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管理系统(BMS)

搜索文档
浙大三位师兄弟,垄断中国储能BMS
36氪· 2025-09-25 07:56
杭州土壤、浙大基因 "杭州是东方的硅谷,而浙大则是东方的斯坦福。"这样的比喻,流传已久。 今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在一篇关于DeepSeek 的专题报道里,点名浙江大学是这家公司的背后推手之一,并直接拿"杭州与浙大"类比"硅谷与斯坦 福"。 这一比喻迅速在国外科技圈蹿红。 浙大实验室是技术源头,教授和学生一茬茬走出去,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落地的产品; 杭州则提供试错的市场环境、愿意买单的产业客户和充足的资本资源。技术、人才、资本、场景在这里相互咬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飞轮。 这不仅造就了名声在外的新兴互联网和AI公司,也造就了大半个储能BMS江湖。 一个引人注意巧合是: 华塑、高特、协能,这三家头部公司,都同处杭州,浙大是他们的共同"母校"。 高特电子创始人徐剑虹毕业于浙大半导体专业,曾在杭州国营厂磨练了十年; 协能科技创始人周逊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获得电力电子博士学位; 华塑科技其董事长、实控人杨冬强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曾在杭州的松下、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多个技术岗位任职。 它们的成长路径,正是"浙大基因"与"杭州土壤"结合的结果。 两年前,华塑科技创始人杨冬强 ...
“BMS第一股”高特电子创业板闯关:5年估值翻十倍
鑫椤储能· 2025-07-07 08:24
行业概况 - 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188.5GWh,同比增长80%,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 - 2015-2024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年新增装机从48.1GW增至357.8GW,年均复合增速24.98%,推动储能需求[18] - 储能BMS市场形成三类竞争格局:电池厂商系(宁德时代等)、第三方企业(高特电子等)、系统集成商(华为数字能源等)[35] 公司发展历程 - 1998年创立,专注铅酸电池内阻高精度在线检测技术,2003年推出国内首个在线监测系统但商业回报有限[5][6] - 2010年转型动力电池BMS领域,但受电池厂和整车厂挤压,2022年第三方BMS厂商市场份额仅22%[10][16] - 2020年转向储能BMS,凭借技术积累实现突破,2021-2023年第三方市占率超30%[19][29] 核心技术优势 - 全球首创GT2818芯片实现"电压-温度-安全阀"三参数同步采集,热失控检测缩短至秒级[22] - 1500V芯片级双向主动均衡BMS模块提升储能电站收益20%以上,解决电池组"木桶效应"[22] - 自研BMS专用芯片形成算法到硬件的生态闭环,获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厂商认可[22]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4年IPO募资8.5亿元,估值从2021年4亿增至43.27亿,增长10倍[2] - 2022-2024年营收从3.46亿元增至9.19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63.3%[28] - 2024年获亿纬锂能、海辰储能各6000多万元订单,股东阿特斯成为第一大客户[22][24] 战略转型与挑战 - 三次产业周期跨越:铅酸检测→动力电池BMS→储能BMS,最终在储能领域实现商业化成功[33] - 面临电池厂商和集成商双重挤压,通过跨平台兼容性和AI算法保持竞争力[35] - 从硬件性能转向"数据精度×算法效率"竞争,布局软件服务拓展能源交易市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