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高压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一门三工匠,“进”“新”“敏”笃行!
中国能源报· 2025-09-24 09:17
9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 行。国网山东电力王进、冯新岩、李敏三位"大国工匠"受邀参加。 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认定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的通知》,国网山东电力一线职工李敏赫然在列。早在2018年首届"大国工 匠"年度人物发布会上,同为国网山东电力的王进就摘下"大国工匠"桂冠;随后,冯新岩在2022年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从"进"无止境,到"新"生不息,再到"敏"行不怠,"一门三工匠"成为山东电力人才培育的金字招牌。 三位"大国工匠"专业同属特高压运检领域,这并非偶然。在特高压这一"中国名片"的建设版图里,山东以"五交四直一环网"的规模,成 为国内特高压建设运营的主战场,正是"技术富集"造就了"人才密集"。 这份"一门三工匠"与"大电网"的双重荣光,是特高压建设运营与"大国工匠"成长深度绑定、相辅相成的生动注脚:特高压的"硬核"技术 需求孕育工匠,工匠的"极致"匠心托举特高压发展,二者在山东电力的发展蓝图中,实现了"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特高压:大国工匠成长的"淬火熔炉" 特高压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 ...
一门三工匠,何以辈出?国网山东电力给出答案
齐鲁晚报· 2025-09-24 03:3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实习生 李文慧 通讯员 王斌 张进 王黎 9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 坛在重庆举行。国网山东电力王进、冯新岩、李敏三位"大国工匠"受邀参加。 国网山东电力在"大国工匠"培养上实现突破,三位杰出技能人才先后获此殊荣。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认定 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的通知》,国网山东电力一线职工李敏在列。早在2018年首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会上,同为 国网山东电力的王进就摘下"大国工匠"桂冠;随后,冯新岩在2022年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从王进的"进"无止境,到冯新岩的"新"生不息,再到李敏的"敏"行不怠,"一门三工匠"成为山东电力人才培养的生动缩 影。 三位"大国工匠"专业同属特高压运检领域,在特高压这一"中国名片"的建设版图里,山东以"五交四直一环网"的规模,成 为国内特高压建设运营的主战场。特高压的高技术需求孕育工匠,工匠的极致匠心托举特高压发展,正是"技术富集"造 就了"人才密集"。 特高压:大国工匠成长的"淬火熔炉" 特高压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大国重器",背后是"毫 ...
风从草原来、电送全中国 跨越山海的绿电输送
央视网· 2025-09-19 00:20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内蒙古风光资源富集,肩负着"西电东 送""北电南供"的国家使命。如何将这得天独厚的"草原风光",跨越千山万水,高效、安全地输送到千 里之外?这背后,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网系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聚焦内蒙古绿电外送,看内蒙古 如何通过电网聚能,将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站和位于河北张家口市的张北站,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特高压枢纽。2024年 10月31日,"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运,在两个变电 站之间搭建起特高压输电通道。电力送出从链式通道升级为环形通道,沿线的每一个站点都可以双向输 电,保障输电安全稳定。 在"能源动脉"特高压之外,还有无数的"毛细血管"共同运输绿电。内蒙古2024年绿电交易规模位居全国 第一,截至目前已与8个省区建立了绿电外送交易合作。今年6月,蒙西电网绿电首次实现外送南方电 网,将内蒙古的绿电送到广东。 张北-胜利工程扩建特高压变电站3座,新增变电容量900万千伏安。投运后,每年可从锡林郭勒、张家 口对外输送超过700亿千瓦时的电能,相当于1900万户家庭1年的 ...
中国创造!“电力高铁”领跑世界
金融时报· 2025-09-18 14:19
"只要7毫秒,四川的清洁水电就可以'闪送'到2080公里之外的江苏,比我们的眨眼速度还要快。"江苏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瑞电 力")工作人员张蓓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如今,我国已建成4万公里全球最大特高压电网。特高压技术正走向海外,引领世界。 这就是"电力高铁"——特高压技术的魅力。 2022年,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战略大动脉,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建成投产。这条横贯东西的"电力高铁",将四川白鹤滩水电 站"绿电"大规模送至江苏,有效缓解华东地区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 "这个工程每年为江苏提供300亿度电,相当于常州半年的全市用电量。"张蓓说。 这7毫秒的实现,有博瑞电力数十年技术积累的支撑。白江工程是全球首个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使用的新一代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柔直换流阀 等核心装备由博瑞电力提供。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世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制高点,是破解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的'金钥匙'。"博瑞电力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吴继平告诉记 者。作为目前世界上最灵活的输电方式,该技术易于实现电能大规模汇集和风光储多源互补,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并网与送出的最佳方案。 领跑全 ...
特高压“心脏”中的中国电力出海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6:35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 特高压直流输电成为中国"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继高铁和核电之后[1] - 特高压直流输电是解决大容量 远距离输电及电网互联的重要技术手段[2] - 国内已建成23个特高压直流工程 博瑞电力为其中19个提供核心装备[3] 博瑞电力市场地位与技术实力 - 公司为世界最高电压等级±1100kV昌吉-古泉特高压工程提供换流阀设备[3] - 在巴西美丽山二期±800kV特高压工程中提供换流阀及直流测量等核心设备[1] - 实施我国首个海外高压直流改造项目——巴西伊泰普水电站±600kV改造工程[4] 海外市场拓展 - 通过巴西美丽山项目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声誉 吸引多国选择中国厂商[3] - 西电常变在巴西美丽山项目中提供14台±800kV特高压换流变[3] - 针对运行40年的老设备首创"外支撑+内悬吊"阀塔结构 尺寸压缩30%[4] 柔性直流技术发展 - 柔性直流技术成为可再生能源并网与送出的最佳解决方案[5] - 2024年7月全球首个特高压柔直工程——甘肃至浙江±800千伏项目开工建设[5] - 参与世界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背靠背东莞工程 提供新一代柔直系统[5] 新能源电网挑战 - 风光电源装机约16.5亿千瓦 占电源总装机46% 需特高压承担远距离输电[4] - 新能源发电随机性 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挑战[4] 技术研发方向 - 加快构网型储能系统 智能抽蓄和柔性低频输电等产品研发[5] - 成功研制构网型储能 构网型SVG和静止同步调相机等技术装备[7] - 特高压柔直技术加速走向欧洲海上风电并网和东南亚岛屿供电项目[5] 常州产业集聚 - 常州成为全国最大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1] - 在变压器 电力电缆和直流输电领域位居行业领先地位[1] - 拥有上上电缆 华朋集团 安靠智电和博瑞电力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
金冠电气:从南阳首家科创板企业到特高压“守护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11:45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金冠电气成立于2005年3月28日 2021年6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成为河南省第四家、南阳市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也是国内首家以避雷器为主营业务的科创板企业 [1] - 公司业务覆盖交直流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电阻片、智能配电网系列产品、充电桩及储能系统 [4] - 公司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于2019年11月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4] 特高压技术突破与产品研发 - 2023年研发的1000kV高海拔特高压复合外套交流避雷器通过型式试验 针对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设计 解决了高海拔外绝缘强度降低的技术难题 [1] - 2024年完成世界首台±800kV特高压直流滤波器用高抗震复合外套避雷器的研制与应用 已应用于金沙江上游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2] - 开展特高压直流工程用全信息记录远传监测器试验研究 实现避雷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 [2] - 2025年1月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拔3500m、耐受地震烈度9度特高压工程用100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3] 核心材料研发与技术创新 - 完成换流阀避雷器用高能量密度电阻片的自主研发 电阻片采用电子陶瓷加工工艺制造 主要原料包括约90%的氧化锌以及约10%的铋锑钴锰镍等金属氧化物 [3] - 经过近二十年研发创新 成功开发直流配方及涵盖高梯度、常规梯度、中梯度和低梯度的交流配方体系 电阻片具有低残压、高能量吸收能力和优异老化性能 [3] 新能源业务拓展 - 自2021年起基于智能配电设备研发经验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化学储能设备与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3] - 充电桩产品功率覆盖范围7kW-960kW 广泛应用于目的地充电、新能源重卡专用充电站、超级快充站等多种场景 [3] 研发资质与市场表现 - 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特高压输变电过电压保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资质 [4] - 近三年避雷器产品在国家电网输变电设备及特高压设备招标采购中中标份额累计排名位居前列 成功中标陕北-安徽、阿坝-成都东、大同-天津南、烟威特高压重点工程 [4] 行业标准制定参与 - 参与修订国家标准GB/T45648.1-2025《高压直流输电用消能装置技术规范第1部分:直流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和GB/T45648.2-2025《高压直流输电用消能装置技术规范第2部分:交流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 以上标准于2025年4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5]
一个月全国用了1万亿度电,破人类记录!网友自豪算账:比十年前翻一番,这些电都用在哪了?
搜狐财经· 2025-08-24 04:06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 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达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5] - 2024年7月单月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创峰值 [5] - 以2020年为基期,2024年全行业用电指数增长29.5%,年均增幅6.7% [5] 分产业用电结构 - 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智慧灌溉、冷链仓储等领域全面电气化 [9] - 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占比近六成,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增速领先 [10] - 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充换电服务业分别增长28.2%和42.6% [12] - 2024年7月居民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0%,河南、山东等6省居民用电量同比激增30%以上 [12] 用电需求驱动因素 -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连续四年领跑 [7] - 互联网、充换电等新兴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超20% [7] - 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同比增长25.7% [10] - 高温天气推动居民用电需求,2024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 [12] 电网基础设施与输电能力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跨区最大送电能力达1.42亿千瓦,相当于半个三峡的电力输送能力 [14] - 特高压技术已建成42项工程,跨区输电能力超3亿千瓦,相当于7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0]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特高压通道累计输送电力超8,000亿千瓦时,占全国用电量的8% [21] - 新疆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年输送电量超620亿千瓦时,相当于安徽省全年用电量的60% [20] 发电装机与能源结构 - 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超2亿千瓦,其中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达3,000万千瓦 [20]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达14.1亿千瓦,占总装机42%,历史性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20]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21.59亿千瓦,占总装机59.2%,风电、光伏合计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25]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5%,新增电量的86%来自风光发电 [29] 智能电网与需求管理 - 国家电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系统"实时监测全国2000余座变电站、400万基杆塔运行数据 [24] - 上海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平台接入6,700千瓦空调资源,AI可在5秒内生成削峰策略,1分钟内降低268千瓦负荷 [24] - 浙江通过分时电价等措施实现100万千瓦削峰效果 [24] - 四川电网通过加装雾化水风扇、改造输电线路等措施将主变压器油温从80℃降至55℃,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24] 典型案例与能效提升 - 江苏新能源汽车工厂一条电机生产线日均耗电2万度,年产电机可装备10万辆电动车 [10] - 安徽合肥芯片封装车间全年电费超亿元,支撑全球10%的存储芯片产能 [10] - 北京某数据中心年耗电超10亿度,支撑全国30%的短视频流量 [12] - 深圳换电站单站日耗电量相当于200户家庭月用量 [12] - 新疆无人机喷洒农药每小时耗电仅5度,覆盖30亩农田 [9] - 山东寿光智能温室每亩用电量增加30%,但产量提升50% [9] 历史对比与发展阶段 - 1949年全国发电量43.1亿千瓦时,人均仅8千瓦时 [31] - 2020年发电量7.78万亿千瓦时,人均5,365千瓦时 [35] - 2025年单月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 [35] - 居民用电10年增长2.3倍,空调、冰箱、电动汽车成为"新三大件" [34]
“偷师”中国的印度,能偷出个印度制造吗?
36氪· 2025-07-11 11:52
中国企业印度市场受挫案例 - 保变电气以1.37亿元人民币转让印度子公司90%股权,完全退出印度市场[1] - 保变电气印度工厂运营6年累计亏损超1亿元,最终低价出售[2] - 交易可能导致特高压变压器技术被印度获取[2] 中国特高压技术优势 - 保变电气掌握1000千伏以上特高压变压器核心技术,参与中国90%特高压工程[4] - 拥有绝缘材料、高压绕组等上百项专利[4] - 特高压变压器需±0.03mm精度的多层纸包铜线,中国已实现自动化生产[14][16] 印度工业化瓶颈 - 印度耐火砖杂质多寿命短,比中国产品寿命短一半以上[9] - 印度无法生产50H120高等级硅钢,电工钢铁损达1.8-2.2W/kg,落后中国一代[12] - 工业体系不完整导致技术难以产业化,如高炉需配套耐火材料、控制系统等[9][10] 中印技术合作案例 - 中冶赛迪为塔塔钢铁建造5873立方米高炉,采用中国顶燃式热风炉等技术[7] - 项目使印度钢铁产能提升至1.54亿吨/年,达中国产能15%[7] - 合作半年后印度对中国钢铁征收12%临时关税[9] 中国产业出海策略 - 建议关键设备出口和重大项目投资需谨慎评估[29] - 采取"抱团出海"模式,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33] - 已在埃塞俄比亚、泰国、老挝等地建立成功试点园区[33] 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 - 2015年后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制造业PMI普遍下行[23] - AI与自动化兴起削弱劳动力成本优势[25] - 未来竞争焦点转向系统整合能力而非廉价生产[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