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行合一

搜索文档
分红险渠道之争:银保领跑,代理与中介求突围
新浪财经· 2025-08-11 01:43
原标题:分红险渠道之争:银保领跑,代理与中介求突围|转型分红险② 智通财经记者 | 吕文琦 今年上半年,保险业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悄然发生——银保渠道在销售端的地位发生了质变。过去常被 贴上"规模贡献渠道"标签的银行代理销售,如今不仅在保费规模上稳居首位,还在价值贡献上实现了跃 升,成为推动险企新单价值增长的重要引擎。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原本更多依赖代理人渠道的分红型寿险,在银保渠道热销,不仅成为部分银行理财 经理的"主推产品",甚至在部分银行的月度销售榜上占据半壁江山。 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有产品端调整和渠道端转型的原因,更折射出保险销售生态的重构。 银保渠道重回C位 智通财经从业内了解到,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业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同比小幅下滑,较2024年全年 的较大降幅已明显收窄。而新单期缴保费实现了正增长,扭转了去年的下滑态势。 以目前唯一公开披露各渠道详细保费信息的太保寿险来看,太保寿险上半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 1680.09亿元,同比增长9.7%。 在渠道结构方面,银保渠道尤其抢眼,上半年实现保费370.53亿元,同比增长74.6%,占总保费中的 22.05%,几乎达到了2024年全年银保保费 ...
港险将推报行合一;平安、国寿等五大上市险分红近千亿;泰康、友邦等接盘160亿购物中心|13精周报
13个精算师· 2025-08-09 02:07
监管动态 - 七部门推动政府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长线资金重点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方向 [5] - 两部门恢复征收国债等利息收入增值税 新发行债券8月8日起征税 [6] - 银保信首次统一保险产品投资收益率假设上限为3.9% 强化"报行合一"费用约束 [7] -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拟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覆盖银行理财公司 [8] - 海南鼓励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产业保险 [9] - 上海七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创新药械 探索"监管沙盒"试点和医保商保数据互通 [10][11] - 香港监管机构推动寿险公司将投资决策职能从新加坡迁回香港 [14] 公司投资与股权变动 - 弘康人寿连续增持郑州银行(持股14.03%)和港华智慧能源(持股5%) [17][18] - 中国平安增持邮储银行935.7万股 持股比例升至15.02% [19] - 阳光人寿减持胜利股份0.5%至4.72% [20] - 太平人寿35亿投资中国电建解套浮盈 股价近月涨超30% [22] - 中国人寿联合设立50亿河北临空股权投资基金 [23] - 泰康人寿领投160亿接盘无锡、北京、武汉荟聚购物中心 [24] - 中邮人寿上半年保险收入1180亿 年内举牌绿色动力环保和东航物流 [25][26] 财务与业绩表现 - 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上半年净利润286亿 同比大增242% [44] - 76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净利润92.52亿 同比增长92% [45] - 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累计分红907.89亿 同比增长20.21% [46] - 中宏人寿净利润大增343%至2.22亿 综合投资收益率仅1.74% [27] - 台湾保险业2025年上半年亏损6.5亿美元 寿险利润降98.4% [15] - 伯克希尔Q2营业利润111.6亿美元 受保险疲软和汇率损失拖累 [55] - 加拉格尔上半年净利润13.18亿美元 同比增长17.26% [57] 行业趋势与创新 - 香港拟实施分红险佣金改革 首年佣金不超70% 剩余分5年发放 [41] - 险资年内举牌达22次 偏好公用事业、银行等高股息标的 [42][43] - 全国性"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落地北京 实现数据互通和快速理赔 [54] - 阳光人寿推出"美好人生"银发产品体系 覆盖高龄及慢病人群 [59] - 全国首单新能源"贷+保"气候贷落地成都 以太阳辐射量为赔付指标 [60] 公司治理与人事 - 中国财险和紫金财险取消监事会 9位监事被免职 [28][29] - 民生人寿高管层仅剩4人 总经理吴志军卸任合规负责人 [33] - 横琴人寿高管离职潮后补位 严志扬出任审计责任人 [36] - 幸福人寿董事会更新 何六艺等新任董事 [38] - 傅安平卸任珠江人寿总经理 拟任幸福人寿董事 [39] 行业监管与风险 - 143家险企偿付能力报告显示5家"亮红灯" 华汇人寿等评级为C [47][48] - 四家问题险企清算完成 华夏人寿23名责任人被罚 [49] - *ST天茂拟主动退市 系年内第三家退市险企 [50]
寿险公司的负债成本改善几何?
国联民生证券· 2025-08-08 12: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保险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1][45][48] 核心观点 - 寿险行业负债成本改善趋势明确,NBV和VIF打平收益率均呈现边际下降 [8][10][11][14] - 监管政策("报行合一"、预定利率动态调整)和公司内部举措(产品转型)共同推动负债成本优化 [25][29][33][36] - 负债成本改善叠加投资收益率提升,2024年头部险企利差显著扩大(中国人寿新单利差+3.59PCT至3.07%) [18][22] - 2025年个险渠道执行"报行合一"和分红险占比提升(目标50%+)将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 [26][37][39] 目录对应总结 第一部分:当前负债成本水平 - **NBV打平收益率**:2024年头部险企普遍下降(中国人寿2.43% vs 2023年2.96%),主因预定利率下调和渠道费用管控 [8][9][10] - **VIF打平收益率**:分化明显,太保寿险最低(2.21%),人保寿险最高(3.45%),反映产品结构和定价能力差异 [11][12][14] - **利差表现**:2024年总投资收益率普遍4%,新华保险新单利差同比+4.94PCT至2.82%,改善幅度最大 [18][21][22] 第二部分:负债成本未来演绎 - **外部驱动**: - "报行合一"全渠道推进,银保佣金已降30%,2025年个险执行后费用率或进一步压缩 [25][26][27]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普通型/分红险/万能险利率累计降幅达150-200BP [29][31][32] - **内部转型**: - 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遍下调140-210BP至2.5%-3.0% [33][35] - 分红险占比快速提升(中国人寿2025Q1浮动收益型业务占比51.72%) [37][38][39] 第三部分:投资建议 - 推荐标的:中国太保(负债匹配能力强)、中国平安(资产端弹性大)、新华保险(NBV改善显著) [48] - 行业估值修复逻辑:NBV Margin提升(太保寿险2024年+8.6PCT至21.9%)支撑业绩增长 [43][48]
“报行合一”为非车险发展正本清源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1
非车险业务是指财险公司经营的除车险、农险、出口信用保险、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之外的所有保 险业务,主要涵盖责任险、工程险、企财险等纯市场化业务。近年来,我国非车险业务发展迅猛,总保 费占比不断攀升,已然成为财险业的"半壁江山"。然而,伴随着规模持续扩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 抢占市场份额,部分财险公司大打价格战,通过虚挂中介套取费用等方式突破备案费率的违规行为层出 不穷,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在此背景下,拟施行的非车险"报行合一"制度可谓正当其时。"报行合一"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 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必须与向管理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这一规定直击行业沉疴,促使财险 公司摒弃通过不正当手段压低价格来获取业务的短视行为,回归到以合理定价、优质服务和稳健经营为 核心竞争力的正轨上来。 应收保费风险也是长期困扰非车险业务发展的一大难题。部分财险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为了追 求业务量,对保费收取管理较为宽松,导致应收保费居高不下。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和财务稳定 性,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隐患,如资金挪用、坏账等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财险公司在收 取全额或首期保费后方可向客户出具保单和开具保费发票,即" ...
两家上市险企披露上半年保费收入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1
上市险企保费收入表现 - 中国太保上半年保费收入2820亿元 同比增长9% [1] - 新华保险上半年保费收入1212.62亿元 同比增长23% [1] - 太保寿险保费收入1680.09亿元 增长9.7% 太保产险保费收入1139.99亿元 增长0.9% [1] 渠道业务发展态势 - 太保银保渠道保费收入370.53亿元 实现74.6%高速增长 [2] - 太保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1188.25亿元 同比下降2.5% [2] - 新华保险个险渠道绩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月均绩优人力及万C人力同比双位数增长 [1] 财险业务结构分析 - 太保车险保费收入536.07亿元 同比增长2.8% [2] - 太保非车险保费收入603.92亿元 同比微降0.8% [2] -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车险保费增长 农险/健康险/意外险成为非车险新增长极 [2] 战略转型与行业趋势 - 新华保险全面落实客户中心战略 加强分支机构建设并完善产品体系 [1] - 银保渠道因居民储蓄转移和"报行合一"政策推动进入快速增长期 [2] - 行业佣金率普遍下降使银保渠道价值率显著提升 [2]
保险市场“春寒料峭”:销售遇冷 分红险待“破冰”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7:26
核心观点 - 人身险行业一季度保费收入遇冷,前两个月出现负增长,部分公司罕见未披露月度数据,主要受高基数、监管政策及产品转型影响 [1][2][4] - 行业加速向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预计未来占比超50%,但销售面临挑战,需加强代理人培训 [1][6][7][8][9][10] 保费数据披露变化 - 仅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披露前两月保费数据:新华保险同比增长29%,太保寿险同比增长9.1% [2] - 阳光人寿1月保费同比下降4.9%,国华人寿前两月保费同比下降29.4% [2] - 中国人寿2024年一季度总保费3376.38亿元,占全年保费50.28% [2] - 行业转向"要质量",避免月度数据被误读,更注重长期价值披露 [2][3] 行业保费表现 - 2025年1月人身险原保费9035亿元,较2024年同期9458亿元下降 [4] - 2025年2月人身险原保费12716亿元,较2024年同期12997亿元下降 [4] - 负增长主因储蓄险需求透支、监管政策限制及销售动力不足 [4][5]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限制预定利率:普通型产品上限2.5%(2024年9月起),分红型产品上限2.0%(2024年10月起) [5] - "报行合一"政策要求费用支出与备案一致,限制激进营销 [4][5] - 引导行业转向健康险、终身寿险等长期保障型产品 [3] 产品结构转型 - 行业力推分红险等浮动收益产品,预计占比将超总保费50% [1][7] - 新华保险计划2025年分红险占比不低于30% [7] - 分红险有助于化解利差损风险,提升资产负债匹配 [7] - 当前分红险占比仍低:中国平安2024年占比10.33%,新华保险2024年占比16.58%,中国太保2024年占比21.26% [8] 销售挑战与队伍培养 - 分红险销售遇阻因利益优势不明显、理解成本高 [6] - 需高素质代理人引导客户信任,加强培训和技能转型 [9][10] - 部分代理人反馈分红险认可度高,但需避免销售误导 [8][9][10]
去年头部险企银保收入同比上涨 上市银行代销保险收入同比普降
证券日报· 2025-08-08 07:26
银保渠道保费与代销收入分化现象 - 上市险企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大多同比增长而上市银行代销收入普遍同比下降形成数据矛盾[1][2]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保费516.74亿元同比增长8.1%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511.56亿元同比增长4.3% 太保寿险银保规模保费409.02亿元同比增长7.4%[2] - 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保费217.94亿元同比增长10.6% 续期业务保费257.95亿元同比增长26.5% 仅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小幅下降[2] 银行代销收入下降具体表现 - 农业银行代理业务收入下降20.6% 主因代理保险手续费减少 建设银行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144.12亿元同比减少44.82亿元降幅23.72%[3] - 招商银行代理保险保费1172.25亿元同比增长21.07% 但代理保险收入64.25亿元同比下降52.71% 平安银行代理及委托手续费收入54.34亿元同比下降29.4%[3] - 普华永道指出银保渠道手续费率行业平均下降约30% 直接导致银行代销收入减少[3] 报行合一政策的核心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要求保险公司产品定价假设与实际经营保持一致 对银保渠道佣金实施严格约束[3][4] - 政策导致手续费率大幅下降 同时险企优化业务结构转向长期期交和高价值产品 进一步压缩银行佣金空间[4] - 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保费增长与代销收入下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3][4] 银保渠道价值转型成效 - 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2.7% 新华保险实现保费与价值率双增长 人保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达23.41亿元[5] - 险企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管控和优化经营体系推动渠道转型 聚焦期交产品和价值贡献提升[5] - 行业从追求保费规模转向平衡规模与价值 通过调整产品期限结构和提高期交占比提升价值率[6] 未来银保合作模式发展方向 - 银保渠道将继续作为重要渠道 重点推进"价值银保"建设[1][6] - 险企与银行将探索长期共赢合作模式 摒弃短期代销费用模式 转向客户长期经营和需求满足[6] - 深化"产品+服务"发展模式 通过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利润率 同时增强银行客户黏性和降低险企销售成本[6]
新单规模萎缩 转型产品出单难 银行卖保险“卖不动了”?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26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下滑 - 2024年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新单保费约6600亿元 同比下滑约14% [2] - 新单保费反映业务开拓能力 规模萎缩体现市场开拓不足 [2] - 下滑主因包括"报行合一"政策实施 销售激励减少 叠加预定利率下滑和市场需求透支 [2] 报行合一政策影响 - 2024年是银保渠道落地报行合一后首个完整经营年度 政策效应集中显现 [2] - 报行合一遏制"小账"现象 降低保险公司费差损风险 [2] - 政策短期内冲击银行佣金水平和销售积极性 导致多家上市银行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下滑超20% [3] 分红险转型面临挑战 - 2024年分红险在银行代销储蓄型保险产品中占比显著提升 [4] - 保险公司推动分红险以降低利差损风险 应对低利率和资产荒环境 [4] - 但分红险销售难度大 浮动收益特性劝退风险厌恶型客户 [4] 分红险销售困境 - 分红险收益不确定性显著拉低消费者购买热情 [5] - 产品条款复杂涉及多概念计算 销售人员存在讲解不清的短板 [5] - 消费者对分红来源和风险认知不足 部分因过往不良体验产生不信任 [5] 银保业务转型方向 - 行业需要打破产品同质化 向专业导向和需求导向转型 [6] - 保险公司不再盲目追求保费规模 对新单负增长容忍度提高 [6] - 需深化银保合作 从简单代理关系转向深度融合发展 [6] 银保合作模式创新 - 保险公司应融入银行业务链条 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 [6] - 银行可链接保险公司健康、养老等服务生态 为零售转型赋能 [7] - 需要建立客户长效经营机制 创新产品服务模式 实现数字化和人才培养协同 [7] 头部险企转型举措 - 通过深耕队伍专业化 优化客户经营模式 推动业务期交化和长期化发展 [8] - 采用一行一策差异化策略 丰富产品供给 拓宽合作范围 [8] - 优化成本控制和精益化管理 实现降本增效 打造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 [9]
72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合计净利超86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8 07:25
行业整体表现 - 72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万亿元,净利润861.43亿元 [1] - 49家公司实现盈利,总盈利额886.33亿元,23家公司亏损,总亏损额24.90亿元 [3] - 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盈利的公司数量和占比均有所提升 [3] 头部公司表现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分别为3544.09亿元、1738.46亿元、1002.16亿元 [2] - 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净利润断层式领先,分别为281.00亿元和205.03亿元 [3] - 另有5家险企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2] 业绩驱动因素 - 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方式,"报行合一"落地进一步压降费用 [3] - 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投资浮盈逐步释放,一季度交易类金融资产估值盈利对利润形成正面贡献 [3]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深化"报行合一"至个险渠道,压降不合规不合理费用 [4] 会计准则影响 - 多家险企一季度已采用新会计准则和偿二代二期规则核算核心经营指标 [5] - 新会计准则下险企利润对股市波动敏感,净资产受债市影响更多 [6] - 上市险企资产按市值计价,负债反映即时利率变化,业绩波动加剧 [6] 未来发展展望 - 消费者在健康管理、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等方面需求逐步释放 [6] - 保险行业提供中长期现金流、投资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凸显 [6] - 人身险行业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6]
年内险资上百次增持银行股、10度触发举牌 低利率时代银保抱团取暖渐成趋势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7:05
市场人士认为,险资频频增持背后,除了银行高股息吸金,背后更蕴含着险企大举加码银保的战略考量。"最近3年,银保期交保费逐步赶上个险,一些头部 公司也将战略重心押注银保,试图通过重仓银行股,借力资本纽带抢占银保市场。"一家中型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负责人对智通财经记者表示。 据行业交流数据预测,未来10-15年,银行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将是个险的两到三倍,甚至目前仍以个险为主的老七家,其银保新业务价值也将超过个险,老 七家在银保期交的市场份额将从2024年的26%上升至40%左右。 "随着低利率时代到来,利差的收窄对于银行和保险都是大考验,未来二者一定走向抱团取暖,战略联盟、资本纽带绑定双方长期利益将逐渐成为趋势。"一 家头部寿险公司高管对智通财经记者表示。 险资"痴迷"银行股:年内上百次出手增持,10度触发举牌 智通财经7月24日讯(记者 夏淑媛) 险资持续"爆买"银行股。港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近期弘康人寿累计3次增持郑州银行H股。与弘康人寿加仓区 域性城商行不同,平安资产、中国平安则出手增持国有大行邮储H股,二者最新持股比例均超14%。 据智通财经记者统计,开年以来,截至7月22日,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瑞众人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