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搜索文档
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第二批指南
证券日报· 2025-09-06 01:38
监管政策更新 - 三大证券交易所于9月5日发布第二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资源利用三个应用指南 提供风险机遇识别、核算方法与披露要点的细化指导及参考示例 [1] - 新增指南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 仅为上市公司编制ESG报告提供参考框架 [1] - 证监会于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指引》 强制披露主体包括上证180、科创50等指数成分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 需在2026年4月30日前首披2025年度报告 [2] 指南内容细节 - 污染物排放指南涵盖产能限制风险与新污染防治技术机遇 提供污染物类型披露示例及通用计算流程 [3] - 能源利用指南包含化石能源开采风险 明确能源总消耗量披露要求及能耗计算公式 [3] - 水资源利用指南涉及水循环系统降低成本机遇 规定取水量和耗水量计算公式及披露要点 [3] 实施效果与行业反馈 - 中央财经大学专家指出指南解决企业核算口径不统一问题 系统性提升信息披露规范性 [3] - 上市公司代表认为指引促进ESG报告标准统一 推动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长期战略 [4] ESG披露现状 - 截至2024年6月底A股ESG报告披露率达34.72% 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另有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5] - 67.27%披露公司搭建可持续治理架构 78.07%开展重要性评估 93.32%披露利益相关方沟通信息 [5] - 量化指标披露率99.25% 其中83.95%公司披露超25个量化指标 [6] 气候信息披露进展 - 62.07%公司披露气候风险机遇类型 65.90%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 较2023年57.53%和2022年50.87%显著提升 [6] - 范围1、范围2排放披露公司占比59.81%和60.02% 范围3披露占比11.37% 24.87%公司披露减排目标 [6] 国际评级提升 - 截至2024年底沪深两市32%公司MSCI ESG评级提升 获AAA/AA级公司占比从五年前0%升至7.2% [6] - 评级提升增强企业国际形象与管理能力 直接促进国际业务开展与外资吸引力 [6] - 专家认为评级提升形成"优化披露—提升评级—促进投资"良性循环 推动资金向高质量企业集中 [7]
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披 拟新设三个环境议题指南
中国证券报· 2025-09-05 22:53
监管政策更新 - 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于9月5日发布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环境议题披露指南并公开征求意见 [1] - 指南旨在针对风险与机遇识别、核算方法、披露要点提供细化指导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规范披露 [1] - 2024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指导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和《编制指南》 健全披露规则体系 [1] 指南修订特点 - 新增三个环境章节但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 重点提供工作流程示例和参考 [2] - 详细列举风险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导致的产能限制、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加 [2][3] - 详细列举机遇如新污染防治技术应用、水循环利用系统降低废水排放成本 [2][3] - 提供披露数据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 包括污染物类型示例、能耗计算公式、取水量和耗水量计算公式 [2] - 明确具体信息披露要点 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能源总消耗量、总耗水量等 [2] 制度设计目标 - 引导企业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将可持续发展与经营决策深度融合 [3] - 借鉴国际框架如ISSB和TNFD风险分类方式 将自然相关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 [3] - 结合国内发展重点纳入污染物排放、乡村振兴、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科学伦理等中国特色议题 [3] - 交易所指南虽通常无需征求意见 但因领域新和技术性强 专门预留时间收集多方反馈完善规则 [3] 规则实施时间表 - 新"国九条"提出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 [4] - 2024年4月12日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5月1日正式实施 [4] - 强制披露主体包括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 [4] - 强制披露企业最晚应在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4] 市场影响与反馈 - 上市公司反映ESG报告编制充分参考指引内容 为国际评级提升奠定基础 [5] - 指引减少企业学习国内国际其他标准的成本 使披露更加有的放矢和目标明确 [5] - 2024年1月17日交易所发布首批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 [5] - 市场认为已形成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为授权规定、指引为强制要求、指南为参考实践的规则体系 [5]
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半年度评估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21:21
公司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35亿元,同比增长15.48%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51.12%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84.21% [1] - 基本每股收益0.45元,同比增长50% [1] 主营业务板块表现 - 电信宽带业务发货527.6万台,实现营收11.93亿元,同比增长22.23% [2] - 产品结构向Wi-Fi 7、25G PON等高附加值品类迁移 [2] - 无线网络与小基站业务依托Optim云平台实现AI智能运维北美商用 [2] - 4G/5G双模All-in-one小基站方案获日韩市场认可 [2] - 高速光模块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800G OSFP DR8/2×FR4系列产品完成海外核心客户认证并批量发货 [2] - 上海、嘉善、马来西亚三地产能持续爬坡 [2]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上半年研发投入2.1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10.52% [3] - 完成第二代基于3nm DSP芯片的1.6T OSFP DR8光模块样机开发 [3] - 基于商用ASIC芯片的50G PON产品研发进入实施阶段 [3] - 800G LPO/TRO光模块完成全系列升级 [3] - CPO集成硅光引擎启动研发送样准备 [3] - 新增专利申请12项,获授权专利7项 [4] - 硅光技术在800G光模块产品中得到深度应用 [4] - 通过技术创新使800G光模块功耗降低 [4] 全球化研发协同 - 美国、日本研发中心与国内团队紧密协作 [5] - 成功完成1.6T光模块与客户设备的互联互通测试 [5] 股东回报与分红政策 - 按不低于上半年净利润10%(即1,209.04万元)进行现金分红 [6] - 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452元(含税) [6] - 实际分红金额约1,211.45万元,占上半年净利润比例10.02% [6] 投资者沟通与信息披露 - 上半年累计披露定期报告2份、临时公告38份 [7] - 披露首份《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 [7] - 通过上证e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提问 [8] - 业绩说明会采用"图文+视频"材料进行可视化解读 [8] 公司治理与内控体系 - 修订《公司章程》《股东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配套治理制度 [9] - 取消监事会设置并强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能 [9] - 新增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舆情管理制度》《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制度》等 [10] - 马来西亚工厂完成136万台传统产品交付,同比增长93% [10] - 美国工厂完成首阶段试产及认证并具备量产能力 [10] - 与100%供应商签订包含ESG内容的合作协议 [10] - 物料齐套率、出货达成率均保持100% [10] 港股上市进展 - 港股上市申请已正式递交 [11] - 特邀香港律师团队和ESG咨询机构开展专项培训 [12] - 针对香港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守则》及ISSB气候披露标准开展培训 [12] 员工激励计划 - 完成《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第二个解除限售期实施 [13] - 467名激励对象解锁限制性股票294.26万股 [13] ESG表现与可持续发展 - 2024年度ESG报告获万得AA评级,在覆盖的超12,000家公司中位列前2% [14] - 2025年上半年污染排放达标率100% [14] - 危废物处理量3.725吨 [14] - 半年度人均用水量8.16吨,较上年同期的8.51吨下降 [14] - 上半年开展各类培训62场,员工覆盖率36%,培训总时长2,625.22小时 [14] 经营成效与差距分析 - 产品结构向25G PON、Wi-Fi 7和800G高速光模块等高附加值产品迁移 [15] - 硅光技术、3nm DSP应用等研发突破构建技术优势 [16] - 传统产品新兴市场拓展未达预期 [19] - 800G光模块扩产面临压力,1.6T光模块规模交付时间可能推迟至明年一季度 [20] - 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0亿元(上年同期为3.30亿元) [21] - ESG管理在范围3温室气体盘查、科学碳目标等方面仍需改进 [22] 下半年优化措施 - 加速高速光模块产能释放,推进1.6T及LPO光模块客户认证 [24] - 强化东南亚、南美洲等新兴市场销售渠道拓展 [25] - 优化现金流管理,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26] - 重点推进CPO各相关技术研发及上下游协同 [27] - 适时启动2025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测算 [28] - 结合港股上市进程加强与境内外投资者交流 [29] - 开展"投资者走进工厂""行业分析师交流会"等活动 [29] - 组织ESG专题培训及工作复盘会议 [30] - 完成《内控手册》补充修订,新增ESG信息披露内控流程 [31] 控股股东减持情况 - 控股股东CIG开曼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4,530,718股,占公司股份总数1.69% [34] - 一致行动人康令科技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1,600,600股,占公司股份总数0.60% [34] - 集中竞价交易价格区间为50.02元/股至91.72元/股 [36] - 大宗交易价格区间为46.50元/股至76.10元/股 [36]
上市公司编制ESG报告将有更多“教材”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20:34
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进展 - 截至2025年6月底共有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整体披露率达34.72% 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1] - 2024年超22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或社会责任报告 近三年披露家数年均增长20% [1] - 超1000家公司披露碳排放量情况 近三年披露家数年均增长50%以上 [1] ESG治理体系完善度 - 67.27%披露报告的公司搭建治理架构 63.93%披露战略信息 44.01%制定定量可持续发展目标 [1] - 78.07%公司开展重要性评估 93.32%披露利益相关方沟通信息 [1] - 70%以上企业设立ESG专项管理机构 治理架构与制度建设显著加强 [2] ESG评级表现提升 - MSCI中国A股指数成分股中AAA/AA级公司占比从2023年底不足3.2%提升至7.2% 2019年该比例为0 [3] - A/BBB/BB等级公司家数占比较2023年提高4个百分点至43% [3] - 建设银行等9家公司获AAA级 中信证券等26家达到AA级 [3] 资金吸引效应 - 贵州茅台评级提升2级至BBB级 境外ESG基金持仓金额大幅增加 [3] - 阳光电源评级从A级提升至AA级 ESG基金持仓额由50多亿元提升至110多亿元 [4] - 高质量ESG表现企业获得更多资金青睐 推动资本市场差异化定价机制形成 [4]
沪深北交易所就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上市公司编制ESG报告将有更多“教材”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20:26
政策修订内容 - 沪深北交易所修订《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具体指南[1] - 新增指南涵盖风险和机遇识别、核算流程与方法和披露要点等内容 为上市公司编制报告提供技术指导[2] - 指南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 重点提供工作流程和示例参考 助力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践能力[2] 政策影响与实施效果 - 《指南》降低上市公司实施《指引》难度 通过技术问题详细讲解和具体流程参考提升ESG报告编制能力和质量[3] - 可持续发展规则体系初步形成 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为授权、《指引》为强制要求、《指南》为实践推荐[4] -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达34.72% 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共有1869家公司披露报告[4] - 近三年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家数年增20% 超1000家披露碳排放量 年增超50%[4] - 70%以上企业设立ESG专项管理机构 治理架构与制度建设显著加强[5] 企业治理与披露进展 - 67.27%披露报告公司搭建治理架构 63.93%披露战略信息 44.01%制定定量可持续发展目标[5] - 78.07%公司开展重要性评估 93.32%披露利益相关方沟通信息[5] - 企业逐步从后端披露向前端治理管理延伸 ESG工作从鼓励披露迈向精准治理[5] ESG评级与资金影响 - MSCI中国A股指数成分股中AAA/AA级公司占比从3.2%升至7.2% A/BBB/BB级公司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至43%[6] - 建设银行等9家公司获AAA级 中信证券等26家获AA级[6] - 贵州茅台评级提升至BBB级 吸引境外ESG基金持仓金额大幅增加[6] - 阳光电源评级从A级升至AA级 ESG基金持仓额从50多亿元提升至110多亿元[7] - 高质量ESG表现企业获得更多资金青睐 推动资本市场形成差异化定价机制[7]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再添实操指南
证券时报· 2025-09-05 19:13
监管框架建设 - 证监会指导交易所就第二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 后续按照成熟一批推出一批节奏推出更多实操指南 [1] - 形成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为授权规定 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为强制要求 编制指南为参考实践的披露规则体系 [1] - 指南修订新增污染物排放 能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三个章节 包含风险识别 核算流程 披露要点并提供参考示例 [1] 披露要求规范 - 指南强化上市公司风险机遇意识 规范信息披露行为 不额外增加强制披露要求 提供更细化人性化操作说明 [2] - 指引作为ESG披露考纲 强制上证180 科创50 深证100 创业板指数成分股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披露 2026年4月底前首披2025年度报告 [2] - 指引要求财务重要性议题按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四要素披露 设置21个环境社会治理议题 包含气候变化 乡村振兴等国内外重点议题 [2] 市场实践成效 -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质量持续提升 截至6月底1869家披露报告 整体披露率达34.72%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另有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3] - 指引出台后气候变化 反不正当竞争 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议题关注度大幅上升 [3] - ESG理念影响公司治理与业务发展 贵州茅台评级提升至BBB级为白酒行业MSCI最高评分 阳光电源从A级升至AA级 宁德时代由A级提升至国际领先AA级 [3]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再添实操指南
证券时报· 2025-09-05 18:45
政策框架建设 - 证监会指导交易所就第二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 后续将按成熟一批推出一批节奏推出更多实操指南[1] - 形成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为授权规定 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为强制要求 编制指南为参考实践的可持续披露规则体系[1] - 指南修订新增污染物排放 能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三个章节 提供核算流程和披露要点参考 加强上市公司环保实践能力[1] 披露要求规范 - 指南强化上市公司风险机遇意识 规范信息披露行为 不在指引基础上增加强制披露要求 提供更细化操作说明[2] - 指引作为ESG披露考纲 强制上证180 科创50 深证100 创业板指数成分股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披露 最晚2026年4月30日前首披2025年度报告[2] - 指引要求财务重要性议题按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四要素披露 设置21个议题涵盖环境社会治理 包括气候变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内外重点议题[2] 市场实践成效 -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质量持续提升 截至6月底1869家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整体披露率达34.72% 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3] - 指引出台后气候变化 反不正当竞争 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议题关注度大幅上升 ESG理念深度影响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3] - 贵州茅台评级提升至BBB级 成为白酒行业MSCI ESG最高评分 阳光电源从A级升至AA级 宁德时代由A级升至国际领先AA级 外资持仓同步提升[3]
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披拟新设三个环境议题指南
中国证券报· 2025-09-05 17:54
环境议题披露指南发布 - 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发布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环境议题披露指南并公开征求意见 [1] - 指南针对风险与机遇识别、核算流程与方法、披露要点提供细化指导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规范披露 [1] - 新增章节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 重点提示主要工作流程和示例参考 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践能力 [1] 规则体系完善进程 - 2024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指导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和《编制指南》 [1][4] -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于2024年4月12日发布 5月1日正式实施 [3] - 2024年1月17日发布首批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 [4] - 9月5日发布三个环境议题指南 形成以信息披露办法为授权规定、指引为强制性要求、指南为参考规范的规则体系 [1][4][5] 披露要求与实施安排 - 强制披露主体包括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 [4] - 最晚于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4] - 指引与国际准则兼容性高 同时深度融合中国实践 [4] 指南内容特点 - 详细列举风险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导致产能限制、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加 [2] - 列举机遇如新污染防治技术应用、水循环利用系统降低废水排放成本 [2] - 提供数据计算流程与方法 包括污染物类型披露示例、能耗计算公式、取水量和耗水量计算公式 [2] - 明确具体信息披露要点 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能源总消耗量、总耗水量等 [2] 制度设计理念 - 核心目标非单纯要求披露 而是通过风险与机遇分析框架引导企业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2] - 借鉴国际框架如ISSB和TNFD风险分类方式 将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 [3] - 结合国内发展重点 纳入污染物排放、乡村振兴、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科学伦理等中国特色议题 [3] - 采用"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原则持续完善规则体系 覆盖更多关键议题 [1] 实施效果与反馈 - ESG国际评级明显提升 上市公司反映指引为评级提升奠定基础 [1][4] - 指引让企业披露更加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 减少学习国内国际其他标准的成本 [4] - 交易所专门公开征求意见 已征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高校研究院等多方意见 [3]
弘元绿能: 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工作细则(2025年9月)
证券之星· 2025-09-05 16:34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设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作为专门工作机构 负责长期发展战略 重大投资决策及可持续发展与ESG工作的研究与建议[1][2] - 委员会由3名董事组成 其中至少包括1名独立董事 委员由董事长 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或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推举并经董事会批准产生[3][4] - 委员会设主任委员由董事长担任 下设工作组由总经理任组长 负责资料收集 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投融资方案制订等日常工作[5][7] 职责权限范围 - 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对重大投融资方案及资本运作项目提出建议 并对可持续发展与ESG事项进行督导与审核[8] - 委员会负责审议公司可持续发展与ESG相关报告 检查事项实施情况 并将提案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8][9] - 可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 费用由公司支付 会议资料由证券部保存不少于十年[16][18] 议事决策机制 - 会议分为定期会议(每年至少一次)和临时会议 由半数以上委员提议 召集人或董事会认为必要时召开[11] - 会议需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可举行 决议需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 表决方式包括举手表决 投票表决或通讯表决[14][15] - 会议通知需提前五天发出 紧急情况下可立即通知 会议形式包括现场或通讯方式 决议需由参会委员签字确认[12][13]
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第二批指南 为上市公司ESG报告划重点
证券日报· 2025-09-05 16:07
监管政策更新 - 中国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于9月5日就修订《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新增《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第五号水资源利用》三个应用指南 [1] - 新增指南重点针对相关领域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核算流程与方法、披露要点提供细化指导和参考示例 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 [1][3] - 《指南》仅为上市公司编制ESG报告提供参考 不增加额外强制披露要求 [1] 披露要求实施 - 强制披露主体包括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 最晚于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2] - 2025年1月17日发布首批《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 [3] - 监管部门将推进其他重要议题指南制定 逐步实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指引》重点内容全覆盖 [1] 企业实践指导 - 新指南详细解释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资源利用的常见风险和机遇 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导致产能限制风险 新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等机遇 [3] - 提供披露数据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 包括污染物类型披露示例、能耗计算公式、取水量和耗水量计算公式等 [3] - 明确具体信息披露要点 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能源总消耗量、总耗水量等披露要求 [3] 行业影响评估 - 《指引》和《指南》有助于上市公司统一ESG报告编制标准 促进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视和长期发展战略制定 [4] - 规则出台减少企业学习国内国际其他标准的成本 让可持续披露更加有的放矢 [2][3] - 企业ESG国际评级明显提升 沪深两市32%的公司MSCI ESG评级有所提升 获得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从五年前的0提升至2024年的7.2% [7] 披露质量进展 - 截至2024年6月底共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 整体披露率达34.72% 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另有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5] - 67.27%披露可持续报告的公司搭建了治理架构 63.93%披露战略信息 44.01%制定定量可持续相关目标 78.07%开展重要性评估 93.32%披露利益相关方沟通信息 [5] - 99.25%公司在报告中披露量化指标 其中83.95%披露25个以上量化指标 [6] 气候信息披露 - 62.07%公司披露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类型 65.90%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 较2023年度的57.53%和2022年度的50.87%显著提升 [6] - 披露范围1、范围2和范围3排放量的公司占比分别为59.81%、60.02%和11.37% [6] - 24.87%公司披露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17.05%和15.76%公司分别披露预计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 [6]