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

搜索文档
智驾普及背后大赢家!地平线机器人半年报营收同比大增超6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4:50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67.6%至15.67亿元 其中产品解决方案收入暴增250%至7.78亿元 软件及授权服务收入7.38亿元 [1][2] - 毛利润达10.24亿元 综合毛利率65.4%领跑行业 较上年同期7.39亿元增长38.6% [1][9] - 研发费用23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62% 主要投入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方案 [9] 出货量与市场地位 - 征程系列硬件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 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该里程碑的智驾科技公司 [1][19] - 上半年车规级处理硬件出货量198万套 同比翻倍增长 其中支持高速辅助驾驶功能的硬件出货98万套 占比49.5% 为去年同期六倍 [5] - 预计全年出货量突破400万套 低阶与中高阶产品各占一半 [1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征程6系列成为主要增长点 征程6M已规模化量产 征程6E于8月28日发布 [5] - HSD(Horizon SuperDrive)系统实现量产落地 首搭车型星途ET5于成都车展亮相 覆盖城区/高速/乡间小路/停车场等多场景 [11][13] - HSD完成安全性能迭代 建成超3万个场景数据集 获得ISO 8800 AI功能安全认证 累计陪伴用户行驶超百亿里程 [15] 客户结构与市场拓展 - 比亚迪与理想为最大客户 合计占比超50% 但业务不依赖单一品牌 [10] - 累计获得近400款新车型定点 其中100余款具备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上半年15款相关车型量产上市 [8] - 通过博世/电装/大陆等Tier 1供应商拓展海外市场 获2家日本车企海外定点 预计全生命周期交付750万辆 [17] 行业趋势与战略定位 - 中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占比从去年底20%升至上半年32% 每十辆乘用车中超六辆配备智驾功能 [8] - 智驾功能正向10-15万主流市场渗透 预计2-3年内HSD年出货量达数百万套 对应近2000万辆市场空间 [8] - 采用"软硬结合"差异化技术路线 2019年战略聚焦汽车领域 当前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方案 [18][19] 未来规划 - 下半年启动与RoboTaxi运营商合作 推动高阶辅助驾驶向全场景无人驾驶演进 [16] - 海外合作持续深化 日本车厂项目在印度量产 全生命周期销量预计达数百万辆 [17] - 坚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及规避风险的基本方法论 保持战略定力 [18][21]
智驾普及背后大赢家!地平线机器人半年报营收同比大增超6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4:38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67.6%至15.67亿元 其中产品解决方案收入暴增250%至7.78亿元 [2] - 综合毛利率达65.4% 毛利润10.24亿元 同比增长38.6% [2][12] - 两大营收来源占比相当:产品解决方案收入7.78亿元 软件及授权服务收入7.38亿元 [4] 业务规模与里程碑 - 征程系列硬件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套 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该里程碑的智驾科技公司 [2][20] - 上半年车规级处理硬件出货量达198万套 同比实现翻倍增长 [8] - 已获得近400款新车型定点 其中100余款具备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10] 产品结构与技术进展 - 支持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的处理硬件出货量98万套 占总出货量49.5% 为去年同期六倍 [8] - 征程6E于8月28日开启量产交付 覆盖广汽埃安、名爵MG4、荣威M7 DMH及奇瑞等多品牌车型 [8] - 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在星途ET5实现全球首搭 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13] 市场趋势与客户分布 - 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车型占比从去年底20%攀升至32% 每十辆乘用车超六辆搭载智驾配置 [10] - 比亚迪和理想为最大客户 合计占比超50% 但不过度依赖单一品牌 [12] - 10-15万价位车型未来可能标配城市NOA 该价位段年市场空间近2000万辆 [10] 研发投入与战略布局 - 上半年研发费用23亿元 同比增长62% 主要投入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方案 [12] - 与博世、电装、大陆等全球Tier 1合作 获2家日本车企海外车型定点 预计全生命周期交付750万辆 [17] - 布局Robotaxi领域 计划下半年与多家运营公司展开技术基础设施合作 [16] 技术优势与认证 - HSD系统覆盖城区/高速/乡间小路/停车场等多场景 具备复杂拓扑道路处理能力 [15] - 建成超3万个场景数据集 完成超1000万公里大里程回灌 获全球唯一ISO 8800 AI功能安全认证 [15] - 累计陪伴超600万家庭安全出行 用户行驶总里程超百亿公里 [15] 未来展望 - 全年出货量目标400万套 其中中高阶与低阶产品各占一半 [12] - HSD年出货量预计在未来2-3年达数百万套级别 [10] - 通过HSD量量和Robotaxi合作提升ASP 形成营收增长与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 [16]
拆解华为乾崑智驾ADS 4:世界模型乱战,尖子生如何闯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3:53
智能驾驶技术演进 - 行业从依赖算力和规则驱动转向端到端模型 但传统端到端模型仅模仿人类驾驶行为 无法真正理解物理规律 [6] - 世界模型成为自动驾驶新方向 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和物理世界推演 实现预判与决策 而非单纯反应 [2][8] - 华为乾崑ADS 4系统于2025年4月发布 9月将量产上车 标志世界模型进入落地阶段 [3][4][9] 华为乾崑技术架构与优势 - 自研WEWA架构包含云端世界引擎(WE)和车端世界行为模型(WA) WE专注生成极端场景 WA实现实时推理与拟人化决策 [3][12][13] - 云端WE通过自研生成式模型创造高价值Corner Case(如突然横穿的行人) 并通过奖惩函数训练模型安全合规行为 [13][14] - 车端WA直接通过多模态信号(视觉、声音等)控车 专为驾驶优化 避免语言模型缺乏空间感知的缺陷 [10][14] - 智驾系统搭载量突破100万辆 覆盖11家车企28款车型 新车型匹配周期缩短至6-9个月 [15] 市场竞争与行业动态 - 2024年华为乾崑在国内三方前装辅助驾驶域控全栈软硬一体方案市场中占据79.0%份额 稳居第一 [9] - 特斯拉在CVPR2023展示世界模型研究 蔚来2024年发布自研NWM模型 可在100毫秒内推演216种场景 [11] - 小鹏采用云端大模型(LLM为骨干)与车端小模型协同 通过VLA路径将视觉信息转换为语言token再生成控制动作 [12] 技术路径对比 - 端到端模型依赖大规模真实数据 但可能模仿人类驾驶缺陷(如90%保守行为导致系统犹豫) 泛化能力存在天花板 [6][7] - VLA路径引入语言模型 擅长语义理解但缺乏三维空间精确感知 华为明确拒绝此路径 [10] - 世界模型通过融合深度学习与思维链推理 自主生成行为链 突破长逻辑局限 提升复杂环境判断能力 [8]
拆解华为乾崑智驾ADS 4:世界模型乱战,“尖子生”如何闯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0:42
智能驾驶技术演进 - 行业从依赖算力、规则驱动转向端到端模型 但仍面临根本挑战 端到端模型本质是模仿人类驾驶行为 而非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导致系统可能继承人类驾驶缺陷如犹豫和保守 [6] - 2024年行业在特斯拉技术路线催化下集体驶向端到端 但随后意识到其局限性 包括无法超越训练数据品质与分布 泛化能力存在天花板 [6][7][10] - 2025年行业开始探索新路径 包括彻底抛弃模块化的端到端方案 引入视觉语言模型VLA/VLM 或加入世界模型以理解物理世界运行机制 [10] 世界模型核心价值 - 世界模型通过超大规模融合多模态数据 包括数百万公里真实路况、仿真场景与交通规则 构建动态可推理的数字化交通世界 使车辆能预测和推演而不仅是感知当下 [2] - 世界模型解决端到端模型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的瓶颈 让AI理解驾驶环境、预测未来变化并自主生成合理行为链 融合深度学习与思维链CoT推理框架 [11] - 世界模型突破训练数据稀缺和质量不均问题 打开模型能力天花板 提升复杂环境中的判断能力 [11][12] 华为乾崑技术布局 - 华为乾崑2025年4月发布基于世界模型的ADS 4系统 依托自研WEWA架构 包含云端世界引擎WE负责海量数据训练与场景生成 车端世界行为模型WA实现实时环境推理与拟人化决策 [4][19] - 华为乾崑智驾ADS 4系统将于2025年9月陆续上车 标志高阶辅助驾驶进入新阶段 系统开始理解物理规律本身而非仅学习人类驾驶行为 [4] - 华为乾崑在国内三方前装辅助驾驶域控全栈软硬一体方案市场中以79.0%的绝对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12] 华为技术路径差异化 - 华为乾崑拒绝VLA视觉语言模型路径 认为其缺乏对三维空间的精确感知与运动推演能力 选择专为智能驾驶而生的世界行为模型WA 直接通过多模态信息输入控车 [12][14][22] - 华为云端世界引擎WE专注生成极端场景和Corner Case 如突然横穿的行人、暴雨中的滚动障碍物 并通过严格算法校验确保合成场景符合真实世界物理 [21] - 华为车端世界行为模型WA从零开始训练 专为安全行驶设计 融合多模态感知信号实现实时推理 不依赖语言中介 更专注空间推理 [19][22][23] 行业竞争格局 - 除华为外 蔚来2024年发布中国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 具备多模态自回归特性 能在100毫秒内推演出216种可能场景/轨迹 [18] - 小鹏采用云端大模型和车端小模型并进路径 云端大模型以LLM为骨干 通过VLA路径将视觉信息转换为语言token进行训练 [19] - 特斯拉在2023年CVPR上展示世界模型研究动态 推崇扩散模型diffusion 但研发尚处于初期 [17] 华为规模化优势 - 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搭载量已突破100万辆 覆盖11家车企、28款车型 包括东风、长安、广汽、北汽、比亚迪、赛力斯等品牌 [24] - 百万量级智能车队实时反馈复杂场景 数据持续流向云端 通过世界引擎WE筛选和增强 生成有效训练场景 推动模型迭代 形成感知-云端训练-车端进化的自主进化闭环 [25] - 华为乾崑智驾方案匹配一款车型最快仅需6至9个月 加速规模化落地 为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做准备 [24][25]
联合光电(300691) - 2025年8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9 10:26
业务发展趋势与战略布局 - 公司未来围绕光学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战略布局 [2] - 2025年下半年聚焦安防、新型显示、智能驾驶和红外镜头四大领域 [2] 安防领域发展 - 传统安防市场增速放缓,但泛安防领域存在广阔空间 [2] - 重点拓展海外高端安防市场及国内消费级泛安防市场 [2] - 国内并购整合与行业客户拓展取得积极进展,计划推出核心产品推动消费级业务显著增长 [3] 新型显示领域(AR/VR) - 公司早期布局AR/VR,构建AR光机、光波导片贴合等整机组装关键环节的工艺与设备能力 [3] - 与国内知名AR/VR企业乐相(大朋)、小派、亮亮视野、纳德等达成友好合作关系 [6] - 2025年上半年AR类产品出货量稳步增长,下半年新技术方案量产有望持续提升出货量 [7] - 选择逸文科技合作基于战略协同与技术互补,公司投资基金持有其股权增强合作纽带 [4] 智能驾驶领域 - 围绕光感知与雷达感知双技术路径深化布局,重点发力海外中高端市场 [3] - 车载镜头业务目前开展良好 [3] 红外镜头领域 - 2024年完成对西安微普收购,以此为基础建设西安研发中心 [3] - 作为光学产品线战略延伸,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稳步推进 [3]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业绩亏损因自主研发及业务项目投入资源和费用较多 [8] - 公司对研发亏损表示抱歉,将战略性调整研发项目,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并优化经营效率 [8]
美银证券:升地平线机器人-W目标价至11.1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8-29 09:39
公司业务进展 - 近期在国内外市场的车型设计导入进展顺利 [1] - 2026年预计从至少4-5家汽车制造商获得高端HSD解决方案设计订单 [1] - 预计J6P芯片出货量从2025年4万件增至2026年43万件 [1] 财务表现预测 - 2026-2027财年收入预测上调3-5% [1] - 目标价从9.3港元提升至11.1港元 [1] - 重申"买入"评级 [1] 市场份额展望 - 2026财年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在国内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市场份额预计进一步增加 [1] - 2026财年开始大规模出货新车型设计订单相关产品 [1]
豪威集团(603501.SH)上半年净利润为20.28亿元,同比增长48.34%
格隆汇APP· 2025-08-29 09:0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139.56亿元 同比增长15.42%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8亿元 同比增长48.34%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19.51亿元 同比增长42.21% [1] 业务进展 - 在汽车智能驾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1] - 在智能终端影像应用市场取得显著进展 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1]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中高阶产品显著发力,产品交付量价齐升
信达证券· 2025-08-29 08:23
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 [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 [2] - 毛利10.24亿元,同比增长38.61% [2] - 归母净利润-52.33亿元,去年同期为-50.98亿元 [2] - 毛利率65.36%,同比下降13.68个百分点 [2] - 销售费用率17.37%,同比下降3.86个百分点 [2] - 研发费用率146.8%,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同比增加62% [2] 业务收入结构 - 汽车产品解决方案收入7.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9.97% [2] - 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6.9% [2] - 汽车解决方案总收入同比增长66.1%至15.163亿元 [2] 产品交付与定价 - 产品及解决方案交付量接近200万套,同比增长约100% [2] - 中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出货98万套,占总交付量49.5%,较去年同期16万套激增6倍 [2] - 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平均售价达去年同期1.7倍 [2] - 中高阶方案贡献业务超80%收入 [2] 市场地位与客户拓展 - 蝉联中国自主品牌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第一,占比45.8% [2] - 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份额第一,占比32.4% [2] - 累计定点车型近400个,其中中高阶产品定点超100款 [2] - HSD获得多家OEM 10+款车型定点,相关车型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 [2] 国际化进展 - 凭借征程6B硬件支撑的Horizon Mono方案,斩获两家日本车企海外市场车型定点,全生命周期出货预计超750万套 [2] - 联合大众、日本头部车企等9家合资车企达成30款在华车型定点,部分年底量产 [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10亿元、56.97亿元、80.53亿元,同比增长51%、58%、41%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9亿元、-7.74亿元、6.99亿元 [3]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13元、-0.06元、0.05元 [3]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地平线机器人(9660)系列点评一:2025H1营收超预期,产品解决方案量价双升
民生证券· 2025-08-29 07:35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4% [1][2] - 归母净利润为-52.33亿元,同比减少1.35亿元 [1][2] - Non-GAAP净利润为-13.33亿元,同比减少5.29亿元 [1][2] - 毛利率为65.36%,同比下降13.68个百分点 [2] - 汽车产品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为45.6%,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 [2] -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7.37%/19.60%/146.80%/10.86%,同比变化-3.86/-6.41/-5.10/+11.69个百分点 [2] 业务增长动力 - 汽车产品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0% [2] - 征程系列处理器硬件出货量达198万套,同比翻倍增长 [3] - 支持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功能的处理器出货量达98万套,占总出货量的49.5%,为2024H1的6倍 [3] - 累计获得近400款新车型定点,其中具备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及以上功能的定点车型超过100款 [3] - 2025H1超过15款搭载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量产上市 [3] 国际化进展 - 获得两家日本车企在中国以外市场的车型定点,预计全生命周期出货量超过750万套 [4] - 国内9家合资车企的30款车型定点采用公司解决方案,部分车型将于今年底开始量产 [4] - 与大众集团合作后,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4]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8.9/58.7/83.5亿元 [5] - 预计2025-2027年PS分别为30/20/14倍 [5] - 2025年8月28日收盘价9.11港元对应2025年PS为29.7倍 [5][6]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HK):2025H1营业收入高速增长 HSD量产在即打开全新成长空间
格隆汇· 2025-08-29 07:1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 [1] - 经营亏损15.9亿元,同比亏损扩大;经调整经营亏损11.1亿元,同比亏损扩大 [1] - 毛利率65.36%,同比下降13.76个百分点,主因高毛利业务占比下降 [1] 业务板块表现 - 产品解决方案营收7.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9.97%,主因量价齐升 [1] - 征程系列处理硬件出货量198万套,同比翻倍;支持高速NOA功能硬件出货98万套,占比49.5%,为去年同期六倍 [1] - 授权及服务营收7.4亿元,同比增长6.9%;客户集中度明显下降,合作客户超30家OEM及生态伙伴 [1] 研发与投入 - 研发开支23亿元,同比增长62%,主因加大云端算力投入及高阶产品HSD开发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HSD高阶辅助驾驶产品将于奇瑞星际元E05首发量产,技术升级为端到端及强化学习 [2] - HSD获多家主机厂定点,覆盖10款车型,并有望成为Robotaxi技术底座 [2] - 征程6P及HSD量产在即,打开新成长空间 [2] 海外拓展与定点 - 基于征程6B的ADAS方案获两家日本OEM中国以外市场定点,全生命周期预计出货超750万套 [2] - 获9家合资车企30款车型定点,部分车型2024年底开始量产 [2]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5.2亿元、54.8亿元、80.2亿元,增速分别为47.6%、55.8%、46.3% [2] - 给予2025年35倍PS估值,目标市值1232亿元(对应1340.9亿港币),目标价9.66港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