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技术

搜索文档
新宙邦:公司已参与制定了多项液冷领域标准及规范,应用于IDC数据中心不同场景的产品已成熟量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01:30
公司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 - 公司高度重视冷却液技术研发与创新 布局多种技术路线复合冷却液产品 [2] - 凭借氟化液领域技术积累和质量体系 已参与制定多项液冷领域标准及规范 [2] - 应用于IDC数据中心不同场景产品已成熟量产 各类新型冷却液正在积极布局 [2] 客户认证与市场进展 - 正按计划推动与国内外主流厂商相关认证工作 部分产品处于国内外客户验证测试阶段 [2] - 具体客户认证阶段等细节信息属于商业保密范畴 暂不便透露 [2] - 公司是少数进入北美超算中心供应链企业 但未披露今明两年北美市场液冷渗透率占比预估 [2] 未来发展规划 - 将持续提升液冷产品竞争力 产能保障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 [2] - 产品布局情况需关注巨潮资讯网发布的定期报告 [2]
如何看2025年8月消费数据
2025-09-15 14:57
**行业与公司覆盖** * 行业覆盖广泛 包括餐饮 酒店 免税 汽车(整车 零部件 新能源 商用车 两轮车) 纺织服装 轻工 食品饮料(白酒 大众品) 家电(大家电 清洁电器)等消费各细分领域 [1][2][4] * 提及公司包括汽车领域的赛力斯 北汽 上汽 华为智选车 尊界 零部件领域的宇通 重汽 潍柴 隆鑫 春风 [1][12][14] 纺织服装领域的海澜之家 波司登 耐克链企业(滔博 华力 申洲) 百隆 鲁泰 [15][16] 轻工领域的泡泡玛特 布鲁可 降薪家居 美年森 玉桐奥瑞金 公牛 欧派 顾家 [18][19] 食品饮料领域的茅台 五粮液 泸州老窖 汾酒 水井坊 珍酒 金徽 洋河 古井 海天味业 安琪酵母 青岛啤酒 东鹏特饮 [20][22] 家电领域的美的 格力 海尔 安克创新 石头科技 9号公司 [27] **核心观点与论据** **宏观消费数据** * 2025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约为3.4% 环比收窄0.3个百分点 [2] * 1至8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6.4% 占社零总额约25% [2] * 线下渠道保持韧性 便利店 超市 专业店同比分别增长6.6% 4.9% 5.2% 表现相对较好 [2] **细分行业表现与趋势** * **餐饮与酒店** * 8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 环比提升1个百分点 受禁酒令 天气改善及去年低基数影响 [1][5] * 酒店业暑期需求偏淡 供过于求致入住率下降 但供给端放缓 长期有望随经济修复和商旅需求改善而迎来行业反转 [1][6] * **汽车** * 8月汽车社零总额4,093亿元 同比增长0.8% [1] 乘用车批发销量250万辆 同比增长16.5% [8] * 1-8月汽车累计出口约360万辆 同比增长约14% [1][9] * 新能源汽车8月销量128万辆 同比增长22% 渗透率约50% 1-8月累计销量893万辆 同比增长34% 渗透率48.7% [1][9] * 高端自主品牌在20万元以上价位段崛起 推动新能源渗透率提升 [10] * 华为智选车三四季度进入新车周期 多款新车密集投放 有望打破25-60万元价位段销量天花板并强化超豪华市场地位 [11] * **汽车零部件 商用车与两轮车** * 零部件板块关注智能驾驶 机器人及液冷技术 AI赋能提供机会 液冷技术预计到2026年有10倍增量 [12][13] * 商用车受益以旧换新政策 需求回升 零部件业绩稳定且具高股息逻辑 [14] * 两轮车持续出海 是未来几年重点关注方向 [14] * **纺织服装** * 8月零售数据良好 多数品牌环比提速 可能受益于股市财富效应 [15] * 预计三季度收入继续提速 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完成去库存后毛利率将修复 关注新业务增长点或底部回升标的 [16] * **轻工** * 8月日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7% 文化办公用品增14.2% [17] * 家居内销受地产拖累(住宅销售降9.7%) 家具出口同比下降3.6% [17] * 投资方向聚焦渗透率提升的新消费(潮玩 新烟草)和出海 [18][19] * **食品饮料** * **白酒**:8月限额以上烟酒类零售额同比下滑2.3% 行业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 批价逐步见底 长期关注份额集中和消费升级主线 [20][21] * **大众品**:8月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5.8% 饮料类增2.8% [22] 成本压力趋缓(原奶价格同比降5.2%) 大众品盈利有望改善 推荐具备强定价权和成本转嫁能力的公司 [22] * **家电** * 8月家电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 两年复合增长8.7% 增速边际放缓 [23] * 清洁品类表现亮眼 扫地机线上线下销售额均增超80% 洗地机线上增71.70% [25] * 增长动力来自国补政策支持和渗透率提升 [26] 但国补退坡后(尤其10月高基数)可能面临下滑 [27] **其他重要内容** * **免税**:受台风等因素影响 海南离岛免税7月销售额下滑约7% 客流量减少致购物转化率仅约5% 但高客单价支撑表现 [7] *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三季度回调机会并布局四季度业绩确定性强的个股 [4] 家电板块建议配置国补退坡后仍能线性增长的白电龙头 具备全球布局的成长型企业以及估值较低的两轮车龙头 [27]
液冷:星辰大海可期,坚定看好产业大趋势
2025-09-15 14:57
液冷行业研究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液冷热管理行业 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散热领域[1] * 涉及公司包括英伟达、麦格米特、英维克以及台湾供应链厂商[10][12][17] * 中国公司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提升 部分技术可比海外厂商[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液冷技术方案与主流选择 * 液冷技术创新集中在服务器侧和机房侧 室外侧仅小幅升级[2] * 液冷方案分为冷板式、喷淋式和静默式三大类 喷淋式应用较少[3] * 单向冷板式液冷因高热效率和经济性成为当前及未来几年主流方案[1][4] * 静默式液冷难以成为主流 因需改变数据中心整体使用习惯且冷却液成本高、有争议[6][8] 技术发展核心驱动力 * 芯片及整柜功耗持续提升 单颗CPU从300多瓦升至超10千瓦 H100服务器超10千瓦 B200八卡服务器更高 整柜如GB200 72卡功耗达120-130千瓦[5] * PUE要求趋严 中国要求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降至1.25以内 枢纽节点不高于1.2 风冷极限仅1.3[5] * 全生命周期成本TCO优势 高功率机柜中单向冷板式液冷经济性已优于风冷 电费减少使OPEX更具优势[5] 关键组件与价值分布 * 液冷系统和CDU是核心组件 各占整个液冷方案约30%价值[9] * 快速接头在AI服务器需求显著增加 因需精确控制每个冷板流量[9] * 分配管路和快速接头分别占10%到20%价值[9] 市场规模与预测 * 2025年国内液冷市场规模预计达四五十亿元 2026年增至七八十亿元[1][10] * 2025年全球英伟达相关液冷市场空间约两三百亿元 2026年预计扩展至700亿元左右[10] * ASIC链条液冷市场从0到1发展 预计整体体量可达200亿元[10] * 2026年全球液冷热管理市场有望接近千亿规模[1][10] 供应链格局与机会 * 液冷板是供应链最难突破环节 目前市场主要采用台湾厂商产品 因更换成本高、风险大且服务器更新周期长约5年[12] * CDU具显著本地化特征 是国内厂商最易落地环节 国内项目业绩兑现潜力良好 海外需构建本地团队 更换周期长达10年[13] * 中国公司技术已可比海外厂商 但商务关系需加强 ASIC链条倾向选择非NV体系公司提供机会[11] * 部件级和代工链机会取决于能否进入核心海外供应链[14] * 冷却液环节值得突破 但静默式方案落地慢 中长期具研究价值[15] 行业趋势与投资展望 * 2026年液冷行业爆发斜率将比2024年光模块更陡峭 渗透率持续提升[16] * 需重点关注具备稀缺性能力并能实现订单突破的公司[16] * 英维克具备服务器侧和机房侧全链条设计及批量落地能力 与英特尔及国内头部算力厂商合作 是出海重要敲门砖[17] 其他重要内容 * 液冷技术新进展包括探索将微通道集成到盖板中直接散热 但目前处于预研阶段[7] * 技术成熟度排序:单向冷板最成熟 其次是双向冷板 再次是静默冷却 最后是盖板微通道[7] * 客户接受度排序:单向冷板最高 其次是双向冷板 盖板微通道最低[7]
英维克(002837):2025 年中报点评:营收高速增长,海外AIDC液冷业务有望快速拓展
中原证券· 2025-09-15 13:11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2][1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5.73亿元 同比增长50.25% [7][8] - 归母净利润2.16亿元 同比增长17.54% [7][8] - 扣非净利润2.02亿元 同比增长18.05% [7][8] - 毛利率26.15% 同比下降2.33个百分点 [9] - 净利率8.78% 同比下降1.92个百分点 [9] - 扣非净利率7.86% 同比下降2.14个百分点 [9] 分业务表现 - 机房温控业务收入13.51亿元 同比增长57.91% 占比52.5% [10] - 机柜温控业务收入9.26亿元 同比增长32.02% 占比36% [10] - 储能应用收入约8亿元 同比增长约35% [10] - 其他业务收入2.53亿元 同比增长216.04% [10] - 算力设备及机房液冷相关收入超过2亿元 [10] - 机房温控业务毛利率25.83% 同比下降2.63个百分点 [9] - 机柜温控业务毛利率28.09% 同比下降1.67个百分点 [9] - 境内业务毛利率22.98% 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9] - 境外业务毛利率54.44% 同比上升5.63个百分点 [9] 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链条液冷开创者 推出Coolinside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 [10][11] - 具备"端到端、全链条"平台化布局和系统性方法论 [10] - 液冷产品通过英特尔测试与验证 成为英特尔冷板液冷解决方案集成商 [12] - UQD快接头产品被列入英伟达MGX生态系统合作伙伴 [12] 行业发展趋势 - AI服务器功耗快速上升 英伟达GB200服务器整机功耗达140kW以上 [12] - 液冷技术成为高算力AIDC标配产品 [12] - 液冷散热渗透率逐步提高 [11] - 北美云大厂持续加大AI算力资本开支 [12]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66.21亿元 同比增长44.28% [13][14] - 预计2026年营业收入88.47亿元 同比增长33.62% [13][14] - 预计2027年营业收入113.62亿元 同比增长28.43% [13][14]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6.03亿元 同比增长33.26% [13][14] - 预计2026年归母净利润9.36亿元 同比增长55.16% [13][14] - 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12.24亿元 同比增长30.75% [13][14] - 对应2025年PE 120.98倍 2026年PE 77.97倍 2027年PE 59.63倍 [13][14] 市场数据 - 当前股价75.31元 市净率24.23倍 [2] - 流通市值634.84亿元 [2] - 一年内股价最高80.16元 最低20.80元 [2]
液冷新风向?英伟达要求供应商开发新技术
财联社· 2025-09-15 10:16
AI服务器散热技术升级 - 英伟达因AI新平台Rubin及下一代Feynman平台功耗或超2000W 要求供应商开发全新微通道水冷板技术以应对散热需求 [1] - MLCP技术通过整合芯片金属盖与液冷板并设计微流体通道 缩短传热路径并提高散热效率 同时压缩体积 [1] - MLCP单价是现有散热方案的3至5倍 若GPU全面采用该方案 制造成本将比现行Blackwell盖板高出5至7倍 [1] 技术应用与供应链进展 - 英伟达计划最快于2026年下半年在Rubin GPU导入MLCP技术 双芯片版本将依赖MLCP维持散热 单芯片版本及其他组件仍以冷板设计为主 [2] - 已有公司完成向英伟达送样MLCP 但该技术液体渗透率和量产良率风险较高 距离量产仍需3至4个季度 [1][2] - 散热厂、封装厂与组装厂的协作模式仍在验证 MLCP并非AI服务器唯一散热方案 其他新方案也在并行验证中 [1][2] 行业动态与产能基础 - 英伟达供应商Boyd宣布已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交付五百万块液冷板 以满足高性能AI计算直接冷却需求 [2] - MLCP被视为散热重组的"分水岭"技术 水冷板和均热片成为新的战略物资 [1]
科士达(002518) - 2025年9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5 09:54
海外新能源业务 - 采用"品牌直销 + ODM"双轨运营模式开拓海外市场 在欧洲、亚太及非洲等区域取得良好发展 [2] - 2024年受欧洲客户户用储能库存积压影响 新能源业务出现波动 [2] - 2025年欧洲市场储能需求明显回暖 储能业务恢复明显 [2] - 大客户提货量回升推动新能源业务板块重新步入增长轨道 [2] 数据中心温控产品 - 液冷技术成为高功率密度数据中心散热重要手段 [2][3] - 产品线涵盖传统风冷温控设备、液冷CDU及系统、氟泵自然冷等多元解决方案 [3] - 近期推出LiquiX AI智算液冷CDU 采用新一代冷板式液冷技术方案 [3] - 聚焦高密散热、弹性部署、工质安全与系统冗余四大核心突破 [3] 越南工厂布局 - 越南工厂定位承接海外订单 主要面向欧洲、北美市场 [3] - 一期于2025年正式投产 首先设立数据中心产品线 [3] - 将根据市场订单需求按需安排新能源产线 [3] -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期投资 为海外市场提供生产制造支撑 [3]
一场贯穿AI与算力全景生态的“数字开物·奇点π对”亮相2025服贸会!
环球网· 2025-09-15 03:1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服贸会"数字开物·奇点π对"主题沙龙活动聚焦AI与算力生态 探讨大模型技术演进、AI应用落地、智算中心基础设施创新及产业链协同发展路径 [1][3][26] 大模型技术演进趋势 - 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核心方向 能力过去数年飞速提升 [5] - 产业面临关键转变:数据重心从公开数据转向私域及专业领域 算力焦点从模型训练大规模转向推理部署 [5] - 智能体成为大模型核心应用模式 包括三类产品创新:通用开发平台、通用应用、面向特定任务的专用智能体 [5] - 智能体商业落地呈现研发与营销服务端强、生产制造环节弱的"微笑曲线"形态 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时代"核心原子细胞" [5] - 企业落地大模型面临高投入成本、效果不确定性和技术栈复杂等挑战 需采取系统化工程思维 [5] AI应用落地实践 - AI应用无需自建大模型 利用开源模型结合垂类行业数据积累是更高效路径 [7] - 来画科技打造AI数字人伙伴Vinabot 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将虚拟IP与实体陪伴机器人结合创造情绪价值 [7] - 来画科技推出AI翻译产品线 包括翻译机、翻译耳机及无障碍会议室 凭借多年积累精准语料库打破语言边界 [7] - 思必驰利用自研AI语音算法和降噪技术提升会议通话效果 通过AI硬件私有化生成会议纪要保障数据安全 [9] - 思必驰核心产品"AI办公助理"将会议内容高效转化为结构化纪要 形成从前端开会到后端纪要生成的闭环管理 [9] 智算中心基础设施创新 - AI大模型推动服务器硬件形态改变 超节点驱动智算中心基础设施深刻变革 [11] - 大模型参数指数级增长及混合专家模型(MOE)等范式转变 需突破单节点GPU/CPU内存墙限制和通信带宽延迟不足问题 [11] - 业界全面转向Scale-up网络架构为核心的"超节点"解决方案 要求数据中心具备更高承重与层高 液冷和高压直流成为技术趋势 [11] - 未来智算中心需具备高密度、高效率、高弹性和大规模"四高"特征 浩云长盛已在京津冀及长三角布局新一代数据中心资源 [11] - AIGC从单一工具演变为多模态基础底座 推动智算中心向规模化、服务普惠化及PUE驱动绿色化格局演进 [13] - 优刻得通过规范化建设与高标准运维打造安全高效可靠智算基础设施 提供持续稳定算力支撑与服务保障 [13] 智算中心运营挑战与解决方案 - 智算中心建设运营面临严峻稳定性与投资回报挑战 大规模训练中GPU卡、显存和光模块损坏影响训练效率和成本 [15] - GPU技术快速迭代导致现有算力贬值及商业回报降低风险 平台框架效率低下和推理资源利用率不足阻碍算力价值转化 [15] - 沨呵智慧提出"精益智算"理念 通过智能调度引擎提升GPU利用率 预判式运维和Checkpoint断点续训保障训练稳定性 [15] - 沨呵智慧通过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一站式训推服务 系统性解决智算管理痛点 [15] 数据中心冷却技术演进 - AI产业向百万卡级超大集群演进 芯片与机柜功率密度爆炸式增长 传统风冷无法满足需求 液冷成为数据中心散热必然选择 [18] - 液冷市场中冷板式占主流 但面向未来超高密度AI集群 相变浸没式液冷是具有应用潜力方案之一 [18] - 曙光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具备性能强劲、兼容性好、高密度部署及安全可靠特点 已在多个国家级先进计算中心落地 [18] - AI兴起对算力中心散热提出巨大挑战 传统风冷在单机柜30千瓦以上功耗时显现瓶颈 液冷技术优势日益凸显 [20] - 液冷技术包括直接芯片冷却、浸没式冷却等类型 混合式液冷成为未来高性能计算关键技术方向 [20] - 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回收技术 可将算力中心从散热负担转变为能源枢纽 提升整体能源效率 [20] 圆桌讨论:AI与算力产业发展 - AI陪伴是极具潜力应用赛道 预计2030年产业价值突破千亿美金 算力是未来"新基建"将衍生数字产业 [23] - 大模型驱动AI浪潮是没有终点的技术革命 AI产业链从上应用到下层算力基础设施构成"开辟式创新" [23] - 智算产业拥有巨大带动效应 催生从应用、算力、电力到解决方案的紧耦合生态 [23] - 应用落地滞后于技术发展为AI创业者创造巨大机会窗口 未来算力将像水电、WiFi一样成为无感便捷的社会基础设施 [23] - 液冷技术全球化交付面临三大挑战:缺乏国际统一标准、技术新难度高要求运维能力严苛、跨文化专业人才短缺 [24] - 液冷技术处于高速增长期 ByteBridge在海外市场提出"冷却即服务"新模式 未来将催生混合液冷模式 [24]
AIDC投资框架更新:从甲骨文财报指引超预期,展望投资机会
2025-09-15 01:49
**行业与公司** *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与云基础设施行业[1][2][7] * 涉及公司包括甲骨文、英伟达、微软、Meta、OpenAI等海外科技巨头,以及英维克、申菱环境、川环科技、冰轮环境、阳光电源、金盘科技、泰豪科技、潍柴动力等众多国内企业[1][2][8][9][10][11][12][15][16] **核心观点与论据:AI下游需求爆发式增长,驱动资本开支与基础设施投资** * 甲骨文云基础设施一季度收入33亿美元,同比增长55%,预计2025财年增长77%至180亿美元,并展望至2030年收入达1,440亿美元,较2025年增长超1,200%[1][2] * 甲骨文积压订单(RPO)飙升至4,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50%,主要得益于与OpenAI的巨额交易,预计未来将签署更多数十亿美元合同,RPO有望超过5,000亿美元[1][3] * Meta预计到2028年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有望达6,000亿美元[1][5] * 大型云服务提供商(CSP)如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均上调2026财年资本开支预期,Meta的Cloud Native业务预计2026年达1,000亿美元(较2025年640-720亿增长50%以上),微软资本开支预计达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0%以上)[5][6] * 一家AI基础设施公司与微软达成194亿美元合作协议,为其数据中心提供专用CPU和GPU容量[5] **核心观点与论据:技术进步与产品迭代推动算力密度与价值量提升** * 英伟达发布Rubin CPS,专为长上下文推理和视频生成设计,预计2026年底上市,单机架集成144张CPS GPU和36张CPU,总算力达8亿FLOPS,功耗180-200千瓦,采用全液冷设计[1][4] * Rubin CPS投资回报率高达50倍(即每1亿美元资本支出带来50亿美元收益),显著高于GB200的10倍回报率[4] * GB300开始放量,其机柜整体价值量提升至75万元人民币,相比GB200增加十几万到二十万元[1][8] * 从GB300到明年的Rubin系列架构变革,将带来技术发展及供应格局变化[4][7] * 电源技术向800伏HVDC及集成化方案发展,将提升单位价值量,Ruby系列800伏HVDC是对标主流UPS方案及第二代240伏HVDC的演进[11][13] * 配套800伏HVDC,PSU模块功率有望从5.5千瓦提升至8至12千瓦,并可能采用碳化硅和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元器件[14] **核心观点与论据:液冷与温控系统需求迎来爆发,市场空间巨大** * 液冷技术因高功耗芯片(如Rubin CPS的180-200kW机架功耗)成为必需品,需求拉动明显[4][8] * GB300机柜内每个GPU和CPU都配备冷板,其冷板等材料用量相比GB200的风液混合方案增加了三倍以上[8] * 预计2026年全球液冷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2][9] * 大陆液冷企业通过为台系厂商代工或与其合作,切入海外业务,将拓展市场份额,关注英维克、申菱环境、同飞股份、川环科技、科创新源等[2][8][9] * 磁悬浮冷水机组因能耗管控优势,将逐渐取代市中心传统螺杆式机组,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人民币[2][10] * 国产品牌如冰轮环境在磁悬浮冷水机组领域经过技术储备,预计2025年将在性价比和认证测试方面取得进展,提升海外市场份额[10] **核心观点与论据:电源与电力设备技术门槛高,竞争集中,适合长期投资** * 电源板块(包括UPS、HVDC、SST)竞争集中,技术门槛及认证周期长[11] * 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如阳光电源、中恒电气、科华数据等在电源领域具备深厚积累,预计今年底到明年一季度将在认证测试方面取得进展,扩展海外业务[11] * 电力设备技术路径将从干式变压器向固态变压器延伸,断路器从交流向直流及固态断路器迭代,提升单位价值量,关注金盘科技、易事特、良信股份等[12] * 在服务器内部PSU领域,中国大陆企业如麦格米特、欧陆通、奥海科技等有望通过测试认证切入海外供应链,实现新增长[16] **核心观点与论据:柴油发电机组供需紧平衡,迎来量价齐升与出海契机** * 国内外IDC建设需求爆发式增长,引发柴油发电机组供需紧平衡[15] * 国内柴发机组招标价格从年初200万元/台上涨至七八月份的260-270万元/台[15] * 国内柴油发电机OEM商凭借低成本供应链优势,陆续接到海外订单[15] * 预计2026年海外IDC建设规模同比接近翻倍增长,而外资品牌如康明斯、卡特彼勒产能增速有限(年化20%-30%),2026年海外柴发缺口预计达5,000台至1万台[15] * 这将加快国内发动机厂商如玉柴、潍柴等获得海外资质认证,带来出海契机,同时因单台利润较高,部分发动机会出口,使得2026年国内供给更加紧缺,推动价格持续上涨[15] * 该板块存在量价齐升逻辑,建议关注泰豪科技、科泰电源、潍柴动力、玉柴国际等[15][17] **其他重要内容:全球供应链与投资机会** * 假设甲骨文市场份额不变,其2030年1,440亿美元的云基础设施收入指引,意味着2030年全球GPU云规模预计可达8,000亿美元[2] * 看好IPDC(Infrastructure Power & Cooling)板块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其中液冷和电源是最核心的两个受益板块[1][7] * 北美CSP对供应商具有一定排他性,中国大陆企业若能进入这些市场,将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16]
含氟制冷剂及液冷行情更新
2025-09-15 01: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氟化工制冷剂 特别是三代制冷剂(HFCs)如R32 R134a R125等 以及四代制冷剂(HFOs)如454B 1233ZD[1][3][7] - 公司包括国内外制冷剂生产企业(如SRF GFL 阿克玛 霍尼韦尔) 空调制造商(如格力 美的) 以及环保回收企业(如奥宏山东环保)[9][16][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制冷剂市场行情与价格** - 2025年制冷剂市场受益于配额执行和需求增长(家电以旧换新 出口) 价格自2023年四季度持续上涨[1][3] - 当前三代制冷剂价格高位运行:R32外贸5.9-6万元/吨 内贸6.2-6.25万元/吨 R134a外贸4.85-4.95万元/吨 工厂报价5万元左右[5][6] - 四季度空调长协价格预计上涨 F32或涨至6万元/吨 R410A或接近15万元/吨[20] - F32毛利率超过60%-70% 是头部企业重要利润来源[28] **2 供需与产能情况** - 各企业实际产能普遍高于配额20%-30% 但有效产能受限(装置重启成本高)[10] - 2026年F32配额预计增长30% 但有效切换仅15%左右 供不应求状态可能持续[10][12] - 印度对中国HFC制冷剂反倾销(关税1000-2000美元/吨) 但自身产能不足(R32年产量不到3万吨)[9][15] - GFL工厂事故导致1.5万吨F32产能短期无法恢复 影响印度供应和出口[9] **3 技术发展与替代趋势** - 高GWP向低GWP切换意愿降低(如227ea价格涨至7万多元) 四代替代品无法完全替代[10] - 液冷技术发展迅速 R13C等三代半制冷剂需求增量明显 未来3年需求或达1万吨[3][25] - 欧美推进四代五代制冷剂(如阿克玛在美国转型生产1233ZD 年产量1.5万吨)[16] - 国内已有工程公司采用四代制冷剂进行暖通改造 但前期成本较高(需更换压缩机 换热器等)[21][22] **4 库存与市场分布** - 国内库存合理(贸易商库存满足1个月多需求 零售端满足半个月到1个月)[5] - 海外库存分化:中东库存偏高 欧美部分产品(如R143a)库存较低[5][8] - 454B在美国售价高(每瓶10公斤约1250美元) 但在中国售价不高(空调仍以R32为主)[7] **5 政策与环保影响** - 2026年中国预计延续HCFC和HFC总量控制和削减政策[2] - 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制冷剂需求增长 尤其第三世界国家(非洲 东南亚等)[29] - 国内制冷剂回收发展(奥宏环保年回收HCFC-22约3000吨 目标提升至1万吨) 但当前实际回收量仅千吨级[18][19] **6 需求驱动因素** -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和稳定维修市场支撑需求 即使政策退坡也不会断崖式下跌[3][28] - 空调出口强劲(墨西哥 土耳其 海湾六国等) 海外建厂(海尔 格力等)保障冷媒需求[24] - 汽车保有量增长(约3亿台)带动R13C需求(年需求3500-4000吨)[27] - 数据中心液冷需求增长(如吉隆坡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单控制室需40吨制冷剂)[26] **其他重要内容** - 配额交易市场活跃度下降但透明度提高 未来交易成本预计上升(摩擦成本降低但总成本上升)[13] - 下游客户通过参股或合资向上延伸可能性小(空调厂家尝试长协未果)[14] - 中国在制冷剂领域具备生产稳定性 价格优势(低于欧美产品) 但面临贸易壁垒(反倾销等)[18]
新宙邦(300037):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电解液景气底部 液冷趋势加强 看好氟化工长期成长
新浪财经· 2025-09-15 00:3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42.48亿元 同比增长18.58% 归母净利润4.84亿元 同比增长16.36% [1] - 第二季度单季营业收入22.46亿元 环比增长12.16% 归母净利润2.54亿元 环比增长10.48%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4.66亿元 同比增长8.16% 其中Q2单季扣非净利润2.44亿元 环比增长10.07% [1] 盈利能力与费用 - Q2单季度毛利率25.5% 同比下降2.87个百分点 但环比提升0.95个百分点 [1] - 期间费用中研发费用同比增加3804万元 管理费用同比减少3098万元 股权激励费用逐步体现导致费用端环比增长 [1] 电解液业务表现 - 2025年Q2碳酸锂价格环比下滑14.73% 电池级市场均价约6.45万元/吨 拖累电解液景气度 [2] - 磷酸铁锂电解液市场均价1.86万元/吨 环比下滑4.04% 上半年电解液业务毛利率9.71% 同比下降3.94个百分点 [2] - 电解液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8.15亿元 同比增长22.77% 主要受益于波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投产 [2] 产业链布局优化 - 通过收购石磊氟材料补齐六氟磷酸锂自给缺口 规划产能扩至3.3万吨 匹配公司当前3.75万吨年化需求 [2] - 海德福项目短期面临折旧摊销压力 但1.5期项目将新增高端氟聚合物产能 强化产业链协同 [3] 氟精细化学品业务 - 海斯福二期产能释放推动业务规模提升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8亿元 同比增长17.5% 净利润3.83亿元 同比增长2.26% [3] - 海斯福三期3万吨/年项目将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受益于3M退出相关业务及欧盟环保政策收紧带来的供应链重构机会 [3] 氟化液市场前景 - 全球数据中心总装机量预计2025年达114.3GW 2024-2030年平均年新增装机量16.5GW [4] - 按液冷渗透率60%和浸没式渗透率40%测算 将新增4万吨氟化液需求 以25万元/吨价格计算市场空间约百亿元 [4] - 氟化液具有无闪点不可燃、稳定性佳和低介电常数等特性 是解决数据中心散热问题的关键材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