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循环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款光伏级生物基EVA量产
中国化工报· 2025-06-10 02:50
中化新网讯 日前,巴西布拉斯科公司(Braskem)宣布,其最新研发的甘蔗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牌号"I'm green EVA 7870S"正式商业化量产。该产品采用100%甘蔗乙醇为原料,碳足迹较传统 石油基EVA降低65%,成为全球首个通过ISCC PLUS认证的光伏级生物基EVA材料。 据介绍,"I'm green EVA 7870S"生物基碳含量达70%,每吨产品可减少3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 160棵成年树木的碳汇能力。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转型的同时,该生物基EVA材料具备传统EVA的 优异光学性能和抗湿热老化性能,用其制造的光伏封装胶膜透光率>91.5%,可实现3000小时以上湿热 老化测试后功率衰减<0.5%。该产品不仅适配当前主流的单玻/双玻组件,更针对N型硅衬底的隧穿氧化 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N型TOPCon电池)开发了超薄结构(0.08mm),可提升组件功率增益1-3瓦。 该牌号已通过TüV莱茵零碳认证,并获得隆基、晶科等头部光伏企业的批量采购订单,预计2025年产能 将达10万吨,可满足20GW光伏组件的封装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该产品的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其原料甘 ...
2025年中国纯苯供需及贸易简析:行业正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与全产业链协同方向转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0 01:38
产业发展概况 - 纯苯是由原油通过催化重整加工得到的石油苯或由炼焦煤加工生产得到的焦化苯提纯加工所得 是石油化工产业生产的基础原材料之一 可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 [2] - 在塑料及包装领域 凭借轻质绝缘与耐冲击性优势 广泛满足电子产品外壳及食品级容器的精密需求 合成橡胶及轮胎依赖高弹性与耐磨性 显著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与轮胎耐用度 合成纤维及纺织品通过高强度、耐腐蚀特性 兼顾工业绳索与日常服装的功能性与舒适性 医药及农药中间体则依托化学稳定性与高效反应效率 成为抗生素与疫苗生产的核心保障 [2] 政策背景 - 政策框架聚焦绿色化工与循环经济 强化环保标准倒逼生产工艺优化 推动催化裂解技术升级与生物基原料替代 加速煤化工与石油化工清洁化改造 同时通过碳配额管理、税收优惠等机制引导企业开发节能降耗技术 [5] - 下游应用政策着力拓展高附加值领域 重点支持医用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高端市场 推动苯乙烯类弹性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等产品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 促进产业链向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领域延伸 [5] - 河南省政府2024年政策要求突破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墨水、医用级聚砜/聚醚砜材料等先进材料 推动医疗耗材产业高端化发展 [6] 产业链结构 - 纯苯产业链的上游原料为原油、石脑油或焦炭 据原料来源的不同 纯苯可分为石油苯和加氢苯 中游环节涵盖精制、储运及区域产能布局 精制技术需高效分离提纯以满足下游标准 [7] - 华东与华北地区凭借炼化一体化装置集中了全国60%以上产能 中石化、中石油等国企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西北地区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但受限于基础设施短板 [7] - 纯苯的直接下游产品包括苯乙烯、己内酰胺、苯酚、苯胺、己二酸等化工品 五大下游的流向则较为分散 终端应用领域囊括了电子电器、交通用具、建筑、纺织、医疗等各行各业 [7] - 中国纯苯下游以聚乙烯为主导 主要用于包装材料、建筑保温及电子产品外壳等领域 占据核心地位 其次为尼龙产业链的己内酰胺和树脂类中间体的苯酚 分别服务于纺织行业与化工原料生产 [9] 供需现状 - 2024年我国纯苯产量约2005万吨 表观需求量约2436万吨 供需差进一步扩大至430万吨级别 [1][11] - 供给端虽通过炼化技改与新增装置提升产量 但受制于乙烯裂解原料轻质化导致的副产率下降、环保约束加码以及中小装置开工波动 实际产量增速滞后于需求扩张速度 [1][11] - 供需缺口倒逼进口依赖度长期维持在14%以上 韩国、文莱等亚洲国家为主要进口来源 [1][11] - 需求端受苯乙烯、己内酰胺、苯酚等主力下游产业扩张驱动 表观消费量保持两位数增速 其中苯乙烯需求占比近半 医疗与新能源领域应用成为新兴增长极 [11] 进出口格局 - 2024年我国纯苯进口量增至431.32万吨 出口量降至0.025万吨 [13] - 进口结构上 亚洲地区为核心来源 韩国凭借地理临近与产能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东南亚国家依托炼化产能释放逐步提升对华出口份额 欧美货源则受套利窗口波动呈现季节性补充 [13] - 出口端受制于国内供应偏紧与价格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零星贸易为主 [13] 企业竞争格局 - 全球纯苯市场呈现高度分散格局 分布以多元化企业为主导 欧美传统化工巨头与中东油气企业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积累分庭抗礼 新兴市场本土企业通过产能扩张逐步提升影响力 [15] - 国内市场则由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央企主导 凭借炼化一体化布局与政策资源倾斜占据核心地位 荣盛石化、东方盛虹等民营炼化企业依托大型炼化基地加速追赶 形成央企把控上游资源、民企聚焦下游高附加值环节的互补格局 [15] 发展趋势 - 行业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与全产业链协同方向转型 依托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深度整合实现产能结构优化 民营资本通过超大型炼化基地建设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推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攀升 [17] - 期货衍生品工具的引入将重塑价格发现机制 通过期现联动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区域产能布局向沿海港口与能源富集区倾斜 借助物流成本优势构建跨区域供需平衡体系 [17] - 技术迭代聚焦低碳工艺与高端材料制备 催化裂解副产物高效分离技术与吸附法提纯技术的突破推动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升级 形成基础大宗品与特种专用品双轨并行的供给格局 [17] - 下游应用向新能源材料与高端化学品领域延伸 锂电级环己酮、医药中间体等特种需求驱动产品结构高端化 数字化智能工厂与动态监测体系的应用实现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 [17]
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今日上市
期货日报网· 2025-06-09 16:14
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上市 - 铸造铝合金期货首日挂牌7个合约 挂牌基准价为18365元/吨 [1] - 铸造铝合金期权首日挂牌AD2511 AD2512对应的期权合约 自6月10日21:00起上市交易 [1] - 推出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是上期所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助力铝行业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1] 行业政策与发展目标 - 《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要求到2027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1] - 目标国内铝土矿资源量增长3%~5% 再生铝产量在1500万吨以上 [1] - 全球和中国市场再生铝产量不断攀升 国内原铝产量接近4500万吨"天花板" [2] 市场需求与应用领域 - 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飞速发展 拉动铸造铝合金需求日益增加 [1] - 汽车 建筑 光伏等行业对低碳材料需求增长 提高再生铝应用比例 [2] - 新能源汽车 轨道交通等领域对高性能再生铝需求十分旺盛 [2] 再生铝产业特点 - 再生铝能耗明显低于电解铝 碳排放极低 是铝行业碳减排重要路径 [2] - 再生铝与原铝在成本 供需关系上存在差异 单一工具难以完全覆盖风险 [2] - 再生铝与电解铝价格关系是"成本锚定"与"需求弹性"的博弈 [3] 期货市场影响 - 铸造铝合金期货上市填补国内再生金属衍生品市场空白 [3] - 有助于形成规范 透明 高效的铸造铝合金定价机制 [3] - 与氧化铝 电解铝期货及期权协同提升铝产业"中国价格"影响力 [3] 企业风险管理 - 产业链企业可采取"电解铝+再生铝"复合套保策略 增强对冲能力 [2] - 期货合约对交割品级要求将倒逼铝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 [2] -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将引导再生资源向高效率 高附加值领域流动 [2]
炬申股份(001202) - 2025年6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09 13:54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活动时间为2025年6月9日15:00 - 17:00 [3] - 活动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3] - 参与单位包括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财务负责人余思榆等 [3] 业务相关 - 公司已获批铝、铜等10个期货交割仓库(场所)资质 [3] - 2024年仓储业务收入增长因抓住市场需求,积极开拓仓储及相关业务 [3] 融资相关 - 公司拟发行可转债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8,000万元(含本数),详情见《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 [3] 设备相关 - 公司正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已购置部分新能源运输和装卸设备、AGV智能搬运机器人等 [3] 船舶相关 - 公司前期签订船舶建造合同,后续进展将按规定及时披露 [3]
华塑股份: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上市公告书
证券之星· 2025-06-09 13:20
发行概况 - 本次发行股票种类为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数量87,336,244股,募集资金总额199,999,998.76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196,924,966.30元 [7][9] - 发行价格为2.29元/股,定价基准日为董事会决议公告日,按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确定 [7] - 发行对象为控股股东淮矿集团,获配股份限售期36个月,淮矿集团原有股份18个月内不转让 [3][9] 股权结构 - 发行后总股本增至3,594,738,056股,淮矿集团持股比例从82.22%微增至82.29%,安徽省国资委仍为实际控制人 [17] - 新增股份登记完成后,公司前十名股东中淮矿集团持股2,958,139,670股(含限售股87,336,244股) [17] 公司基本面 - 公司主营业务为以PVC和烧碱为核心的氯碱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构建"矿-煤-电-氯碱化工-三废利用"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 [4][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06,566.82万元,净利润-5,542.75万元,综合毛利率12.49%,资产负债率42.04% [18][19]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73,636.64万元、556,322.72万元、511,438.37万元,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至亏损42,876.02万元 [18] 发行程序 - 发行获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经上交所审核及证监会注册(证监许可〔2025〕798号) [6] - 2025年5月19日完成缴款,5月23日验资报告确认募集资金到账,6月6日完成股份登记 [9][16] 行业特征 - 公司非流动资产占比达88.48%,符合化工行业重资产特性 [19] - 近年盈利能力受PVC价格下行及资产减值影响,但通过降本增效措施积极应对 [21]
济源:科技创新助力打造产业新城
搜狐财经· 2025-06-09 03:20
企业实力与排名 - 济源有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4家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6家超百亿企业 [1] - 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转型进入中国优特钢企业第一梯队,成为国内品种多、规格全的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 [5]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2024年济源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同比增长63.4%,占GDP比重3.44%居全省第2位 [1] -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三年翻番 [6] - 新组建科创集团、济源市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6] - 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中心、哈工大等大院大所合作建设多个联合实验室 [6] 产业集群发展 - 实施"332"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有色金属新材料、钢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3个优势产业集群 [3] - 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纳米材料、食品饮料等3个新兴产业集群 [3] - 重点培育低空经济、氢能及储能、碳捕集、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 [3] -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居全省第7位 [3] 循环经济成效 - 有色行业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循环产业链,年回收废旧铅酸蓄电池近100万吨,年产铅锭60余万吨 [8] - 钢铁行业年利用废钢铁65万吨左右,废钢利用量占粗钢产量16%以上 [8] - 2024年循环经济领域企业50家,产值达74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34.7%,预计2025年突破800亿元 [8] 新兴产业发展 - 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首批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0] - "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10] - 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 [10] 企业创新案例 - 豫光金铅开展绿色冶炼,金马能源探索氢能,万洋冶炼推进智能升级 [3] - 纳米产业园发展尖端材料,济钢精品特钢实现迭代突破 [3]
【行业深度】一文洞察2025年中国循环经济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09 02:37
行业概述 -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将传统单向线性经济转变为闭环式循环经济 [3] - 按资源循环利用层次可分为资源回收利用、能源回收利用、物质循环利用等,按产业领域可分为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等 [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循环经济行业市场规模为46366亿元,同比增长13.71% [2] -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的目标 [2] 政策支持 -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构建全链条支持框架,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产业准入标准 [2] - 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推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落地 [7] 技术进步 - AI分拣系统和区块链溯源平台的应用使回收成本降低40%,分拣精度提升至95%以上 [2] - 生物冶金、高温分解等技术突破推动钢渣微粉替代水泥熟料比例达30%,磷石膏制硫酸年产能达60万吨 [2] 行业发展历程 - 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为理念倡导与初步实践阶段,1994年首次使用"循环经济"一词,1995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颁布 [6] - 2004年至2015年为国家决策与全面试点阶段,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7] - 2016年至今为全面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三五"规划将循环经济纳入国家战略,2021年《"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布 [7]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包括原材料(废弃物和自然资源)和设备(废弃物收集设备、处理设备、资源加工设备等) [8] - 产业链中游为加工与再利用环节,下游终端环节包括资源回收、二手交易和资源共享等 [8] 企业布局 - 相关上市企业包括格林美(002340)、中再资环(600217)、英科再生(688087)、怡球资源(601388)等 [3] - 中国资环集团等龙头企业已布局东南亚、欧洲市场,参与国际资源循环体系构建 [2] 挑战与机遇 - 技术瓶颈如芯片级稀土提取等高端技术仍依赖进口 [2] - 低值可回收物如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回收率不足30%,需政策补贴驱动 [2] -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将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 [2]
盐湖长青
经济日报· 2025-06-08 21:49
资源储量与战略地位 - 察尔汗盐湖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各类资源总量达600多亿吨 [2] -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时强调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求制定正确资源战略并加强开发利用 [2] - 公司钾肥年产能达500万吨,钾资源利用率从30%提升至70%以上,推动中国钾肥自给率从不足10%提升至60% [2] 产业开发与技术突破 - 公司形成"以钾为主、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2] - 锂产业取得突破,卤水提锂成本比矿石提锂降低40%,年产4万吨碳酸锂可满足1500万块电动汽车电池需求 [3] - 同时开发镁等多种元素资源 [3] 多元化经营与旅游业务 - 公司利用盐田资源和工业文化景观发展"工业+旅游"融合模式 [3] - 构建生态观光、休闲游乐、养生保健为一体的高原盐湖生态旅游板块 [3] - 2024年察尔汗盐湖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25万人次 [3]
支持以旧换新 银行业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 2025-06-08 15:12
政策背景与银行角色 -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通知,部署推进设备更新、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升回收循环利用水平等工作 [1] - 银行作为金融领域重要力量,在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1] 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 针对汽车领域,银行可推出期限较长且利率优惠的汽车专项贷款,助力消费者报废旧车选购新车时降低月供压力,推动中高端汽车消费及新能源汽车普及 [1] - 针对家电、数码产品等领域,银行可开发短期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帮助消费者快速获取资金购置新家电,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1] 金融服务优化 - 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优势,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风控等技术手段快速评估消费者信用状况,缩短贷款审批时长 [1] - 通过智能风控系统实现实时审核,将审批时间压缩至数小时甚至更短,提升消费体验 [1] - 线上渠道通过手机银行App、网上银行等平台提供贷款申请、还款管理、政策查询一站式服务 [2] - 线下渠道在银行网点设立专门以旧换新金融服务窗口,配备专业客户经理提供面对面服务 [2] 风险防控措施 - 银行需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严谨审核贷款申请人信用资质,运用多维度信用评估模型综合考量收入水平、信用记录、负债情况等因素 [2] - 与商家签订严格合作协议,明确权责并要求提供真实准确商品信息及交易数据,防范虚假交易套取贷款资金 [2] - 紧密关注政策变化与市场动态,适时调整信贷策略与风险防控举措 [2] 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 银行应积极参与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为回收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助其构建完善回收网络与处理体系 [2] - 通过支持回收企业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
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首揭面纱,核心工艺车间配备近千台机器人
国际金融报· 2025-06-08 12:50
奥迪Q6L e-tron产品发布 - 一汽奥迪Q6L e-tron于5月底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开启预售 该车是奥迪基于PPE豪华纯电动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 [1] - 奥迪Q6L e-tron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采用双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感知方案实现无图L2级驾驶辅助 配备24个传感器 [4] - 该车针对中国市场轴距加长105mm至2995mm 配备88英寸AR HUD和五屏联动智能座舱 [4] - 车身采用34%潜艇级热成型钢 电池包通过底部通风与热失控隔离设计提升安全性 [4] - 搭载800V高压电池系统 支持270kW峰值充电功率 10分钟补能294km 最长续航达765km [5] 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 - 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超级智能生态工厂于6月5日首次对外开放 目前生产三款车型包括纯电版奥迪A6L、Q6L e-tron和Q6L Sportback e-tron [1] - 工厂配备近1000台机器人 焊接车间824台KUKA机器人实现100%自动化焊接 精度达0.1毫米 [5] - 56台AGV无人小车承担90%零件搬运工作 效率提升90% [5] - 电池车间自动化率达86% 覆盖电芯分选到检测全流程 [5] - 总装车间采用全球仅6台的14轴同步拧紧系统 节省40%时间 数据可追溯15年 [5] - 工厂应用数字孪生技术 中德团队远程协同节省30%以上沟通成本 [5] - 工厂年产能规划为15万辆 每120秒下线一台新车 [5] 环保与供应链 - 工厂100%使用绿色能源 32万平方米光伏设施年发电量超3000万度 [6] - 生产废弃物100%回收再利用 铝材料闭环回收项目碳减排达95% [6] - 生产及生活废水100%循环利用 年节约水资源超10.5万立方米 [6] - 涂装车间VOC排放仅为10mg/Nm³ 远低于国标60mg/Nm³ [6] - 工厂周边30公里内供应商占比达50% 整体本地化率达9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