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投资

搜索文档
海外创新产品周报:跨境产品表现出色,发行数量增加-20250519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19 09: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上周美国跨境 ETF 产品发行增加且表现出色,股票 ETF 资金重新大幅流入,普通公募基金中股票基金流出、债券产品流入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美国 ETF 创新产品:跨境产品发行增加 - 上周美国共 17 只新发 ETF 产品,跨境产品发行增加 [7] - Lazard 将国际股票主动基金转为 ETF,采用量化打分、风险因子优化构建组合;Horizon 发行日本 ETF;罗素、Harbor、Vontobel 发行跨境产品 [7] - 除跨境产品,还发行全球基建、美国小盘主动产品、YieldBOOST 产品线、债券期权策略产品、下跌保护产品、“链上经济”ETF、垄断 ETF、单股票杠杆产品等 [7][8][10] 美国 ETF 动态 美国 ETF 资金:股票重新大幅流入 - 上周美国股票 ETF 重新恢复流入,国内股票单周流入超 200 亿美元,Vanguard 的标普 500 ETF 流入靠前,纳指 ETF 流入较多,资金风险偏好提升 [11][14] - 债券产品中短债继续流出、长债流入,黄金下跌中流出增加,保持资金流与收益同向特征 [2][14] 美国 ETF 表现:跨境产品表现出色 - 今年以来美国股票表现偏弱,跨境产品普遍表现不错,发达市场产品多数收益超 10%,标普 500 同期收益不足 2%,新兴市场产品表现稍弱但接近 10% [2][20] 近期美国普通公募基金资金流向 - 2025 年 3 月美国非货币公募基金总量为 21.17 万亿美元,较 2 月下降 0.88 万亿,3 月标普 500 下跌 5.75%,美国国内股票型产品规模下滑 6.55% [21] - 4 月 30 日 - 5 月 7 日单周,美国国内股票基金合计流出 85 亿美元,流出平稳,债券产品重回流入 [21]
湾区数字经济指数和湾区消费指数发布 聚焦深港两市优势产业
快讯· 2025-05-19 08:49
指数发布背景 - 深交所下属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与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合作编制并联名发布国证恒生大湾区数字经济指数、国证恒生大湾区消费指数 [1] - 发布活动在深交所举办的2025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进行 [1] 指数编制目的 - 旨在提供特色跨境投资标的 [1] - 更好服务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需求 [1] - 助力深港两地持续拓展互联互通机制 [1] 指数特点 - 聚焦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 [1] - 聚焦大湾区消费产业 [1] - 充分发挥指数市场表征和投资引导作用 [1] 合作意义 - 是粤港澳大湾区指数机构的合作创新实践 [1] - 服务高水平双向开放 [1]
家族办公室为何青睐香港
华尔街见闻· 2025-05-18 00:29
香港作为全球家族办公室中心的吸引力 - 香港凭借金融实力、战略位置、税收优惠、稳健监管和全面支持生态成为家族办公室首选地 [1] -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连接49个全球交易所和50多家跨国基金公司,提供数千种金融产品 [3] - 金融行业雇佣26.3万人,占总就业6.8%,对GDP贡献达19.7% [3] 金融基础设施与地理优势 - 香港位于东西方交汇处,是通往中国和亚太的战略门户,"一国两制"政策保障独立法律和货币体系 [3] - 亚洲最大私募股权中心(管理资产1596亿美元)和对冲基金中心(管理资产690亿美元) [3] - 自由港地位和高效物流网络增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吸引力 [3] 税收政策与监管环境 - 无资本利得税、离岸利润税、股息或利息预扣税,企业所得税率仅16.5% [4] - 2023年通过家族办公室税收豁免条例,最低投资门槛24亿港元可享利润税优惠 [4] - 与43个国家/地区签订双重征税协定,普通法体系和独立司法机构保障法律透明性 [4] 支持性生态系统与行业规模 - 拥有24小时交易系统、成熟资本市场和专业服务网络,涵盖贵金属、房地产等多样化资产 [5] - 截至2023年12月香港有27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是新加坡(1400个)的近两倍 [5] - 政府计划2025年前吸引200个新家族办公室,预计管理资产达2000亿美元 [5] 政府政策与历史积淀 - 2023年发布政策宣言推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 [6] - 家族办公室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发展为亚洲最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之一 [6] 家族办公室服务内容 - 投资解决方案涵盖股票、债券和另类资产 [7] - 遗产规划、财富教育、风险管理、慈善管理和生活方式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7][8][9] 未来发展趋势 - 香港政府目标打造全球领先家族办公室中心,亚太经济增长将巩固其地位 [9] - 行业快速发展中出现以销售为导向的伪家族办公室,可能威胁行业声誉 [9]
产业资本出海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亚盛资本用23年时间给出了回答
36氪· 2025-05-15 09:35
亚盛资本投资策略与成果 - 亚盛资本两期基金累计投资12-13个项目,一期基金DPI超过3倍,TVPI达4倍,年化收益超30% [2] - 投资组合退出率超90%,其中4个项目退出回报超10倍,超半数项目退出回报超5倍 [2] - 典型案例包括芬兰医疗科技公司Grandium(退出回报超40倍)和芬兰碳纳米管公司Canatu [2][5] - 专注早期技术创新投资,重点聚焦种子轮-A轮公司,单笔出资规模200万至1000万欧元 [7] - 首轮投资占比10%-40%,同时在B-C轮对技术延展性强的项目继续加注 [7] 全球化布局与中欧协同 - 2017年成立第一期欧洲科技基金,确立"汽车医疗科技"为主航道 [3] - 在中欧之间搭建"双向桥梁",利用欧洲基础研发与中国场景落地的互补优势 [9] - 欧洲企业估值仅为硅谷1/3-1/2,产品成熟度更高且治理规范 [11] - 帮助Canatu进入中国市场并链接上下游,使其团队覆盖35个国家 [10] - 筛选欧洲隐形技术冠军,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公司模式嫁接中国市场 [11] 产业深耕与团队优势 - 核心团队包含财务型与产业型投资人,形成全球"技术扫描"能力 [6] - 汽车领域合伙人来自上汽和麦格纳国际,深谙产业变革脉络 [14] - 采用"智能汽车与医疗科技"双轮驱动策略对冲产业周期波动 [14] - 推动Canatu技术从汽车延伸至医疗领域,实现平台化发展 [14] - 核心团队稳定协作超15年,链接近百家欧洲科研机构与中国上市公司 [14][15] 技术投资方法论 - 重点布局"传感革命、材料进化、计算重构"三大交叉应用领域 [7] - 2017年基于柔性电子趋势预判,早期投资实验室阶段的Canatu [5] - 投资策略强调"技术在地化、市场全球化、运营一体化" [11] - 通过深度投后管理扮演"联合创始人"角色,赋能被投企业 [9] - 构建全球化布局帮助被投企业平衡地缘风险 [11]
对日收并购实务指南:风险解析与防范
搜狐财经· 2025-05-12 03:44
中日经济合作与收并购趋势 - 中资企业对日本并购同比增长604%,交易金额从2023年的6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41亿美元,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亮点 [2][3] - 金融保险业以7493亿日元投资额位居行业榜首,同比增长35.3%,电气机械器具和化学医药分别以4935亿和4933亿日元紧随其后 [7] - 批发零售业投资额达4394亿日元,增速高达287%,精密机械器具行业增速达5542.8% [7] 日本市场吸引力分析 - 日本完善的法律体系、透明商业规则和稳定政治经济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可靠保障,2024年设立金融资产管理特区通过减税政策降低外资运营成本 [5] - 中日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日本高端制造和医疗设备技术优势可提升中国产业链竞争力,老龄化社会催生的医疗健康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空间 [5] - 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持开放态度,双方通过收并购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5] 收并购流程与风险防范 准入合规风险 - 需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监管要求,跨境审批流程衔接不畅可能导致交易延迟,日本可能将中国投资者列入"特定外国投资者"范畴 [10] - 防范建议包括合理规划审批流程、同步推进国内外审批程序、预留充足缓冲期 [11] 资金跨境流动风险 - 中国侧需完成境外直接投资登记并经外汇管理局审核,日本侧大额资金流动可能触发金融机构尽职调查 [12] - 防范建议包括与外汇管理局预沟通、选择有中日跨境业务经验的银行 [13] 税务风险 - 日本税制复杂且税率较高,语言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申报不备或遗漏 [14] - 防范建议包括定期税务合规培训、聘请专业税务顾问、进行税务健康检查 [16] 海外用工风险 - 日本用工制度与中国差异显著,收并购后用工调整难度大 [17]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合规化用工方案、短期内维持原有雇佣条件、渐进式文化整合 [18] 知识产权与技术风险 - 知识产权识别与评估存在困难,技术转移需获得出口许可 [19] - 防范建议包括全面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制定合规转移计划、评估侵权风险 [20] 商事习惯及语言文化风险 - 日本商事习惯注重口头承诺法律效力,内部审批流程复杂 [21] - 防范建议包括明确交易阶段预期、开展跨文化沟通培训、建立确认机制 [22] 重点行业风险分析 制造业 - 日本外资准入机制趋严,产品需符合JIS认证体系 [25]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准入合规管理机制、构建质量认证保障体系 [26] 医疗健康行业 - 资质认证要求严格,以院长和主治医生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易导致人才流失 [27] - 防范建议包括严格认证合规资质、确保关键人员留任 [28] 再生能源产业 - 涉及储能技术专利或电网调度算法可能触发国家安全审查 [29] - 防范建议包括建立敏感技术筛查机制、并购协议固定技术认证要求 [30] 高新技术产业 - 半导体等领域收购1%以上股权需事前申报,知识产权保护严格 [31] - 防范建议包括事前合规规划、进行专利地图分析、加强商业秘密保护 [32]
亚太PE市场复苏迹象初显:大额并购投资频现,中国交易总额回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07:56
亚太私募股权市场复苏 - 2024年亚太PE市场交易额增长11%至1760亿美元,平均交易规模同比增加22%至1.33亿美元,单笔超10亿美元交易量增长50% [1] - 印度和日本市场活跃PE机构数量分别增加29%和14%,大中华地区仍为亚太交易规模占比最高地区 [1] -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交易总额上升7%至470亿美元,控股型投资占比达29%创历史新高 [1]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转型 - 中国私募基金从成长型投资向控股型投资战略转向,主要受经济增长放缓、控股机会增多及创始人态度开放影响 [2] - 全球另类资产管理机构持续在中国投资,部分机构筹备设立新人民币基金配置境内资产 [2] - 跨境投资交易反弹,切入角度包括助力全球企业在中国增长、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及产业链协作 [3] 投资策略与市场机会 - 私募基金探索跨境和平台型投资,中国企业代际传承及跨国公司分拆带来整合型机会 [3] - 中国涌现全球竞争力企业,估值回调带来优质标的,CVC第六期亚太基金募资68亿美元专注亚洲消费和服务领域控股投资 [4] - 并购市场兴起为盘活存量资产提供支撑,监管政策持续出台推动并购成为年度主题 [5] 运营能力与数字化建设 - 基金管理人加快内部运营能力建设,推动投后价值创造,凯雷任命高管强化亚洲区运营管理 [5] - 私募股权投资者部署生成式AI工具,95%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三年尽调中评估AI风险或机会 [6] - 中国私募机构加速数字化进程,外包服务需求增长,合规管理水平逐步加强 [6] 行业发展趋势 - 亚洲私募市场经历结构重塑,中国股权投资行业进入新周期,管理人差距在资源整合和战略判断上显现 [7] - 效率提升和策略转型成为基金管理人发展关键议题,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7]
三亚CBD与阿治曼自由区签约 搭建跨境投资新通道
搜狐财经· 2025-04-30 14:47
合作签约 - 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与阿治曼自由区管理局举行签约座谈会,搭建跨境投资新通道 [1][3] - 合作旨在推动"数字丝绸之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 [1] - 阿治曼自由区管理局局长表示,阿治曼自由区内有超1400家活跃的中国企业 [3] 区域定位与优势 - 三亚中央商务区是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构建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邮轮游艇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3] - 阿治曼自由区凭借毗邻迪拜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宽松商业政策,成为中东地区吸引国际资本的重要平台 [3] 未来合作方向 - 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邀请阿联酋企业家和人才在商贸、文旅、物流、科技、大健康等领域开展合作 [3] - 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希望与阿治曼自由区企业在大宗商品贸易和沉香特色产品方面深入合作 [3] 战略意义 -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之年,三亚将以更积极姿态走向世界 [3] - 双方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帮助两地企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 [3]
香港互认基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财富与资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30 08:24
香港互认基金市场定位 - 香港互认基金是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境内投资者提供跨境投资渠道,补充QDII额度审批放缓的不足 [1][2] - 香港互认基金内地销售比例限制由50%放宽至80%,内地与香港额度比例由1:1升至4:1,显著提升内地可参与规模 [4] - 香港互认基金在参与门槛、资金投向、销售额度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覆盖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4] 跨境投资渠道对比 - 跨境投资渠道主要包括QDII、QDLP、TRS、跨境理财通和香港互认基金五类,各有不同的注册地、参与地区、投资者类型和额度限制 [4] - QDII总额度最高,达1677.89亿美元,但额度审批放缓;香港互认基金总额度3000亿元人民币,已净汇出427亿元人民币,仍有较大增量空间 [4] - 香港互认基金参与门槛低,覆盖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资金投向以全球、亚太市场为主 [4][6] 香港互认基金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末,香港互认基金数量达46只,合计规模约17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自2022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速达10% [8] - 香港基金境内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4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自2022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速达89% [8] - 按投资类型划分,债券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分别为53.7%、33.6%和12.8%,债券型基金贡献主要增量 [8] 香港互认基金产品特征 - 香港互认基金可细分为127只子基金,按交易币种划分,人民币、美元、港元和澳元交易子基金占比分别为65%、24%、8%和3% [8] - 按资金投向区域划分,全球、亚洲&亚太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大中华区规模占比分别为30.4%、63.7%和5.8% [8] - 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申购费率均值分别约1.2%、0.1%、2%,与QDII基金费率整体相近 [8] 政策支持与调整 - 中国证监会发布《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放宽内地销售比例限制,允许将管理职能转授予集团内海外关联机构,并拓展互认基金范围 [4] - 香港互认基金内地额度取决于资金汇出总额度限制(3000亿元人民币)、香港地区销售规模及内地与香港销售比例 [4] - 增量政策支持使得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销售规模大幅增加,进一步丰富投资者跨境投资选择 [1][4]
中阿共拓绿色金融新蓝海:深化规则对接与产业协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05:54
中阿金融合作专题研讨 - 会议聚焦金融创新、绿色金融、跨境投资等议题,旨在深化中阿金融合作 [1] - 中国绿色信贷余额达32.7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61% [1] - 普华永道建议中阿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专业服务协作、企业投资等领域深化合作 [1] 阿拉伯国家市场机遇 - 迪拜作为中东金融中心吸引大量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 [1] - 中资机构需重点关注当地数据保护、绿色金融法规,把握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机会 [1] - 索马里期待与中国建立系统化金融合作机制,借鉴中国移动支付工具提升金融普惠水平 [2] 海南自贸港的桥梁作用 - 海南自贸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2024年5月上线,为跨境业务提供便利 [2] - 海南省委金融办邀请中阿企业利用政策优势开拓合作机遇 [2] - 海南自贸港可从中阿政策对接、人才储备、民间互动等多维度推动金融合作 [2]
视频丨跨境ETF:香港市场跨境ETF(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0:26
香港市场跨境ETF概况 - 香港市场跨境ETF规模占比近70%,成为内地投资者跨境投资首选[2] - 跨境ETF主要覆盖互联网科技、医疗保健、红利类等细分领域[2][3][6][9] 互联网科技类ETF - 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中概股二次上市推动港股成为全球互联网科技融资中心[3] - 4只互联网科技类ETF规模超200亿元,恒生科技指数ETF规模达773亿元,仅次于纳斯达克100指数[3][4] - 恒生科技指数前三大行业:非必需消费(52.8%)、资讯科技(41.8%)、医疗保健(2.6%)[4] - 港股通互联网ETF单只规模最大达410亿元[5][6] - 前十大权重股均包含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快手,恒生科技指数另含中芯国际、理想汽车等[5] 医疗保健类ETF - 港股医疗保健行业市值占比达36%,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6] - 恒生医疗保健ETF规模最大(156.98亿元),覆盖68只成分股[7][8]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生物技术权重占比51.6%,高于其他医疗指数[7][10] - 前十大权重股中7只为三只医疗指数共同持有[10] 港股红利类ETF - 低利率环境下红利类资产需求上升,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ETF规模达88亿元[9][11] - 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ETF规模75亿元,港股通高息精选指数ETF规模58亿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