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 吸引7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参会[1] - 2024年1-6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316.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2.7%(折合622.9亿美元 增长14.8%)[1] - 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1.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3.3%(折合115.7亿美元 增长15.4%)占总额18.6%[1] 绿地投资模式转变 - 绿地投资正取代跨境并购成为主要出海方式 通过自主建设生产基地与供应链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2] - 投资布局呈现区域聚焦特征 东南亚、欧洲和中东成为核心目的地[2] - 东南亚吸引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与镍资源加工项目 欧洲成为高端制造布局重点 中东受经济多元化转型驱动[2] 民营企业主导地位 - 民营企业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 从产品出口转向全产业链海外布局[4] - 2024年大型绿地投资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链 包括动力电池与汽车制造、金属矿产等领域[4] - 民营企业有望成为对外绿地投资主力军[2][4] 本土化运营战略 - 企业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 需融入当地生态系统推进本土化运营[6] - 必须符合当地市场需求 遵从法律法规 采取灵活策略实现高质量运营[6] - 通过新建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直接理解当地需求 树立品牌形象并降低跨国协作成本[6] 自由贸易协定机遇 - FTA提供零关税待遇降低商品服务成本 扩大市场准入范围[7] - 投资保护条款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降低投资风险[7] - 中国积极对接DEPA和CPTPP等多边经贸安排 在电子商务、产权保护等领域创造投资空间[7] 供应链重构应对 - 企业采用分散产能模式应对供应链风险 通过多地区布局形成风险缓冲[8][9] - 供应链布局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 构建覆盖不同关税区的多元备份体系[9] - 墨西哥生产基地承接北美市场需求 东盟投资兼具本地市场辐射与转口贸易功能[10] 一带一路投资机遇 - 新能源企业在中东和东南亚投资光伏项目 电池企业在非洲、拉美、中亚收购锂钴资源[11] - 电动汽车生产商在东南亚、拉美、中东欧建立生产和研发中心[11] - 东南亚、南亚和拉美国家为电商企业提供市场机遇 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合作取得进展[12] - 中东国家在云计算、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12] 风险管理措施 - 投资前需深入调研目标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13] -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制定应急预案 组建本地化团队[13] - 借助专业机构预判风险 与当地政府、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13]
21专访|毕马威中国李瑶:绿地投资成中企出海的“破局之钥”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1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