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

搜索文档
原创科技成果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01:40
原创科技成果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王娟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奔涌而至,中国这一艘时代巨轮的发展航向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历史 性重塑。自主原创科技成果的突破性进展已不单是技术命题,而是决定新质生产力能否破茧成蝶、引领 未来与把握国运的核心支点。面对全球创新格局的深度调整,唯有在原创科技领域构建坚实根基,方能 确保国家发展命脉不受制于人,真正实现"科技强则国家强"的历史性跨越。 锻造国之重器:突破核心技术的战略突围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不仅关系产业安全,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 基石。历史反复证明,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靠市场换不来。那些"卡脖子"清单背后的教训如警钟长 鸣,从高端光刻机到航空发动机,从工业设计软件到特种材料,任何关键环节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制约整 个产业链现代化进程的致命短板。 面对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研发风险高的特点,亟需建立特殊机制保障。上海浦东新区在自 动驾驶、基因治疗等高风险领域开辟制度试验田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设立创新沙盒、开展伦理评估前 置等举措,为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宽容失败的政策空间。 铸就人才基石:构建面向未来的培养体系 发展新质生 ...
一年1797亿,华为公司为啥在研发上狠砸钱?任正非比很多人看得远
搜狐财经· 2025-09-24 02:02
我们看AI产品,比如代码工具,程序员都是谁家便宜好用就用谁的,对过去的产品弃若敝履,毫不在意。 我们看汽车,保时捷、法拉利是不是名牌?很多车主都以其为荣,但如果出来样子差不多却便宜好几倍的车,那是不是很多人去买? 我们看手机,原来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是不是有很多"忠诚顾客"?然后乔布斯推出了苹果手机,现在还有几个人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 人性趋利,对顾客或消费者而言,"对我有用"是第一位的,你给我带来好处我就买你的,否则就一毛不拔。 这才是商业的真相。 首先,对于一个公司或品牌来说,有没有"忠诚顾客"这个概念。 一年1797亿,华为公司为啥在研发上狠砸钱? 必须承认任正非比同时代的企业老板看得都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老板们都想着做大规模,多赚钱,没有几个人在意所谓的研发和知识产权,很多人看来 这些都是"虚的、傻的"。 但任正非不一样,他认为企业要是没有创新,那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华为基本法》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 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 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2,490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1,797亿元,约占全 ...
呈和科技: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呈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9-01 11:17
持续督导工作概述 - 中信证券自2023年3月2日起承接呈和科技持续督导工作并于2025年5月15日进行现场检查 [1] - 督导内容包括查阅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内控制度、募集资金使用明细及高管访谈等 [1] - 通过公开信息查询和舆情监控关注公司媒体报道情况 [1] 财务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47,108.56万元同比增长13.77% [9] - 扣非后基本每股收益0.74元/股同比下降21.28% [9] - 研发投入2,145.49万元同比增长28.92%占营收比例4.55%提高0.53个百分点 [17] - 应收账款余额31,871.06万元占营业收入67.65% [4] - 境外收入11,956.15万元占比25.39%产生汇兑收益107.43万元 [5] 核心竞争优势 - 拥有7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9项实用新型17项 [12] - 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比90.94% [2] - 具备300多种高分子助剂规模化生产能力包括成核剂、合成水滑石等 [10] - 通过美国FDA、欧盟REACH等国际认证为首家通过FDA审批的国内企业 [15][16] - 获得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及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 [10][14] 研发进展 - 2025年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17] - 开展耐黄变助剂、低灰分电工膜复合助剂等12个研发项目 [18][19][20][22][24][27] - 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12]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赵文林持股64,470,000股通过资本公积转增增加 [28] - 控股股东及董监高无股权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况 [28][29] 行业地位 - 产品符合Novolen、Unipol等国际聚丙烯工艺装置技术标准 [15] - 合成水滑石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9][10] - 通过TFS供应链评估和ECOVADIS企业社会责任银牌认证 [16]
宏和科技: 宏和科技关于子公司获得发明专利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09:22
公司技术发展 - 子公司黄石宏和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 证书号为第8187051号 专利名称为一种防止产生拉丝中心偏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1] - 专利号为ZL 2021 1 1138941.8 专利申请日为2021年9月27日 授权公告日为2025年8月22日 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 [1] - 该专利发明人为潘思腾 贾小艳 李金龙和祁江波 [1] 知识产权布局 - 本次发明专利体现公司在专业领域的重要核心技术延伸 [1] - 专利获得有利于完善公司知识产权体系布局 [1] - 专利将提升公司的技术核心竞争力 [1] 经营影响 - 专利获得不会对公司近期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1]
中国140列订单诱敌入局,日本高铁算盘崩了,中国玩阳谋有多厉害?
新浪财经· 2025-08-15 16:25
高铁技术引进背景 - 21世纪初中国高铁建设刚起步 国内最快列车运营速度仅160公里/小时 无法满足350公里线路需求 [1] - 全球成熟高铁技术集中在日本(新干线)、德国(ICE)、法国(TGV)和加拿大(庞巴迪) 其中日本新干线技术经过长期验证并在亚洲广泛应用 [1] 日本技术封锁策略 - 日方在谈判中提出只出售时速200公里车型 但封锁更高速度所需的关键技术方案 [4][6] - 日本企业组成"联合体"(川崎/三菱/日立/伊藤忠) 约定核心技术不得单独向中方转让 [7] - 意图通过控制技术升级路径 使中国长期依赖日本技术并支付高额专利费用 [4][6] 中国反制措施 - 2004年启动140列动车组采购计划 设定"100%技术转让"为硬性准入条件 [9] - 采用"二桃杀三士"策略 仅开放两家国内企业合作资格 迫使外企相互竞争 [9] - 法国率先同意技术转让获得大部分订单 日本被迫妥协仅获少量份额 [14] 技术消化与创新成果 - 建立"技术转移执行评估"机制 以实际掌握程度作为支付条件 外方无法敷衍 [14] - 3年内掌握300+公里时速关键技术 2008年京津城际实现350公里商业运营 [16] - 2010年自主CRH380A型列车测试速度达4166公里/小时 跻身世界最快 [16] - 截至2024年中国高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二 外企转为零部件供应商角色 [16]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半年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者不在少数
证券日报网· 2025-08-13 23:12
科创板定位与核心优势 - 科创板定位为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自带高科技光环 [1] - 科创板上市公司核心技术普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反映科技创新企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1] - 科创板公司多为中国科技龙头企业 高科技含量处于世界顶端 部分打破国际垄断形成国产替代 [2] 企业核心技术案例 - 睿创微纳拥有七项主要核心技术 包括非制冷红外传感器焦平面阵列敏感材料制备 均处于量产阶段 [1] - 睿创微纳"低噪声、低功耗、高密度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实现μV级电源噪声 功耗达行业领先水平 [1] - 华兴源创在信号和图像算法等领域具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包括柔性OLED的Mura补偿技术等十项 [1] - 华兴源创Mura补偿技术实现补偿后Mura小于3%Lever 位置补偿精度小于0.5像素 通过率约98% [2] - 寒武纪全面掌握通用型智能芯片及基础系统软件研发技术 包括智能处理器微架构等七大类核心技术 [2] - 寒武纪1A处理器为全球首款商用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 思元100芯片为中国首款高峰值云端智能芯片 [2] 研发投入与技术进展 - 2020年上半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达129亿元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值18.53% 较去年全年提高6个百分点 [3] - 华润微国内首条6英寸商用SiC晶圆生产线正式量产 [4] - 澜起科技2019年完成第一子代DDR5数据及寄存缓存器芯片工程样片流片 预计2020年下半年完成量产版芯片研发 [4] - 三达膜开发的新型分离纯化集成工艺在国内外首次将微管膜系统用于葡萄糖糖化液过滤除杂 提高滤液质量 [4] 技术变现与发展前景 - 金山办公通过聘用新兴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 针对不同行业需求研发切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5] - 拥有核心技术的科创板公司获得众多资金追捧 核心竞争力有望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要赛道 [3] - 在增量资金推动下 科创板公司前景被看好 是国内大循环快速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2]
中科磁业:公司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永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30 09:10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多年来专注于永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通过自主研发积累多项成熟核心技术 [1] - 构建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和永磁铁氧体磁体自主生产体系 [1] - 具备资源高质化利用 高水准工艺技术 高性能与高一致性产品 高效产业化管理等一流企业技术特征 [1] 核心竞争力披露 - 公司核心竞争力详情参见定期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章节 [1]
【聚焦IPO】同富股份再战IPO:近九成收入靠贴牌,毛利率低于同行,应收账款高企
搜狐财经· 2025-07-10 09:24
公司概况 - 同富股份成立于2017年,定位跨境B2B电商企业,主营不锈钢保温器皿(占营收85.15%),同时拓展塑料器皿、玻璃器皿及户外产品,旗下拥有TOMIC、水魔王、BottleBottle等自主品牌 [10] - 公司为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合作客户包括星巴克、沃尔玛、Takeya等国际品牌,产品销往全球近80个国家 [10] - 2024年营收达27.6亿元,较2022年19.73亿元增长39.89%,2024年营收增速30.35% [10][12] 业务模式 - 贴牌业务占比高达90%,自有品牌收入仅占10%,形成"重贴牌、轻自有"的被动模式 [10][12] - 不锈钢器皿外协生产比例达65%,自主生产仅35%,远低于同行哈尔斯(80%自主)和嘉益股份(基本全自主) [18][19] - 外销收入占比超80%,美洲和欧洲市场合计贡献74%销售额,2024年美洲地区收入占比升至69.13% [22][2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毛利率持续下滑(25.86%→26.51%→24.74%),低于行业均值28.84%-30.69% [12][13] - 2024年应收账款达44.77亿元,占营收16.22%,增速32.84%超过营收增速,周转率仅6.62次低于行业均值 [14][15]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33.81%降至2024年16.35%,股东权益增至11.77亿元 [11] 经营策略 - 销售费用率长期高于行业均值(2024年8.48% vs 行业3.72%-4.41%),电商平台费用占比从23.85%升至31.26% [17] -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1.55%,远低于行业均值3.51%,同期哈尔斯研发投入1.22亿元 [18] 上市计划 - 拟北交所IPO募资8.2亿元,投向年产3500万只不锈钢器皿及1500万只塑料器皿项目(7.25亿元)和研发检测中心(9531万元) [20][21] - 实控人曾因2018年不正当竞争纠纷被起诉,募资方案较此前砍掉补流和跨境电商营销项目 [20][21]
打破美日垄断!这家民企让C919用上中国“飞机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3 07:46
重庆民营企业外贸表现 - 2023年前5个月重庆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1442.3亿元,占全市外贸总值49.2% [1] - 新材料领域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化细分市场突破 [1] 再升科技核心技术突破 - 掌握超细玻璃纤维生产技术,最细纤维直径达0.09微米(头发丝1/800)[4] - 材料具备隔热隔音、阻燃防水特性,被喻为工业领域"混天绫" [4] - 全球仅三家能生产航空级超细纤维棉,中国成为美日后第三个掌握量产技术的国家 [6] 高端应用领域成果 - 为C919大飞机配套首批"飞机棉",并获SpaceX火箭材料订单 [6][8] - 221项专利中91件为发明专利,C919试验认证被单列展示技术实力 [10] - 材料延伸应用于洁净室、新能源汽车电池、半导体车间及蛟龙号潜水器 [15] 产业链延伸与商业化 - 将航空材料改造为建筑隔音应用,使室内噪声从50-60分贝显著降低 [12] - 多孔结构设计可过滤空气/水体有害物质,覆盖医疗、交通、家装场景 [13][15] - 欧洲企业主动寻求洁净空气领域合作,海关提供定制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17] 市场竞争力 - 具备与国外同类产品直接竞争实力,形成技术+装备+服务的生态链 [10][15] - 被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单项冠军"企业,目标推向世界标杆 [17]
花2000元冤枉钱买了一勺盐,浙江父子却靠它撑起一个千亿帝国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30 04:10
核心观点 - 徐传化父子从一勺价值2000元的盐中汲取教训,掌握核心技术后,将家庭作坊发展为年收入千亿的传化集团 [3][4][56][58]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901特效去油灵"打开全国市场,并逐步拓展至物流、农业等领域,形成多元化产业布局 [74][91][97] - 创始人徐冠巨以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将传统化工业务延伸至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 [104][106] 创业历程 初始阶段 - 1985年徐传化借2000元创办液体肥皂作坊,使用七石缸和铁锅作为生产设备,首年销售额33万元 [33][34][47] - 1988年徐冠巨研制10个新品种,销售额达140万元,企业更名为萧山市宁围助剂厂 [64] - 1989年租地建厂,员工增至40人,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65] 技术突破 - 1990年推出"901特效去油灵",使印染前处理成本降低50%,单吨产品节约8500度电和12吨煤 [74][83] - 1992年该产品带动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获11项国家和省级发明奖 [85] - 1995年成立传化集团,业务扩展至造纸、塑料化学品等领域 [91] 业务转型与扩张 物流板块 - 2003年首创"公路港"模式,2024年建成73个公路港,日均处理7000辆货车和4.8万吨货物 [97][100][109] - 物流服务使客户到货及时率提升5%-20%,物流管理费用降低10%-30% [108] - 2016年传化股份更名为传化智联,向智能物流转型 [106] 化工升级 - 化工产品扩展至近2万个品类,应用于芯片、半导体、光伏等高科技产业 [104] - 2024年营收达267.17亿元,全球布局20多个生产基地和8个研发中心 [106] 经营数据 - 2016年徐氏父子以464亿元身家成为萧山首富 [105] - 2024年公司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业务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 [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