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险

搜索文档
保险行业2025年中报综述:业绩平稳增长,戴维斯双击渐行渐近
2025-09-10 14:35
**保险行业2025年中报综述:业绩平稳增长,戴维斯双击渐行渐近** **涉及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保险行业 公司包括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平[1]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行业整体业绩与利润** * 2025年上半年保险行业业绩回暖得到确认 整体利润小幅增长 除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外 其他上市险企均实现正增长[2] * 上市险企归母净资产合计2.19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2% 各公司增速区间为-13.3%至6.1%[2] **2 新业务价值(NBV)与内涵价值(EV)** * NBV动能强劲 增幅在20%至65%之间 主要受益于银保渠道加速及价值率改善[1][2] * NBV是内涵价值增长核心因素 各上市险企寿险EV较年初分别增长5.5%、8.2%、4.7%、8.1%[4] * 银保渠道NBV占比在26%-60%之间[4] **3 盈利结构分化** * 新准则下投资业绩成为盈利主导因素 各险企因投资策略差异表现分化[1][3] * 新华保险投资业绩占税前利润比例从去年同期43.9%上升至58.8% 中国人保从11.4%上升至34%[4] * 太保和平安仍以保险服务业绩为主导 体现负债端经营稳健[1][4] **4 负债端渠道分析** * 个险渠道代理人规模延续下降趋势 上半年六家公司代理人合计规模较年初下降3.5% 但人均MVA继续提升 如国寿优增人力同比提升27.6% 平安代理人人均AAV同比提升21.6%[5] * 银保渠道在报行合一推动下增效 占总保费比重同比提升11%-110% 新单价值率在12%-29%之间 已成为重要增长驱动[5] * 储蓄险仍为主流 保障型产品增速分化显著 如国寿上半年增速-28.8% 新华同比提升45%[5] **5 财产险业务表现** * 上半年财产险原保费收入增速放缓 但综合成本率明显优化 普遍回归95%-96%区间 平安最低为95% 太保最高为96%[6][7] * 车险业务增速放缓 新能源车险保持快速增长 平安承保新能源车数量同比增长49.3% 人保提升36%[6] * 非车业务专业化较强 在责任险、工程险等领域头部企业已形成壁垒 但非车责任、意外伤害、健康等综合成本率仍高于100% 存在优化空间[7] **6 投资端表现与收益** * 上半年五家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2852亿元 同比提升6% 总投资收益3674亿元 同比提高9% 综合投资收益4333亿元 同比增加14%[8] * 净投资收益率人保最高达3% 平安其次为3%[8] 总投资收益率人保第一 新华第二为3.59%[9] 综合投资收益率平安第一达4.24% 人保第二为4.23%[9] * 投资收益改善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和股息[1][8] **7 资产配置趋势与结构** * 债券仍是资产配置主要方向 但增配OCI权益成为核心趋势[3][10] * 上市险企投资资产增速在5.1%至8.2%之间 平安最高8.2% 新华最低5.1%[10] * 债券类资产占比最高为中国太平76.5% 最低为人保49.7%[11] 债券整体以增配为主 太保债券占比提升幅度最高达15.65%[14] * 股基类资产占比持续提升 新华保险股基占比最高达18.7% 其次平安13.8% 国寿13.6%[11] 部分险企股基规模实现双位数增长 增速由高到低为人保、平安、人寿、太保[12] **8 OCI与TPL账户权益配置** * 新准则下各家险企以增配OCI为核心导向 其中国寿增配OCI贡献达83.9%[15] * 上市险企权益配置保持较高增速 平安权益增速达20.6% 国寿16%[15] 太保股票在权益中比重最高达78%[15] * OCI账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贡献提升 如平安由去年72%提升至80% 票息收入国寿、新华、人保明显提升[16] * TPL账户权益收益率部分公司显著下降 如平安、太保、人保从去年14%、12%、18%下降到-0%、2%、3%[16] **9 其他资产配置细节** * 非标资产除人保规模同比持平外 其他上市险企明显下滑 平安收缩24% 太保收缩7%[18] 非标资产占比新华和太平低于5% 人保、国寿、太保仍高于10%[18] 收益率平安和太保分别为4.37%和4.4%[18] * 定期存款结构差异明显 占比最高新华达20% 中国太平仅为4.5%[13] 除人保存款下降外 其他上市险企存款提升明显 平安存款增速最高24.6% 新华17.9%[19] 存款期限结构差异显著 国寿和太保以1~4年为主 新华大幅提升4~5年存款比例由2.4%增至25.3%[19] * 行业配置上险企大幅增配银行、食品饮料、传媒、医药生物和电信服务等行业[20] 国寿前十大重仓行业较一季度持股数提升9% 新华和太平下降2%[20] **10 资产负债到期结构** * 仅国寿、平安和太保披露到期结构 均以五年以上到期资产为主[21] 国寿五年以上到期资产占比由去年54.9%提升至55.5% 负债端五年以上占比高于50%[21] 平安五年以上到期资产占比由48.9%提升至49.1% 负债端五年以上占比超过85%[21] **11 股息与估值展望** * 国寿和人保股息收益率从去年3.7%和3.3%下降至1.2%[17] * 经济复苏周期下看好保险股修复弹性 低利率环境及产品成本反内卷将降低头部险企负债成本 提高市场份额[22] 加仓权益及政策支持下利差反转扩大趋势 人民币升值对核心保险股积极作用显著[22] * 建议关注经营成本与估值双低的中国太保 权益配置收益明显的新华保险 股息率良好且显著欠配的中国平安 估值较低且修复空间显著的中国太平与中国人寿[2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报行合一政策对银保渠道的增效作用显著[5] * 新能源车险在车险业务中保持快速增长[6] * 非车业务中责任险、意外伤害、健康等综合成本率压力仍大[7] * 部分公司如新华由于处置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产生净损失[16] * 二季度加仓股票包括中国电信、伊利股份、中国神华等 增配比例均在10%以上[20]
存钱上瘾的年轻人,用保险富养自己
搜狐财经· 2025-08-26 17:15
核心观点 - 年轻群体储蓄行为模式转变 从单纯存款转向复利驱动的资产配置 通过储蓄险等工具实现财富增值和养老储备 [3][5][25] - 利率下行环境下储蓄险需求显著增长 2024年蚂蚁保平台"储蓄险""增额终身寿""养老险"搜索人次同比增加141% [19] - 资产配置策略呈现多元化特征 活钱 救命钱 投资钱和长期钱分类管理 储蓄险成为长期资金核心配置工具 [3][5][17] 储蓄行为特征 - 复利思维取代定期存款 年轻群体通过支付宝购买储蓄险实现"利滚利" 每月投入金额介于数百至数千元区间 [3][8][11] - 强制储蓄与复利效应结合 每月固定投入2000元至长期储蓄险 年化收益较定期存款多1000元以上 [8] - 低门槛储蓄险产品受青睐 增额终身寿险每月数百元起投 满5年可支取 持有至85岁可实现本金翻倍 [11] 产品配置逻辑 - 储蓄险具备双重功能 既作为教育基金(20年周期)也作为养老储备(30年周期) 30岁起每月投2000元至60岁 70岁可累计领取52万元 [17][19][23] - 保险组合构建风险保障体系 重疾险 意外险 医疗险年均支出3-4万元 配合储蓄险形成多线复利效应 [17][19] - 灵活就业群体通过养老年金补充社保 自由职业者每月定投养老金以应对无企业缴纳五险一金的风险 [21][23] 行业趋势表现 - 储蓄险成为利率下行时期替代选择 国债利率降至3%以下 储蓄险复利优势凸显 [5][19] - 蚂蚁保平台成为核心购买渠道 年轻群体通过支付宝配置余额宝(短期资金)与储蓄险(长期资金) [5][8][19] - 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上升 储蓄险交满5年后可提取 但长期持有价值更高 主要服务于教育 创业等未来大额支出场景 [17][19]
理财收益持续下滑,理财“特种兵”转战“新三金”配置
第一财经· 2025-08-26 04:03
理财"特种兵"现象与收益困境 - 理财"特种兵"通过高频切换不同理财产品进行套利操作 但实际收益微薄 例如频繁操作仅多赚2.5元 [1][2] - 个体套利行为难以获得超额收益 资金量较小(几万元级别)导致收益覆盖不了操作成本 例如资金闲置两三天无收益 [2] - 新发行理财产品常通过高收益债券吸引客户 但后续收益回归常态 例如首日年化15%的理财跌至2%的7日年化收益率 [4] 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与市场趋势 - 2025年7月全市场15406款在售理财产品中 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27%(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 封闭式产品为2.51%(环比下跌0.04个百分点) [4] - 债券市场弱势震荡导致理财收益持续走低 理财净值波动加大 due to开放式产品占比上升和估值平滑约束 [4][5] - 固收类理财产品出现当日亏损现象 理财收益率面临趋势性下降压力 due to底层债券收益率下降和高收益资产到期 [5] 低利率环境与存款市场变化 - 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行 中长期利率进入"1时代" 3个月期限平均利率降至不到1% [6] - 2025年7月住户存款净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0.8万亿元 显示存款搬家加速 [6] - 日本"渡边太太"理财模式兴起 强调海外投资和多元化配置以应对低利率环境 [6] "新三金"配置模式兴起 - "新三金"配置组合(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黄金ETF基金)成为年轻人理财首选 蚂蚁财富数据显示937万"90后""00后"在支付宝集齐这三类资产 [1][7] - 货币基金配置比例30%-40%(收益比活期高3-5倍) 债券基金40%-50% 黄金ETF基金10%-20% [8] - 保守型配置比例6:3:1 稳健型4:4:2 进取型3:5:2 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调整 [8] 资产配置收益比较与扩展 - 10万元采用"新三金"理财法比一年定期存款(利息900元)多赚1500-3500元 [10] - 实际配置收益率可达5%-6% 部分投资者扩展为"新五金"(增加指数基金和权益基金) [10][11] - 2025年上半年新发指数型基金363只 发行份额1823.79亿份 占新发基金总规模35% 全部上市ETF总规模达4.31万亿元 [11] 市场环境变化与配置调整 - 股市表现强劲(上证指数冲上3800点创十年新高)和黄金价格高位震荡 促使投资者将黄金ETF替换为指数基金或主动权益基金 [11] - 2025年8月18-19日 644只股票ETF规模增长(占比近六成) 合计规模增加近336亿元 [11] - 资产配置可避免单一资产"挂0"风险 实现每日稳定收益 [9]
买保险不如买保险股
虎嗅· 2025-08-26 02:32
保险股市场表现 - 中国平安8月12日买入中国人寿H股950万股 持股数量达3.75亿股 占中国人寿H股比例5.04% [1] - 中国平安8月11日耗资5583.87万港元买入中国太保H股 持股比例从4.98%升至5.04% [1] - 挪威央行8月7日增持众安在线至5.07%H股股本 成为第五大股东 [1] - 万得保险指数年内上涨18.67% 保险精选指数上涨20.97% 均高于银行板块16.52%的涨幅 [2] - 华证陆港保险产业主题指数年内上涨35.95% 因港股中小盘保险股涨幅显著 [4] - 众安在线年内上涨61% 阳光保险上涨65% 中国再保险上涨114% [4] 保险股投资逻辑 - 行业具顺周期属性 资负两端受益资本市场复苏 [5] - 险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增至6家 加大股市配置 [5] - 华证保险指数股息率2.86% 头部公司分红水平突出 [5] - 新华保险A股/H股股息率3.76%/5.29% 中国太保A股/H股股息率2.72%/3.22% [5] - 中国平安A股/H股股息率4.24%/4.83% 阳光保险股息率4.9% [5] - 保险精选指数市盈率TTM为9.17倍 处于10年历史分位点8.82% [6] - 前6个月保险业原保费收入3.74万亿元 同比增长5.04% [6] - 寿险业务6月单月同比增长21.0% 人身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5.4% [6] - 财产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长5.1% 市场格局稳定 [6] 行业基本面改善 - 五大上市险企2024年合计分红907.89亿元 同比增长超20% [8] - 新华保险分红金额同比增近200% 中国人寿分红同比增长51.1% [8] - 中国人保分红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5.4% 中国太保同比增长5.9% [8] - 利差损风险缓解 受益股市上涨及分红险转型 [9] - 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2.5%下调至2.0% 分红险保证利率上限从2%降至1.75% [9] - 万能险保证利率从1.5%降至1.0% 负债端成本下降 [9] - 分红险下调幅度最小 体现政策呵护 [9] - 预定利率多次下调但保费维持稳定增长 显示刚性需求 [10] - 代理人渠道初现止跌企稳 平安太保代理人数量小幅增长 [12] - 银保渠道恢复增长 报行合一政策逐渐消化 [13] - 险资举牌高股息领域 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加大股市投资 [13] 政策与行业格局 - 保险业面临最积极政策环境 国务院出台国十条支持高质量发展 [13] - 保险央企集体更换一把手 国家寄望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13] - 行业格局稳定 头部公司份额突出 少有颠覆性变化 [13] 业绩与风险提示 - 新华保险2024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3.6% 净利润110.83亿元同比增长11.1% [16] - 2023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85.3% 净利润同比增长201.1% [16] - 三季度起业绩基数变高 增速可能下降 [16] - 盈利弹性可能减弱 因基数隐含股票收益率已较高 [16]
牛市保险主角光环显现,行业贝塔之上透视中国平安的三重阿尔法
格隆汇· 2025-08-14 05:54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上证指数实现9连阳 即将突破3700点 [1] - 港股三大指数高开高走 恒指涨幅超过2% 一度突破2021年10月以来高点 [3] - 市场交投活跃 2025年上半年日均股基成交额达15703亿元 同比增长63% [21] - 两融余额重返两万亿大关 投资者加速入场 2025年7月A股新开户数196.36万户 同比增长70.54% [21] 保险板块表现 - A股保险板块今日大涨超2.8% 结束盘整开启新一轮攻势 [5] - 港股保险板块近三个交易日大涨超6% 今日涨幅超2% [6] - 保险板块估值处于低位 2025年Q2末动态估值0.67x PEV 较Q1提升0.07个百分点 [18] - 公募持仓配置比例1.10% 较Q1大幅提升0.53个百分点 但仍低于历史水平 [18] 中国平安个股表现 - 平安A股自四月低点涨幅达28% H股区间涨幅接近50% [11] - 平安A股突破去年926行情高点后回踩20日K线 今日继续冲高 [11] - 平安H股突破926行情高点 创2021年7月以来新高 阻力位转为支撑位 [13] - 平安港A股量能走强 技术面处于2021年以来"W"形态右侧中轴位置 [15] 行业基本面支撑 - 2025年上半年上市险企NBV平均增速超30% 新业务价值率改善 [24] - 花旗预计平安上半年NBV同比增长39% 综合成本率改善2个百分点至95.8% [24] - 摩根大通预测上半年险企净利润平均增长15% 受益股债市场回暖 [26] - 监管政策推动险资入市 平安股票投资占比从2023年末6.2%提升至2024年末7.6% [26] 公司竞争优势 - 医养生态圈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约70% 超2100万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 [28] - 居家养老客户对寿险件均首年保费贡献提升3倍 [28] - 科技赋能实现AI核保理赔投顾秒级响应 提升产品定价效率 [28] - "保险+服务+科技"生态形成数据与场景壁垒 具备滚雪球效应 [29] 机构观点 -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产 标普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稳定 [23] - 高盛上调平安H股目标价至58港元 看好产品重新定价降低负债成本 [30] - 招商证券预计8月中下旬市场回归上行趋势 半年报确认现金流改善逻辑 [22]
牛市保险主角光环显现,行业贝塔之上透视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的三重阿尔法
格隆汇APP· 2025-08-14 05:29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上证指数实现9连阳,即将突破3700点 [1] - 港股三大指数高开高走,恒指涨幅超2%,突破2021年10月以来高点 [3] 保险板块表现 - A股保险板块盘中大涨2.8%,结束盘整开启新一轮攻势 [5] - 港股保险板块近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6%,今日涨幅超2% [6] - 保险板块兼具低估值(动态PEV 0.67x)、高股息和进攻性,公募持仓比例1.10%仍低于历史水平 [16][19] 中国平安个股分析 - 平安A股自4月低点累计上涨28%,H股上涨近50% [10] - A股技术面回踩20日K线后突破箱体,H股创2021年7月以来新高 [10][12] - 负债端:花旗预计上半年NBV同比增长39%,综合成本率改善至95.8% [24] - 资产端:股票投资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7.6%,增持银行股强化收益 [25] - 生态优势:医养生态覆盖70%寿险新业务价值,科技赋能核保理赔效率 [26] 市场环境与资金动向 - 2025年上半年日均股基成交额同比激增63%至1.57万亿元 [19] -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7月A股新开户数同比增长70.54% [19][20] -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产,标普维持"A+"评级,高盛上调平安H股目标价至58港元 [21][27] 行业逻辑与展望 - 保险板块受益于牛市红利:权益投资收益增厚利润+财富效应带动保险需求 [21] - 招商证券预测8月中下旬市场或创新高,半年报将强化A股重估逻辑 [20] - 监管政策鼓励险资增配权益资产,平安等龙头有望持续受益 [25][27]
35万亿险资重构底仓资产权益配置盘浇灌“时间的玫瑰”
中国证券报· 2025-08-11 21:05
险资规模与配置需求 - 保险资金规模已达35万亿元 面临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 资产负债匹配诉求强烈 [1] - 行业推动股票投资从交易类资产向OCI类资产转移 增加股息收益现金流 降低对交易价差收益依赖 [1] - 推动市价类向长股投类资产转移 储备长期股权投资标的 [1] 权益投资配置特征 - 权益投资配置盘具有"一手现金流 一手长股投"特征 [1] - 密集在二级市场触发举牌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渐次落地 股权投资数量增长 形式拓展 [1] - 权益工具选择和挖掘更具长期主义视角 [1] 长期投资试点进展 - 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中国太平设立太平(深圳)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作为险资长期投资改革试点部分 [1] - 监管部门已批准三批试点 总规模超2200亿元 [2] - 太保致远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号和2号等完成基金备案并投入运作 [2] 举牌活动与投资偏好 - 弘康人寿通过港股通买入港华智慧能源股票 持股比例达5%触发举牌 [2] -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达22次 超过此前几年年度举牌次数 [2] - 青睐高股息资产 银行 公用事业 能源 科技等行业较为热门 [2] 资产配置策略调整 - 增配安全优质 长期收益稳定的底仓资产 调整权益资产内部结构 [2] - 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标的成为心头好 高股息资产"打底"现象普遍 [2] - 主要聚焦高股息资产 宽基ETF成为重要配置对象 H股因股息率吸引成为加仓重点 [3] 多元化权益工具运用 - 保险资管机构登记股权投资计划 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大增 债权投资计划缩量 [3] - 底层资产现金流和未来增长前景属关键考量因素 [3] - 通过战略配售 私募基金投资 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REITs投资热情高涨 [3] 负债端成本压力 - 行业新增保单成本下降 但积累大量高预定利率历史保单 导致负债端成本刚性 [3] - 全行业押注储蓄险 核心卖点为"收益率更高" 形成长期刚兑债务 [3] - 部分公司资产端收益与负债端成本形成倒挂 [3] 投资收益挑战 - 高负债成本让险资面临利差损压力 债券收益空间缩小 存款利息走低 [4] - 资产久期远小于负债久期 利率下行导致准备金补提力度加大 久期缺口有扩大趋势 [4] - 增配高股息权益资产 控制波动并强化绝对收益目标成为行业探索方向 [4] 低利率环境应对 - 利率中枢持续下行 收益率曲线波动区间收窄 期限结构平坦化 [5] - 非标资产等传统配置品种规模持续收缩 优质固收资产供给相对有限 [5] - 突破固收类资产局限 向其他资产类别寻求业绩增长点 [5] 会计准则影响 - 新会计准则重塑权益投资风格 以获取股息为主 资本利得为辅思路构建OCI资产组合 [5] - 做厚FVOCI账户 降低报表波动 [5] - 需要关注基本面具长期支撑 未来股息具平稳增长潜力优质标的 作为FVOCI账户核心持仓 [5] 投研团队建设 - 投研团队建设向红利策略和股权投资倾斜 充实相关领域投研力量 [5] - 增加红利标的储备 挖掘各行业中基本面稳定 具红利属性个股投资机会 [5] - 利润表波动加剧 投资风格趋于稳健 更偏好稳定分红型 长期型资产 [6] 政策障碍与建议 - 存在会计计量方式 偿付能力监管细则 权益资产分层 差异化监管等堵点 [6] - 新会计准则权益投资计量方式影响入市积极性 偿付能力约束是限制性因素 [6] - 权益类投资资本金消耗大 最低资本要求高 导致偿付能力下降 [6] 考核机制问题 - 考核机制侧重短期收益 资本市场波动直接影响当期利润 进而影响绩效考核 [6] - 上市险企面临季度财务披露要求压力 限制对长期高风险项目投资 [6] - 受托资金有年度结算硬性要求 客观上造成投资行为短期化 [6] 监管优化建议 - 风险因子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全行业长周期考核机制亟待建立 [7] - 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完善会计核算机制 缩小与公募基金 银行理财在税负 穿透管理等方面差异 [7] - 丰富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 适度放宽资金运用要求 [7] 资本要求优化 - 优化权益法认定标准 降低股权投资对核心偿付能力占用 [7] - 优化FVOCI金融资产认定标准 降低因应用新会计准则带来财务波动 [8] - 考虑按权益资产类别有差异化资本金要求 或适当增加债务性资本补充工具 [8] 偿付能力规则建议 - 寿险公司季度偿付能力结果对资本市场波动较为敏感 建议优化"偿二代"部分规则 [8] - 从寿险公司跨周期经营特征出发 使寿险公司在偿付能力分子端形成缓冲垫 [8] - 将权益资产进行分层分类 在投资比例 风险计量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监管 [8]
保险市场“春寒料峭”:销售遇冷 分红险待“破冰”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7:26
核心观点 - 人身险行业一季度保费收入遇冷,前两个月出现负增长,部分公司罕见未披露月度数据,主要受高基数、监管政策及产品转型影响 [1][2][4] - 行业加速向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预计未来占比超50%,但销售面临挑战,需加强代理人培训 [1][6][7][8][9][10] 保费数据披露变化 - 仅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披露前两月保费数据:新华保险同比增长29%,太保寿险同比增长9.1% [2] - 阳光人寿1月保费同比下降4.9%,国华人寿前两月保费同比下降29.4% [2] - 中国人寿2024年一季度总保费3376.38亿元,占全年保费50.28% [2] - 行业转向"要质量",避免月度数据被误读,更注重长期价值披露 [2][3] 行业保费表现 - 2025年1月人身险原保费9035亿元,较2024年同期9458亿元下降 [4] - 2025年2月人身险原保费12716亿元,较2024年同期12997亿元下降 [4] - 负增长主因储蓄险需求透支、监管政策限制及销售动力不足 [4][5]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限制预定利率:普通型产品上限2.5%(2024年9月起),分红型产品上限2.0%(2024年10月起) [5] - "报行合一"政策要求费用支出与备案一致,限制激进营销 [4][5] - 引导行业转向健康险、终身寿险等长期保障型产品 [3] 产品结构转型 - 行业力推分红险等浮动收益产品,预计占比将超总保费50% [1][7] - 新华保险计划2025年分红险占比不低于30% [7] - 分红险有助于化解利差损风险,提升资产负债匹配 [7] - 当前分红险占比仍低:中国平安2024年占比10.33%,新华保险2024年占比16.58%,中国太保2024年占比21.26% [8] 销售挑战与队伍培养 - 分红险销售遇阻因利益优势不明显、理解成本高 [6] - 需高素质代理人引导客户信任,加强培训和技能转型 [9][10] - 部分代理人反馈分红险认可度高,但需避免销售误导 [8][9][10]
3家上市险企上半年保费收入近4200亿元 银保渠道价值贡献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7-23 16:50
行业整体表现 - 3家险企上半年合计保费收入4199.29亿元 同比增长10.4% [1][2] - 行业前5个月保费收入30602亿元 同比增长3.8% 其中财险公司保费7805亿元(增5.2%) 人身险公司保费22797亿元(增3.3%) [2] - 寿险保费18735亿元(增3.9%)是人身险主要驱动力 但部分险企增速放缓反映市场竞争加剧 [2][3] 公司具体数据 - 新华保险保费1212.62亿元(增23%) 增速领先同业 [2] - 中国太保保费2820.08亿元 其中太保寿险1680.09亿元(增9.7%) 财险1139.99亿元(增0.9%) [2] - 众安在线保费166.59亿元(增9.3%) [2] 渠道动态 - 银保渠道成为增长主力 太保寿险银保保费370.53亿元(增74.6%) 新保业务252.87亿元(增90.2%) [4] - 政策调整("报行合一"和取消"1+3"限制)促使银保渠道价值贡献扩大 头部险企优势凸显 [4][5] - 银行渠道整合资源扩大销售规模 产品选择增多增强市场活力 [4] 未来趋势 - 低利率环境下储蓄险需求旺盛 头部险企市场份额提升路径清晰 [5] - 预定利率或下调25个基点以上 新产品收益率降低可能放缓保费增速 [5] - 行业需优化产品结构 开发高附加值服务 加强成本控制与科技投入 [5]
保险公司破产,我们的保险怎么办?
搜狐财经· 2025-07-22 14:47
健康险公司与寿险公司的比较 - 健康险公司主要提供医疗险、疾病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健康相关产品,不销售寿险产品 [1] - 寿险公司可销售寿险、年金险、储蓄险、重疾险和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产品 [1] - 在中国寿险公司被允许经营部分健康类保险业务 [1] 购买条件差异 - 健康险公司对投保人健康状况要求严格,慢性病患者可能被加费或拒保,投保年龄上限较低,高风险职业限制多 [2] - 寿险公司对健康状况要求相对宽松,除非严重疾病一般不影响投保,年龄上限较高,职业限制较少 [2] 监管与安全性 - 寿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都受保险法约束,需缴纳保险保障基金 [3] - 健康险公司还需遵循《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等规定 [2] 破产处理机制 - 寿险公司破产时,人寿保险合同和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寿险公司,无人接盘则由监管机构指定接手 [3] - 长期健康险产品如终身重疾险、护理险等破产后通常不会失效 [4] - 短期健康险如一年期医疗险可能进入清算程序,保险保障基金对个人损失5万元以下全额救助,超出部分救助90% [4] 行业整体安全性 - 寿险和健康险公司破产概率很低,破产后保单通常由其他公司接手 [6] - 保险监管体系通过多重机制确保投保人利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