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券市场国际化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解读】打通流动性管理渠道 外资参与债券回购业务迎新机遇
新华财经· 2025-09-26 14:22
《公告》首次系统明确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回购业务的范围、方式、风险管理和资金结算等 核心环节,体现出多项制度创新和操作优化。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及证券服务部联席总监徐飞对新华财经表示,银行间债券 回购业务的扩大开放是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进一步拓展了人民币债券的应用 场景,令中国债券市场的"磁吸力"持续释放。 一是参与主体全面扩大。此前,仅有部分境外主权类机构、清算行和参加行可参与银行间债券回购市 场。本次《公告》将范围扩展至所有可通过直接入市或"债券通"渠道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包 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管机构、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投资者,基本覆盖主流境外机构类型,实现准入 标准的统一和透明。 二是交易模式与国际惯例接轨。值得注意的是,《公告》明确境外投资者可采用"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 用"模式开展回购交易。多家支持客户开展相关业务的外资行纷纷感叹称,"这类似于国际通行的买断式 回购,与国内市场传统的质押式回购即债券冻结在正回购方形成区别,这样的安排更符合境外投资者的 交易习惯,有利于降低操作风险、提升违约处置效率,增强其参与信心。" 新华财经北京9月26 ...
熊猫债发行主体不断丰富凸显我国债市强大“磁吸力”
证券日报· 2025-09-03 16:26
熊猫债市场发展 - 进出口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协助新开发银行发行熊猫债70亿元 新开发银行成为首个完全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的多边开发银行 且是目前熊猫债发行体量最大的国际开发机构[1] - 银行间市场熊猫债今年发行规模达1112亿元 其中外国政府类机构 国际开发机构和跨国企业发行金额占比50% 较2024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1] - 发行人区域覆盖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等五大洲 显示市场全球化特征[1] 发行人结构多元化 - 熊猫债发行主体涵盖国际开发机构 外国政府 境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四类 发行人数量稳步增加[1] - 摩根士丹利成功发行20亿元5年期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利率1.98% 成为首单由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发行的熊猫债[3] - 亚投行 匈牙利政府 奔驰 宝马等国际机构及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市场 "首单"业务持续落地[3] 市场吸引力驱动因素 - 中国境内债券市场融资成本具有比较优势 利率相对较低 融资成本优势显著[3]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且流动性好 人民币资产收益稳定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稳定性突出[3] - 人民币跨境结算机制不断完善 为募投资金跨境使用奠定基础 增强外资持有人民币资产意愿[3] 市场地位与影响 - 外国政府类机构及国际开发机构发行活跃 反映中国债券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稳步提升[2] - 债券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发行人结构更加多元化 国际化程度大幅增强[2] - 熊猫债为境外机构提供重要人民币融资渠道 支持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项目[2]
宗良 马高欢:外资增持视角下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机遇与实践
新浪财经· 2025-08-14 23:26
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展 - 债券市场开放深度增加 2002年实施QFII制度后逐步放宽资本流动限制 202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377.8万亿元 日均成交1.5万亿元 中资境外债发行规模超1000亿美元 [3] - 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持续攀升 截至2025年4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84.9万亿元 其中国债35.6万亿元 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4.5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2700亿元 覆盖70多国1160余家机构 [4][5] - 绿色主权债成为新突破口 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36.6万亿元 绿色债券存量2.1万亿元 2025年首次发行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 [8] 市场互联互通深化 - 投资者参与范围扩大 2010年起逐步放宽境外机构投资范围 投资品种持续增加 [8] - 基础设施完善 登记托管结算系统持续优化 2024年优化跨市场转托管机制 全球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制度推进 [8][9] 国际化新机遇 - 经济稳健增长支撑 2023-2025年GDP增速保持5%左右 202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30% 按购买力平价经济规模达美国1.5倍 [10] - 金融高水平开放释放潜力 人民币国际化加快 2024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债券计价货币 [11][14] - 美元资产风险凸显优势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元波动 人民币债券稳定性吸引国际资金 [14] 国际经验借鉴 - 制度体系立体化 完备法律体系与严谨监管架构 严格信息披露与健全风险管理 [16] - 多层次运行机制 机构投资者占比超90% 货币基金保险养老金对冲基金分层配置 [17] - 高度国际化市场化 境外投资者广泛参与 跨境交易便捷 衍生品丰富 [18] 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 完善交易机制 建立统一基础设施 引入做市商制度 推广电子交易平台 [21][22] - 强化国债功能 优化期限结构 建立常态化买卖机制 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 [23] - 拓宽资金渠道 放宽年金保险投资限制 提升个人投资者参与度 引导私募基金入市 [24]
债券通七周年结硕果 债市国际化进程加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28
债券通发展成果 - 债券通"北向通"自2017年7月启动以来平稳运行 2023年5月成交9792亿元 月度日均成交466亿元 截至5月末入市投资者达821家 [1] - "南向通"2021年9月上线后快速成长 截至2023年5月末托管债券865只 余额4420.2亿元 [1] - 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 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全球三大债券指数 市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1] 债券市场国际化进展 - 截至2023年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2万亿元 占总托管量3% 连续9个月增持 [2] 机制优化与衍生工具发展 - "互换通"2023年5月上线后推出优化措施 新增IMM结算日标准化利率互换合约 延长费用优惠期限 [3] - 行业建议简化债券通交易登记程序 完善利率 汇率和信用风险衍生工具以满足境外机构风险管理需求 [3] 政策支持方向 - 央行将继续完善"债券通""互换通"机制 丰富利率汇率衍生工具 探索建立人民币债券离岸合格担保品机制 [4] - 政策目标是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的投融资环境 吸引长期资本参与中国债券市场 [4]
债券通八年蝶变
证券日报· 2025-07-02 16:42
债券通发展现状 - 债券通"北向通"自2017年7月3日上线以来累计成交9156亿元,日均成交482亿元,较开通首月日均15亿元增长超31倍 [1][2] - 截至2025年5月末通过债券通"北向通"入市投资者达835家,占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总数的71% [1][3] - 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占市场总托管量的2.6%,其中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的机构占比71% [3] 市场影响与作用 - 债券通推动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1] - 引入全球投资者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 [3] - 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其全球金融枢纽作用 [3] - 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提升人民币资产国际影响力 [3] 互联互通机制扩展 - 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开通,截至2025年5月托管债券918只,余额5329.4亿元,较2021年9月的35只55.25亿元显著增长 [4] - 2023年5月"互换通"上线,"北向互换通"累计交易清算7.16万亿元,吸引82家境外机构参与 [5] - 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扩大"南向通"合格境内投资者范围 [4] 国际指数纳入情况 - 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权重达9.7%,较四年前提升3.7个百分点 [6] - 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权重达10%,为最大国别权重 [6] - 中国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权重达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 [6] 未来发展前景 - 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仅2.4%,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6]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政府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和创新 [7] - 预计境外机构投资规模和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将提供更多机会 [7]
架起互联互通高速路
金融时报· 2025-05-15 03:10
互换通机制发展 - 互换通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捷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价值 推进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1] - 互换通是互联互通机制首次延伸至利率衍生品领域 带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突破及创新 提高结算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1] - 通过高效电子化交易和紧密衔接交易清算环节 为内地和境外投资者搭建利率衍生品市场互联互通高速路 [1] 市场参与及交易表现 - 参与互换通境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 地域分布更加多元化 交易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1] - 2024年一季度互换通平均每日结算金额达248亿元人民币 [2] - 满足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诉求 对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资产形成利好 [2] 规则优化升级 - 2023年5月15日互换通正式上线 实行额度管理等初期安排 [3] - 2024年5月13日推出优化措施 包括丰富产品类型 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 [3] - 完善配套功能 推出合约压缩服务及配套支持的历史起息合约 便利参与机构管理存续期合约业务规模 [3] 未来发展空间 - 需在监管协调 市场流动性 技术对接 法律合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如推动监管协同与规则互认 适度放宽合格境外机构准入 [4] - 期待互换通进一步拓展到南向通 完善债券市场双向开放 推动资本双向流动 [4] - 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9月启动 内地投资者可参与香港债券市场 投资币种更多元化 [5] 债券市场国际化进展 - 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涵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持有债券总量4.5万亿元 较2024年末增加2700多亿元 [6] - 境外机构累计发行熊猫债超过9500亿元 [6] - 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83万亿元人民币 位居世界第二 [7] 国际指数纳入情况 - 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权重达9.7% 较4年前提升3.7个百分点 2024年11月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三 [7] - 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权重为10% 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中权重达10% 是最初预计两倍 [7] - 中国债券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达国别最大权重 为债市引入数千亿美元跟踪指数资金 [7] 外资持仓比例 - 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仅2.4% 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7] - 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国债约2万亿元 在国债总托管量中占比5.9% [7] - 外资中长期有望保持增持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