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向互换通
icon
搜索文档
“北向互换通”,上新
证券时报· 2025-09-22 22:45
"北向互换通"再次扩容。 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以来,"互换通"持续平稳运行,交易日趋活跃,已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人民 币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截至2025年8月底,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 理机构等82家境外金融机构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合计名义本金约8.15万亿元人民 币。 香港交易所介绍,未来,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在两地监管机构指导下,与所有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不 断丰富"互换通"产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 平对外开放。 此外,从9月22日起,香港场外结算将现有的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CNY NDIRS)合约的最长期限从 5.5年延长至11年,以方便境外投资者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 9月22日,在两地监管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交易所")旗 下的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场外结算")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外汇交易中 心")和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联手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 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 ...
“北向互换通”,上新!
证券时报· 2025-09-22 15:28
北向互换通扩容 - 新增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丰富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工具 [1] - 业务推出首日31家境内外机构参与 累计交易53笔 名义本金规模达64.6亿元人民币 [1] - 香港场外结算将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CNY NDIRS合约最长期限从5.5年延长至11年 便利境外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 [2] 互换通运行成效 - 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以来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 名义本金合计8.15万亿元人民币 [2] - 覆盖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境外金融机构 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及资产管理机构 [2] - 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 交易持续平稳且日趋活跃 [2] 市场机制与未来发展 - 通过两地清算所互联机制 保留两地监管规则与市场结构 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渠道 [1] - 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丰富产品种类 完善风险管理框架 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 [2] - 扩容举措有助于满足境外投资者多样化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2]
8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7501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9-22 15:22
新华财经北京9月22日电(王菁)债券通公司22日发布的8月运行报告显示,债券通北向通当月成交7501 亿元人民币,月度日均成交357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交易最活跃,分别占月度交易 量的38%和41%。 据悉,ePrime当月支持了20笔境外债券发行,总规模为251.53亿元人民币,承销商包括农银国际、中国 银行、中信银行(国际)、银河国际等。 北向互换通方面,8月共达成交易793笔,总计4196.81亿元人民币;截至8月末,累计入市境外机构82 家。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
互联互通再扩容!港交所最新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9-22 14:04
核心观点 - 香港交易所宣布在"北向互换通"下新增以一年期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同时将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合约最长期限从5.5年延长至11年 进一步丰富境外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工具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4][7] 产品创新与优化 - 新增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LPR在我国贷款定价领域应用广泛 [4][5] - 将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CNY NDIRS)合约最长期限从5.5年延长至11年 使境外投资者能更好地管理长期利率风险 [2][7] 市场参与情况 - 业务推出首日有31家境内外机构参与 累计交易53笔 名义本金规模达64.6亿元人民币 [4] - 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以来 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境外金融机构参与 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 合计名义本金约8.15万亿元人民币 [7] 战略意义 - 满足境外投资者多元化需求和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补齐中国国债风险管理工具不够丰富的短板 [4] - 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渠道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5][7] - 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丰富产品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 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 [7]
互联互通再扩容!港交所最新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9-22 14:03
产品创新 - 北向互换通新增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1][2] - 人民币不交收利率掉期(CNY NDIRS)合约最长期限从5.5年延长至11年[1][4] 市场参与 - 业务推出首日31家境内外机构参与 完成53笔交易 名义本金规模达64.6亿元人民币[2] - 自2023年5月上线以来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 名义本金约8.15万亿元人民币[4] - 截至2025年8月底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境外金融机构参与交易[4] 战略意义 - 丰富境外投资者可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 满足多样化利率风险管理需求[2][3]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3][4] - 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渠道[4] 基础设施 - 香港场外结算公司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及上海清算所三方联合开展业务[2] - 通过两地清算所互联 保留两地监管规则和市场结构[4] - 业务和系统运行正常平稳 三方基础设施完成首日交易清算与结算[2]
“北向互换通”再次扩容 新增LPR利率互换
证券日报网· 2025-09-22 11:17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北向互换通于2025年9月22日新增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Y)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首日业务吸引31家境内外机构参与 完成53笔交易 名义本金规模达64.6亿元人民币 [1] - LPR利率互换合约将丰富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工具 满足多样化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1] 市场运行成效 - 互换通自2023年5月15日上线后持续平稳运行 交易日趋活跃 [2] - 截至2025年8月底 已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家境外金融机构参与 [2] - 累计完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5万余笔 合计名义本金约8.15万亿元 [2] 基础设施与机制优势 - 外汇交易中心通过境外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互联互通支持境内外投资者便捷完成交易 [2] - 上海清算所和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作为中央对手方通过双CCP互联和单一资源池安排降低参与复杂度 [2] - 机制在保留两地监管规则和市场结构前提下 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跨境金融衍生品交易渠道 [2] 未来发展计划 - 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丰富互换通产品并完善风险管理框架 [3] - 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 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3]
7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9576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8-19 11:48
债券通北向通交易情况 - 7月成交9576亿元人民币 月度日均成交416亿元人民币 [1] - 政策性金融债交易最活跃 占比51% 国债交易占比34% [1] 境外债券发行情况 - ePrime平台支持25笔境外债券发行 总规模288.22亿元人民币 [1] - 承销商包括中国银行 中信银行(国际)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等机构 [1] 北向互换通交易数据 - 7月达成交易1101笔 总计5630.46亿元人民币 [1] - 截至7月末累计入市境外机构82家 [1]
“北向互换通”延长产品合约期限至30年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0
北向互换通超长期限合约上线 - 6月30日北向互换通正式推出超长期限利率互换合约 期限延长至30年 [1][2] - 上线首日25家境内外机构参与 完成56笔交易 名义本金规模达15.3亿元人民币 [1] - 三方基础设施包括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上海清算所和香港场外结算公司联合推出 [2] 市场背景与需求 - 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30年期国债规模突破千亿元 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 [2] - 境内30年期国债期货市场成交量维持高位 反映对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求 [2] - 国际养老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将超长期限国债作为核心配置资产 [2] 产品创新意义 - 实现利率互换曲线全期限覆盖 构建覆盖全期限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1][3] - 填补超长期限利率管理工具空白 为保险和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供精准久期匹配工具 [3] - 提升跨境投资策略多样性 支持国际投资者构建更复杂的利率曲线交易策略 [3] 市场运行情况 - 北向互换通自2023年5月上线以来累计交易清算7.16万亿元 [4] - 吸引82家境外机构参与 日均交易量超百亿元 [4] - 已成为境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资产利率风险的主要渠道 [4] 制度与服务优化 - 推出《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清算衍生品协议》 简化谈判要素 [5] - 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 对接国际交易规则 [5] - 允许使用债券通持有的国债和政金债作为合格抵押品 降低交易成本 [5] 费用优惠措施 - 交易中心与上海清算所全额减免北向互换通交易及清算费一年 [4] - 银行间市场同步延长集中清算合约期限 [4] 未来发展规划 - 将继续丰富互换通产品序列 包括推出以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2][6] - LPR利率互换合约扩容将适应LPR在贷款定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6] - 完善风险管理框架 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协同发展 [5]
债券通八年蝶变
证券日报· 2025-07-02 16:42
债券通发展现状 - 债券通"北向通"自2017年7月3日上线以来累计成交9156亿元,日均成交482亿元,较开通首月日均15亿元增长超31倍 [1][2] - 截至2025年5月末通过债券通"北向通"入市投资者达835家,占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总数的71% [1][3] - 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占市场总托管量的2.6%,其中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的机构占比71% [3] 市场影响与作用 - 债券通推动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1] - 引入全球投资者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 [3] - 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其全球金融枢纽作用 [3] - 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提升人民币资产国际影响力 [3] 互联互通机制扩展 - 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开通,截至2025年5月托管债券918只,余额5329.4亿元,较2021年9月的35只55.25亿元显著增长 [4] - 2023年5月"互换通"上线,"北向互换通"累计交易清算7.16万亿元,吸引82家境外机构参与 [5] - 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扩大"南向通"合格境内投资者范围 [4] 国际指数纳入情况 - 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权重达9.7%,较四年前提升3.7个百分点 [6] - 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权重达10%,为最大国别权重 [6] - 中国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权重达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 [6] 未来发展前景 - 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仅2.4%,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6]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政府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和创新 [7] - 预计境外机构投资规模和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将提供更多机会 [7]
港交所:“北向互换通”延长产品合约期限至30年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1:13
北向互换通产品优化 - 港交所公告将"北向互换通"产品合约期限延长至30年[1] - 优化措施推出首日25家机构参与10年以上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 - 首日累计交易56笔名义本金规模达15 3亿元人民币[1] - 三方基础设施顺利完成首日交易清算和结算系统运行正常[1] 市场影响与功能 - 优化措施拓展境内外利率衍生品市场互联互通深度与广度[1] - 丰富跨境风险管理工具箱满足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1] - 完善收益率曲线构建覆盖全期限利率风险管理体系[1] - 填补超长期限利率管理工具空白为保险养老金提供久期匹配工具[1] - 支持国际投资者构建复杂利率曲线交易策略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效率[1] 北向互换通发展现状 - 自2023年5月上线以来交易日趋活跃[2] - 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成交7 16万亿元人民币[2] - 吸引82家境外机构参与[2] - 已成为境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资产利率风险主要渠道[2] - 持续吸引更多境外资金增持中国市场债券[2] 未来发展规划 - 三方基础设施将继续丰富"互换通"产品种类[2] - 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共同发展[2] - 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准对外开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