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

搜索文档
到2030年,持有现金和持有房产的人,终将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搜狐财经· 2025-09-18 16:02
最近,网上有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现在持有现金和房产的人,到2030年终将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为此,很多人都倾向于持有房产。在他们看来现金拿在手 里会越来越不值钱,而持有大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却还能升值。当然,也在有人认为,现在房地产泡沫较大,未来还有较大的下跌空间,持有现金至少可以 免受房子市值缩水的痛苦。 实际上,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持有房子的人是人生大赢家。只要随便买上几套房子,囤积起来,待价而沽,就能轻松实现财务自由。这要比手里拿着大 把现金,整天想着要投资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要强得多。 资料显示,国内平均房价从1998年2000元/平米开始上涨,到2021年平均1.1万元/平米,足足涨了5.5倍。而像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则从3000元/ 平米,涨到6万多/平米,足足涨了20多倍。 那么,现在持有现金和房产的人,到2030年,终将会有哪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呢?我们认为,持有现金要远比持有房产更靠谱。因为,在过去20多年里,国 内经济高速增长,这就会导致货币超发严重,持有现金的人就会感觉到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而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10%以上的增速,降到5%左右。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 ...
6亿栋!住建部已查清全国住房数量,楼市或将迎来新变革?
搜狐财经· 2025-09-02 07:27
住房供给总量 - 全国城乡房屋建筑总量近6亿栋 市政设施80多万处[2] - 全国二手房总挂牌量753万套 商品房待售面积7.69亿平方米 折合超700万套100平方米住房[2] 房价水平现状 - 7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16877元/平方米 二手住宅均价13892元/平方米[5] - 购买100平方米二手房需支付超130万元[5] 供给过剩与需求矛盾成因 - 炒房客囤积房产推高房价 导致市场泡沫放大[5][7] - 棚改时期开发商年增千万套新房入市[7] - 居民收入水平难以支撑高房价[7] 政策调控方向转变 - 住建部公布住房数据引导市场健康化发展[9] - 未来不再鼓励大规模拆建拿地建房[9][12] - 供地开发将参照人口数量与增长率数据[10] 房产税推进影响 - 全国房屋普查为房产税提供数据支撑[14] - 房产税实施将增加多套房持有成本 促使炒房客退出市场[16] - 有利于减少房地产泡沫风险 稳定长期市场发展[16] 银行系统风险关联 - 房企销售困难导致资金链问题 可能推高银行不良贷款率[18] - 银行可能采取降低贷款额度、提高首付比例等措施[19] - 风险传导至购房者生活消费及持房者压力[19]
日本中年返贫史
虎嗅· 2025-08-18 05:33
日本60后世代经济困境 - 日本60后世代在1990年步入中年后陷入长期债务与失业困局 到2010年有142万个60后家庭处于相对贫困线以下 接近被称为最惨一代的日本70后数量[1] 房地产债务危机 - 1994年60后家庭平均债务达2000万日元 为所有世代最高负债金额 主要因结婚买房时点处于房价峰值期[2] - 1985-1990年全国土地价格上涨超过150% 同期60后进入适婚期 7年内530万对新人登记形成战后第三次结婚高峰[2] - 1991年住宅成交量达220万起 1995年超一半60后家庭购得住房 但房价持续下跌20年 2005年全国均价回落至1981年水平[3] - 60后购房成本为其他世代1倍以上 1996年房贷还款额占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 东京地区接近一半[4] 就业市场恶化 - 1994年企业薪酬增长率达营收三倍 雇佣过剩成为企业亏损主因[8] - 1995年出台不景气行业雇佣法后 全国薪酬总支出从230万亿日元降至2005年180万亿日元[8] - 1995-2005年60后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近四分之一[8] - 1998年30-40岁失业率从1.5%升至3% 35岁以上失业者再就业率不足20%[9][10] 信用贷危机 - 无抵押信用贷规模从1994年4.5万亿日元增至2000年10万亿日元 约七成用于偿还既有债务[12] - 35-45岁60后家庭为主要使用群体 信用贷年利率超30%[13] - 1999年武富士公司年利息收入达2000亿日元 同年全国9000多人因债务问题自杀[13] - 2005年全国450万人背负三笔以上民间贷款 占人口4.5% 其中35岁以上家庭占比超三分之二[13][14] 家庭结构变化 - 1995-2005年全国277万个家庭离婚 较前10年增120万例 35岁以上夫妇离婚占比超三分之二[15][16] - 1999年40岁男性平均月收入46万日元 四口之家月支出35万日元 另需偿还15万日元房贷[17] 经济持续衰退 -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1年经济负增长 2003年日经指数跌至7600点创泡沫破裂后新低[25] - 2003年新增35岁以上失业员工43万人 2002-2012年14.7万中年男性自杀[26][27] - 2022年60后家庭平均债务仍达600万日元 为团块世代两倍以上[28]
洪灏:房地产长周期与经济短周期相互影响,主导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格局
财经网· 2025-08-13 04:39
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影响 - 房地产长周期与中国经济短周期相互影响主导近期中国经济和市场运行 [1] - 中国日本美国均经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泡沫 日本在90年代 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 中国当前正处于问题解决阶段 [1] 国际债务周期比较 - 日本政府通过三箭齐发政策推动经济复苏 债务从低点到高点再回落历时约65年 [1] - 美国采用暴力去杠杆方式 2008年危机后允许企业及居民破产 2012年完成非居民债务去杠杆过程 [1] - 中国与日本债务轨迹高度相似 均经历20-30年债务扩张期 2021年达到峰值后进入下行阶段 [2] 中国债务处理措施 - 政府实施三年十万亿化债部署 但该措施仅代表债务延期而非实质性消化原有债务 [2]
付鹏:日本三十年大萧条对中国的启示
2025-08-11 14:07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日本经济转型、房地产、制造业、服务业 - 公司:无具体公司,主要分析日本经济历史与政策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3)** - 日本在1955-1973年保持18年高速增长,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人均GDP达4000美金[5] - 外部需求(如朝鲜战争订单)和美国经济扶持政策推动复苏[4] - 工业化完成,但高端技术领域(计算机、精密仪器等)仍落后[6] **2 经济转型背景(70年代石油危机后)** - 石油危机导致外部需求萎缩,日本转向内需提振[7][8] - 政策调整:大幅降息(1969-1972)、扩大基建投资(列岛改造论)[9] - 供给侧改革:淘汰重化工产能(平电炉、造船等),设立产业基金支持转型[10][11] **3 产业升级与创新扶持** - 1978年推出《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法》,重点发展电子、高精装备[12] - 政府补贴技术研发,推动半导体、汽车产业超越美国[13] - 服务业增速超过制造业,但薪资增长乏力[16][17] **4 房地产泡沫与居民债务** - 1974年前房价上涨44倍,三四线城市泡沫化更严重[23][25] - 73年金融紧缩(利率从4.5%升至9%)抑制通胀,但未彻底解决泡沫[26] - 1985年后广场协议+低利率(2.5%)刺激房地产疯狂,最终破裂[19][32] **5 转型后社会问题** - 服务业吸收就业但无法持续提升收入,居民债务与收入增速脱节[17][30] - 储蓄率下降、杠杆率高企,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33][35] - 人口结构恶化(低生育率、老龄化),加剧经济长期低迷[31][36] --- **其他重要但易忽略的内容** **数据与方法论** - 日本经济数据来源:OECD、内阁府经济计算年报,但1960年前数据缺失[1][2] - 关键指标:房价、居民杠杆率、储蓄增速(非储蓄率)、劳动力人口占比[3] **政策对比与中国启示** - 日本70年代转型与中国2008年后政策相似(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9][15] - 金融化房地产的教训:杠杆激增但缺乏基本面支撑[28][29] **环境与能源转型** - 70年代日本重工业污染(水俣病、骨痛病)倒逼能源结构调整(核电、新能源)[14] **长期影响** - 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居民储蓄增速短暂回升,但储蓄率持续下降至零以下[34][35] - “低欲望社会”形成与代际财富转移问题[36] --- **关键数据引用** - 日本1955-1973年GDP增速:年均10%[21] - 1973年出生人口:209万[22] - 1974年前房价涨幅:44倍[23] - 1986-1987年利率:降至2.5%[19] - 70-90年代城镇化率提升:20%[27]
付鹏谈香港楼市:从财富绑定到社会撕裂的深层危机
2025-08-11 14:06
行业/公司 - 行业聚焦香港房地产及社会结构[1][2][3][4] - 涉及主体包括香港居民、房地产开发商、金融机构及四大家族财团[14][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香港高房价的形成机制** - 早期开发商与政府利益绑定推动房价上涨[2] - 后期有产居民(占比高)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制新开发 因担忧供给增加导致资产贬值[1][2] -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30-60岁群体成为房地产泡沫最大牺牲者 背负长期债务[3][4] **2 社会分层与经济矛盾** - **K型分化**:顶层通胀(金融资产涨)与底层通缩(劳动收入停滞)并存[7][8] - 底层居民实际收入20年未增长 依赖旧货市场节省开支[6] - 富人垄断柴米油盐到火葬场全产业链 挤压创业空间[10][14] - **代际冲突**:20岁青年因父母经历负资产还债周期 产生仇富心理[16][17] **3 大陆资本的影响** - 过去10年大陆资金涌入香港购房 激化本地矛盾[15] - 中环等区域普通话普及 反映中资企业主导[15] - 香港居民优越感被大陆经济增速(对比自身停滞20年)削弱[17] 关键数据与现象 - **居住条件恶化**:从村屋消失到棺材房普及 九龙城公租屋出现上下分层结构[11] - **债务压力**:97年泡沫破裂后 部分家庭需打两份工还贷持续20年[6][12] - **社会情绪**:出租车司机等群体直言"永远买不起房" 矛盾指向财团垄断[13][18] 易被忽略的细节 - **文化差异**:亚洲人(vs西方)倾向咬牙还贷而非弃房 银行亦避免收房[5][12] - **历史对比**:2014年房价虽恢复97水平 但居民幸福感因债务周期牺牲未改善[4] - **微观案例**:中古货市场繁荣反映居民节俭 非文化因素而是收入停滞所致[6]
又一“鬼城”出现!房子价格从2万跌破到4千,却依然无人问津
搜狐财经· 2025-08-06 06:48
房地产市场变迁 - 中国人对房产有深厚情感 尤其子女成家时父母常倾尽积蓄购房 [1] - 廊坊曾因区位优势被称为"钻石" 但当前小区亮灯率不足30% 房价从近2万/平暴跌至4000/平仍无人问津 [3] - 海南海景房等投资性房产需求锐减 多地房价跌至冰点 [4] 区域市场泡沫破裂 - 2016年香河楼盘出现凌晨排队抢购现象 单日房价涨幅达20% [7] - 开发商利用"近京红利"营销 2015-2017年燕郊房价从8000飙升至3万/平 炒房客通过转手获利50万/套 [9][11] - 2020年廊坊二手房跌幅全国第一 2024年部分小区房价跌破4000/平 低于十年前水平 [13] 政策与供需冲击 - 2017年限购政策要求非本地户籍缴满3年社保 直接导致交易冻结 [15] - 2017-2021年新房供应量从1.8万套增至3.5万套 但购房需求下降超50% [17] - 杠杆炒房者大规模断供 案例显示300万贷款房产法拍后仍倒欠银行80万 [17][19] 城市发展困境 - 2013-2023年廊坊常住人口仅增40万 80%外流人口选择京津地区 [21][23] - 传统产业萎缩且高新产业未起 开发区厂房空置率超50% 本地月薪5000元岗位稀缺 [23] - 教育医疗资源匮乏 三甲医院仅3所 重点高中清北录取率远低于天津 [25] 全国性现象对比 - 鹤岗出现"万元房产"但因就业机会匮乏导致买家撤离 [29][30] - 乳山海景房价格跌至1000元/平 配套设施缺失使交易停滞 [32][41] 转型尝试 - 北三县与北京通州推进一体化 京唐城际铁路实现18分钟通勤 [35] - 临空经济区引进80个航空项目 总投资超300亿 政府转向保障房建设 [35] - 开发商开始配套引进北京教育资源 建设社区食堂等生活设施 [37]
业内权威人士:地产狂欢时代结束了,人们需要面对现实
搜狐财经· 2025-07-22 23:36
房地产市场现状 -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至46658亿元,降幅较一季度9.9%进一步扩大 [1] - 商品住宅广义库存面积达21.5亿平方米,去化周期长达28.9个月 [2] - 一线城市住房空置率7%,二线城市12%,三线城市16% [2] 市场分化表现 - 深圳二手房价连续五个月环比上涨,但结构性上涨明显:400万元以下房屋成交占比下降至53.4%,600万元以上占比上升 [3] - 北京五环外新盘打折促销,挂牌均价43004元/平方米但实际成交价走低 [5] - 核心城市相对稳定,边缘城市持续下跌 [2] 需求端变化 - 年轻一代购房意愿下降,更倾向储蓄而非背负30年房贷 [5] - 投资客抛售房产现象加剧,从买方转为卖方导致供需关系变化 [8] - 银行按揭贷款审批标准收紧,开发商融资难度增加 [8] 商业地产困境 - 全国重点城市写字楼平均租金环比下跌0.73%,同比下跌2.1% [6] - 上海陆家嘴办公室租金从8元/平方米·天降至6.5元/平方米·天 [6] - 服务业增长放缓和远程办公普及加剧需求萎缩 [6] 政策与转型挑战 - 2024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超800次但市场反应平淡 [5] - 地方政府推行"以旧换新"政策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7] - 开发商尝试建设高品质住宅但售价高出周边30%以上,市场接受度存疑 [8] 行业长期趋势 - 高盛预测中国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20-30% [2] - 房地产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住宅回归居住属性 [8] - 房价单边上涨时代结束,未来将呈现理性分化格局 [8][9]
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当年那些没买房的人,后来都怎么样?
搜狐财经· 2025-07-22 07:59
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背景 -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发展过热导致日元被低估 [4] - 1985年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大幅升值 日本政府借此抑制经济过热并提升出口竞争力 [4][5] - 协议后日元升值降低进口成本 推动消费投资多元化 但加大经济调整压力 [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 银行放宽贷款政策 提供大量低利率贷款 刺激房地产需求爆发 [5] - 东京等大城市房价飙升至全球之最 住宅市场脱离供需平衡 [6] - 投机性购房占比激增 投资者短期转手获利成为主要动机 [5][6] 泡沫破裂过程 - 1992年政策调整引发市场信心动摇 房价开始断崖式下跌 [8] - 待售房产激增导致供需失衡 资产价值缩水形成"负资产"状态 [8][9] - 银行追缴贷款使家庭陷入债务困境 破产率与失业率飙升 [9][11] 行业冲击与经济影响 - 建筑业金融业零售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企业破产潮持续蔓延 [11] - 制造业与出口行业因资本错配长期失血 削弱经济竞争力 [7] - 政府降息与公共支出刺激政策未能扭转经济下行趋势 [13] 社会结构变迁 - 中产阶级家庭因房产贬值损失90%以上财富 债务负担持续数十年 [14][16] - 低收入群体因房价回落获得购房机会 生活成本压力缓解 [16] - 自杀率创历史峰值 反映经济危机对社会心理的深层冲击 [13]
房市占比跌半,目标近了,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7-22 03:57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 房地产对GDP贡献率从2021年15 9%降至上半年7 17%,反映经济去泡沫化进程[1] - 高占比源于资源捆绑和投机炒作,当前调整是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1] - 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7亿平方米,总市值400-500万亿相当于四年GDP总和,显示市场过度膨胀[6] 房地产行业泡沫机制 - 房价捆绑教育医疗等城市资源,形成"人生开挂道具"属性[2][4] - 泡沫通过"连环套"模式膨胀:房价上涨→开发商拿地→政府土地财政增收→银行放贷→炒房客进场[6] - 7072万人(占城镇就业17 6%)直接或间接依赖房地产,行业风险具有广泛传导性[8] 行业调整案例与策略 - 万科上半年亏损110-120亿元但仍交付4 5万套房屋,回款率超100%,体现风险缓释策略[9] - 燕郊某房产价格从3万元/㎡跌至1 5万元/㎡,反映规划依赖型项目的泡沫破裂风险[8] - 从业人员转型案例:塔吊司机转岗新能源工厂,月薪从1 2万降至8000元但稳定性提升[9] 新兴产业发展动态 - 上半年GDP达134 91万亿元,增长动力转向新能源汽车(销量+30%)、光伏(全球80%份额)、工业机器人等领域[11] - 数字经济表现亮眼:"618"大促销售额破万亿,直播电商/AI/云计算快速成长[11] - 绿色能源领先全球,风电/水电装机容量居首,光伏技术获沙特等国引进[11] 资源分配机制改革 - "教师轮岗""多校划片"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削弱学区房溢价[11] - "医联体""远程医疗"扩大优质医疗覆盖,降低房产附加价值[11] - 房地产去金融化后,居住属性回归而投机属性弱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