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科技

搜索文档
扬科集团(01460.HK)认购Weitu AI Inc的300万美元优先股 拟将后者的人工智能能力融入业务营运
格隆汇· 2025-09-26 15:10
投资交易 - 公司全资附属扬科有限公司以300万美元认购Weitu AI Inc优先股 [1] - 交易对手方为发行人Weitu AI Inc及创办方Wang Liwei和知和科技 [1] - 发行人由Wang Liwei通过其公司非全资拥有 [1] 技术背景 - 发行人创始人Wang Liwei为多模态视觉及语言领域专家 [1] - Wang Liwei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学位 [1] - 长期担任人工智能顶级会议区域主席及顶级期刊IJCV编委 [1] 战略整合 - 公司计划将发行人人工智能能力融入现有业务营运 [1] - 重点整合领域为资讯科技应用及解决方案开发服务 [1] - 同时将整合至资讯科技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服务 [1] 协同效应 - 发行人成熟人工智能技术将为集团业务带来协同效益 [1] - 凭借发行人技术可开发崭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1] - 新技术将帮助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 [1] 财务安排 - 交易以现金支付300万美元对价 [2] - 现金支付不会大幅消耗集团流动资金及营运资金 [2] - 采用现金结算方式相比股份结算更有利于保持股东持股比例稳定 [2]
南下资金年内净流入破万亿!AI仍是港股主线
证券时报· 2025-09-21 13:05
恒生指数称,自2014年11月股票互联互通启动以来,内地投资者已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中的新势力。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港股通的平均每日成 交金额(单边)为608亿港元,相当于市场整体24.5%。截至9月12日,今年港股通资金净流入达到10729亿港元,比2024年全年还高33%,有望创下年度 新高。 恒生指数9月1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港股通年初至今获得了超过1万亿港元的资金净流入,已超过2024年全年数据,有望创年度历史新高。 而随着ETF纳入互联互通,亦带动南向交易ETF成交额创下新高。中信证券研究所指出,港股今年上半年筑底企稳,业绩实现正增长,基本面预期向好的板块 或继续享有市场关注。 南下资金净流入将创历史新高 截至2025年8月,香港股票市场已经录得连续26个月的资金净流入。8月单月净流入达1122亿港元,居有纪录以来第九。实际上,2025年有6个月份跻身单 月净流入前十,7个交易日位处单日净流入前十。其中,2025年8月15日的359亿港元为有纪录以来最高水平。 从内地投资者持仓来看,截至2025年9月12日,金融业仍为恒生港股通高持股50指数的最大行业,比重为32%,资讯科技业及非必需性 ...
港股市场前景看好,政策与资金双重助力
新浪财经· 2025-09-20 02:10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ETF炼金师) 在全球资本市场中,香港股市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投资价值。多种因素的汇聚让市场前景愈发乐观,特 别是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推动下,港股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一、政策支持奠定发展基础 二、资金流入助推市场活力 近期,港股市场的资金面表现出内外资的"共振"趋势。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力 量。截至目前,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金额已超过万亿港元,刷新历史记录。这一现象反映出内地投资者 对港股的配置需求逐步增加,进一步提升了港股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同时,外资方面,由于美 国进入降息周期,港股作为外资配置中国优质资产的主要渠道,其吸引力明显增强。在美元贬值的背景 下,港股市场愈发受到海外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长线资金和主动型基金对中资股的基 本面进行了重新审视,进而加大了投资力度。 三、估值优势显著,蕴藏投资机会 尽管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均有超过30%的涨幅,但港股市场整体估值仍显著低于其它主要 市场。以科技板块为例,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水平明显低于A股、日股和美股等。从历史数据来看,目 前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PE)分别为12.2 ...
中信证券:预计下半年港股业绩增速将迎来拐点 基本面预期向好的板块或享有市场关注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00:57
港股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港股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9%,盈利同比增长4.6%,净利润率同环比上行,ROE同比小幅下滑至5.2% [1] - 恒生科技指数盈利增速达11.2%,显著跑赢恒生指数及恒生国企指数 [1] - 107只有效彭博一致预期个股(占恒生综指市值56.5%)中,盈利超预期个股比例接近50%,非金融EBIT超预期个股占比近60% [1] 行业业绩分化特征 - 营收增速超10%的行业仅资讯科技与可选消费,盈利增速超10%的行业包括原材料、医疗保健、资讯科技与工业 [2] - 能源、地产建筑、公用事业与综合行业业绩压力显著,医疗保健与原材料净利润率及ROE同环比上行 [2] - 原材料板块受益能源价格下行及供给端扰动,工业工程业绩增速上行,农业产品持续磨底 [2] 防御板块与大金融表现 - 公用事业业绩显著下滑,电力企业面临需求不足与电价下行压力,电讯行业盈利维持5%增长 [3] - 必选消费盈利增速转正,饮料和啤酒企业拐点明显,牛奶企业压力仍存 [3] - 非银金融业绩高增,保险业受益分红险转型及投资端支撑维持中高个位数增长,银行业净息差缩窄但维持低个位数增长 [3] 成长板块结构性亮点 - 科技行业受硬件与半导体驱动,消费电子需求支撑硬件板块,半导体产能满载,互联网企业增速放缓但仍高增 [4] - 医药行业中医保设备与服务稳健上行,生物科技制药进入业绩兑现期 [4] - 可选消费的家电、用品及媒体娱乐受益降本增效与AI赋能,业绩增速上行 [4] 全年业绩预期与下半年展望 - 恒生综指、恒生指数与恒生国企指数全年营收及盈利预期均上修,仅恒生科技指数预期下修 [5] - 原材料、医疗保健与金融行业盈利预期上修最显著,消费、科技、公用事业与综合行业预期下修 [5] - 预计2025年下半年港股业绩增速回暖,原材料、医药与科技维持高景气,地产建筑、必选消费、公用事业与能源有望迎来增速反弹 [5] 投资景气行业筛选 - 下半年高景气或预期上调的细分行业包括金属、商贸零售、制药、生物科技、半导体等 [6] - 基本面预期向好的板块在流动性驱动的牛市中将持续获得市场关注 [6]
中信建投:港股对A股的优势正在凸显 看多港股整体行情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23:45
市场表现对比 - 自6月底A股市场表现优于港股 但9月后A股进入整理期且波动放大 而港股关注度正在提高 [1] - 后续一段时间港股对A股的优势正在凸显 对港股整体行情看多 [1] 港股周期定位 - 港股长周期牛市自去年四季度确立 当前处于中段位置 [2] - 流动性周期已走到中段 后续1-2年基调整体宽松 [2] - 估值经历三年熊市后处于低位 修复一年多后来到中上分位 [2] - 盈利周期刚刚从底部回升 修复集中在结构性景气板块 [2] 流动性环境改善 - 美联储连续暂停降息后 近两月美国就业数据大幅低于预期 降息预期大幅提升 [2] - 香港金管局6月以来7度承接港元沽盘 累计承接规模相当于5月流入热钱的70% [3] - 预计港美利差缩小后 短期再次触及弱方保证概率不高 流动性紧张有所缓解 [3] 资金流向变化 - 外资不断上调港股市场及中国资产评级 外资有望持续流入 [3] - 南向资金自八月份开始加速流入 阿里巴巴因超预期财报多日成为净流入第一股票 [3] 板块盈利分化 - 盈利修复结构分化明显 原材料业/医疗保健业/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消费业盈利增速较高并提供主要利润增量 [2] - 地产/能源/综合企业仍处于盈利受损阶段 拖累整体估值修复进度 [2] 投资策略建议 - 重点关注港股核心成长板块 包括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和科技板块 [1][3] - 可同时关注红利防御性配置机会 [1][3] - 港股景气板块催化可能再次激发资产优势 [2]
御德国际控股(08048) - 復牌进度之季度更新和继续暂停交易
2025-09-16 09:28
业务状况 - 公司失去对资讯科技分部香港及海外若干附属公司控制权,正采取法律行动[4] 报告与人事安排 - 2024年年报目标完成日期为2025年11月30日[6] - 2025年中期报告和2024年ESG报告目标完成日期为2025年10月30日至12月31日[6] - 委任新独立非执行董事目标完成日期为2025年7月31日至11月30日[6] - 独立的事件/法政调查报告目标完成日期为2025年10月30日至12月31日[6] - 内部监控评估目标完成日期为2025年10月30日至12月31日[6] 交易与复牌 - 公司股票自2025年4月1日起暂停交易,继续维持至另行通知[8] - 公司将与专业顾问合作推进复牌进程,并适时公告[9] 提醒 - 公告提醒股东和潜在投资者买卖股票时应谨慎行事[10]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专家组正研究如何为香港构建良好的数据交易生态 预计于2025至2026年度内完成
智通财经网· 2025-09-10 06:43
孙东教授提到,在加强香港作为国际仲裁中心的优势方面,香港一直致力推动网上争议解决及交易促成 服务。根据香港律政司提供的资料,2018年《施政报告》提出支持发展网上平台,以便在香港提供高效 率及具成本效益的网上争议解决服务,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eBRAM中心)因而成立。eBRAM中心自 2022年起推出网上平台,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网上争议解决平台"、"网上调解平台"及"网上仲裁平 台",为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各方提供高效、具成本效益和安全的网上争议解决服务。为便利企业进行 跨境商业交易以及拓展跨境业务,eBRAM中心于2023年12月推出"网上交易促成平台"。截至2025年8 月,超过550家不同类别的企业(包括来自香港、内地及其他地区的法律、专业及商业服务、资讯科技等 行业)已加入交易促成平台。 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香港律政司在2024年4月首次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行动纲领》,积极支 持建立及推广大湾区内通用的线上争议解决平台。eBRAM中心于2024年7月推出大湾区在线争议解决机 构协作平台的主题网站,提供一站式有关大湾区内争议解决服务的资讯,以整合大湾区仲调资源。协作 平台至今已与14个机构签署 ...
中信银行(国际)发布最新投资月报:关注美国降息和亚洲股市投资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9-02 04:46
全球降息预期与市场影响 -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9月降息 推动全球股市反弹 [3] - 美国降息预期加强 资金有望流入收益较高的亚洲市场 [6] 美股市场分析 - 美股估值较过去十年平均值偏高 标指预测市盈率超出一个标准差 [5] - 美股投资风险较高 风险回报比不够理想 [1][5] - 美国高通胀和关税政策仍是市场不确定因素 [5] 亚洲股市投资潜力 - 亚洲股市股息率相对欧美市场较为吸引 [6] - 亚洲仍是全球经济增长主要贡献者 [6] - 亚洲股市具备高息与增长双重机遇 估值相比欧美市场较为合理 [10] 中港股市表现与支撑因素 - 港股资讯科技板块8月表现强劲 人工智能布局推动科技公司发布优于预期财报 [4] - A股市场上证综合指数一度升至十年高位 市场交投活跃 [4] - 内地存款利率降低使A股市场受资金青睐 风险溢价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8] - 中美贸易关系和国内政策等多重因素支持港股保持增长趋势 [8] 科技板块投资机会 - 中国政府减少进口晶片依赖 对国内晶片生产商形成积极支持 [4] - 亚洲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7] - 亚洲科技企业估值明显低于美国上市同类企业 具备追赶空间 [7] 流动性环境与资产配置 - 美国可能再次降息 为中国货币政策打开空间 带来有利流动性环境 [9] - 存款和债券收益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增强A股和港股吸引力 [9]
恒指公司:8月恒指录得2.6%升幅 为连续第四个月上扬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11:41
市场整体表现 - 香港股票市场延续升势 恒生综合指数8月上涨2.6% 实现连续第四个月上扬 [1] - 恒生指数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上升1.2%和0.7%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突出 上涨4.1% [1] - 恒生沪深港通中国500指数上涨7.1% 恒生A股通300指数表现更强劲 录得10.1%升幅 [1] 行业指数表现 - 原材料业表现最佳 8月大幅上涨24.3% 综合企业表现最差 下跌2.5% [1] - 资讯科技业表现优异 上涨21.3% [2] - ESG指数中 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在香港市场上涨3.4% 恒生A股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在内地/跨市场上涨12.9% [1] 主题与因子指数表现 - 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在香港市场上涨5.8% 恒生A股电网设备指数在内地/跨市场大幅上涨25.1% [1] - 规模因子表现突出 恒生大中型股规模全选指数上升3.6% 优于香港市场其他所有因子 [2] - 恒生A股质量全选指数上涨11.6% 恒生沪深港通中国规模全选指数上涨8.7% 分别在内地及跨市场表现较佳 [2] 区域与专项指数 - 恒生沪深港通大湾区综合指数上涨7.0% [2] - 创新精选50指数表现优异 上涨17.7% [2] 被动投资产品规模 - 追踪恒生指数系列的被动产品资产管理总值约1036亿美元 较前期增长8.7% [2] - 与恒生指数挂钩的ETF资产管理总值约257亿美元 增长1.1% [2] - 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挂钩的ETF资产管理总值约75亿美元 增长10.9% [2] - 与恒生科技指数挂钩的ETF资产管理总值约343亿美元 大幅增长16.5% [2]
多路资金加速涌入港股 南向资金持仓腾讯控股超1000亿港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8-27 01:12
资金流入态势 - 南向资金8月净买入1051.81亿港元 连续26个月保持净买入 [2]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9720.22亿港元 外资通过ETF单周净买入3.1亿美元 [2][4] - 香港本地ETF单周净申购55亿港元 韩国市场对港股投资额5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4] 行业配置偏好 - 金融行业获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3341.33亿港元 8月单月净买入401.35亿港元 [2] - 可选消费行业年内净买入3009.78亿港元 信息技术行业8月净买入465.30亿港元 [2] - 医疗保健行业年内获1370.76亿港元净买入 8月单月净流入219.39亿港元 [2][4] 重点持仓标的 - 建设银行获南向资金持仓2582.03亿港元 工商银行持仓1960.10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持仓市值6153.60亿港元 小米集团持仓2109.91亿港元 [2] - 阿里巴巴持仓2000.17亿港元 中芯国际持仓1453.83亿港元 [2] 资金结构变化 - 南向资金在互联互通标的成交占比超40% 被动外资单周流入港股及ADR达13.2亿美元 [3][4] - 新兴市场基金7月大幅增配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 国际中介机构2024年后流出斜率加大 [4]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促海外资金加大港股配置 鲍威尔讲话后市场押注9月降息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