化石能源开发[5][6] - 未来产业布局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战略领域[5][6] 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 - 传统产业仍是经济重要支撑和新质生产力承载主体[7] - 商业航天实现"从0到1"突破,形成火箭卫星一体化产业链[7] 区域发展布局特点 - 北京强化集成电路、生物制造,布局量子与生命科学[8] - 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8] - 广东统筹传统升级与未来培育,聚焦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8] - 浙江重点发展智能电网、生物制造,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 - 江苏发力新能源、商业航天,打造高端制造协同网络[8]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 - 形成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双产业带,拥有多个万亿级集群[9] - 珠三角九市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制造业[9] - 港澳提供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支持,与珠三角互补[9] 投资组合构建方向 - 关注数字经济融合、渗透率提升的新兴产业及技术突破领域[10] - 重点布局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等行业的投资机会[10]
构筑新质生产力投资框架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2:15
新质生产力核心内涵与发展逻辑 - 新质生产力代表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认知 强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增强发展新动能[2] - 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手段重构产业价值链[3] - 关键在质优 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全面跃升[3] - 培育离不开教育科技与人才深度融合 聚焦信息技术赋能和科技创新变革构建经济转型核心驱动力[3] - 企业作为实践主体 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战略布局两大维度发展[4] 核心产业赛道解构 - 新质生产力投资可解构为六大核心产业赛道:数字经济 高端装备 生物技术 智能电车 能源转型 未来产业[5] - 数字经济产业以数据要素采集加工和信创基础软硬件为上游基石 以大数据平台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中间承托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5] - 高端装备产业涵盖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 涉及工业机器人北斗产业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细分领域[5] -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为医疗器械创新药与脑机接口等领域[5] - 智能电车产业涉及整车制造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 智能化网联化是技术变革新方向[5] - 能源转型主要涉及风光氢能核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高效开发利用[6] - 未来产业重点涵盖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未来网络和新型储能等领域[6] - 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和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 实现传统产业量增长和质提升是优化产业结构核心任务[7] -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 在卫星制造火箭研制发射地面测控卫星服务等领域培育一定数量企业 形成全产业链[7] 区域发展布局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8] - 北京以集成电路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 强化光电集成原创新药研发 布局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8] - 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 加速工业互联网与绿色制造融合[8] - 广东依托制造业当家战略 统筹传统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培育 聚焦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8] - 浙江以杭州宁波为核心推动新兴产业扩量提质 重点发展智能电网生物制造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 - 江苏发力新能源前沿新材料商业航天等赛道 推进工业母机与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8] -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 拥有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9] - 珠三角九市是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产业[9] - 港澳拥有先进金融贸易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教资源 与珠三角九市产业格局互补互促[9] 投资策略方向 - 关注科技股龙头属性 通过投资效能模型筛选具有投资价值产业节点[10] - 构建新质生产力投资组合包括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产业 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及出海布局新兴产业 技术突破潜力未来产业[10] - 积极关注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工业等领域投资机会 以及产业逻辑下并购重组带来投资机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