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搜索文档
明阳智能与英国章鱼能源达成战略合作
新浪财经· 2025-09-11 13:05
公司合作动态 - 明阳智能与英国章鱼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英国陆上风电加速开发 [1] - 双方计划通过章鱼能源旗下Winder风电资源平台开发至多6GW本地可再生风电装机容量 [1] - 合作初期聚焦陆上风电 并将进一步探索太阳能和电池储能系统等其他能源解决方案 [1] 业务拓展方向 - 合作涉及陆上风电开发 装机容量目标达6GW [1] - 未来可能扩展至太阳能和电池储能系统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领域 [1] 市场布局战略 - 通过英国本土能源科技公司平台切入英国可再生能源市场 [1] - 以陆上风电为初期切入点 逐步扩大新能源业务覆盖范围 [1]
协鑫能科(002015.SZ):拟1000万美元参与认购境外私募股权基金份额
格隆汇APP· 2025-09-11 12:47
投资概况 - 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常隆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000万美元参与投资PROFUSIONPOWERFUND LP [1] - 基金总规模不超过3亿美元 主要投资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行业企业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常隆有限公司成为基金有限合伙人 普通合伙人为PUH MERCHANTS LTD和Gaia DT Guardians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 [1] 战略布局 - 投资符合公司"能源资产+能源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1] - 旨在探索新能源与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模式和场景 [1] 交易进展 - 各方已于2025年9月11日签署《AMENDED AND RESTATED EXEMPTED LIMITED PARTNERSHIP AGREEMENT》及相关认购协议 [1] - 基金已于2025年5月16日取得开曼私募基金登记证明 登记编号2185606 目前处于募集阶段 [1]
协鑫能科:拟1000万美元认购境外私募股权基金份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12:24
投资主体与金额 - 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常隆有限公司参与投资PROFUSION POWER FUND,LP [1] - 投资金额为自有资金1000万美元 [1] 基金概况 - 基金总规模不超过3亿美元 [1] - 主要投资于全球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行业企业股权 [1]
协鑫能科:参与认购境外私募股权基金份额1000万美元
新浪财经· 2025-09-11 12:20
公司投资动态 - 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常隆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000万美元参与投资基金 [1] - 该基金总规模不超过3亿美元 主要投资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企业股权 [1] - 常隆有限公司占基金份额比例将根据基金最终实际募集金额确定 [1] 战略发展布局 - 投资旨在探索新能源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的延伸投资机会 [1] - 符合公司"能源资产+能源服务"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1] - 投资不会对公司财务及经营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1]
2025服贸会|聚焦气候变化,气象服务助力能源转型加速
北京商报· 2025-09-11 11:1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面对气候变化,当下全球能源体系正加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模式转型。9月11日,2025年中国国际 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正式举行,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秉持开放协作理念,吸引了来自政、研、 产、协多方人士参与,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及对策。其核心关切在于,一方面,气候变化倒逼能源转型加速,另一方面,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还需要更好的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预警,而是每个人切身的体验。 与此同时,新能源自身的"靠天吃饭"属性,也让电力系统面临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约 占我国总装机的56%,随着风电、光伏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提升,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更高、强度更大、范围更广,能源基础设施正面临更多威胁。 研究表明,在夏天的用电高峰期,最高气温每增加1度,电网最高负荷增加约4.5%。今年夏季,中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5.1亿千瓦,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是 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也威胁着电网基础设施的安全。 种种挑战下,技术端已 ...
21专访|毕马威中国李瑶:绿地投资成中企出海的“破局之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9:00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 吸引7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参会[1] - 2024年1-6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316.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2.7%(折合622.9亿美元 增长14.8%)[1] - 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1.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3.3%(折合115.7亿美元 增长15.4%)占总额18.6%[1] 绿地投资模式转变 - 绿地投资正取代跨境并购成为主要出海方式 通过自主建设生产基地与供应链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2] - 投资布局呈现区域聚焦特征 东南亚、欧洲和中东成为核心目的地[2] - 东南亚吸引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与镍资源加工项目 欧洲成为高端制造布局重点 中东受经济多元化转型驱动[2] 民营企业主导地位 - 民营企业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 从产品出口转向全产业链海外布局[4] - 2024年大型绿地投资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链 包括动力电池与汽车制造、金属矿产等领域[4] - 民营企业有望成为对外绿地投资主力军[2][4] 本土化运营战略 - 企业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 需融入当地生态系统推进本土化运营[6] - 必须符合当地市场需求 遵从法律法规 采取灵活策略实现高质量运营[6] - 通过新建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直接理解当地需求 树立品牌形象并降低跨国协作成本[6] 自由贸易协定机遇 - FTA提供零关税待遇降低商品服务成本 扩大市场准入范围[7] - 投资保护条款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降低投资风险[7] - 中国积极对接DEPA和CPTPP等多边经贸安排 在电子商务、产权保护等领域创造投资空间[7] 供应链重构应对 - 企业采用分散产能模式应对供应链风险 通过多地区布局形成风险缓冲[8][9] - 供应链布局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 构建覆盖不同关税区的多元备份体系[9] - 墨西哥生产基地承接北美市场需求 东盟投资兼具本地市场辐射与转口贸易功能[10] 一带一路投资机遇 - 新能源企业在中东和东南亚投资光伏项目 电池企业在非洲、拉美、中亚收购锂钴资源[11] - 电动汽车生产商在东南亚、拉美、中东欧建立生产和研发中心[11] - 东南亚、南亚和拉美国家为电商企业提供市场机遇 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合作取得进展[12] - 中东国家在云计算、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12] 风险管理措施 - 投资前需深入调研目标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13] -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 组建本地化团队[13] - 借助专业机构预判风险 与当地政府、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13]
多项气候关键指标持续预警 服贸会气象经济论坛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
环球网· 2025-09-11 08:05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游敏在致辞时表示,电力行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正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他指出,需要深化"气象+电力"融合,通过数据共享、技术研发和政策协 同,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电网韧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环球网将持续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创新实践。论坛期间将启动"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案例征集 活动,集中展示各地政府及企业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的成果,为全球绿色低碳转 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为深入探索气候变化 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路径,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 世界,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9月11日在北京首钢园区圆满举行。 作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主题论坛之一,本届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 汇聚国内外组织代表、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 ...
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在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9-11 06:21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在北京首钢园区举行 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题论坛之一 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议题 [1] - 论坛旨在探索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路径 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世界 并纪念绿水青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及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 [1] 全球能源与气候现状 - 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达31% 新能源规模扩大与极端天气频发使气象条件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关键因素 [3] - 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能源部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四分之三 气候关键指标持续预警 [5] - 全球增暖趋势显著 2023年夏季为过去2000年最热 二氧化碳浓度超工业革命前水平1.5倍 化石燃料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6% [15] 中国绿色能源发展成就 - 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42%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 [14] - 中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风光发电技术位居国际前列 [8][15] 气候与能源协同技术进展 - 最高气温每升高1℃导致电力最高负荷增加4.5% 需通过跨区域互联和储能优化提升风光电力系统韧性 [3][16] -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全球新能源发电年景预测2025》 填补新能源长周期发电预测技术空白 [3]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在碳核查、绿色金融和ESG服务领域取得进展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15] 企业实践与成果 - 阳光电源发布光储融合创新实践成果 在全球极端气候条件下助力新能源稳定供电与电网支撑 [22] - 第五届全球气象服务与装备展展示气象数据应用、智能观测设备及精准预报技术 涵盖大连商品交易所、墨迹天气等机构成果 [27] 国际合作与倡议 - 启动"探寻美丽中国气候生态篇"案例征集活动 聚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通过技术研究、国际传播与产业赋能体系推广经验 [20] - 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将能源列为气候行动计划重点 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与强化气候服务提升能源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5]
摩根士丹利: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升至三年高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1 05:41
美股中概股表现 - 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上涨1.5%至8230.86点 续创近半年收盘新高 [1] - 阿里巴巴美国存托凭证收涨4.18%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接近75% [1] 国际投行观点 - 摩根士丹利表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关注度升至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1] - 超过九成投资者明确表示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敞口 为2021年初以来未出现比例 [1] - 花旗预计恒指2025年底达26800点 2026年上半年末升至27500点 年底上看28800点 [2] 投资者偏好变化 - 投资兴趣从互联网和ADR板块延伸至港股和在岸A股 [2] - 重点领域涵盖人工智能 半导体 机器人和新型消费等 [2] - 量化基金与宏观基金更倾向通过A股ETF和股指期货进入市场 [2] - 美国投资者交易偏好以ADR为首选 其次是港股 再到A股 [2] 趋势驱动因素 - 中国在类人形机器人 生物科技和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保持全球领先 [1] - 政策制定者以渐进方式出台稳定经济举措并释放呵护资本市场信号 [1] - 流动性状况改善及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提供支撑 [1] - 花旗认为H股市场将比A股更直接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周期 [2] 中长期投资重点 - "十五五"规划重点围绕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 社会与民生 绿色发展以及改革开放 [2] - 重点行业包括人工智能 数据中心 半导体 旅游 医疗 保险和可再生能源 [2]
中国能源转型:以科技之力,向绿向新向未来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9-11 04:26
全球能源转型与中国角色 - 全球能源发展主线从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 中国成为能源绿色转型领跑者和最主要创新者[3][8] - 中国风光发电装机2024年6月突破12亿千瓦 提前六年半达成2030年目标[3] -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近全国总装机量60% 构建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3] 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贡献 - 为全球提供80%以上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 出口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3] - 推动全球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超80% 风电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60%[3] - 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可负担清洁能源 助力全球气候治理[3] 电力市场机制变革 - 2025年6月1日起实行新能源上网电价"新老划段"政策[6] - 电力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绿电通过市场规律实现价值优化[6][8]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加速发展储能产业和绿电产业[6] 再电气化技术路径 - 再电气化成为能源绿色转型核心路径 包含直接电气化与间接电气化[9][18] - 直接电气化指电能替代化石能源 间接电气化指绿电制绿色燃料[9] - 碳中和进程是"能电气化尽电气化"的过程 绿色燃料可同时解决脱碳和绿电消纳问题[9][11] 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变革 - 新能源主体化要求从"源随荷动"转变为"荷随源动"运行模式[11] - 负荷需适应风光发电峰谷特性 高峰时全量消纳 低谷时通过负荷调节保障平衡[11] - 风光发电厂将同时成为绿电生产者和绿色燃料提供者 催生全新产业[11][18] 智慧能源创新实践 - 上海交大建成130亩再电气化试验场 集成新能源发电与转化等系统[13] - 园区配备22栋建筑屋顶光伏 近2万个数据测点实现1Hz高频采集[13] - 开展AI+能源研究 包括光伏功率预测和智慧温控策略等前沿课题[15] 双碳目标政策保障 - 中国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 时间紧任务重[19] -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成为标志性政策转变[21][23] - 政策变化将加速能源结构调整 推动技术创新 创造碳市场新机遇[21] 能源系统转型方向 - 未来五年核心是构建新能源为主新型电力系统[23] - 能源转型需科技创新发展新业态 同时构建新型生产关系[23][24] - 形成教学—科研—验证—迭代—应用闭环 突破产教隔阂[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