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体娱乐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市民建言发展“票根经济”
长江日报· 2025-08-19 00:26
武汉文体市场升温现象 - 2024年以来武汉文体市场持续升温 刀郎 王力宏 鹿晗 李荣浩 刘宇宁等艺人接连在武汉举办演唱会 周杰伦 伍佰 谢霆锋等也将陆续来汉演出 吸引大批外地粉丝专程前往[1] 票根经济消费模式 - 居民建议武汉在"十五五"期间借力演唱会 音乐节 动漫节 展览等文体活动热潮 围绕票根打造消费链条 让持有票根的观众"来得值 留得久 玩得好" 以文体活动为支点撬动消费增长[1] - 外地观众在听完演唱会后会在武汉逛景点 吃美食 买特产 凭演唱会门票享受优惠可带来更多实惠并拉动消费[1] - 武汉已出现票根经济落地场景 刘宇宁演唱会与南航合作推出凭票根买机票打9折优惠 李荣浩演唱会票根可兑换木兰花乡 野村谷景区免费门票及虾皇等商户折扣券[2] 景区与商户联动机制 - 黄鹤楼公园2025年6月至12月期间凭省内演唱会票根购买门票可享8.8折优惠[2] - 参考其他城市模式 上海持有音乐剧票根可在100多家餐饮商户享福利 南京持大型演出票可在200家景区景点 住宿餐饮 商场购物商户享受不同折扣 涵盖吃住行游购娱[2] 消费链条整合建议 - 建议整合武汉本地资源 让演唱会举办地周边商圈餐饮凭票根打折 合作酒店住宿直接减价 把"来的人"变成"留下来的人"[2] - 建议演唱会票根与景区 夜间消费场所联动 使看演出的人转化为游客 针对漫展爱好者打造动漫主题消费场景联动 带动本地动漫及周边产品销售[2]
多部门详解贷款贴息政策 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23:22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分别从消费需求端和供给端发力 将财政金融政策着力点转向惠民生和促消费 [1]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时间为今年9月开始的一年期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覆盖今年3月16日至年底的贷款 [2] - 政策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配合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申请条件 - 居民享受贴息的核心条件是要有真实的消费行为 覆盖日常生活小额消费 买车 装修 购置家具家电或手机电脑等大额商品消费 以及旅游 养老 生育 教培 医疗等服务消费 [2] - 每人单笔消费最高享受贷款贴息500元 多笔消费可叠加享受 [2] - 借款人需授权经办机构识别贷款账户交易信息用于贴息资金测算 无需额外操作 [3]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申请条件 - 经营主体享受贴息的核心条件是将贷款资金用于经营活动 覆盖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 托育 家政 文化娱乐 旅游 体育8类消费领域 [2] - 贴息期限最长1年 贷款期限不足1年按实际期限贴息 [2] - 经办银行需聚焦8类消费行业加大信贷投放 特别针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快速便捷 利率适宜 [4] 金融机构执行与监管要求 - 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指导用好再贷款和贴息政策 促进住宿餐饮 文体娱乐 旅游教育 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发展 [4] - 人民银行将加强与财政部门信息共享 促进政银企融资对接 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服务业中小经营主体 [4] - 金融监管总局将督促经办机构做好贷款贴息资金测算 审核和申请工作 并动态跟踪贷款流向加强资金用途管控 [5] - 财政部门对贴息资金实行全流程管控 政策执行期满后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开展核查 依法依规处理违规情况 [5] - 商务部将督促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贷款是否符合支持范围和贴息条件 确保政策红利惠及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 [6]
激发潜力!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来了
新华社· 2025-08-13 17:01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两项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1] - 政策被形象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 通过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支持提振消费 [2][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贴息对象为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2] - 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2] - 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约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2] - 政策实施期为1年 [2]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政策聚焦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 托育 家政 文化娱乐 旅游 体育等8类主要领域 [2] - 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可以贴息1年 [2] -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100万元 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2] 政策实施特点 - 未设置复杂申请程序 只需满足基本必要条件即可享受政策支持 [2] - 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服务供给两端发力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2] 市场现状数据 - 截至6月末 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 [3] - 全国住宿餐饮 文体娱乐 教育 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8万亿元 [3] 政策预期效果 - 1块钱贴息资金可能带动100块钱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消费领域服务业供给 [4] - 通过公共资金引导作用 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真正消费领域 [4] - 政策到期后将开展效果评估 研究视情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4] 监管要求 - 金融监管总局指导贷款经办机构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 期限 利率 [4] - 要求经办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优化操作流程 做好贷款贴息资金测算审核申请工作 [4]
有利产生1+1>2效应!财政部、央行详解贴息政策!
证券时报· 2025-08-13 04:09
财政部于红:贴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合理借贷需求和真实消费行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和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 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 问。 8月13日,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 合理的借贷需求和真实的消费行为,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或其他违规套利行 为,这些均不属于政策支持范围,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 财政部廖岷:不断加大财政、金融配合,放大公共资金乘数效应 8月13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两年不断加大财政和金融的配合,以放大 公共资金的乘数效应,扩大政策覆盖面。本次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就是 财政、金融配合的具体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进一步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 同时,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8月12日,《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 对外公布。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 ...
央行:引导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搜狐财经· 2025-08-13 03:49
政策导向 - 人民银行将配合财政等部门强化政策合力以全力支持金融消费工作[1] -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重点覆盖住宿餐饮 文体娱乐 旅游教育 养老托育等领域[1] - 指导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和贴息政策促进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壮大 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1] 金融服务优化 - 深化金融机构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 提供个性化服务并简化审批流程以增强产品吸引力[1] - 提高消费贷款利率定价能力 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定价[1] - 持续推进支付服务便利化 聚焦食住行游等场景提升消费支付效率与便捷性[1] 政策实施机制 - 加强财政与人民银行部门信息共享 促进政银企融资对接[1] - 确保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服务业中小经营主体[1]
北京朝阳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北京商报· 2025-08-11 16:39
经济总量与财政表现 - 2024年全区GDP达9230.1亿元历史性突破9000亿元大关 上半年实现4620.1亿元同比增长5.1% [2] - 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近20% 上半年完成584.7亿元 [2] - 经济总量占全市GDP体量18.5%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 [2] 消费市场表现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5亿元占全市总量20% [1][2] - 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蓝色港湾等重点商圈实现外卡支付全覆盖 [1] - 首店数量与汽车消费核心指标稳居全市榜首 [1] 外商投资与对外开放 -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持续领跑全市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1] - 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双双稳居全市首位 [2] - 两区建设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5项全国复制推广 [2] 文旅产业与消费生态 - 2024年旅游收入154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总量23% [3] - 上半年举办41场大型演唱会吸引观众170万人次 直接票房11亿元带动产业链消费超75亿元 [3] - 北影节期间票根联动带动重点商圈客流环比增长15% 销售额超4.8亿元环比增长17%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8% 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 [5] - 科技服务业营收和拉动力实现全市双第一 新增3家上市企业占全市三分之一 [5] -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 形成全链条服务能力 [5] 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 - 上半年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5.6% 高于全市11.5个百分点 [6] - 1-5月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17.3% 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市25.9% [6] 未来发展规划 - 下半年将举办国际灯光节亮马河艺术季等60余项重磅活动 [4] - 持续深化场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 [6]
品质化需求升级带动供给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8-10 22:00
消费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 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1] - 品质化需求升级驱动供给变革 带动消费领域创新 [1] 消费趋势与特征 - 消费者对"清凉"的定义转向健康保障与情绪满足 健康属性成为家电消费首要考量 [1] - 防晒市场规模迈入千亿级 全场景功能服饰覆盖多元需求 [1] - 中医药文化饮品成为消暑"新顶流" 反映文化认同与疗愈体验需求 [1] - 文旅消费呈现"避暑+深度"双线并行 传统避暑城市热度稳增 小众目的地增速显著 [1] - 游戏IP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沉浸式活动创造"场景+消费"新模式 吸引年轻客群 [1] - 夜间经济向产业化升级 消费时段占比持续提升 [1] 行业创新与变革 - 家电行业通过AI算法优化能耗与健康功能 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1] - 文旅产业融合科技与自然景观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深化体验层次 [1] - "体育+非遗""农旅+直播"等模式打破产业边界 构建消费闭环 [2] - 县域市场依托本地资源开发体验项目 印证下沉市场潜力 [2] 政策与金融支持 - 商务部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联动多地消费季 [2] - 文化和旅游部发放消费补贴超5.7亿元 [2]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重点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领域 [2] 行业挑战 - 同质化竞争削弱地域特色 部分文旅陷入"千城一面"困局 [2] - 高品质度假产品、康养旅游等细分市场供给不足 [2] - 暑期亲子游火爆导致部分景区承载力超负荷 [2] - 部分地区存在预约系统卡顿、客流疏导不足等问题 [2] 发展建议 - 各地应立足文化基因与资源禀赋 通过差异化活动塑造地域IP [3] - 完善基础设施 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增设便民设施、强化安全监管 [3] - 运用AR导览、元宇宙夜游等技术升级体验并破解景区承载力瓶颈 [3]
国泰海通|宏观:PMI淡季回落,价格上涨——2025年7月PMI数据点评
制造业PMI表现 - 2025年7月制造业PMI为49 3%,较上月下降0 4个百分点,降幅符合季节性特征[2] - 大、小型企业PMI分化加剧,高温暴雨洪涝灾害对供需形成拖累[2] - 生产指数降幅符合季节性,但需求放缓略超季节性[2] 行业需求分化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新订单指数持续位于扩张区间,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2]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新订单指数低于临界点,反映房地产压力下的终端需求不足[2] - "反内卷"政策推升原材料价格,企业采购指数回落导致原材料库存去化[2] 服务业与建筑业景气度 -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 0%,较上月微降0 1个百分点,旅游相关行业因暑期效应保持活跃[2][3] - 运输、邮政、文体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高位景气区间,房地产及居民服务行业处于收缩区间[3]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 6%,较上月下降2 2个百分点,受房地产需求疲软及财政支出增速放缓拖累[2][3] 政策支持方向 -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工程开工(总投资1 2万亿元)及城市更新项目将支撑建筑业景气度反弹[3] - "反内卷"政策推动产业供给侧调整,提振价格水平[4] - 超长期特别国债下达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剩余资金将于10月下达[4] - 城市更新项目聚焦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领域[4]
7月PMI,淡季偏淡
华西证券· 2025-07-31 14:53
7月PMI整体情况 - 7月制造业PMI为49.3%,预期49.7%,前值49.7%;非制造业PMI为50.1%,前值50.5%[1] 制造业情况 - 制造业生产和新订单均回落,新订单环比降0.8个百分点至49.4%,生产回落0.5个百分点至50.5%,分别拖累PMI下滑0.24、0.13个百分点[1] - 外需回落,新出口订单回落0.4个百分点至47.1%,7月前20天韩国出口同比-2.2%,对美出口受高关税拖累[2] - 价格上涨采购量下降,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反弹3.1个百分点至51.5%,出厂价反弹2.1个点至48.3%,采购量下滑0.7个百分点至49.5%[3] 非制造业情况 - 非制造业供需矛盾大,建筑业商务活动和新订单指数均回落2.2个百分点,服务业分别回落0.1、0.6个百分点[4] 就业情况 - 就业指数趋于修复,7月建筑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分项环比分别为+1.0、+0.1个百分点,服务业持平[4] 市场影响 - 股市方面,7月PMI不及预期或影响市场风险偏好,后续安全边际是权益资产配置关键词,关注红利板块和中报业绩预增线索[5] - 债市方面,当前经济边际放缓,7月综合PMI 50.2%,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订单加权放缓至48.0%,10年国债或重回1.6 - 1.7%区间波动[5][6]
明星IP跨界智能机器人,巨星传奇暴涨,公司回应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10:30
合作概况 - 巨星传奇全资附属公司星创艺与杭州宇树科技订立全球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首先在四足机器狗/机器人开发及商业化领域开展合作 共同打造具有较强IP属性的消费级机器人产品[1] - 合作范围涵盖巨星传奇旗下艺人资源及广泛艺人IP 双方整合优势资源 用IP赋能智能机器人并进行产品开发及商业化[1] - 巨星传奇将主导IP规划与AI交互设计 宇树科技负责硬件研发及生产 双方共同负责推广与渠道销售[2][3] - 巨星传奇股价受合作消息刺激 当日开盘暴涨 盘中一度涨超36% 收盘涨17.97%至13.26港元 总市值达114亿港元[1] 合作逻辑与模式 - 合作核心逻辑是将IP的情感辐射力注入机器人交互系统 通过AI交互技术实现明星IP深度人格化 使产品具备陪伴功能与社交属性[2] - 采用IP软实力+硬件硬科技的双螺旋创新模式 产品既面向家庭使用 也应用于演唱会、表演秀等演艺领域[3] - 巨星传奇将负责演艺活动策划、编导及落地执行 将机器人表演作为创新单元植入演唱会、综艺、直播等场景[6] 资金规划 - 公司近期启动配售3752.45万股 占扩大后股本约4.18% 配售价每股9.13港元 较7月25日收市价折让约19.91%[4] - 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3.24亿港元 其中约38.2%(约1.24亿港元)用于扩展零售渠道网络 包括自动贩卖机及智能机械设备[3][4] - 资金分配还包括:12.4%用于开发IP实体店 18.5%用作IP投流费用 6.8%用于投资文娱体育设施 14.1%用于IP展览 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4] 行业视角 - 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应从文体娱乐等高公众关注度场景切入 符合新技术推广规律 后续再进入工业领域和家庭民生场景[5]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指出 该路径符合技术演进规律且能有效培育市场 类比飞机发明初期从表演逐步发展到实用阶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